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78—2015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增长核算法,测算了市场潜能、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34.86%),市场潜能次之(34.55%),再次是TFP(22.03%),最低是劳动力(8.56%)。根据“克鲁格曼质疑”的界定,对中国“增长奇迹”贡献率最大的是“灵感”因素,贡献率为61.93%,“汗水”因素的贡献率为38.07%。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主要依赖于“汗水”,其贡献率达62.03%。但“汗水”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1990—2000年为52.41%,2001—2015年快速下降到21.93%,而“灵感”的贡献率开始占主导地位,达78.07%。就区域差异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灵感”,欠发达地区更依赖于“汗水”。本文的核心结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增长奇迹”是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汗水”与“灵感”的双轮驱动,且越来越依赖于“灵感”。该结论并不支持“克鲁格曼质疑”,且认为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和商品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等“灵感”因素的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经济增长; 空间相关性; 克鲁格曼质疑; 要素贡献率;
程名望,贾晓佳,仇焕广.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J/OL].经济研究,2019(07):30-46
——END
相关阅读:
仇焕广教授(2017):关注时代需求开拓农业经济研究新领域【转】
仇焕广等:农业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方法探讨 【转】
史清华:学术经验两则 【转】
JPE 新文 | 研究接近度和生产率:来自农业的长期证据
盖庆恩 等: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转】
JDE 独作 | 龚斌磊:中国农业改革与生产:1978-2015年省级生产函数与生产率的变化【转】
AJAE新文:农业规模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来自中国北方玉米生产的证据【转】
Food Policy | 中国的区域农业生产力是否趋同:如何以及为何?【转】
外出务工,本地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效率:来自中国的证据
会议 |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量与跨国比较第二次北京研讨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