你与成功之间,差的竟然是这种精神!
愿与你一起 走好这一生
你有没有曾思考过:
为什么你拥有了很多,房子、车子、钱,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为什么你学习了很多方法和知识,却依然找不到前行的动力?
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功成名就,有些人却碌碌无为?
这几个看似不相关问题的背后,竟然有着同一个答案……
插图|传教士与麻风病人
欧洲传教士阿纳托尔·盖斯丹于1907年来中国华北传道,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直至1961年在河北献县去世。
他在书信中回忆当年离开家乡的情景:货轮在夕阳下离开码头的时候,他的一个同伴蜷缩在甲板的角落里,止不住地抽搐。他流着眼泪说:「若不是有耶稣,真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亲人。」
157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离开家乡,被派往东方。他转路印度,1583年进入中国。在向中国人传道的同时,还把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文明成果带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利玛窦在中国辛勤工作了28年,在北京去世。
利玛窦来到中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而且,和家乡通信也不方面,一封信辗转来往甚至要用好几年的时间。
有一次,利玛窦接到意大利的来信,说他的父母已离开人世。得到这个消息,他非常伤心。几年后,利玛窦又接到一封来信,称以前那个消息是误传,他的父母依然活着。
利玛窦非常高兴,赶紧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这封信寄到家乡的时候,他的父母刚刚离世。更悲哀的是,当父母离世的书信寄到北京的时候,利玛窦也已离开这个世界。
若没有对信仰坚定的坚持与信念,有哪个传教士愿意舍弃自己的骨肉同胞甚至自己的生命呢?
教脉之所以得到延续与弘扬,正是因为这些传教士无私无我、坚定信念的行与愿。同样的,在佛教历史上也不乏如此百折不挠、舍身求法,舍命为法的高僧大德。
玄奘大师,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天竺取经。
当年,玄奘大师过了玉门关后,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长有八百多里,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
在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法师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
玄奘大师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
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奘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大师屡屡独行,历时17年,誓不中途折返,终于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真经。
鉴真大师,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应日本留学僧请求,鉴真东渡日本弘法,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途中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几经绝境。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60出头。他们从扬州崇福寺出发没多久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了飓风的袭击,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却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
在经历了无数险阻后,船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
为此,鉴真大师曾发下大愿:「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他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直到第6次,经40天的海上颠簸,他终于成功东渡,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这些历史上传播智慧真理的圣者,之所以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们所拥有的传教士精神。这份精神包含着坚定的信仰、利益众生的大愿、忘我奉献的行动,与长年累月的坚持。
这不禁让我想到寂静法师曾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境界决定我们生命的一切。
试想,若这些圣者只贪图钱财与享乐,那真理要如何传播?法要如何弘扬?众生又要如何远离苦难、获得生命的解脱呢?
所以,无论我们现在从事一份怎样的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都需要学习并传承传教士背后的一种精神。他们发心纯粹而无私,只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们内心坚持而隐忍,只为帮助众生远离生命的黑暗。
也许我们无法像传教士一样的生活,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需要被传教士的精神所滋养。或许只是一念的纯粹,一念的无我,一念的利他,可是就是这一个念头转变,整个宇宙就会为我们的生命重新排列。
所以,当你的人生有了这样一份精神,未来定会所向披靡!
来源|网络
编辑|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