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7期目录【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粮食安全

中国马铃薯产业国际比较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POTATO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1
作者:罗其友,高明杰,张烁,伦闰琪
摘要:目的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山地丘陵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文章通过马铃薯产业国际对比分析,明确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方法 该文从产业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贸易、消费等多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法,采用2010—2018年统计数据,对我国与世界其他大国马铃薯产业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1)2018年我国马铃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加工业占比仅为30.00%,仅为欧美的1/3左右;(2)2015年我国马铃薯生产成本0.95元/kg,2018年我国马铃薯田间价格为1.30元/kg,与欧美基本持平,2011—2015年平均资本利润率32.12%,略高于欧美发达地区,但2018年马铃薯单产19.72t/hm2,仅为欧美的1/2左右,土地产出率为2.55万元/hm2,仅为欧美发达地区的1/2;(3)2018年马铃薯出口稳定增长,以附加值较低的鲜薯为主,国际市场占有率2.04%;(4)2018年马铃薯人均消费量43.62kg,不及俄罗斯的1/2,消费增长潜力较大,且亚洲马铃薯以鲜薯菜用消费为主,欧美地区以马铃薯加工品消费为主,俄罗斯将马铃薯作为主食消费。结论 应从品种资源引进、马铃薯品种选育、标准薯田建设、国际马铃薯市场开拓和加大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文献信息:罗其友,高明杰,张烁,伦闰琪.2021.中国马铃薯产业国际比较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国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及空间集聚研究

STUDY ON REGIONAL COMPARIS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POTATO’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2
作者:李含悦,张润清,王哲
摘要:目的 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 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 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信息:李含悦,张润清,王哲.2021.我国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及空间集聚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9-1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马铃薯收获环节的实物和价值损耗研究

STUDY ON THE PHYSICAL AND VALUE WASTE OF POTATO HARVESTING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3
作者:张敏,卢士军,程广燕
摘要:目的 为研究我国马铃薯在收获环节实物和价值损耗情况,从而针对性提出马铃薯在收获环节的降损措施,课题组在马铃薯主产区甘肃省和内蒙古进行实地调研。方法 文章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如算术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计算实物损耗量和实物损耗率,并从成本损失和收益损失两个层面计算价值损耗,通过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调研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马铃薯在收获环节的实物损耗率为5.12%,机械收获马铃薯的实物损耗率为4.35%,人工收获马铃薯的实物损耗率为6.10%。尽管机械收获马铃薯的生产总成本高于人工收获,但是机械收获的实物损耗率低于人工收获,导致机械收获的价值损耗同样小于人工收获。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收获环节的损耗造成的收益损失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5.41%。结论 通过推广机械收获可以降低1.75%的损耗率,加大农民的培训可以降低0.87%的损耗率,扩大种植规模可以降低0.75%的损耗率,共可以降低3.37%的损耗率,从而增加马铃薯供给量和农民收入。
文献信息:张敏,卢士军,程广燕.2021.马铃薯收获环节的实物和价值损耗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9-2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S ON CORN PRODU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EMPIRCIAL ANALYSIS BASED ON MICRO DA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4
作者:许佳彬,王洋
摘要:目的 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有助于维稳国家粮食安全,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方法 文章利用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298个玉米种植户的微观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无效率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是否产生重要影响。结果 目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在75%左右,有较大提升空间;农资供应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均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有农地流转、玉米收入占比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兼业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要从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户认知水平等方面入手。
文献信息:许佳彬,王洋.2021.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7-3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资源利用

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空间市场整合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证据

TRANSPORTATION COST, TRANSACTION COST AND SPATIAL MARKET INTEGR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LOCAL PORK MARKE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5
作者:汤路昀,祁春节
摘要:目的 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分析农业市场整合度,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防范猪肉价格大起大落提供指导。方法 文章基于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的区域划分,采用价格日度高频数据,引入三机制阈值误差修正模型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对猪肉市场整合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样本识别测度运输成本对交易成本的实际解释力。结果 就市场内部整合来看,潜力增长区的市场整合程度最高,约束发展区的市场整合最低;就跨区域整合来看,重点发展区—潜力发展区之间的市场整合度最高,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之间的市场整合度最低;进一步通过样本识别,测算出猪肉市场中运输成本对交易成本的真实解释度是33.5%左右,市场整合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结论 提出降低市场交易中的可控“流通”成本、提升市场整合度、促进猪肉价格长期稳定的建议。
文献信息:汤路昀,祁春节.2021.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空间市场整合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证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37-4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武陵山区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化

OPTIMIZATION OF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DELINEATION AT COUNTY SCALE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6
作者:罗倩,张威,邵景安,郭跃
摘要:目的 武陵山区作为贫困连片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精准扶贫等方面意义重大。方法 文章基于GIS平台,采用熵权法,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通过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耕地综合质量,再借助OpenGeoda软件对耕地综合质量结果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基于生态安全约束条件对初步划定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最终划定结果。结果 (1)基于耕地质量条件的划定,满足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一般适宜并且聚集度为HH、HL、LH聚集的农田与现有基本农田叠加分为保留、调入与调出3类,耕地质量划定面积为5.266 350万hm2;(2)基于生态安全条件的优化,剔除土壤污染超标缓冲区、生态红线区内农田,最终优化面积为5.170 996万hm2结论 研究结果遵循了优质、聚集和稳定的思路,能为武陵山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献信息:罗倩,张威,邵景安,郭跃.2021.武陵山区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48-5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依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IMPACT OF RURAL OUT-MIGRATION AND ENDOWMENTS DEPENDENCY ON AGRICULTURE LAND USE INTENSIT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7
作者:刘光盛,王红梅,卢德伟,谢芊芊
摘要:目的 农村劳动力析出直接影响耕地利用,分析劳动力析出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对协调人地矛盾,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山区,研究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禀赋对广东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方法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9―2018年4个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要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结果 农村劳动力析出与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进一步交叉乘积检验发现,劳动力析出是否依赖于耕地规模、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农业机械等禀赋要素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区域差异,当农村劳动力析出到达临界值时,调整影响耕地集约的变量才能有效促进耕地集约。结论 在无法断言农村劳动力析出及外部条件与耕地集约利用是否存在潜在均衡时,推动耕地集约需要寻找相关辅助变量工具,因时因地制定耕地集约利用政策。
文献信息:刘光盛,王红梅,卢德伟,谢芊芊.2021.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依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58-6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优化的深层次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以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灌区为例

THE ALLOCATION OF INITIAL WATER RIGHTS IN DEEP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PROJECTION TRACING MODEL OPTIMIZED BY GENETIC ALGORITHMA CASE STUDY OF SHIHEZI IRRIGATION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8
作者:贺天明,王春霞,张佳
摘要:目的 随着土地确权的完成以及土地流转的加快,土地集约化利用进一步得到提高,对水资源初始水权深层次的科学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节水优先,以水定地,两手发力以及水资源严控的“三条红线”的节水方针,构建了深层次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分析地区配水的问题。方法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与计算机辅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考虑节水设施投入,节水技术等效率性指标及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的地膜、肥料的使用量等生态优先性指标基础上,共选取11个指标构建石河子灌区农业初始水权分配体系。利用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用MATLAB数值计算软件编程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优化投影方向。结果 研究给出石河子灌区水权分配量,并对各区域现状灌水量、严格控制水资源总量下的额定亩均灌水量、优化配置用水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43团北灌区、152团和石总场3个区域深层次的初始分配量分别为4 183.68万m3,4 046.05万m3和6 569.28万m3。若整个灌区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目标,可比现状用水量节水约15.67%。结论 该文提出的深层次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的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效性,完善了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优先性原则的指标体系。在水利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必须明确水权,精准到户,为完善水价体系和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文献信息:贺天明,王春霞,张佳.2021.基于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优化的深层次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以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灌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66-7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三农问题

北京市农业转移劳动力工资差异及变化从工作经验到工作岗位

THE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LABORS′ WAGES IN BEIJING AND CHANGE:FROM WORKING EXPERIENCE TO POS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09
作者:黄星,李晓峰
摘要:目的 基于实证分析,探究农业转移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因素、工资差异的来源及其动态变化,以期为微观农业转移劳动力实现市民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以2007—2017年北京市农业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明瑟方程和基尼系数分解法、泰尔指数分解法,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因素和工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性别、教育程度、所属行业、工作岗位、工作经验是影响工资的主要因素;(2)工作岗位、所属行业、工作经验是工资差异的主要来源;(3)2007—2017年10年来工资差异最重要的来源已从工作经验转变为工作岗位;且人力资本变量中工作经验对工资的影响高于教育年数,但教育的影响呈上升趋势。结论 提出农业转移劳动力行动路径和政府政策建议:农业转移劳动力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当前积极积累专业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参加培训、长期则需提高教育水平;政府应坚持市场化、工作设计多样化、规范收入分配、提供技能和学历教育平台。
文献信息:黄星,李晓峰.2021.北京市农业转移劳动力工资差异及变化从工作经验到工作岗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74-8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主岭市6乡镇实地调研数据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DLENESS OF RURAL HOMESTEAD IN NORTHEAST CHINA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 TOWNS IN GONGZHULING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0
作者:杨志鹏,许嘉巍,王士君
摘要: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农村宅基地闲置相关信息,分析农村宅基地闲置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结果 宅基地完全闲置率约为13.19%,季节性闲置率约为31.79%,宅基地季节性闲置较为严重;宅基地面积超标严重,存在内部闲置现象,庭院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宅基地流转程度以及村集体对闲置宅基地的处置能力较低;户主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务工人数占比、宅基地数量和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宅基地的闲置,户主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和宅基地退出意愿对宅基地闲置产生负向影响,家庭人均年收入、务工人数占比和宅基地数量对宅基地闲置产生正向影响。结论 针对宅基地闲置问题,必须在保障农民居住权之上,充分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合理规划并管控宅基地规模,对于不同闲置类型的宅基地探索差异化解决途径,推动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宅基地用途转换等,通过盘活宅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信息:杨志鹏,许嘉巍,王士君.2021.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主岭市6乡镇实地调研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84-9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权益结构变化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为例

STUDY ON THE CHANG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STRUCTURE OF FARMERS' HOMESTEAD USE RIGHT WITHDRAWALTAKING ANNINGQU TOWN OF URUMQI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1
作者:刘佳俊,蒲春玲
摘要:目的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用作建造住宅的土地,农户对其享有获取收益、社会保障等权利,一旦退出,就意味着附着在上面的一切权益都会丧失。如何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过程中保障农民正当的权益,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从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的视角出发,从家庭特征、经济状况、住房状况、保障状况、社区状况、心理状况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分析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过程中农民权益的变化情况。结果 由于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过程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农户参与度较低,往往被动式地接受安排,造成权益受到直接的伤害,农户的经济状况、保障状况以及心理状况等权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害。结论 在宅基地退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民参与力度不够、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完善、再就业难等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多地听取当地农民的意愿,切实合理地保障农民的权益。
文献信息:刘佳俊,蒲春玲.2021.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权益结构变化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93-9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问题研究

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及对多样性农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AND ITS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DIVERSE AGRICULTURAL AREA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2
作者:吕爱丽,霍治国,杨建莹
摘要:目的 研究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对多样性农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文章以临汾市为例,选用1960—2019年临汾市17个观测站逐日的冻土深度、温度、地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资料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研究区冻土的空间分布,并运用M-K检验、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1)临汾市季节性冻土深度山区大于盆地,北部大于南部,冻土深度与海拔高度正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712(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2)近年来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平均为-2.304cm/10年,高海拔地区变化趋势尤为显著,1982年冻土深度发生突变,突变后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相对较浅期。(3)冻土始冻日山区早于平川,北部早于南部,解冻日刚好相反,冻土持续期平均相差1个月左右;多年来临汾市土壤表面始冻日推迟,解冻日提前,冻土期明显减少,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088d/10年、1.762d/10年和4.069d/10年,低海拔地区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相关分析表明,冻土深度受冬季地面最低气温影响极显著,其中1月的地面最低气温升高对冻土深度变化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在高海拔地区更为明显;春、秋两季的地面最低气温升高,使研究区始冻日推迟,解冻日提前,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0.408(P<0.01),冻土期明显缩短,蒸发量的相对减少对冻土期和冻土深度变化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降水量对冻土期和冻土深度影响甚微。结论 临汾市冻土期缩短,冻土深度变浅,使越冬农作物干旱加剧,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同时增加了植物安全越冬系数,使作物生长季延长,对农业增产起到一定作用。
文献信息:吕爱丽,霍治国,杨建莹.2021.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及对多样性农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99-10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EVEN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DURING 1961—2014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3
作者:刘德新,葛玉珍,李亚男,李简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 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文献信息:刘德新,葛玉珍,李亚男,李简.2021.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10-12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麦田喷灌的比较收益、障碍因素与推进对策以兖州运国家庭农场为例

COMPARATIVE REVENUE, OBSTACLE FACTORS AND PROMETING STRATEGY OF SPRINKLING IRRIG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 YANZHOU, SHANDONG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4
作者:王秀鹃,蔡威熙,韩若冰,胡继连
摘要:目的 喷灌是农业节水的先进技术之一,农业生产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应用,文章拟通过案例剖析,探究其中的原因与出路。方法 以山东兖州运国家庭农场30hm2小麦喷灌的实际案例为样本,通过与其他农户(包括散户和大户)的对比分析,评价麦田喷灌的比较收益。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麦田喷灌具有非常显著的节水效果和比较收益,节水效率高达61.54%,综合增收幅度38.67%;主要的增收和节灌激励因素依次是:喷灌节省土地整理和看水用工(占比62.50%)、节约麦畦占地增产增收(占比23.44%)、节约水费(占比14.06%)。结论 散户喷灌推广的主要障碍是规模不经济和代灌协作障碍,其他大户(家庭农场)喷灌推广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地权不稳定和混杂经营。喷灌的推进建议: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为推广喷灌创造基本规模条件;像稳定农地承包权那样稳定农地经营权,赋予各类经营大户可以期许的长久经营权益;引导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家庭农场;针对农户节水的正外部性给予适当节水补贴。
文献信息:王秀鹃,蔡威熙,韩若冰,胡继连.2021.麦田喷灌的比较收益、障碍因素与推进对策以兖州运国家庭农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21-12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GIS的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ON POTATO CULTIVATION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GI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5
作者:朱娅秋,何英彬,焦伟华,徐飞,李闯,孙静,罗善军,段丁丁,张远涛,于金宽,徐瑞阳,赵畅
摘要:目的 为合理利用吉林省气候资源、优化吉林省马铃薯种植布局,基于气候和马铃薯生长周期开展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1981—2010年吉林省及周边51个气象监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吉林省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的块茎增长速度、生育周期等特点,确定以生育期平均气温、生育期降水量、生育期日照时数、生育期≥10℃有效积温及7月份平均气温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提取坡度和坡向等空间信息,将0.01°×0.01°网格作为可推算的最小空间单元,建立基于地理关系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因子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各气候要素,并对气候区划指标进行残差订正,最后依据马铃薯气候适宜指数等级指标进行气候区划。结果 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49.4%;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丘陵及低山地区,占总面积的36.9%;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占总面积的13.7%。将区划结果与吉林省马铃薯种植状况进行对比,验证了以上区划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各区县马铃薯种植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信息:朱娅秋,何英彬,焦伟华,徐飞,李闯,孙静,罗善军,段丁丁,张远涛,于金宽,徐瑞阳,赵畅.2021.基于GIS的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28-13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新冠疫情下药农种植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NTING DECISION OF PHARMACEUTICAL FARMERS UNDER COVID-19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6
作者:王文青,王建忠,王斌
摘要:目的 为探讨药农对新冠疫情需求中药材品种的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短缺中药材资源稳产保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根据农户有限理性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选择金银花、黄芩、连翘和柴胡4个新冠疫情需求品种,基于道地产区454个药农样本,采用多元无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1)小规模药农和大规模药农均倾向于“面积不变”决策,中等规模药农倾向于“面积扩大”决策。(2)价格预期增加、劳动力投入容易、土地投入容易、加入组织、技术投入容易、风险偏好对药农种植决策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兼业、种植面积、种植年限对药农种植决策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规模药农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其中,与企业订单种植对小规模药农有显著正向影响;价格预期增加、政策支持对中等规模药农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工费用高、技术获取难对中等规模药农有显著负向影响;价格预期增加对大规模药农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工费用高、土地流转费高和筹资难对大规模药农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针对新冠疫情需求中药材品种,药农有扩大种植面积的主观意愿,但受到客观生产要素投入的制约,且不同规模药农制约的因素有所不同。应对不同规模药农制定不同方案,引导其扩大种植面积,为疫情短缺中药材资源稳产保供。
文献信息:王文青,王建忠,王斌.2021.新冠疫情下药农种植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37-14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现代农业

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WILLINGNESS TO INTEGRATE INTO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TAKING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7
作者:孙锦杨,杨晨遥,庄天慧
摘要:目的 分析岷江上游地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异质性。方法 文章运用Logit模型,基于岷江上游地农牧户调研数据,选取农牧户认知水平、社会资本、邻里效应等五个方面19个指标分析其对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的影响。结果 (1)认知水平对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不存在农牧行业异质性。(2)换工行为显著提升了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3)政策环境因素对于提升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1)提高农牧户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认知水平是促进岷江上游地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根本途径。(2)农牧户的换工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劳动交换行为,而演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示和交流活动。(3)岷江上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不能仅仅就农业而谈农业,而要通过教育、医疗和基建等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全面增强农牧户对现代生产方式的认知水平,为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供基本条件。
文献信息:孙锦杨,杨晨遥,庄天慧.2021.农牧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48-15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RESEARCH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IAL INDUSTRY OF SIX PROVINCES IN EASTER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8
作者:任玉霜,王禹杰
摘要:目的 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 (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 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文献信息:任玉霜,王禹杰.2021.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58-16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肥产业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SWOT ANALYSIS AND PATH STUDY ON THE SUSTAN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MAN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19
作者:李忠义,唐红琴,韦彩会,蒙炎成,董文斌,何铁光
摘要:目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第一要务,尤其在当前我国耕地肥力退化的情形下,探究绿肥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肥产业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以期为广西绿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该文阐述了广西绿肥发展现状与典型种植模式,并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广西绿肥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广西绿肥产业发展路径。结果 分析发现,广西绿肥产业有着地理与空间资源、种植基础与栽培技术方面的优势,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与产业基础薄弱的劣势,面临着政府政策支持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机遇及绿肥增值增效潜力挖掘与绿肥产业价值链亟需开发的挑战。结论 广西绿肥产业应在增长型战略的基础上以扭转型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为核心,兼顾防御型战略,强化绿肥种植保障机制、科学统筹机制、经营模式转变机制,“绿肥+”清洁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文献信息:李忠义,唐红琴,韦彩会,蒙炎成,董文斌,何铁光.2021.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肥产业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65-17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分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证

EFFICIENCY ANALYSI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BASED ON DEA TOBIT MODELDEMONSTRATION FROM XINJIN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0
作者:孔令英,王云
摘要:目的 通过测度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以及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兵团合作社的效率改进方向和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文章基于2019年对兵团4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方法测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一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整体水平偏低,且综合效率水平偏低主要由是纯技术效率偏低导致。合作社规模和合作社等级负向影响合作社的效率,而理事会规模、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产业类型等因素正向影响合作社效率。结论 改善合作社的纯技术效率可有效提升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且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理事会规模、理事长受教育程度、合作社等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培训频率、产业类型等因素均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
文献信息:孔令英,王云.2021.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分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75-18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绿色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以冀鲁豫3省为例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CHEMICAL FERTILIZE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 CASE STUDY OF HEBEI-SHANDONG-HENAN PROVINC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1
作者:栾健,韩一军
摘要:目的 以冀鲁豫3省4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选取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地市数据,厘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演进轨迹和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结果 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总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差异不断增强;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总体排放强度略有下降,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演进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且间接溢出大于对该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推进会把化肥面源污染“转嫁”给邻近地市。结论 不同地区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快带来的污染“转嫁”,统筹协调、协同治理化肥面源污染。
文献信息:栾健,韩一军.202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以冀鲁豫3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83-19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RURAL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MARKET-BASED ECO-COMPENSATION PROGRAMS AND ITS DETERMINANT FACTO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2
作者:朱凯宁,陆昱蓉,靳乐山
摘要:目的 与参与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项目不同,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此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加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意愿,并识别出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农户市场化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发力点。方法 文章基于贵州省仁怀市208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和农户行为态度四个方面研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整体较高,81.25%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家庭务农人数越多、家中有村干部、平地数量越多、坡地数量越少、对坡耕地经济收益越不满意、认为水质下降对作物产量影响越严重、越认同参与生态补偿可获得荣誉感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结论 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保障和提高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后的经济收益;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荣誉感和参与感。
文献信息:朱凯宁,陆昱蓉,靳乐山.2021.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192-19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STUDY ON AGRO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REGIONS BASED ON IMPROVE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3
作者:廖佳佳,赵耀,陈甜倩,冯喆,赵华甫,吴克宁
摘要:目的 为提高全国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两型农业”,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展开研究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出,但在当前生态效率研究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量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利于权衡农产品供需关系,更好以农田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为目标来开展农业生产。方法 文章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期望产出之一,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4个农业效率研究区域。运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良好,平均值为0.945,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影响全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土地投入、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和水资源投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正向相关。土地、农药、劳动力、机械、水资源、化肥、农膜和能源投入、农业产值及碳排放均与之呈负向相关。其中农药投入是最为显著的抑制因子,控制农药投入是提升全国农业效率核心因素。(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是多层影响因素叠加而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结论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发展较好,但各省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仍有上升的空间。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在发展中着重加大区域对农业土地的开发投入、推广机械科学技术、减少化肥等污染物投入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用水技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信息:廖佳佳,赵耀,陈甜倩,冯喆,赵华甫,吴克宁.202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00-20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A STUDY ON CHINA'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THIRD STAGE SBM MOD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4
作者:吉雪强,尚杰
摘要:目的 剔除外生环境影响和随机干扰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更精准测度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为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结合三阶段DEA建模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模型,利用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在剔除外生环境影响和随机干扰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 外生环境影响和随机干扰对农业生态效率测度有着明显影响,在外生环境影响和随机干扰下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农业生态效率均值皆有明显下降,因此使用三阶段SBM模型是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改善会增加农业生态效率冗余,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科技发展能减少农业生态效率冗余;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不断改善,第三阶段中国31省市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从2008年的0.37增长到2017年的0.59,但未达到效率前沿,仍具有改进空间,其中,农业生态效率领先省(市、自治区)与落后省(市、自治区)之间差距较大,第三阶段农业生态效率均值最高的广东省比最低的西藏自治区高出0.85。结论 为了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科技创新作用;另一方面要多角度推动农业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交流合作。
文献信息:吉雪强,尚杰.2021.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10-21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 FIVE DIMENSIONS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5
作者:牛文浩,申淑虹,张蚌蚌
摘要:目的 定量评估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地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数进行定量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直观展现了各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指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 对于5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而对于耦合度,其高值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2)基于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濒临失调型地区5个、勉强协调型地区19个、初级协调型地区3个、中级协调型地区4个,总体来看,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度指数偏低。(3)基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协调指数的空间分异性是由多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均GDP是影响其空间分异性的核心因素。结论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也需要区域政策的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空间布局的优化,同时还要关注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好5个维度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逐步降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献信息:牛文浩,申淑虹,张蚌蚌.2021.中国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18-23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示范村标准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成效分析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STANDARD OF DEMONSTRATION VILLAG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6
作者:姜秀娟,张楠,黄金川
摘要:目的 文章以河南省农村示范村标准为依据,建立指标体系,并参考河南省城市人居水平,评价示范村标准下的河南省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方法 运用熵权法和全排列指数法两种方法全面比较并分析,其中后者加入城市人居环境水平作为参照。结果 两种评价方法均证明,示范村标准下,2010—2017年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综合指数水平整体不高,2016年和2017年改善成效较明显。其中,基本保障建设最好,并逐年提升;环境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垃圾处理方面,而在污水处理和环境资金持续投入方面均欠缺;经济社会成效,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公共服务和医疗数量达标但服务水平落后。此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住房条件、供暖供燃气、排水管道比例、污水处理比例、环境治理投入金额等方面改善微小,并远远低于城市水平。结论 示范村标准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偏低,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指标相对城市水平仍非常落后。两种方法的结果在综合水平指数水平方面较一致,单向指标结果各有侧重。其中,熵权法的测算结果更体现各指标的真实水平,全排列结果则更能说明当以城市人居环境为参照时,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对水平和差距;综合两种方法比较,可以分析数据的优劣性,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文献信息:姜秀娟,张楠,黄金川.2021.示范村标准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成效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32-24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技术方法

基于地块单元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APPROACH FOR WINTER WHEAT YIELD ESTIMATION WITH REMOTE SENSING IMAGE AT FIELD SCA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7
作者:王利军,郭燕,贺佳,刘婷,张红利,程永政,杨秀忠,秦奋,王来刚
摘要:目的 以高分时序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数据,对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及其精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文章以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区,采用2019年4―5月份的GF-1C和GF-6 2 m PMS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并在地块单元控制下对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了修正和精度验证。其最优提取结果的修正阈值为0.93,地块单元内冬小麦总体分类精度为95.66%,Kappa系数为0.89。利用3月7日至5月20日6期GF-1 WFV遥感影像序列NDVI和RVI与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得出各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内NDVI和RVI均值,通过分析冬小麦测产地块单元内均值植被指数与产量间的敏感性,提出一种组合均值植被指数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构建方法,通过交叉验证法对不同的估产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 由4个均值植被指数组合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佳,决定系数为0.922 0,预测误差为40.96 g/m2,预测精度为93.13%。通过该模型得出兰考县冬小麦平均产量为6 047.25 kg/hm2,较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冬小麦平均单产6 001 kg/hm2有所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内和地块外冬小麦总产量分别为2.76亿 kg和4 650万 kg。结论 该方法实现了冬小麦估产结果以像元为单位向以地块单元为单位的转变,解决了模型构建时光谱信息与实测产量间对应问题,为利用国产高分卫星进行县域地块尺度遥感单产精准化估算提供了方法支撑。
文献信息:王利军,郭燕,贺佳,刘婷,张红利,程永政,杨秀忠,秦奋,王来刚.2021.基于地块单元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43-25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及国产高分卫星应用示例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728
作者:季富华,刘佳,王利民
摘要:目的 随着国产高分卫星的快速发展,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的总结,可以发现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的优缺点,能够提高国产高分卫星在农业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水平。方法 文章在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原理分析基础上,对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进行分类,并基于高分六号宽幅数据(GF-6/WFV),在各类算法中选择1~2种典型方法进行示例说明。结果 光谱特征的可分性是遥感识别算法的基础,根据实施方案的差异,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可分为目视解译算法、机器学习法和特征指数识别算法3类。基于GF-6/WFV的随机森林的花生类作物识别、光谱空间特征指数算法的园地识别和时间序列特征指数的冬小麦识别的结果精度均大于90%。结论 当前农作物类别遥感识别算法中,高分卫星数据都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的应用前景广阔。
文献信息:季富华,刘佳,王利民.2021.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算法及国产高分卫星应用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7):254-26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 82109628 82109632 82109637    邮编:100081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https://mp.weixin.qq.com/s/apT3F7Ys2gsT1OVw9zQc-Q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6期目录【转】

  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5期目录【转】

  3.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4期目录【转】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目录【转】

  5.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转】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