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发展及展望【转】

王永春 王秀东 三农学术 2022-12-31

摘    要: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国际合作是促进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推动中国全球化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粮食贸易往来不断增加, 对外经济和技术援助迅速发展, 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但同时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也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今后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发展趋势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加强三方合作以及支持企业行动促进民间合作等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粮食安全亦不例外。有些国家可以立足自身, 满足本国的粮食消费, 而有些国家不得不依赖世界市场来保障本国的粮食需求。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合作论认为合作是现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而根据建构主义的合作文化论, 中国今后的国际发展环境取决于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身份建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 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中国世界形象都是中国未来的必然战略选择。目前, 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有所抬头, 其根源仍是发展的不平衡, 加强国际合作则将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中国的古语“民以食为天”是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加强粮食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理应也必须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一、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短缺依然存在。众所周知, 全世界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满足日益庞大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根据FAO《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17》报告, 2003—2014年, 世界饥饿人口一直稳步逐年下降, 但2015年起, 再次出现增长, 2016年达到8.15亿, 占世界总人口11%, 比上年增加了3800万, 增长4.5%。根据报告, 粮食安全问题威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 甚至有2000万人受到饥饿致死的威胁1。


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粮食损失及浪费现象。FAO将粮食损失定义为“为人类消费所生产但未被人类食用的所有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的下降’, 反映在营养价值、经济价值或食品安全等方面”, 同时将粮食浪费定义为“在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把供人类消费的安全、有营养的食物丢弃, 或将其转为其他 (非食物) 用途”2 (FAO, 2014) 。有数据表明, 发达国家的粮食产后损失率不足3%, 发展中国家平均约5%, 而我国甚至高达8%~12%3。另据FAO估计, 每年全世界损失和浪费的食物总量高达2.9万亿磅 (约合13亿吨) , 也即人们所生产的1/3的食物浪费掉了, 包括45%的水果蔬菜, 35%的鱼和海产品, 30%的谷物, 20%的奶制品和20%的肉类4。而其中北美地区浪费最多, 大洋洲、欧洲、东亚的粮食浪费也是总量巨大 (4) 。总体来讲, 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粮食浪费发生较为严重一些, 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受生产技术和储运条件限制, 其他类型的粮食损失应该更为严重一些。


联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已获得世界各国高度共识。粮食安全涉及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疫病防控、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这些无一不是世界性问题, 单个国家或地区难以解决, 必须联起手来, 共同应对。兰德公司2005年就曾发布一篇研究报告称, “如果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和统一的国家, 我们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第一次大战。美国在世界冲突上的花费从根本上会减少很多……世界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 (5) 5。


再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 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国际合作也是推动中国全球化,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9%左右, 世界实现粮食安全即意味着中国也必然实现粮食安全。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也要求中国农业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更充分地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而中国多年改革开放, 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经验已经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与重视。2014年,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2017年,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是复兴中国对变革世界的时代担当, 而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国际合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满足到2050年多达9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在现有资源压力情况下, 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 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国际合作是不二之选。


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国际合作走过了从开始的封闭半封闭到有条件的贸易往来并逐步走向贸易自由化, 从接受援助到对外援助, 从实物援助到技术援助,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程。


(一) 粮食国际贸易往来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前, 受各种因素影响,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规模很小, 且绝大部分年份为净进口。改革开放后, 经济发展带动了粮食贸易的发展, 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从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大部分年份粮食为净进口, 说明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粮食需求需要进口来满足, 粮食贸易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01年入世以后, 粮食进口增加迅速, 2001—2017年的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3%。2017年, 粮食进口量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纪录13062万吨, 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近14倍, 年均增长1.07%。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产量的比重也从2.9%上升到21.1%。再从粮食净进口来看, 2002年之前, 中国粮食净进口和净出口交替出现, 但2002年之后至今, 一直是粮食净进口。2017年粮食净进口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2782万吨, 比1978年的695万吨增长17倍多, 年均增长率1.07%。同样是入世后的粮食净进口增加迅速,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9%。粮食净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产量的比重则从2.3%上升到20.7%。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产, 但进口量仍连年增加, 除了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因素外, 国内粮食生产结构性不足是主要原因, 这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可见, 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日益重要了。


(二) 粮食国际合作从接受援助到对外援助


文革期间, 我国拒绝了各种形式的国外援助, 包括贷款, 并将对外贸易当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而拒绝。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国际合作政策也发生了大幅度调整, 在“以我为主, 为我服务”的政策导向下接受了大规模的国际援助, 为经济增长融资。根据商务部数据, 到2011年, 中国接受的国际无偿援助累计超过70亿美元, 此外, 包括援助性质的各类贷款超过1400亿美元。这不仅解决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 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粮食方面的国际援助中,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 在协助中国消除饥饿、减少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WFP数据, 1979—2005年间, 中国共实施70个WFP援助项目, 累计接受380万吨粮食援助, 价值10亿美元。随着时间发展, 中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2005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4亿减少到2365万人, 绝大部分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促进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2005年4月7日, WFP向中国援助的最后一批小麦抵达广东深圳6。至此, WFP停止对华援助, 从2006年起, 中国由一个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


实际上, 中国自始至终都不是消极的等待, 而是积极的尽己所能承担相应责任。20世纪60、70年代国内经济困难时期,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对外政策逐步调整, 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惠互利成为主导方向。之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后, 对外援助也逐步扩大。根据《中国的对外援助 (2014) 》白皮书, 截至2009年底, 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 免除到期债务金额达255.8亿元7。到2012年, 进一步免除了坦桑尼亚、赞比亚等9个最不发达国家16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14.2亿元。2017年5月, 中国宣布向也门提供1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中国对WFP的捐助也不断增加, 2006年成为援助国后到2009年, 仅三年时间中国通过WFP进行的国际援助已达3000多万美元, 包括向斯里兰卡海啸灾民捐助的鱼罐头, 对津巴布韦的紧急粮食援助, 对老挝捐助的黏米等。同样根据WFP数据, 中国是朝鲜的最大粮食援助国。1996—2009年间, 中国对朝鲜援助粮食累计约345万吨, 占到世界援助总额的26.9%。


(三) 粮食国际合作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从无到有, 从缓慢增加到近几年迅速增长。农业对外投资成为中国提高世界经济参与度、扩大世界影响力、提升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 也是企业开辟国际市场、降低成本、创新技术与管理、实现全球战略的必然途径。尤其是2007年以来, 随着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措施支持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 境外农业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速度显著加快。2014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160亿美元, 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7年, 尽管国家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非理性行为的管控, 但仍达到1200.8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也不断增长。2007—2016年,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72亿美元增加到32.87亿美元, 增长10多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则从2008年的12.1亿美元迅猛增长到2016年的148.85亿美元。投资领域则从最初的生产发展到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多个方面, 涉及种植、养殖、水产、农村能源等多个行业。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2018年2月公布的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名单中, 排名前列的中粮集团、山东如意集团等的对外投资业务无不是发展迅速。


(四) 粮食国际合作技术输出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改革开放40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也逐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除了紧急粮食援助外, 中国还不断增加技术援助, 充分发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作用, 逐步将我国粮食安全技术输出, 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派遣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 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 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目前, 我国每年组织实施的援外项目达500多个, 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 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 同时帮助东道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 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8。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为减少世界贫困, 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如前所述, 世界饥饿人口2016年不降反升, 比上年增加3800万, 同比增长4.5%。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粮食安全威胁9。与此同时,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却逐渐抬头, 给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进一步带来极大挑战。


粮食安全涉及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单个国家或地区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问题, 必须携起手来, 共同应对。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要在世界粮食安全合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需在世界粮食安全中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世界各国携起手来, 采取共同行动, 持续提高各国农业综合生产力, 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这是中国对变革世界的时代责任担当。


(二) 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仍然较为严重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连年丰收, 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6000亿公斤以上, 当前粮食供应整体充足。但同时, 我国粮食结构性不足现象严重, 尤其是大豆、饲料用粮。目前, 中国三大主粮净进口已常态化。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2017年我国大豆、稻米、高粱和油菜籽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 大麦进口量为世界第二。2017年大豆进口量为9553吨, 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64.5%, 同比增长13.84%, 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稻米进口399.31万吨, 同比增长12.99%, 再次刷新历史新高。小麦进口429.65万吨, 较上年增加27.33%。玉米进口282.56万吨, 较去年同期下降10.77%。大麦进口高达886.35万吨, 比2016年的500万吨增加77.1%。高粱进口505.7万吨, 虽然同比下降24%, 但仍占世界第一位。油菜籽进口总量为474.83万吨, 同比增加33.17%。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2017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 排名前10位的依然是西方国家, 中国仅位列第45, 甚至远远落后于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 (第18位) 和韩国 (第24位) 。同时, 中国粮食的大量进口也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荷兰合作银行说:“对于中国来说, 即使中国仅进口5%的玉米, 那也将相当于全球玉米交易的1/3或者将近一半。”


(三) 企业素质与能力仍亟待提高与加强


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是一项宏观任务, 但具体任务仍需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来执行。但目前, 我国粮农企业自身素质与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方面, 我国农业企业的实力仍然较弱。中粮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国际粮商, 近几年在国际上收购了尼德拉、来宝农业, 并在国内整合了华粮、华孚、中纺等中央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了612.65亿美元, 但仍低于ADM (美国阿丹米) 的623.46亿美元, 比嘉吉 (Cargill) 的1079亿美元差距更大10。目前, 我国缺乏对企业境外投资的专项扶持, 支持政策不足, 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走出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 我国农业走出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在执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项目时对国际规则、东道国政策、语言文化的知识缺乏, 国际管理经验欠缺, 后续执行管理难度大。


另一方面, 当今时代, 各国人民日益关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要求农业不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还要提供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初缺乏管理的乱象导致了不佳的国际印象。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维克多·伊沙耶夫曾表示, 俄罗斯不再将土地租给一些以前曾进行合作过的中国承租人。他说一些中国承租人过分甚至是掠夺性地使用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即使在他们归还土地后, 这些土地也将不再适合做农业用地。俄罗斯农工综合体信息分析中心总经理巴维尔·文托夫金则表示应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人, 原则上不该将土地交给不好的承租人使用, 以避免土地污染、进而造成不能再耕种的现象。他认为韩国和日本拥有很高的农耕和生产文化水平, 并将加大与韩日的合作11。如何平衡企业利益与环境生态已成为企业在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的首要问题。


四、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发展趋势


(一)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以贸易往来为主, 来源趋于多样化


当前,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兴起, 尽管又出现一些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不和谐声调, 但全球化、信息化仍将是今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在传承规律性变动的同时, 又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趋势和新形态。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着内政外交策略, 世界格局和秩序面临重塑。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 不可避免地遭到其他大国的压制, 同时又面临周边日本、印度的觊觎, 南海局势也纷繁复杂。同时我国粮食需求日益增长, 贸易依赖度越来越高,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甚至日益严重。我国现在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也日益加大。因此, 为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我国粮食进口必须降低对单个国家的过度依赖。2012年, 中国玉米进口量达到历史高点520.7万吨, 其中98.2%来自美国。到2016年, 中国进口玉米减少到31.7万吨, 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已经下降到7.0%, 从乌克兰、阿根廷的玉米进口增加。2016年, 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266.0万吨, 占中国玉米进口总量的83.4%。2011年, 中国进口小麦128.8万吨, 其中51%来自澳大利亚, 35%来自美国。到2016年, 中国进口的337.4万吨小麦中, 有40.6%来自澳大利亚, 有25.5%来自加拿大, 从美国进口的比例下降至25.5%。2017年, 中国自俄罗斯粮食进口量达71.24万吨, 与2014年相比增长4.5倍。2018年2月26日,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 取消2016年的检疫要求, 允许俄罗斯6个地区向中国出口小麦1500—5000万吨。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进口粮食来源多元化。


(二) 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以资源合作开发利用为主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且尚未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受地缘政治及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 今后我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将主要分布在亚洲、俄罗斯、拉美及非洲地区几个大的方向。亚洲对我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地缘优势毋庸置疑, 尤其是东南亚自然资源丰富, 我国可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机遇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粮食安全国际合作, 提升区域粮食安全水平, 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俄罗斯将是我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重点之一, 尤其俄远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短缺。俄罗斯政府也日益重视其东部的开发, 普京称“发展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 并制定了相关战略来推动东部发展。2012年普京曾说, 未来10—15年, 俄罗斯计划使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全俄平均水平 (1) 。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俄远东地区的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但是俄远东地区原则上不该将土地交给不好的承租人使用, 因此我国走出去的企业需要探索双方乐见的新合作模式。


此外, 拉美地区资源丰富, 水热条件优越, 大片土地尚未开发, 如巴西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现有可耕地的总和。2014年7月, 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期间提出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 (2015—2019) 》, 农业即为六大重点领域之一。2016年11月, 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第三次访问拉美, 全面均衡的中拉整体合作网络逐渐形成, 为中拉粮食安全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框架环境。


而非洲作为传统友好地区, 众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但未有效解决, 甚至出现恶化现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超1/5人口得不到充足食物, 营养不良人口约2.24亿, 较2015年增加2400万人。粮农组织目前确定的19个处于严重粮食危机的国家中, 有11个位于非洲12。非洲绿色革命联盟总裁艾格尼丝·卡利巴达认为, 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 促进私营部门参与农业, 加强对小小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并增加政府投资13。作为传统的政治互信地区, 为避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挤压, 加强中非粮食安全合作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三) 与重要战略节点国家的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对国际贸易依赖度的加强, 加强与重要战略节点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对未来粮食安全合作将变得尤为重要。重要战略节点国家大都位于重要的陆路和海路交通枢纽, 也大都为发展中国家, 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英国查塔姆国际事务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特别指出了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等14个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主要“阻塞点”。每年, 全球超过1/4的大豆出口取道马六甲海峡, 1/5的小麦出口途径土耳其海峡14。中国进口的战略大宗商品, 特别是大豆一直在增长, 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的依存度可见一斑。为此,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重要战略节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充分考虑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需求, 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打破国际合作瓶颈, 减少大宗农产品贸易成本并降低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风险。


五、未来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几点建议


(一)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民以食为天, 世界各国人人都拥有平等的食物权。然而, 联合国报告指出, 全球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的人口2016年有8.15亿, 占全球人口的11%15。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演讲中指出,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利益高度融合, 彼此相互依存。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 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 不会关上。开着门, 世界能够进入中国, 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16。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未来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同样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担当, 以消除饥饿和减少贫困。在世界性粮食安全事务中要不断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规划与计划, 要未雨绸缪而不能满足于“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要积极主动地让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方法切实推广到粮食不安全的国家与地区。要进一步加强高层交流, 维护国际形象, 推进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的生态安全合作, 改善人类共同命运, 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二) 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加强三方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日益加强, 加入了众多国际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仅经济类的国际组织就近30个,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加大。2006年以来, 中国逐渐增加对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捐款, 还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人道主义粮援捐款和快速反应账户捐款。2014年, 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 发表了《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APEC领导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APEC成立25周年声明》。2016年,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 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2017年, 中国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在厦门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发表《厦门宣言》, 就加强金砖伙伴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共同发展发出积极信号, 决定共同打造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主题“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即是对习近平主席2017年出席论坛年会时论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续与深化。目前, 中国人担任国际组织重要职务也日益增加。今后, 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 促进国际组织规则为我所用, 进一步加强三方合作, 携手努力, 共同促进发展, 实现世界粮食安全。


(三) 支持企业行动促进民间合作


尽管世界许多国家希望借助中国发展本国经济, 但又对我国防范心理严重。近期, 中国威胁论又再次不断翻新。法国《世界报》、德国《明镜周刊》、美国《时代》杂志先后发文, 显示对中国崛起的不适。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引发了“中国渗透论”。2017年年末开始, 西方舆论场上更是冒出一个充满恶意的新词“锐实力”。因此, 在未来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对亚非传统友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合作;另一方面, 对中立观望性国家, 要积极支持企业作为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主体。不仅支持影响力大的大型企业, 也支持灵活性更高的中小型企业。分区域、分标准加强对企业进行国际粮食安全合作的引导与服务, 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福祉。对敌视性国家, 则要进一步推进民间交流与沟通, 实行“来而不拒, 不往教之”的原则, 对自愿学习中国粮食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再逐步推动深入合作, 从而提高粮食安全国际合作的效率与效益。


编者注:

  • 本文转自:王永春, 王秀东.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发展及展望[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1):70-77.

  • 注释、参考文献、关键词、英文摘要略,格式稍有调整

  •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粮食安全相关阅读:

  1. 张云华(2018):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 

  2. 陈劲松(2018):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年度《全球粮食政策报告》评介 

  3. 2017年中国粮食安全指数下降——基于经济学人《The 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 2017》的数据

  4.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17年度全球粮食政策报告

  5. 现金转移与乘数效应:中国粮食补贴计划的教训

  6.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