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3期目录【转】

三农学术 2023-10-24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ZGNZ/detail?uniplatform=NZKPT

————

绿色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碳达峰,助力碳中和若干问题的思考

THOUGHTS ON SEVERAL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1
作者:张梦璇,王迎春,李建政,王立刚
摘要:目的 农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产业,在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但在国家整体“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农业碳达峰、助力碳中和应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纳入国家总体布局中;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晰。方法 文章对目前农业固碳减排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凝练,针对我国不同阶段农业固碳减排在“双碳”目标实现中所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出相应建议。结果 明确了“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同阶段农业固碳减排需关注和解决的三大关系(固碳减排与生产力稳定性之间的协同关系、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协同关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关系),并在系统监测、碳贸易方法学、构建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建议。结论 为科学控制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绿色农业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贡献农业力量。
文献信息:张梦璇,王迎春,李建政,王立刚.2022.关于我国农业碳达峰,助力碳中和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ON CROP-FARM ANIMAL PRODUCTION SYSTEM OF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2
作者:楚天舒,宋宇桐,杨增玲
摘要:目的 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地区,如何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点研究内容。方法 文章运用能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2009—2018年该系统能值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该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 2009—2018年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呈现“增长—平稳”的趋势。2018年能值投入为11.28×1021 sej,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是能值投入的主要来源,占能值投入总量的64.20 %。其中,单位产值能值投入量为1.47×1015 sej/万元,能值产出率为2.00,环境负载率为1.05,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91。结论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较为依赖工业产品投入。因此,建议黑龙江垦区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机械化生产定位观测站,加强农机具管理与应用,优化柴油和氮肥投入量,明确种养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文献信息:楚天舒,宋宇桐,杨增玲.2022.黑龙江垦区种养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8-1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台湾地区面源污染现状、防控经验及启示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 IN TAIWAN DISTRICT AND ITS CONTROL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3
作者:秦丽欢,刘宏斌,雷秋良
摘要:目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介绍台湾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措施,文章结合对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考察与了解,对台湾地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其他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和经验。方法 梳理了台湾地区在面源污染控制形成的从立法到多源头的技术措施控制体系:分别从立法措施、水库工程治理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台湾地区形成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经验和做法。结果 (1)台湾地区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在不同的立法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与控制面源污染相关的行为;(2)根据水库的地形特征及关键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3)该研究结合当前大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完善面源污染立法措施、加强已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性等建议,为我国大陆地区构建符合国情和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模式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结论 我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需要因时、因地而宜,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从而步入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文献信息:秦丽欢,刘宏斌,雷秋良.2022.中国台湾地区面源污染现状、防控经验及启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9-2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劳动力禀赋、耕地破碎化与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

FARMER’S LABOR ENDOWMENT, FARM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ER’S ECOLOGICAL FARMING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4
作者:张洁,陈美球,谢贤鑫,赖昭豪,刘艳婷,张淑娴,张玉琴
摘要:目的 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 (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文献信息:张洁,陈美球,谢贤鑫,赖昭豪,刘艳婷,张淑娴,张玉琴.2022.劳动力禀赋、耕地破碎化与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8-3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粮食安全

2021—2025年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

STRATEGY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CHINADURING FROM 2021 TO 2025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5
作者:罗其友,伦闰琪,高明杰,刘洋
摘要:目的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数量扩张主导向质量提升主导迈进的转型期,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过去40多年发展成绩斐然,高质量发展也是其未来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方法 文章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因进行了辨析,并从生产、技术、比较收益、空间格局、消费、供求和贸易这七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 我国马铃薯产业面临国际环境变化、发展理念革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涨、机械化需求增加、产业链不完整和消费潜力增大这七个方面的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的目标导向,提出实施以技术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结论 应从科学谋划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探索建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推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畅通马铃薯生产端与消费端等方面着手有序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2021—2025年期间实现马铃薯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文献信息:罗其友,伦闰琪,高明杰,刘洋.2022.2021—2025年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37-4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稻谷为例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OF MINIMUM PURCHASE PRICE POLICY ON CHINA’S FOOD SECURITYTAKING RICE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6
作者:李京栋,李先德
摘要:目的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稳粮价、促生产、保粮安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探索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方法 文章以稻谷为例,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逐渐下调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等方案对我国稻谷的产量、总消费、库存和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 (1)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市场价格、总产量和总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库存和净进口量的影响较大;(2)取消最低收购价,虽然能大幅度减小国内外差价、库存量和进口量,但短期内也会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3)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后,稻谷总产量下降水平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托市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取消托市收购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冲击。结论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持效应显著,为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时,应首先考虑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而不是一次性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补贴政策,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来保障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文献信息:李京栋,李先德.2022.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稻谷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46-5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CHANGES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MAIZ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7
作者:郭延景,肖海峰
摘要:目的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 (1)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4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2)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 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文献信息:郭延景,肖海峰.2022.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58-6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新一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NEW ROUND OF INCREASING GRAIN PRIC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REASONS AND ITS IMPACT ON THE DOMESTIC MARKET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8
作者:朱聪,曲春红,王永春,赵伟
摘要:目的 随着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影响对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分析了2019年以来小麦、大米、玉米、大豆4种粮食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走势,从供需状况、贸易政策、气候变化等因素分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探讨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结果 当前全球主要粮食品种供应充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此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疫情后全球消费逐步回暖的影响;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总体有限,国内小麦、大米、玉米价格上涨的主因是国内消费回暖和生猪产能恢复带动的饲用需求快速增长,油用大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结论 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引导居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文献信息:朱聪,曲春红,王永春,赵伟.2022.新一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69-8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理论探讨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路径研究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介效应检验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AND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ASED ON THE MESOMERIC EFFECT OF THE PEARL RIVER-WEST RIVER ECONOMIC BEL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9
作者:蒋团标,罗琳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方法 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这两个角度,利用2005—2018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市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LSDV估计方法与IV-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能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又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两个间接途径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显著。带域内各城市要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有效衔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带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进程,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中介作用。
文献信息:蒋团标,罗琳.202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路径研究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介效应检验.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81-8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并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

IMPACT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WHEAT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BASED ON THE PARALLEL MULTIPLEMEDIATION EFFECT MOD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0
作者:王允,韩亚琼,韩一军
摘要:目的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而计算环境效率可以直接反映粮食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清粮食生产的环境代价,并促进中国粮食生产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方法 文章以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为例,基于1990—2018年15个小麦主产省区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方法测算了中国主产省小麦生产的环境效率,并进一步建立并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对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 中国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平均值为0.649,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小麦生产环境效率水平仍然较低,并且自2000年开始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说明小麦生产背后的生态成本也越来越高。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能够促进小麦规模化生产改善环境效率,但是总体影响仍为负向,而财政支农水平、有效灌溉率、机械化水平和小麦最低收购政策对生产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文献信息:王允,韩亚琼,韩一军.202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并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90-9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INFLUENCE OF SOCIALIZE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N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EFFICIENC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1
作者:杨思雨,蔡海龙,丁志超
摘要:目的 在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并重推进粮食作物效率提升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升效应的规模异质性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使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利用2018年全国6省区小麦种植户经营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效果规模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用有助于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存在门限效应,当农户经营规模低于门限值(0.293hm2)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跨越门限值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则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基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中等规模(0.293hm2Area<3.333hm2)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升中国小麦种植户技术效率,但受限于农户规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同时仍然需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文献信息:杨思雨,蔡海龙,丁志超.2022.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97-10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PATH BASED ON MEDIATING EFFEC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2
作者:顾晟景,周宏
摘要:目的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文献信息:顾晟景,周宏.2022.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06-11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问题和对策

HISTOR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CHINA'S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3
作者:冯欣,姜文来,刘洋,栗欣如,关鑫,李卓倍
摘要:目的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促进农田水利系统完善和良性运转的关键,也是改变农业用水方式、促进农业节水的重要举措。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困境与阻碍,围绕改革历程和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推动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实践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在多年来实践调研经验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和各地改革经验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 总结了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影响改革开展的关键因素,梳理了从重工程到重机制的政策变革和相关机制、制度的形成过程,归纳了改革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结论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受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丰度、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情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改革进度差异显著。改革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需从水价分担、社会参与等方面调整和优化改革政策方案。
文献信息:冯欣,姜文来,刘洋,栗欣如,关鑫,李卓倍.2022.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问题和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17-12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1959—2016年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VARI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FROM 1959 TO 201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4
作者:戴声佩,罗红霞,李茂芬,李海亮,郑倩,胡盈盈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极端降水指数的影响因子,及其与年总降水量、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研究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用1959—2016年华南地区72个资料序列较长的地面气象站点逐日降水实测数据,计算11种极端降水指数并对其进行气候倾向率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及R/S预测分析。结果 (1)从时间尺度上来看,1959年以来,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降水强度指数SDII变化倾向率为0.34 mm/d/10a;极端降水量指数(PRCPTOT、RX1day、RX5day、R95p、R99p)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9.96 mm/10a、2.06 mm/10a、3.22 mm/10a、17.46 mm/10a和7.23 mm/10a;极端降水日数指数(R10、R20、R50、CDD、CWD)中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呈减少趋势以外,其他指数也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1 d/10a、0.48 d/10a、0.19 d/10a、0.09 d/10a和-0.11 d/10a。从空间尺度上来看,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01 %,反映了极端降水量指数和降水强度指数对极端降水事件影响较大;相关分析也表明极端降水指数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很好,R95p和R99p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呈增加趋势。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影响,南海副高强度指数(SCSSHII)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WPSHII)对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贡献明显。大气环流的变化是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3)基于R/S分析方法表明PRCPTOT、R10、R20、R50和CDD等指数表现为强反持续性,未来将呈现减少趋势;R95p呈随机变化,未来变化趋势不明确;SDII、RX1day、RX5day、R99p和CWD等指数表现为弱持续性,即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大尺度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极端降水影响明显。
文献信息:戴声佩,罗红霞,李茂芬,李海亮,郑倩,胡盈盈.2022.1959—2016年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28-14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OMMERCIALIZATION EQUIPMEN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5
作者:王水平
摘要:目的 商品化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径,其效率高低与设备使用率紧密相关,究竟我国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如何,下一步应如何调整和应对,这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亟需厘清的问题。方法 文章以7种重要果蔬产品为对象,对全国6个农产品产区10个县级经济区域开展典型调查,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定量测算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全国6个产区果蔬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平均为21.78%。其中,水果类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处于10%~45%之间,蔬菜类产品不足10%;干燥环节和分级环节设备使用率分别为31.40%、38.98%,预冷环节和包装环节分别为8.30%、6.59%。结论 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低,显著影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效率,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损耗大的重要原因所在,提高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的重点在于加强组织协作、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完善设备供给体系、加强宣传和培训等。
文献信息:王水平.2022.农产品商品化设备使用率调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43-15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测算与时空演化分析

RESEARCH O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EDUCTION EFFICIENCY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6
作者:洪波,李文静,张俊飚
摘要:目的 测度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揭示减贫效率差异和时空演化趋势,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扶贫资源调整与瞄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文章结合多维贫困理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多维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多维减贫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经三阶段DEA调整后,长江经济带平均多维减贫综合效率从0.666转变为0.889,各地减贫效率差距较大,且多维减贫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2)从环境变量影响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多维减贫效率的提升,而财政公共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则抑制了多维减贫效率的提高;(3)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多维减贫综合效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上游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波动幅度最大;(4)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可以划分为4种减贫效率类型,其中“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型”为扶贫工作重心。结论 为提高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一方面要保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注重保护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瞄准度,根据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类型调整精准扶贫工作。
文献信息:洪波,李文静,张俊飚.2022.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测算与时空演化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51-16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多中心治理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UNDER MULTI-CENTER GOVERNA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7
作者:刘昊璇,赵华甫,齐瑞
摘要:目的 在国家机构重组,农田建设职责整合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多头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设成效不佳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因此亟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展开更系统的研究,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优化模式。方法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困境,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完善和重构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思路及破解现有困境的对策建议。结果 (1)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机制缺失等困境。(2)多中心治理理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具有适用性。(3)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明确政府机构各自的监管职责,搭建公众参与平台;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监管作用,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结论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主体单一、机制缺失等问题,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尝试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完善高标准农田监督机制具有借鉴价值。
文献信息:刘昊璇,赵华甫,齐瑞.2022.多中心治理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64-17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区域发展

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综合发展水平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RECTLY AFFECTED AREA OF THE CRYOSPHERETAKING THE THREE RIVER SOURCE REGION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8
作者:肖杰,杨建平,哈琳,康韵婕,陈虹举,贺青山
摘要:目的 评价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明晰时空格局变化、剖析主控因子,可为三江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并对主控因子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 (1)2008—2017年整体上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幅为42.55%,但发展实力依然偏弱,主要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总体呈现黄河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2)在地区层面,称多、若尔盖、阿坝等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而达日、甘德、玛沁等县发展缓慢,雪灾害频发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结论 三江源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促进源区內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三江源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文献信息:肖杰,杨建平,哈琳,康韵婕,陈虹举,贺青山.2022.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综合发展水平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73-18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AN-GAN-NING AREA AND THEIR EFFECTIVE CONNECTION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19
作者:钱磊,党明
摘要:目的 探究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寻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法 文章借助ArcGIS10.2软件、Geo Da软件、EXCEL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和重心研究模型定量分析了陕甘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重心方法分析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村落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等区域发展空间数据叠加,寻求其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结果 陕甘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包括榆林延安的陕北片区和渭南关中片区两大核心集中区,其次为白银市、甘南藏族自治区、陇南天水、铜川咸阳、安康5个低密度分布区;分布特征呈现“核心—边缘型”;分布密度上属于典型的分布稀疏省;陕甘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占总数的94.18%;第一产业重心区域间发展趋于平衡,第二、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向东北方向集聚趋势。结论 陕甘宁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的分布极不均衡,空间自相关程度显著,依据研究结果可将陕甘宁传统村落区域分为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好、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差、偏远地区三大类型,并分别从产业、经济、交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乡村振兴做好衔接。
文献信息:钱磊,党明.2022.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87-19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

EVALU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IN ANHUI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0
作者:林传红,张胜武
摘要: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 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 (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文献信息:林传红,张胜武.202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198-20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青海牧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度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LOGY AND ECONOMY IN QINGHAI PASTORAL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1
作者:周凯仁,李红梅,赵玲
摘要:目的 通过对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的测评,有助于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和牧区经济两个层面选取28项指标构建“牧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加权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基于青海省资源禀赋现状和测度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短板。结果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总体日趋协调,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从青海省牧区生态经济的结构层来看,生态环境压力和牧区经济效益是青海牧区生态经济更趋于协调的短板。结论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为进一步实现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生态环境压力治理和牧区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兼顾自然灾害压力治理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
文献信息:周凯仁,李红梅,赵玲.2022.青海牧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度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06-21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资源利用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INITY PROTECTION OF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THE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DEVELOPMENT RIGHT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2
作者:赵雯
摘要:目的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测算,探析内蒙古耕地保护机制。方法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各盟市耕地发展权的测算,结合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等数,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分析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措施。结果 (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31.84%耕地面积满足区域粮食自给,粮食总盈余量为2 263.66万t,折算成盈余耕地面积为777.99万hm2,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为77.38万元/hm2,耕地发展权最高总价值为6.020 274万亿元。其中用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占55.23%,折算耕地面积为5 113.72万hm2,耕地发展权价值为3 957.11亿元。(2)各盟市中呼和浩特市的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最高,为228.32万元/hm2,其次为鄂尔多斯市,172.87万元/hm2,最低是兴安盟,为21.83万元/hm2;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背景下,呼伦贝尔市耕地发展权价值最高,为412.52.亿元,其次是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向安盟和巴彦淖尔市,分别为317.57亿元、336.89亿元、250.10亿元、212.66和190.58亿元,最小正值为乌兰察布市,为23.92亿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阿拉善盟5盟市出现耕地赤字,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为“负值”。结论 内蒙古各盟市耕地自给比例和粮食盈亏量差异较大,耕地机会成本和耕地发展权总价值变化大,这与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分布相对集中,自然资源禀赋和耕地生产力差异较大,以及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同是分不开的。最后结合各盟市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价值和耕地发展权价值综合分析并提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措施。
文献信息:赵雯.2022.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13-22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草原蘑菇圈生态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NECOLOGICAL RESEARCH OF FAIRY RINGS IN GRASSLAND ECOSYSTEM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3
作者:佟旭泽,范凯凯,闫玉春,辛晓平,王旭
摘要:目的 蘑菇圈真菌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分解者参与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文章梳理了涉及草原蘑菇圈特征、机理和影响等研究文献,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研究设想,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按照“蘑菇圈分布、类型、机制以及其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这一逻辑,以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草原蘑菇圈的类型和分布,蘑菇圈发育的生理生态学机理,蘑菇圈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论 蘑菇圈是植物,土壤和真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蘑菇圈真菌直接或间接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并可通过化感作用或与植物间形成菌根/寄生关系,其分泌物或裂解后的产物刺激植物生长或杀灭植物,从而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
文献信息:佟旭泽,范凯凯,闫玉春,辛晓平,王旭.2022.草原蘑菇圈生态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22-22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户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路径分析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ND VALUE COGNITION ON MULTI-FUNCTIONAL SUPPLY OF AGRICULTURAL LAND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4
作者:王韦蒙,单玉红
摘要:目的 探究农户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农户对农地的市场及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对农地多功能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 文章基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26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归纳不同分化程度的农户对农地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认知差异,并以其做为中介因素,构建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选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现该模型,检验相关假设。结果 (1)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2)农地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农地非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具有负向的间接效应。(3)农户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供给行为,但显著性不高。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存在背离,农地多功能供给行为存在随机性。结论 (1)同步增强农户对农地多功能利用的市场和非市场价值的认知,激发农户农地多功能利用的意愿。(2)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吸引优质劳动力回流乡村,以引导农地多功能经营意愿向经营行为的转化,提升系统性,遏制随机性。(3)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推动农地的完全流转。(4)对不同分化的农户实行差异化的农地多功能经营的激励政策。
文献信息:王韦蒙,单玉红.2022.农户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路径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30-23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及分区土地整治视角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ZONING OF SOIL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GEOSTATISTIC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LAND CONSOLID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5
作者:左昕弘,赖佳鑫,刘峰,石孝均
摘要:目的 土壤指标是耕地质量分等的依据,其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土地整治分区,以及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表土剥离、移土培肥和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的实施都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渝西丘陵区的典型基本农田建设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法研究0~20cm、20~40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土层SOM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基于LISA聚类图进行SOM分区,进而提出土地整治的应用建议。结果 (1)研究区3层SOM平均含量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4级,为中等水平。(2)20~40 cm土层SOM的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其余两层均为高斯模型,3层SOM均属于中等变异,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状与块状分布。(3)3层SOM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特征,高—高(HH)集聚区分布在平坝与丘间谷地,主要为水田,这与水田更有利于SOC的贮存和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有关,其次为旱地;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多样化,故丘陵区需重视土壤改良。(4)以表层SOM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为主,中、下层为辅,将研究区划分为高SOM集聚区、表层高SOM集聚区、低SOM集聚区和SOM随机分布区4个分区,根据不同分区间SOM含量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整治建议。结论 研究结果体现了SOM含量在剖面和水平空间上高值与低值的集聚特征,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可作为土地整治分区的重要参考。
文献信息:左昕弘,赖佳鑫,刘峰,石孝均.2022.基于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及分区土地整治视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40-25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省域视角下耕地自然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NATURAL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26
作者:许彩彩,吕春娟,陈卓,郭岩松
摘要:目的 了解省域尺度耕地自然质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实现耕地质量省级可比,为因地制宜管理和引导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1+X模型从4个维度15个测度指标对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并揭示其空间分布机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其核心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 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较差,优等地少而中低等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高北低,盆地高山地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与地形及积温分布趋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有效土层厚度、≥10℃积温、年均降雨量、灌溉保证率和高程是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都强于单因子解释力,进一步解释了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 将反映省级尺度耕地生态环境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能够纠正传统评价存在的偏差,此外,采用1+X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系数修正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
文献信息:许彩彩,吕春娟,陈卓,郭岩松.2022.省域视角下耕地自然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3):253-26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 82109628 82109632 82109637    邮编:100081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s://mp.weixin.qq.com/s/0CKLPkdYXuLQQK3sGBG5rA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2期目录【转】

  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1期目录【转】

  3.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转】

  5.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