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专家视点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的贡献研究
丁忠兵;苑鹏;1-10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回溯考察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邵光学;11-19

土地问题
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与政策完善建议——对照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与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经验教训
韩杨;陈雨生;陈志敏;20-29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创新动力:困局与突围——基于对两轮试点调研的分析
陈卫华;吕萍;30-39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沿革: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价值旨归
罗冬霞;40-49

粮食问题
东北地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基础优势、制约瓶颈和建设路径
余志刚;崔钊达;宫思羽;50-59

农村贫困
农户相对贫困测度及互联网的减贫效应
王静;魏晓博;60-68

乡村治理
属性治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
何得桂;韩雪;69-78

双轨制到嵌入式:“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研究——基于绍兴市S社区的治理实践
张丹丹;79-87

财政与金融
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基于CFPS2010~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华泉;刘杰;吴平;88-97

“老人不老”: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及其社会基础——基于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的调查
刘超;98-106

博士硕士论坛
产社一体:内生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及其效应——基于马村鞋垫产业的考察
彭晓旭;张慧慧;107-115

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张益;宋洪远;116-124

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特征与来源
马楠;沈体雁;杨玮丽;125-133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接小农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以我国蔬菜工厂化育苗为例
冯婧媛;胡祥培;杜永臣;134-144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的贡献研究
丁忠兵1  苑鹏2
1. 重庆社会科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党中央着眼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学界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了共同富裕,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共同富裕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基于全国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超过1%的直接贡献,且贡献度呈增长态势。基于全国分省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有较显著的综合贡献,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贡献不够显著。研究发现的政策含义是应坚持将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未来较长时期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在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集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组织功效。

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回溯考察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邵光学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等角度综合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1921年~1977年)、制度开启阶段(1978年~1991年)、战略推进阶段(1992年~2001年)、框架完善阶段(2003年~2012年)、精准发力阶段(2013年至今)。通过分析各阶段具体特征及取得成就,可以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把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注重农民群众参与,凝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强化制度体系设计,推进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聚焦绿色科技赋能,促进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与政策完善建议——对照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与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经验教训
韩杨1  陈雨生2  陈志敏2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2.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然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实现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如建设标准、质量不够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建设投资标准不高、资金来源渠道不宽等;对比美国、德国、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田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在适度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农田灌溉、生态耕作等方面仍有不足。应瞄准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实现目标,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根据南北耕地差异提升南方丘陵地区农田的机械化水平和北方平原地区农田的灌溉水平,补齐农田配套设施建设短板;把握农村人口流动趋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田适度规模种植与经营;建立健全多元管护机制,保持永久效益;完善农田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机制,差异化提高亩均投资标准、投资水平,满足高标准建设资金实际需求,切实发挥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以保障粮食的“稳产增产高产”。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创新动力:困局与突围——基于对两轮试点调研的分析
陈卫华1  吕萍2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宅基地制度改革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基于对两轮宅改部分试点的调研,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比较分析,依据本轮改革进展分类型(开拓进取型、茫然摸索型、持续深化型)考察创新动力,为试点重估宅改预期收益,找寻改革动力。分析表明,与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开拓进取型试点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茫然摸索型试点自身产业用地需求不足造成宅改预期收益偏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后者应借鉴持续深化型试点经验,着眼长远、主动而为,向乡村振兴要宅改红利。试点应从聚力县域产业发展、灵活探索“三权分置”、强调规划引领、拓展宅基地使用功能、搭建要素交易平台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沿革: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价值旨归
罗冬霞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从确立、稳定到发展的变迁过程,从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演变为新时代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土地权利分置思想,其政策沿革的历史脉络遵循了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我国农地政策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沿着土地产权保护与明晰的方向不断赋予农民土地权能,以此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虽然我国不同阶段土地政策的价值导向有所差别,但是均围绕着解放土地生产力、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主线,表明农地政策改革遵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依靠人民、实事求是、坚持政策效果由人民检验的政治立场。


东北地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基础优势、制约瓶颈和建设路径
余志刚  崔钊达  宫思羽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具备粮食播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以及黑土资源丰富等基础优势。同时,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过程中,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趋紧、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以及粮食产业短板较多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此,亟需从“内部发力”“外部突破”两个维度入手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以期保障东北地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

农户相对贫困测度及互联网的减贫效应
王静1  魏晓博2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既是个体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确实存在的客观差距,也是心理层面与参照群体相比产生的主观被剥夺感。本文基于CFPS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结合A-F指数测度了农户相对贫困,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减贫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样本农户2014~2018年客观相对贫困和主观相对贫困情况有所缓解,但面临的客观剥夺和主观剥夺均比较严峻,尤其是客观剥夺,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仍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2)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不管是客观相对贫困还是主观相对贫困,西部地区均高于样本平均水平,贫困叠加,反贫困任务艰巨,仍然是治理相对贫困的重点区域。(3)互联网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且对客观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大于主观相对贫困,互联网发展行为的减贫效应大于互联网生活行为,其结果具有稳健性。

属性治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
何得桂  韩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
摘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双轨制到嵌入式:“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研究——基于绍兴市S社区的治理实践
张丹丹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政府主导实现的“村改居”社区,因治理体制急剧转型,必然要面临村委会和居委会双重治理主体长期并存的局面。S社区的治理实践表明,“村改居”社区双轨制治理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程度较高、村委会功能定位不清、社区自治组织虚化等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居委会统筹、村委会协助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嵌入式治理结构。从双轨制向嵌入式转型,能够整合多元主体间的结构性冲突、重塑多元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为“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提供路径创新。

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基于CFPS2010~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华泉1  刘杰2  吴平2
1. 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2.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社会网络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资本形式,是研究经济个体行为的重要内容。基于CFPS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五个年度28620个样本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显著促进了农户参与非正规借贷而抑制正规借贷的行为,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验证了研究结论;进一步进行门槛效应检验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存在典型的“U”型关系,当正规借贷规模门槛达到30000元、非正规借贷规模达到3800元后出现拐点,此阶段后社会网络将会促进农户参与正规借贷而抑制非正规借贷行为。鉴于此,发挥社会网络优势利于缓解正规借贷供需矛盾,对于厘清正规借贷和非正规借贷的边界并应用于政策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老人不老”: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及其社会基础——基于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的调查
刘超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
摘要: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产社一体:内生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及其效应——基于马村鞋垫产业的考察
彭晓旭  张慧慧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经验,考察内生型乡村产业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总体性视角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凭借本土廉价劳动力优势、稳定的用工关系、灵活的用工制度以及村庄内部的产业分工集聚等四重机制,内生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深度嵌入到乡土社会之中。同时,产业发展激发了村庄内部活力,体现为村庄社会结构完整、社会竞争适度、社会秩序稳定等积极特征。乡村产业与乡土社会高度混融,形塑了稳定有序的农村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构造出“产社一体”的村庄形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把握好中西部农村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资本下乡与经营脱嵌。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张益1  宋洪远2
1.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结果发现:(1)以农业专利衡量的科技创新不仅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技术距离邻近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2)考虑地理区位因素,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都表现的更加突出,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3)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边界,在50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密集区域,超出上述距离范围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直至不显著。

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特征与来源
马楠1  沈体雁2  杨玮丽1
1.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2.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桥梁,为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依据江西、湖北等10省区调研获取的740份农户有效微观数据,分析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特征与来源。研究发现: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均更加偏好于购买产中服务,但前者的偏好强度要高于后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产前服务的偏好强于小农户,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但其购买产后服务的偏好则要弱于小农户。二是农户类型、农户基本特征、家庭农业生产禀赋均会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产生影响,其中农户类型的影响最为强烈和稳定。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产生偏好异质性特征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目的和生产技能的差异。据此,应从优化供给结构和增强需求内动力两个角度,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精准性。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接小农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以我国蔬菜工厂化育苗为例
冯婧媛1  胡祥培1  杜永臣2
1.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摘要: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服务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农业生产集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先行者、现代农业服务于小农户的典型-蔬菜工厂化育苗为例,在回顾我国蔬菜育苗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40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蔬菜种植户的生产组织形式、种苗服务需求与困境;介绍了以服务小农户为主的我国蔬菜工厂化育苗在优化产业布局和变革对接模式方面的探索实践;提出了立足国情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保障生产性服务有效供给、因势利导完善服务主体运营环境、与时俱进创新机制体制等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建议。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2. 《农村经济》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3. 《农村经济》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4. 《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5.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编辑:代安澜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中央媒体看甘肃】民勤小田变大田走出“碎地生金”新路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 以“三个统筹”为改革牵引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7期目次和摘要
《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8期目次和摘要
一见·从一颗苹果的故事,感悟治理之道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