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专辑13篇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转】
聂伟,龚紫钰.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旋律,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学界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及现实背景、概念内涵及实践模式、困境及根源、改进策略等方面,表现出多学科共同关注、多视角探讨丰富主题、从规范分析走向实证分析等特征,但同时存在着对精准扶贫实践理论提升不足、缺乏比较研究视野、大规模量化分析缺位、欠缺文化视角等局限。据此,文章从精准扶贫理论化、研究方法、数据和关注议题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吴业苗.农村扶贫的城镇转向及其进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农村场域中开展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冀望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如期脱贫”。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主战场始终在农村,采用的主要是政府为主导的“强力”式扶贫,然而,现实中农村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是通过进城打工方式脱贫的。虽然在这种脱贫方式中农民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成本低,实施也比较容易,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将农村扶贫转向到城镇,更没有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开展城乡联动扶贫工作。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需要将农村扶贫、脱贫工作融入到城镇化发展中,进而更好地引导、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李文钢.贫困文化论的误用与滥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22-31.
摘要:美国人类学家在研究墨西哥城市底层群体的过程中提出了贫困文化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贫困文化论被一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引入用于指称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文章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梳理了贫困文化论的原初含义,回顾了其传入中国之后的意义变迁,并批评了贫困文化论在中国的误用与滥用情况。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承认,造成了贫困文化论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话语的当代并置和矛盾冲突。最后,以人类学的整体主义文化观批评了国家发展主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两种矛盾态度。
田园,蒋轩,王铮.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成因的地理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12
摘要: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突出的发展难题,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在地理学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建模计算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剖析了我国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层次性原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更多制约了当前中国东部山区,如大别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发展;中部山区如罗霄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主要受交通-经济区位落后及部分自然禀赋欠缺的影响较大;西部山区如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滇西边境山区的首要致贫因素还是集中在自然禀赋方面,但具体成因各异。最后,针对不同地理成因引发的贫困,文中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问题。
叶宸辰,唐斌斌,刘林平.中国贫困县划分精度商榷——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客观、科学进行扶贫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扶贫开发的三个阶段,确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评定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使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贫困县的评定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非弱夜间灯光密度的贫困县数超过四成,这一偏误具有地区差异性;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老少边”政策因素与领导人“关系上的照顾”产生的交互作用。
魏程琳,赵晓峰.常规治理、运动式治理与中国扶贫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精准性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反贫困实践,采用常规治理还是运动式治理成为精准扶贫可能与否的关键。除照章办事的科层运作外,常规治理还有策略主义、半正式治理、“不出事的逻辑”等内涵,其内在弊端“模糊治理规则、影响政治绩效”使得它在恰当的时机下向运动式治理转化。依托于首长负责制、驻村工作队、群众动员等组织运作机制,地方政府声势浩大的扶贫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也表现出精心应付的缺点。作为常规治理的重要补充,运动式治理不可能消失,其偏离运动目标诱发多重紧张的弊端及相应纠偏机制值得继续深究。
张建.运动型治理视野下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基于西部地区X市的调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减轻生态压力和贫困人口的减贫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维度之一,承担起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此次易地扶贫搬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征突出,凸显出较为典型的“运动型治理”属性,这一治理方式与常规治理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对“搬得出”的短期目标的高度有效性,但是在“稳得住、能致富”的长期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增强这一治理方式的社会有效性。
沈费伟.技术能否实现治理——精准扶贫视域下技术治理热的冷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近年来,精准扶贫实践中技术治理的价值不断被强调,对其在精准扶贫的治理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也应加以考察。文章从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的实践背景出发,研究技术治理在精准扶贫中的实现条件、治理限度以及完善对策。结果发现,尽管精准扶贫的技术治理带来了扶贫生产力、发挥了明确真扶贫目的、充分挖掘扶贫信息资源、推动整体系统化扶贫以及助推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等效用,但是精准扶贫的技术治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和资金供给,技术层面的技术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以及社会层面的弘扬人本主义和助推多元参与来实现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刘风.农民合作社的反脆弱性及其贫困治理能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其反脆弱性在农村贫困治理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联结农民个体、聚拢闲散资源方面,农民合作社是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把单个的农民集合起来,增加农民群体共同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体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抗逆力;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发挥实体平台作用,将农村较为优良的资源聚集起来,发挥资源整合效应,提高农村优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章剖析农民合作社社员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反脆弱性,探讨农民合作社在整合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资源方面的反脆弱性发展,进而论述在农村反贫困战略中,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农民合作社的反脆弱性,为其参与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其反脆弱性发展为农村贫困治理增加了可及性,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日趋提高。
焦克源,张焱.连片特困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六盘山特困区两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作为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贫效果和政策优势逐步显现,但制约两项制度衔接绩效的影响因素仍未消除。文章选取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具有典型贫困特征的定西市两个县作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11分析软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两项制度衔接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贫困人口识别、政策评价监督、干部队伍建设、部门之间协作是核心影响因素,政策精准及政策执行系核心影响过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两项制度衔接的相关对策,以期助推衔接过程更加合理运行。
王蒙.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的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基于复杂政策执行的“模糊——冲突”分析框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文章基于复杂政策执行的“模糊—冲突”分析框架,分析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C县两项制度由虚假衔接向实质衔接的转变历程。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是贫困治理复杂政策中的两项子政策。脱贫攻坚初期,两项制度由于高层级模糊性与冲突性呈现为象征性执行,并由于高协同模糊性与冲突性而表现为虚假衔接。随着贫困治理体系化程度的提升,中央政府通过建构“顶层设计”削减两项制度的协同模糊性与层级模糊性,并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层级性权威弱化了两项制度的协同冲突性与层级冲突性,最终推动两项制度迈入实质衔接。由于“高位驱动”的行政政治化扮演着关键角色,协同模糊性与层级模糊性的削减相对滞后,两项制度的实质衔接仍需深化。
高飞,向德平.找回集体:西藏治理深度贫困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既有关于贫困治理的研究或从某一视角出发,或是针对一般性的贫困问题。通过对典型的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实地调研,文章认为深度贫困不同于一般性贫困,是个体贫困与社区贫困交织、外在贫困和内在贫困扭结的多维贫困综合体,构建了深度贫困治理的四维图式,分析了深度贫困在两个维度上四种具体表现类型,指出治理深度贫困的有效策略是在整合型贫困治理框架之下发展集体合作经营。
查志远,檀学文.教育扶贫的基层实践创新——海南省及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摘要: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教育扶贫从理念、政策到实施,需要通过实践创新进行实践转化,而实践转化的程度体现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海南省是较早开展教育扶贫的地区之一,先后实施了教育扶贫移民、职教扶贫等反响较大的项目。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海南省以“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制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概括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思路及省级层面政策设计,并用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来证明,基层的实践创新可以将省级教育扶贫理念和政策设计变为现实。海南省、县两级政府加大投入、利用教育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在教育保障、教育资助、贫困和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END
以上全部转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