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录·课】开放式对话:感受当下,积极回应

“开放式对话”工作坊

场记 | Jaakko Seikkula

2021年1月29日- 30日,上海后现代对话邀请Jaakko Seikkula带来“开放式对话”工作坊,这是上海ICCP认证项目中的第七次课。受疫情影响,工作坊由线下改为线上进行。


这一年来,Jaakko老师几乎所有的课都在线上进行,他不仅忙着给各国的学员讲课,也在线上为危机中的家庭做对话。


开 场

董海涛老师在开场讲话中提到2015年Jaakko老师第一次来上海进行“开放式对话”相关课程的讲授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看来,开放式对话对于精神病人的意义深远,这样的对话方式在学校中应用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吴熙琄老师认为Jaakko老师以及他的开放式对话团队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以及深入的研究,这对中国开放式对话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老师还推荐了《开放对话·期待对话》这本书,书中提到的每个对话都让人感动不已,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改变。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季卫东院长发现“开放式对话”中很多精神科领域的实践让他更能理解其魅力。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变化,反射出医疗体系中对话环节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身体出现疼痛等信号时,是提醒我们有必要在对话领域进行挖掘和研究。


第一天

2021/1/29


Jaakko老师表示从开放式对话的角度来看,线上学习让我们更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去学习,新的视角要去调整。在对话中我们要感受来访者存在的当下,直视他的眼睛。接着,老师分享了他的一个线上危机救助案例。



去年11月底,Jaakko老师在网络上会见了一个有较重精神性疾病的儿子的家庭,这个孩子被孤立地待在家里好几周,精神病态已经很严重。孩子的妈妈联系了Jaakko老师。


在这个孩子叙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Jaakko老师会积极地回应他的所有话语。这一点对一个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人十分重要。这个孩子的状态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渐好转,联结开始建立。


“我们不仅要让别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也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之中。”



Jaakko老师认为在精神病性的危机中,打破孤立的状态十分重要,因为在孤立之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在面对来访者或病人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他们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关注他们的疾病,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去打开自己。



老师提到正确认识“什么是精神疾病”这个问题十分重要。精神疾病并不是一个疾病,作为一种类别的精神疾病其实是不存在的。有精神病的人和没有患病的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精神疾病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病理性症状,而是一种策略,能让我们具身化的心灵得以在陌生的经验里存活。例如当遇到一些产生幻觉的人,我们要关注这些幻觉是如何产生的。


同时老师提到,对于我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最具威胁性的因素就是:我们被孤立时缺少人类联结,会对联结变得十分敏感。我们需要去结束孤立。因此,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是很重要的。



虽然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患者必须用药,但Jaakko老师及其团队多年的跟踪研究数据表明,不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在接受开放式对话服务的情况下,84%的人都回到了正常的工作或者学习状态。


为什么开放式对话能够产生治疗作用呢?Jaakko老师也带来了回答。



与传统的随机实验不同,开放式对话技术来源于相互交织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且所有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发展实践。Jaakko老师提到巴赫金曾说过的话:


“...authentic human life is the open- ended dialogue. Life by its very nature is dialogic. To live means to participate in dialogue: to ask questions, to heed, to respond, to agree, and so forth. ” (M. Bakhtin, 1984) 

真实人生是开放式的对话。生命的本质就是对话。活着意味着参与对话:去询问、留意、响应、同意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学会对话,就像呼吸一样。这也是在开放式对话中需要做到的事情:所有人都需要对话。


对话并非是行动的门槛,而是行动本身。在对话中,一个人不仅能将他自己展露于外,也能第一次成为他自己——我们的重复,不仅是为了他人能听见,也是为了他自己能被听见。


我们不是为了发现病人在人性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进行构建连接,对任何主题进行对话都没有正误之分。


在精神病学领域上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即一些被认为是精神病的问题是我们在大脑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在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实际上是药物改变了大脑的组织结构。精神类药物会提高死亡率,曾经以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反而会加重病情。



第二天

2021/1/30

第二天的课程里,Jaakko老师做了一个线上的对话,一个当事人和他的朋友们,还有几位咨询师。精彩的对话演示给当事人和学员们都带来震撼和启发,也让我们窥见开放式对话的真谛。


在此分享董海涛老师所理解的开放式对话要点:

01

开放对话的目的并不在于改变,而在于为那些未被言说的经验寻找新的语言。


02

妄想或幻觉也是声音的一种,要留有充分的空间去表达、去探索。


03

简单重复对方话语中的一部分,再请对方多说一些,就能很好地推动对话的发展。


04

具身认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比头脑更早知道、也更敏锐,要充分留意自己身体的感觉。


05

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的,有些共同的身感会在对话中出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时刻,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也许不急于去找到语言,但一定要充分去留意。


06

会谈中的每个人产生多重声音,每个个体内在同样有多重声音,充分留意这些声音中的每个声音,都非常重要,都能为新意义的产生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个人觉得亚科是大师中的大师。他话不多,但很精准,坚定、清晰而有力度,是男性咨询师的典范。希望他的开放对话被好好的传播,造福众多遭受精神痛苦的人们。

——上海后现代对话董海涛




两天的线上课程时间很短,

留给大家的思考回味悠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们下次再会!

大合照



往期资料

2015 - 2018

2018年“开放式对话: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医院、学校、社区的新方向”工作坊纪实:

【记录·课】开放式对话:渊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记录·课】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录·课】开放式对话:产生新的语言


2015年“开放式对话在家庭治疗及精神医疗上的运用”工作坊纪实:

即使是精神分裂样症状的来访者,也有希望!


Jaakko Seikkula 博士文献翻译:

【文献翻译】《开放式对话:心理疗法,还是生活方式?》


排版 | Amy

文案 | Celia、海涛

审核 | Jeffer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