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三农”问题研究_乡村振兴专题
“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特色小城镇复合生态发展的现实逻辑
李志强;高亚州;1-11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
张红;赵凡凡;赵天予;12-18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
叶洁楠;王浩;杲恬恬;19-25
“三农”问题研究_扶贫与治理专题
中国扶贫开发经验总结与展望
王文棣;曹源洮;26-35
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
侯守杰;36-42
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
何阳;43-49
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姚翼源;方建斌;50-56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对策
董红;王有强;57-63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樊凡;何得桂;64-69
乡村旅游
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吴正海;范建刚;70-79
“慢城”何以“快干”: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多元共治路径
杜春林;孔珺;80-90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高瑞龙;胡晓舟;91-100
农旅项目为何失败:基层规划内卷化——基于某农旅项目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胡高强;101-109
农村经济
农户分化背景下制度变迁对农田水利自治的影响
秦国庆;朱玉春;马恒运;贾小虎;110-118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猕猴桃种植户收入的影响
李赵盼;郑少锋;119-129
小农户参与农业价值链活动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王洪煜;胡伦;陆迁;130-139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付玮琼;白世贞;140-151
基于效率分解视角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研究
李彪;李旭;陈珂;152-160
“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特色小城镇复合生态发展的现实逻辑
李志强1 高亚州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2. 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摘要: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复合生态治理;结构化困境;内生聚合;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
张红1 赵凡凡1 赵天予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东北林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W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行动研究发现,案例村在沿袭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临村庄治理和服务供给困境,继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与可为空间。基于项目背景和目标,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对W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反思;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
叶洁楠1 王浩2 杲恬恬1
1.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景观;文化传承;乡村文化;
中国扶贫开发经验总结与展望
王文棣 曹源洮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四十多年来扶贫开发历程,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针,坚持依据不同阶段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扶贫战略,坚持以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主的开发式扶贫,坚持全党全社会全行业共同参与扶贫。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之后,党和政府要继续带领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贫困治理;
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
侯守杰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会更加艰巨。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分散性、多维性、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五大特征,同时也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有效性和文化贫困四大治理难点。对此,必须构建转型衔接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多重保障机制、人文发展机制四大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以顺利实现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后小康时代;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
何阳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摘要:农村流动人口参与村民自治是实现村民自治"治理有效"的题中之义。基于浙江A县的"乡村钉钉"案例,对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数字化参与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主要是将参与场域由传统的物理空间转换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塑造的数字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在时空条件上对农村流动人口参与村民自治的限制,实现了农村流动人口在身体缺场情形下参与村民自治目标。数字化参与的实现主要缘于治理逻辑、技术逻辑与数据逻辑的有机耦合。相较于传统参与方式,数字化参与具有多维特征和重要价值,但也具有适用事务类型有限、面临技术等各种风险及难以纳入全部参与主体的局限,未来应当厘清数字化参与方式的适用事务类型,规避数字化参与风险,妥善处理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衔接问题。
关键词: 村民自治;农村流动人口;数字化参与;乡村治理;
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姚翼源1 方建斌2
1.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已取得长效发展,但也面临着共同体理念淡漠、信任性组织松散、对称性信息堵塞、技术性监管悖论等问题与挑战。农村生态治理数据人才主体缺失、数据监管体系薄弱、政务数据信息传递遗漏、生态技术伦理道德欠缺是造成农村生态治理式微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治理效能。革新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的网络机制,重塑数据治理的信息平台,完善数据治理的监管体系,建立生态治理数据决策模式,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农村生态治理;数据决策模式;现代化转型;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对策
董红 王有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治理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在农村发展最广泛的实践。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探索,对于提高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意义重大。近年来,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运行中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村民参与不足;协商主体结构失衡;协商机制不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走出困境,需要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优化参与主体的结构;建立健全协商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协商主体;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樊凡 何得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在村治研究核心学科——农村公共管理学某些研究中,社会学概念"差序格局"被跨学科移用为"差序治理",概念的滥用和误用问题显得非常严重,使得乡村治理研究本该重视的历史感和未来性遭到了普遍的忽视,研究应有的科学性和敏锐性也受到了压制和侵蚀。因此,当前及今后对村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推进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从根本上放弃简单地套用以往那些在"三农"问题研究中有广泛影响力的概念的研究思路;二是研究该有的历史感不能遭到淡化;三是对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有所自觉。
关键词:村治研究;差序格局;差序治理;概念;跨学科;滥用和误用;
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吴正海1,2 范建刚1
1.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针对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问题,以陕西袁家村为例,梳理了其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做法:一是坚守为民初心、共同致富奔小康;二是创新治理机制、共建共享有活力;三是推动产业融合、精心培育产业链;四是强化道德建设、传承文明蕴和谐。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机理在于:统筹党建与发展,以强党建推动大发展;统筹资源与市场,以好创意创造大市场;统筹利益与治理,以好机制激发大能量;统筹文化与发展,以好文化铸魂大旅游。对袁家村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核进行探解,形成了关于乡村振兴基本规律和重大趋势的若干认知:一体化统筹;融合化发展;股份化经营;组织化壮大;制度化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利益共享;袁家村;
“慢城”何以“快干”: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多元共治路径
杜春林 孔珺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劲与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S镇国际慢城项目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社会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协同共治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出在组织管理、资源投入和政策指引上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存在规划滞后和项目先行,政府政绩主导下盲目开发、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耦合性偏离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应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多方资金的整合机制以及多重利益的协调机制,共同克服管理程序缺乏严格规范、项目投入缺少市场研判、政策指引不力等问题,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慢城;多元共治;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高瑞龙 胡晓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乡村价值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应用偏好环境型政策工具,但其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策略性措施使用频率较高;结合乡村价值维度来看,不同价值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平衡,面向文化及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较少;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组合涉及诸多部门和机构,配套机制亟待优化完善。未来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实践应用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内部组合结构,加大面向文化与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支持,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及配套机制。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政策文本;乡村价值;
农旅项目为何失败:基层规划内卷化——基于某农旅项目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胡高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农旅项目是乡村建设的积极尝试,它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振兴乡村产业,但一些农旅项目却在实践中走向失败,造成了地方财政和市场资本的损失,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以往研究瞄准了农旅项目本身的发展模式与静态困境,未对失败的原因进行理论解释。通过考察苏北H村荷花池农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发现,基层规划内卷化是造成乡村农旅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地基层政府对农旅项目的规划经历了规划片面、规划冲突和规划偏差的非科学递进过程,导致乡村农旅项目形成了每况愈下的市场状况:从市场单一到市场隔绝,再到市场消失;最终,引起农旅项目丧失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内卷化;基层规划;农旅项目;乡村振兴;
农户分化背景下制度变迁对农田水利自治的影响
秦国庆1朱玉春1马恒运2贾小虎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有机团结;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农田水利自治;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猕猴桃种植户收入的影响
李赵盼郑少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645个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地理标志会同时增加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产值和纯收入,但收入指标的增长幅度更大,能够对猕猴桃种植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种植决策者的受教育水平、猕猴桃收入占农户总收入比重、是否加入产业组织以及亲友中是否有农技专家都对农户选择使用地理标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建议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发挥农业技术专家推广作用等方面着手,引导农户使用地理标志;从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着手,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的维护,确保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收入;倾向得分匹配;猕猴桃种植户;
小农户参与农业价值链活动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王洪煜1胡伦2陆迁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六次产业研究院2.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生产实际中,小农户已经越来越多通过采购专业组织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接受培训、统一销售等活动,融入到现代农业价值链中。基于猕猴桃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参与价值链活动生产绩效。通过使用两步聚类、PSM模型以及IPWRA模型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农户按照兼业化程度分为三种类型,拥有较高生计资本的农户价值链参与程度较高。(2)使用改进肥料、果品被产业组织收购的农户具有更高的亩产量与每亩净收益。(3)同时参与两种价值链活动相较于只使用改进肥料,可以显著提高亩产量;同时参与两种价值链活动相较于只参与一种价值链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每亩净收益。因此应从消除农户参与高价值链活动的制度障碍与人为因素入手,全面提高农户价值链参与度。
关键词:小农户;价值链活动;猕猴桃产业;农业生产绩效;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付玮琼1,2白世贞1
1. 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2.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中小农业企业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农业天然弱质性且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小、财务规范性差及抵押资产不足等原因导致中小农业企业具有较高的融资约束。农业供应链金融可以弥补中小农业企业的信用缺失,降低银企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其面临的融资困境。在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及缓解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2-2018年A股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中涉农中小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并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小农业企业融资约束受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用风险因素的影响,供应链金融能显著缓解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通过降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用风险来增强这种缓解效应。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约束;中小农业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
基于效率分解视角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研究
李彪李旭陈珂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提高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包括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交易效率。采用DEA-Tobit模型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林业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行效率较低,这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社会与交易的效率值处于[0.25~0.35],纯技术效率值处于[0.55~0.75],规模效率值处于[0.35~0.45]。(2)外部环境因素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用外部环境变量对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进行SFA回归,发现外部环境变量对不同类型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影响和作用路径差异显著。(3)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内部改进存在冲突,即组织资产总额、合作社股权制衡度、财务信息公开次数等指标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内部改进存在冲突。因此,林业专业合作社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统筹国际国内生产与分工格局,营造林业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双循环发展机遇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效率等措施来提质增效。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三阶段DEA;高质量发展;Tobit模型;
——END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排版:郭姜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