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专家视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崔红志;张鸣鸣;1-11


热点透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历程、成效与启示

王钢;赵霞;12-21


赋权村社、激活自治与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

刘丽娟;潘泽泉;22-31


农村贫困

精准扶贫政策是否有助于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基于中国农村的准自然实验

郭露;郭同济;仲黍林;32-39


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选择研究

王芳;曾令秋;40-48


财政与金融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供求对接问题

董翀;冯兴元;49-59


林业碳汇保险模式比较、制约因素和优化策略

秦涛;李昊;宋蕊;60-6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村民”的概念界定、时代特征及政策回应

冯丹萌;许天成;万君;67-76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胡映;潘坤;77-83


亲属随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了吗?

里昕;84-90


农村资源与环境

基于IRT理论的社区旅游整合乡村资源功能研究——以四川阿坝羊茸·哈德的社区旅游实践为例

高清明;陈红霞;席曾苹;91-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食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MATEL模型的实证分析

杨静;侯智勇;宋霞;101-109


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的节本增收效应研究

陈哲;李晓静;夏显力;110-117


店铺形象如何影响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顾客忠诚——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刘浩;王冲;傅新红;118-127


城乡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研究

杨小杰;龚海泉;朱广财;128-136


他山之石

日本农田改良的主要路径、基本经验以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启示

陈五湖;蒋乃华;137-14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崔红志1  张鸣鸣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一,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后续保障、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不足的情况。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河南省加强财政投资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多元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和成效,剖析构建多元主体投入格局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历程、成效与启示

王钢1  赵霞2

1.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2.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流通能力稳步增强,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国民生活保障程度切实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历程,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粮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二是要根据时局变化动态化调整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三是要妥善处理好涉粮的多方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旧疾新患”,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总览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内,要坚持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增强调控应急能力,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筹领导粮食产业和非粮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对外,则要做到对外贸易风险可控和国际资源充分利用“并重”,推动国际贸易秩序的重构,以切实增强中国的“粮食话语权”。


赋权村社、激活自治与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

刘丽娟  潘泽泉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提升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后税费时代以项目制为主导的公共品供给方式虽然解决了公共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但却普遍面临着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困境。基于湘西保靖县Q镇调研发现,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赋权村社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实现了将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的目标,由此提升了公共品供给的效率、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村级组织借助资源下乡的契机,在公共品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农民需求表达与制度性回应的机制、内部资源吸纳与转换机制、集体协商与权责共担机制、群众参与与基层监督机制,由此激活了村庄自治,有效化解了公共品供给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品供给。因而,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强化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村庄民主建设,由此既确保国家资源公共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精准扶贫政策是否有助于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基于中国农村的准自然实验

郭露  郭同济  仲黍林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本文使用了四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研究了精准扶贫对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显著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表明:精准扶贫对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政策效应最强,而且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持续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同时,在精准扶贫政策缓解多维相对贫困的过程中,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所得出的结论为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财政能力约束下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选择研究

王芳1  曾令秋2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摘要:绝对贫困被完全消除以后,相对贫困将成为我国贫困治理的焦点,缓解相对贫困的首要问题是基于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相对贫困标准,减少贫困线划定中的主观性和经验性。本文立足于财政转移支付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唯一手段的基本假设和以收入比例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的研究共识,以洛伦兹曲线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构建财政能力、相对贫困标准和贫困发生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探究了五年过渡期内,在国家财政扶贫支出计划一定的条件约束下我国相对贫困标准制定的可选空间。研究发现,2021~2025年我国相对贫困标准可设定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82%或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31.35%,约为8634元。考虑到假设前提的严格限定,实践中的相对贫困标准制定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供求对接问题

董翀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近年来,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在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中获得了迅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广度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地方各机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本文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取了两个典型县市进行案例研究,结合全国面上的总体状况,总结了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式和各类经营主体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等,分析了当前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与县域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数字化授信与数字化风控发展不匹配、数字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不完善、服务对象数字金融素养普遍较低等。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对策和思路,主要为改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和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消费者数字普惠金融素养。


林业碳汇保险模式比较、制约因素和优化策略

秦涛  李昊  宋蕊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林业碳汇保险是一种可以有效规避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汇资产损失的金融工具。本文梳理分析现阶段国内开展林业碳汇保险的四种产品,并从保险标的、投保主体、保险责任、保险金额和定损理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产品要素与适用条件,发现现行碳汇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保险标的不明确、保险金额设定不合理、保险责任不全面、费率定价不科学、风险补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建议尽快完善林业碳汇相关政策、丰富碳汇测量标准与方法、完善计量监测基础准备工作、优化保险产品设计、创新定损理赔流程。


“新村民”的概念界定、时代特征及政策回应

冯丹萌1  许天成2  万君3

1.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2.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摘要:农民的社会流动现象历来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在自身生活、经济利益以及生活环境的需求驱动下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流动和迁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村民群体,农民流动也从最初“农村—城市”的单维度发展方向逐渐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多维度迈进,“新村民”职业从简单的“打工仔”变为农业、休闲旅游、经营管理等多种岗位,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活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新村民工作、社会权益相关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互促互进的社会发展机制。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阶段“新村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发展需求以及当时阶段的相关政策回应,探讨在不同发展导向下,中国农民在城乡间的穿梭和停留、前进与守望,为新时期城乡融合下农民社会流动的相关权益保障提出相关思考。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胡映1  潘坤2

1.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森林康养作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型产业抓手,必须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从内生动力角度提升农民群体的主体在场感、归宿感、竞争感和共鸣感;从外部赋能角度,在制定实施法规政策体系、组织合作运行、培育产业人才及分配机制等方面有效赋能其主体性,才能充分释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全面乡村振兴的助推效应。


亲属随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了吗?

里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基于对我国26省、市、自治区农民工问卷调查结果,运用logit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亲属随迁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亲属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正向作用,在纠正了选择性偏误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各城市应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农民工亲属随迁提供便利条件,以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同时也应看到,大量农民工及随迁亲属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应增强容纳能力,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将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农民工。


基于IRT理论的社区旅游整合乡村资源功能研究——以四川阿坝羊茸·哈德的社区旅游实践为例

高清明1  陈红霞2  席曾苹3

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旅游能够通过促进多维可持续性的精神、对当地居民赋权、内生性的所有权和资源利用、与其他经济部门活动互补、保持适当的发展规模、网络化利益相关者、嵌入本地系统等途径,推动民族乡村多元主体、要素、业态的整合,促成乡村成员达成集体行动,并实现分散、闲置乡村资源的整体效应或规模报酬。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社区旅游的资源整合功能,促进生态农业、传统文化和村级治理与乡村旅游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开发效益,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食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MATEL模型的实证分析

杨静1  侯智勇2  宋霞3

1. 四川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 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  3. 四川旅游学院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

摘要: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美食文化旅游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以青城山镇美食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为例,从美食资源产品、乡村基础设施及乡村旅游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DEMATEL模型定量分析因素间的影响关系,识别出区域经济水平、乡村旅游规划、美食产品种类、乡村生态食材、乡村人居环境、饮食文化习俗、美食口味特色等为影响青城山镇美食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项目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的节本增收效应研究

陈哲1  李晓静2  夏显力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陕西省关中平原531户小麦种植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的节本增收效应及其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群组间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能够平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196.147元/亩,降低18.97%;提升农产品收入448.445元/亩,提升32.45%,增收效果明显优于节本效果。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果依旧稳健。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参与生产环节外包服务通过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频率和劳动力投入时间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通过提升农产品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水平增加农产品收入。进一步地分析表明,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对大规模农户的成本节约作用和收入增加作用明显优于小农户。据此,政府在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时,应该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培训方式和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


店铺形象如何影响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顾客忠诚——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刘浩1  王冲2  傅新红1

1.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

摘要:选择适应需求的零售业态有助于生鲜零售商赢取市场,店铺形象是零售业态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结构方程验证店铺形象各维度对生鲜零售商顾客忠诚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关系质量(顾客满意和信任)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探索其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店铺形象各维度中,便利、价格、商品形象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显著,其中商品形象的作用强度最大;另外,不同店铺形象维度影响顾客忠诚的路径不同。除商品形象外,其他维度通过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顾客忠诚,其中店铺氛围只通过影响顾客信任形成忠诚,便利形象和产品形象则通过建立顾客满意形成忠诚,而价格形象和服务形象则通过满意和信任两条路径共同作用于顾客忠诚。这一结论将为生鲜零售商进行业态决策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顾客忠诚策略提供参考。


城乡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研究

杨小杰1  龚海泉2  朱广财3

1. 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2. 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3.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灾害教育是提高灾害意识、构建应急文化、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城乡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是其学习灾害知识、掌握灾害技能、提升灾害素养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对成都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定序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城乡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的差别,分别探索其灾害教育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差异化策略。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与居民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受灾经历和职业显著相关,而农村居民灾害教育参与程度与居民性别、受灾经历和务工经历显著相关。针对城镇居民,文中提出推进女性和老年人灾害教育活动,根据特定行业特征开设灾害教育培训,同时加强学校灾害教育和家庭的联系;针对农村居民,文中提出推进村委会灾害教育培训活动,加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保护措施,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参与灾害教育权益。


日本农田改良的主要路径、基本经验以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启示

陈五湖1  蒋乃华2

1. 扬州大学农学院  2. 南通大学

摘要: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先后面临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农村少子化加剧、农业人口高龄化等突出问题之时,通过采取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发展农机事业、改善水利设施、整治农村环境等措施,增加农村公共福利设施,大幅度提高了农田产出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在农田改良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建立推进体系、制定建设标准、完善整治程序和加大财力投入等措施,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兴建农田水利,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70多年来,日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田建设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而其中的立法、规划、投入、政策和农民参与等基本经验尤为突出,其对于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藏粮于地于技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启示。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转】

  2. 《农村经济》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3. 《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4.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5. BFJ 专刊征文 | 促进可持续食物生产:挑战、实践、影响和解决方案


编辑:代安澜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