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芬 王鑫 | 浅谈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把作者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转】

林芬 王鑫 三农学术 2022-12-31

*编辑前注:虽然本文作者所谈是以传播学为例,但所述内容同样适用其他学科

作者简介:林芬,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王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2016年访问学者。;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设立“中国大陆青年新闻传播学者”项目以来,已经资助了近200位内地青年学者。这个项目不仅推动了内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也帮助了内地青年传播学者的成长。该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的教师为青年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其中,林芬博士与青年学者分享和交流的英文学术写作的经验、方法和技巧,深受到访学者的欢迎。本文基于林芬博士在“工作坊”上的课堂分享、课后交流以及之后的对谈交流整理而成。


一、论文引言就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王鑫(▲):林芬老师您好!随着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英文学术写作也备受学者们关注,这不仅是一个语言翻译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运用英语学术写作思维、逻辑和规范来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论证。您的学术论文大都以英文写作为主,最近的一篇文章The Losing Media?An Empirical Study of Defamation Litigation in China.(败诉的媒介?关于中国诽谤诉讼的实证研究)还在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6年会中被评为新闻研究学科(Journalism Studies Division)最佳论文之一(Top Faculty Paper)。如何能够让自己写作的论文不仅简洁、明确、逻辑清楚,而且能够让读者充满着“探秘”一样的愉快,似乎并不容易。所以想请您和更多同仁分享一下英文学术写作的经验。


林芬(●):很多人认为英文文章写不好是因为英文水平有限。在讨论英文写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写作状况:一种是因为思路不清晰而写不好文章。这种状况,其实不是写作的问题,是研究的问题。写不好是因为没把研究问题想明白。观点不明确,论证不充分,逻辑混乱,这种状态下,不管用哪种语言,都写不好。对于学者来说,这个问题更严重,但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另一种是因为语言的限制,词不达意。这种状况是写作的问题。其困难不仅在于我们对英文的语法和词汇的掌握,更在于我们是否理解英文写作背后的阅读和思维习惯。


针对学术写作问题,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Little Red Schoolhouse(LRS)写作课。我当学生时选修过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LRS是芝加哥大学于1980年创建的。当时英文系的教授Joseph Williams,Gregory Colomb,Frank Kinahan,and Peter Blaney开办了一系列写作讲座。1980年代,LRS已经成为芝大写作课程的核心,学校随后针对不同学科开办了不同写作课程。从1980年代中叶开始,LRS以及它的不同版本传播到各个大学。如今很多学校,比如Duke University,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Virginia,Penn State University等学校都有了LRS的写作课程。很多学校也把LRS课程在网上公布。


LRS是一系列的写作原则和方法,介绍组成一个观点(argument)的五大要素(claims,reasons,evidence,acknowledgment&response;and warrants)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陈述问题(problem statements);以及文章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结构等。LRS的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其说是教你如何写,不如说是让你理解读者会如何阅读。有效的写作者一定要了解读者的预期和困惑,并能及时提供信息,回应读者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得把你要传递的信息放在读者能看得到的地方,这样的写作才有效。


今天,我着重讲问题陈述(problem statements)部分,也就是学术文章中的引言(introduction),因为引言部分通常是一篇文章中最难写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会留到最后再写或修改的部分。


要写好引言,首先得明白引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学术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清晰有效地向读者传递你的观点。这个要求蕴含了两个层次:第一,要让读者想读你的文章;其次,要让读者明确你的研究问题和观点(无论他们是否赞成)。我们写作时会注重写清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忽略了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写文章大多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自己肯定觉得自己的研究问题特别有趣和重要。但是,读者可能和你不在一个频率上。如果读者在读完引言就觉得索然无味,全然没有兴趣读下去,那么后面的文章再精彩,也浪费了。因此,引言在全文中承载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呢?仅在引言部分陈述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够的。引言要写到有能力说服读者,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你的研究问题是有趣的,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引言要做到一个关键的转换:你要把你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一旦读者觉得你的研究和他们是相关的,你的问题也是他们所好奇的,读者才有兴趣继续往下读。


▲:林芬老师,您刚才提到的“要把作者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准确地指出了我们通常写作中的“缺陷”:我们更关心怎样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却很少关注读者怎么去阅读。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学术文章也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使读者有兴致去理解自己的观点,这或许也是每个写作者期待的。那么如何解决“把作者的问题变成读者关心的问题”这一关键环节呢?


●:不错,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如何才能把你的问题转化成读者的问题呢?这就得谈到引言的写作结构了。下面我用LRS课程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这是一篇学术文章的开篇:


In the popular mind,the Crusades of the 11th century to recover the Holy Lands for Christianity were a holy enterprise motivated by religious zeal.However,it is not entirely certain why the Popes organized the Crusades at the particular time that they did.Their announced motives were religious,but for each crusade we can also identity compelling reasons rooted deeply in European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If we can understand these reasons,we will understand better how the Vatican’s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immediate political conditions interacted with theological concerns and beliefs to shape the history of 11th century Europe.In fact the Crusades were not just a fight against the Muslims to recapture the Holy Land but an effort to save the Church and Europe from the dissensions that were tearing it apart.(大众普遍认为十一世纪十字军为了基督教而发动的收复圣地的东征是基于对宗教的狂热。然而,教皇为何在特定时期发动东征的原因却并不明确。教皇宣称东征的目的是宗教性的,但是针对每一次东征,我们都可以在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历史中找到令人信服的原因。如果我们理解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梵蒂冈对务实的、即时的政治局势的理解如何与神权关怀和信仰相互影响,从而塑造了十一世纪欧洲的历史。事实上,东征并不仅是为了夺回圣地而对战穆斯林,更是一次为了挽救分崩离析的教会和欧洲而做出的努力。)


这是一段非常简短的开场。在这一段落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很明显,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就在最后一句——“事实上,东征并不仅是为了夺回圣地而对战穆斯林,更是一次为了挽救分崩离析的教会和欧洲而做出的努力。”


这个段落体现了引言部分所具有的典型结构。不管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都会知道作者的观点就体现在最后一句。在这么短的一段话中,作者如何把读者一步步引到最后的观点上呢?下面让我们分开看每一句。


首先,来看第一句。第一句以“in the popular mind(大众普遍认为)”开始,就给读者交代了一个背景,一个在这个领域里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这一句在结构上我们称之为“stasis”,这是一种稳定但也是相对停滞的状态。在这一部分,你要给读者一个背景知识:针对你所研究的问题,目前的观点(或争论)是什么。当然,在一些更复杂的现象里,如果需要给读者介绍更多的背景,也可以在stasis之前加个序幕(prelude)来开篇。


那么第二句是做什么呢?第二句立刻加了一个“However(但是)”。这个词很重要,它立刻把第一句的观点否定掉了,指出了现有观点的不足之处:也就是现有观点无法解释教皇为何在十一世纪这个特定时期发动东征。这就好像讲故事,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定是有悬念的故事。当第一句铺陈了一个“常识”,一个相对稳定停滞的状态后,第二句就立刻把这种状态打破了,以便制造悬念。


这种悬念在文字上通常表现在否定性或转折性连接词的使用,比如,however、but、unfortunately(然而、但是、不幸的是)等等。这些连接词是给读者一个很强的信号,提示读者后面写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是对前一句观点的转折或否定。


接下来,第三句提供了更具体的信息,加强了第二句的概念,进一步指出第一句里呈现的观点的不足,十字军东征在我们的概念中是一场宗教性的运动,如果不是因为宗教,那是什么原因?我们普遍相信的概念或观点被质疑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想知道是否有其他的解释。读者产生好奇心了。


第二和第三句构成了引言结构上的第二部分:destabilizing condition(去稳定性条件)。这一部分要打破第一部分所建立的稳定状态,引导读者和你一起去质疑和挑战既有的看法,引发读者对你的观点的好奇心。


但是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如果你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读者的领域,或者你提的问题不是读者所关心的,读者也很可能没有耐心继续往下读。所以行文至此,还必须进一步激励读者。这就是第四句的作用了。


第四句强调了其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理解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梵蒂冈对实用的、即时的政治局势的理解如何与神权关怀和信仰相互影响,从而塑造了11世纪欧洲的历史。”通过“如果……那么……”从句,作者点明了如果重视这个研究所能带来的benefits(益处)。为了强调益处,作者可以用一些正面的词汇加以渲染。比如,文中用了“better”。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强调如果不关注你所提的问题会有什么损失(cost)。如果是要强调损失,行文中通常就会使用否定的或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了。


所以,第四句对应的是引言结构中的第三部分:cost or benefits(损失和收益)。通过阐述损失和收益,向读者展示了你的研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要实现一个转换:你要把你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也就是说,当解释潜在的损失和收益时,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你要解释如果读者不关注你的研究的话,他们可能遭遇的损失;或者,如果他们关注你的研究可能的收益。


人总是喜欢看有冲突感的戏剧。当稳定被打破后,读者就会有好奇心:真的么?这重要么?当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对我而言是有成本的,我的心理就难免有不安:如果前人讲的不对或不足,那正确的或更好的解释又是什么?我们通常都不会喜欢悬而未决的感觉,不会喜欢一片混沌的状态,这时我们就会希望看到一个结论,一个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到稳定状态的结论。这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了。这个案例中的第五句,也就是最后一句,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清晰地陈述你的观点,为你提的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引言结构中的最后一部分:解决方案(solution)。


简要来说,这个简短的案例包涵了一段学术引言的经典结构:PreludeStasisDestabilizing conditionCost/BenefitGist/Promise of Solution(建构稳定状态解构稳定性收益与损失解决方案)


二、提出好的问题就解决了写作的一半工作


▲:林芬老师,您的条分缕析,清晰地呈现出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一些关键点。这种通过打破人们的常识理解,建立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然后给出自己的解释思路和范式,给出解决方案,就是文章展开的“筋脉”,也是写出一篇吸引人的学术论文的内在结构。这个结构让我想到了它与叙事学对故事的叙述逻辑的分析很相似,即建立一种叙事的平衡,然后平衡打破,进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可见,讲好自己观点的过程也像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过,如何才能找到这种稳定性?是否每次都能寻找到稳定停滞状态(stasis)作为批判的对象?


●:上面介绍的是一个典型的开场结构。这种写法也会遭到很多质疑。比如,关于解构稳定性这一部分,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写作结构会不会导致我们总是努力要找一个稻草人式的假想敌,把它变成stasis的部分,然后加以批判攻击?其实,这就是文章的高下之分了。差的文章的确容易陷入这样一个结构陷阱里,给人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感觉。但是,好的故事一定不是建立在牵强的自我制造的假想敌上。好的文章通常能够通过解构稳定性,阐述现有观点中的盲区,从而能改进理论,推进对某一现象的理解。


这个结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写的时候,你会发现建构稳定的状态(stasis)并把它解构(destabilize)的过程,其实是寻找到你的研究困惑(research puzzle)的过程。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为一旦把这两个部分想明白,写清楚了,文章也就完成了一半。这里所说的“research puzzle”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更高层次的“research question”(研究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问题,可以是一个“是什么”(what),或者“为什么”(why),又或者“如何”(how)的问题。但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上升成一个困惑,这就要求所陈述的问题中具有矛盾性,也就是同时有“stasis”和“destabilizing condition”两个部分。这样才算“困惑”,才足够有悬念,引人入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比找一个好的答案更困难得多。杜威(John Dewey)就曾说过:“问题说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A problem wellput is half solved.)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如何解构既有观点的稳定性?这其实要回到研究层面来讨论了。假设你对既有的理论解读正确,假设你对所研究的经验现象的观察没有事实偏差,一般来说,有三种不同的思路来找寻不稳定性。第一,从理论出发: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理论解释之间是否有矛盾冲突?这是逻辑层面可能存在的矛盾,可能产生不稳定性。第二,从理论解释和经验现象的匹配入手:既有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新出现的经验现象?如果既有的理论失去了解释能力,不稳定性就出现了。第三,从经验现象出发,观察这些经验现象中是否有不自洽的地方,从而产生不稳定性。当然,沿着这样的思路下来,我们通常会问的是一个“为什么”(why)的问题。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为什么”是建立在“是什么”(what)的问题已经很清晰的基础上。如果连“是什么”(what)都是错误的话,相应的“为什么”的问题就成了一个伪问题了。


是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按这个结构写呢?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典型结构,但是根据文章内容不同,所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有很多人文和社科的文章,先陈述解决方案(solution),把cost/benefits(损失/收益)部分放到最后写。这样的变动让作者可以花更多笔墨去阐述所提问题的重要性。又比如,如果是一篇很长的文章,那么引言部分可能有好几页。遇到这种情况时,作者可以循环使用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构:先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这个解决方案又成为新的问题的基础,被批判,再提出一个新方案。几次之后,一个复杂问题的全貌得以被描述清楚。


三、结论和主体部分的写作结构


▲:林芬老师,刚才您详细介绍了英文论文写作中引言的基本写作结构,也让我们去反思自身中文论文写作中引言部分的写法。虽然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写作结构,但是从实际论文的引言部分的叙述上,也与您讲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您刚才的分享,会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自觉地去安排和斟酌引言部分的结构。那么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您是否也可以与我们讲述一下基本写作范式?


●:刚才说的,是整个论文写作结构中引言部分的写法。其实,论文结论部分和整篇文章的结构都是和引言部分相呼应的。一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同一结构的不停重复。


先讲结论(conclusion)。学术文章大多很长,超越普通读者的阅读耐心。读者读到后半部,可能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英文的写作不仅要求逻辑上的层层推理,更会在文中不同的地方(通常是读者快要遗忘的地方),换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这同一个观点翻来覆去地讲,层层递进。其实从头到尾就讲一个故事,直到读者记住为止。所以结论部分分别一一对应上面引言的各个部分,只不过以相反的顺序呈现而已。比如,引言在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及作者的观点),那么,结论部分就从总结强调这个观点开始:即这篇文章做了什么研究,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言中说了这项研究的收益或忽视该研究导致的损失,到了结论就接着阐述如何运用(implications)这项研究的成果或结论,再次强调该研究的重要性。引言中对既有观点有批判,那么你的这个研究也很可能招致批判,所以在结论中,你要讨论这项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篇文章中的缺陷就为将来的研究开创可能性,结论也可以用将来的可能研究来结尾。当我们知道引言部分的结构,再去看整个篇章的结构,就会发现引言和结论就是顺序颠倒了而已,实际上都在强调同一个问题。


那么主体(body)这一部分怎么办?主体部分要论证作者的观点。假设文章主体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还是在重复上文介绍的结构。比如第一部分也有一个简短的引言,跟着是这个部分的主体,最后是该部分的小结论。第二、第三部分重复这样的结构。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你的观点(points)要放在文章的哪个部分。在引言部分,观点通常是在段落的末尾,而在结论部分,观点是在段落的开始部分。在主体部分,通常有三种不同写法。第一种是写在段落的开始。如果是简单的观点,或者简短的段落,就可以直接写在第一句。稍长一点的段落,第一句通常会是一个背景介绍,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你的观点通常在第二句。两个句子之间,也通常会用一个连接词,或转折、或表因果,提醒读者接下来就是观点了。第二种写法就是在文章的最后表明观点。这种写法,你在段落末尾会经常使用一些总结性的词汇,给予提示总结,比如in other words(换句话说),in a brief summary(简而言之)或者in fact(实际上),等等。第三种情况是,有时段落很长,情况比较复杂,也可能前后都陈述观点,相互呼应。


图示1 引言和结论的结构关系 


来源:Little Red Schoolhouse教材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写作的一些想法。主要是关于英文写作中的结构问题。简而言之,把你的信息放在读者能够看到的地方。


四、“八股”结构与文无定法


▲:刚才您讲的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其实是在讲如何运用英语的思维逻辑进行学术表达,这个写作逻辑非常清晰简明,而且暗含了作者和读者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视角转换等内容。但是谙熟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并不一定保证写出来的就是一篇好的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可能也未必据此范式来写,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研究层面,而是一个纯粹写作的问题。英文的文章也有它的“八股”结构。这个结构不能保证你研究的质量,只能帮你把你的观点更加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读者。差的研究可能一样会有好的写作结构,好的研究也可能完全不采用这样的写作结构。尤其是定性的研究文章,每个作者都可能有自己的风格。学者到了成熟的阶段,能形成自己的研究和写作风格的时候,熟悉的读者是可以通过文字就能判断是谁的文章的。但在此之前,学术文章有其基本的范式和结构,学习写作的结构能够帮助你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


写作其实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很难说怎么写是对的,怎么写是错的,文无定法。但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有效地起到说服的效果,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比如定性或定量研究)的写作方式也都很不同。而这里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读者一定赞同你的观点。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故事通常可能是一个错的故事。否则,研究也就没有乐趣了吧。


学术的文章,我平常用英文写得比较多一些,现在慢慢转向用中文写。中文写作中也讲有破有立,先破后立,这些观点很相似。但我自己认为,这两种语言在写法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很多时候,我翻译自己的英文文章,就觉得与其直接翻译还不如重新用中文写更容易。不同语言的写作方式之间的差别根源于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别。


写作是没有统一风格的,今天讲的是英文写作“八股文”结构,当你自己有一个写作风格的时候,就会有另一套结构。最后,我向大家推荐几本曾经对我帮助很大的写作书籍,希望也能帮到大家。(见附录)


▲:非常感谢林芬老师的分享。其实英文论文写作和中文论文写作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把作者自己的问题变成读者关心的问题这一点,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受到期刊审稿人的青睐,也可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讨论,这或许就是写作者的本意吧。


附录英文学术写作推荐书单 


(1)Booth,Wayne C.,Gregory G.Colomb,and Joseph M.Williams.The craft of researc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Williams,Joseph M.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Longman Publishing Group,2005.


(3)Williams,Joseph M.,and Gregory G.Colomb.The craft of argument.Longman Publishing Group,2007.


(4)Germano,William.Getting it published:a guide for scholars and anyone else serious about serious book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5)Strunk O.William and White,EB.The Elements of Style.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9.


(6)Lamott,Ann.Bird by Bird: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Anchor,1995.(7)Rand,Ayn.The art of nonfiction:A guide for writers and readers.Penguin,2001.


——END


编者注:

  • 本文转自:林芬,王鑫.浅谈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把作者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香港城市大学林芬博士的访谈[J].新闻记者,2016(12):36-43.

  • 格式稍有调整

  •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1. 论文写作推荐阅读名单

  2. 合集 | 朱玲谈经验、文献研究和研究报告写作 

  3. 论文导言撰写“公式”?

  4. 姚洋(2011):如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5. Thomas Reardon:研究发现和撰写好论文的技巧

  6. 李连江讲座实录:在学术界谋生存(含问答环节)

  7. 制作回归表格的10个戒律

  8. 李海舰: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