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镌刻在武测史上最深的记忆 ——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纪事

2016-10-22 中海达《定位》 慧天地

风雨六十年。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合并入武汉大学,下称武测)筚路蓝缕的开创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很多为武测建设呕心沥血、为武测教育做出贡献的人。其中,以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五位先生最具代表性。

夏坚白:武测建设“拓荒人”


夏坚白,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先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求。为此,1955年6月,国务院在部署第二次高等院校的专业调整时,决定筹建高等测绘学院。于是,高等教育部主持召开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宣布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所有测绘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业师资,统一调拨高等系统测绘仪器设备,并以青岛工学院基础课、公共课师资和行政干部为基础,建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随后,在高教部领导下,成立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夏坚白任副主任委员,参与主持该学院的筹建工作。

为了筹建武测,夏坚白回顾早年留学英国、德国时西方一些大学测绘专业的设置情况,总结自己在同济大学和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的办学经验教训,反复征询我国测绘学者和他为同济大学聘请的前苏联测绘专家的意见,对一所测绘大学应该设置哪些专业、各个专业应有哪些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需设什么实验室、各个实验室该怎样建立等等问题,均认真进行了研究,使该校的教学方案日趋完善。

同时,夏坚白统一协调即将合并到武测的有关五所大学的测绘专业教师,为学校新编著教材40种、选用教材22种。他在参加中国科学院12年科学规划会议之际,还特意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学院题写了校名。他还几度到武汉勘测选定的学院校址,督察征地迁坟、地形测量、地质钻探、总体布置、设计施工等等进展,并邀请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同济大学哈雄文教授根据学校的地势采取了南北主轴、东西对称的总体设计方案,使得校园的建筑群在主轴线东西两边对称排列,甚为整齐壮观。1956年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在短短一年里就平地起家建成开学,创造了奇迹。这一年11月,国务院任命夏坚白为学院主持全面工作的副院长;1958年7月,国务院又任命他为院长。

此后,夏坚白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他首先远赴外地亲自登门邀聘测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增强师资力量;其次,夏坚白在院务委员会上对加强团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紧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抓紧学生纪律等工作作了具体的全面布置,同时对科研工作也做了布置。此外,为开设新课,夏坚白派青年教师到上海、北京等地有关科研单位学习计算机。在他的支持下,学院制定了《关于培养提高师资的方案》,规定青年教师要制订进修计划,学院为其创造条件,定期考核,并要求青年教师要关注当代科技发展与测绘科技发展的关系,要吸取新理论和新技术。


1958年4月6日,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教育科技代表时与学部委员夏坚白亲切握手,夏坚白附耳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正当夏坚白为武汉测绘学院呕心沥血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国家认为测绘是属于高度机密的资料,只能允许部队能搞,地方不能搞。于是,在1969年11月,国家测绘总局及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随后,夏坚白与教师职工们被遣散到武汉市各个高校,而夏坚白被安置到华中师范学院外院组编写外语教材。此时,面对测绘技术力量被大量流散、改行,技术资料被大批销毁,教学科研设备被闲置废弃,测绘事业后继无人的现状,夏坚白在与师生分别时叮嘱大家不要丢掉测绘专业,不要丢掉外语。在被迫改行分配到华中师范学院后,夏坚白仍置个人得失与年老于不顾,为了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而四处奔走。在1972年湖北省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夏坚白呼吁恢复武汉测绘学院、国家测绘总局和测绘科研机构。会后,夏坚白上书周恩来总理,反映恢复武汉测绘学院的强烈愿望及其充分的理由。很快,夏坚白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批示;同年5月30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通知:“恢复国家测绘总局,恢复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重建武汉测绘学院。”1974年4月,夏坚白回到了重建的武汉测绘学院,立即建议学院进行卫星大地测量理论与新技术研究。1977年10月27日22时15分,夏坚白因病,在武昌与世长辞,终年74岁。临终之前,他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孙女取名为“正华”,希望她继承爷爷的遗志,做正直的人,振兴中华!

王之卓:航空摄影测量奠基人



王之卓,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之父。

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建之初,王之卓是筹委会委员。学院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该院教授、航测与制图系主任、第一任航测系主任等职,并在航测与制图系分开为航测系和制图学系后,出任航测系首任系主任。王之卓对武测乃至中国测绘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基石。1957年9月,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创刊号上,王之卓发表了题为《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其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偶然误差累积的规律。同年12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苏朝越蒙五国测绘科技会议,发表题为《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优于前苏联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称之为“王之卓公式”,从而确立了我国航测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正当王之卓为中国航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拼搏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武汉测绘学院成为文革重灾区,他蒙受冲击迫害进“牛棚”。随后在1969年,国家测绘总局、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中科院测地所被改名为武汉地震大队。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测绘事业复兴。王之卓辗转回到重建后的武汉测绘学院,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回院后不久,他即承担了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图》的研究。在呈报国家航测局《关于发展我国1:1万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一文中他提出了使一幅航测像片可制作一幅1:1万地图的方法,并很快用于生产实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此外,他还亲自为重建的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制订了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地面模型、遥感及其应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同时,王之卓重新组织学术梯队,衔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之断裂带。为了使我国航测早日与国际新技术接轨,他倡议开设了“航测新技术”专业课程,并亲自到全国各地讲学,介绍航测新技术。1975年,他主持编制出中国最早的航测软件——《航带法区域网平差程序》,有利提高了航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可操作性。1978年12月,王之卓提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该项目于1980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他直接指导下,以张祖勋为首的课题组解决了摄影测量由模拟与解析向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使数字影像匹配这一国际上急需解决久攻未克的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该成果研制的“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软件包”,创造性地运用了跨接法、松弛法和一维动态规划进行二维整体匹配,使影像匹配速度创下世界最高点——每秒200点,并达到实用化要求。该项目荣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起,课题组又将该项目进行产业化和国际化,至1998年春,研制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已经商品化和国际化,由澳大利亚VSI公司和全球20多个代理商进行国际销售,已成为中国唯一的跻身于世界四大同类软件产品之一,实现了我国测绘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的理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88年7月,王之卓担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团长,率团一行35人出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六届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王之卓被该学会理事会提名并经大会通过授予最高荣誉——“荣誉会员”称号,成为在世界受此殊荣者仅七人中之一。2002年5月18日6时20分,93岁高寿的王之卓含笑辞世。他的身后,大批学科带头人挑起重担,继承他的遗志奋勇前进!

陈永龄:大地测量的弘扬者



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亲自率队风尘仆仆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

1956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主任。他身居领导岗位,仍亲自担任课时较多的大地测量学教学任务。他编写的讲义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概念清晰明确,实例突出。他在讲台上流利潇洒,能把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他声音洪亮,板书工整,每逢他授课,许多进修教师争先前往,教室常常座无虚席。凡是和他共过事的教师和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称赞陈永龄的教学效果,称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测绘高等教学的楷模。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并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高程历来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珠峰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理论与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使高程测定精度较低。为解决这一难题,1965年陈永龄提出了求定观测珠峰时的大气折光系数和推求珠峰附近大地水准面起伏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于1975年测得珠峰海拔高程值为8848.13米。这一测定结果的精度超过国外历次测定的水平,并得到国际上的公认,陈永龄也被誉为“珠峰测高第一人”。20世纪70年代卫星大地测量发展很快,涉及范围很广,陈永龄借鉴了国外经验和根据中国情况,力主在中国引进卫星多普勒技术,这一建议于1976年被采纳,其重要意义是在中国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地心坐标系,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也为探索天文大地网总的尺度因子、方位偏差等量的大小,提供一种独立的可资参考的外部检核数据。陈永龄是将这一崭新手段应用于中国测绘工作的倡导者。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大会和中国工程院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2004年8月15日13时18分,陈永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叶雪安:博学勤恳的教育家



叶雪安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天文大地测量系首任主任,建校伊始,就与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李庆海等教授登报招收博士研究生。

为适应新中国高等测绘教育的发展,他编著出版了《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地图投影》、《普通测量学》、《测量平差补编》等多部著作;并与夏坚白组织测量系教师集体翻译了前苏联文献《测量学教程(上、下二册)》、《摄影测量学(上、下二册)》、《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原理(上、下二册)》、《高等测量学教程》、《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下册)》等。他和他的研究生不止一次地改正过国际著名学者在公式推导中的错误。1956年-1966年,他相继发表了《用利萨夫法施行三角网的近似平差》、《高斯——克吕格坐标换标表内关于bx及by的研究》、《维罗魏茨及拉宾诺维奇高斯坐标变换数学表中公式的扩充》、《武汉市城市控制网新旧坐标变换问题》、《对“内积分法推演的平差新法”一文的意见》、《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四种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等多篇论文。为了跟上国际上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他与陈永龄合编《大地测量学》专著,共分上、下两卷;其中,由他编著的下卷凝聚了他30多年教学、科研、生产的心得。上世纪60年代,高校政治运动不断,师生还常常参加农业劳动,一搞就是一二个月,教学秩序很难正常维持,但叶雪安教学备课仍是非常认真负责,这不仅仅是表现在叶雪安有整齐、认真的备课笔记,而且叶雪安对自己的讲课内容方面,要力求介绍大地测量学发展前沿方面的内容。当时外国文献比较难于看到,叶雪安从前苏联和西方(影印)在测绘方面的文献、期刊和教科书中,摘引和翻译其中对我国今后可能有意义的部分,给学生讲授。同时也指点学生助教阅读、翻译和编写相应的讲义作为补充教材。当时的《天文大地网平差》和《大地主题计算》这两本讲义教材就是在叶雪安的鼓励下油印出版,提供给学生阅读参考的。在这些补充教材积累的基础上,最后终于编著正式出版了其中一本,即由叶雪安主编的《大地测量》下册第二分册。叶雪安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中英文的板书极为漂亮、整齐、快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大地测量课的学生比较多,上课一般都在武测的大阶梯教室,这类教室中的黑板特别长,左右两块黑板并列在一起有近7-8米,叶雪安能将椭圆体大地测量中的微分公式从左到右一口气不歪不斜、又快又好地写出来。叶雪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966年9月15日,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年仅61岁的叶雪安教授遭迫害含冤辞世。

金通尹:武测建校的挖井人



金通尹是浙江平湖县人,1915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长期执教于复旦大学。

1952年,国家创建青岛工学院,调金通尹任该院院长。他不顾衰迈,二话没说,离开寓居数十年的上海,只身赴任。1955年,国家进行第二次院系调整,决定停办青岛工学院,其测量专业则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的测量专业合并,另新建武汉测绘学院。青岛工学院的教职工及家属数百人,须分调四处,金通尹对有顾虑者均予耐心接谈,深入了解,并尽量排忧解难,妥善安排。青岛工学院停办,当时组织上拟留他任青岛市副市长。但他婉言谢绝,并表示:“愿继续从事教育,至于职位可无须考虑。”1956年8月,66岁高龄的金通尹离开了风和日丽的青岛,来到了以“火炉”著称的武汉 ,担任了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武汉测绘学院校舍的筹建,从审阅计划,踏勘校址,到设计施工仅用一年多的时间 ,保证了1956年9月如期开学上课。这一功绩,一方面是广大工作人员的努力,另一方面借鉴了原有青岛工学院的设计方案。而该设计方案则是金通尹在青岛时率人参观京、津诸大学,集各校之长,花费自己的心血绘制而成的。因此,武汉测绘学院的迅速建成,与他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新建的武汉测绘学院,其它设施尚未完工,而全院师生员工,又来自祖国的南、北城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金通尹日夜操劳,积极谋划解决,走访谈心,多方了解情况,关心和团结同志。对国家资财,分毫不容浪费,事事坚持原则,厉行节约 ,而自律极严。他爱校如家,在生活上奉行俭朴,而对学院公众活动,集体福利事业,他总乐于慷慨解囊。在学院图书馆落成之际,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套二十四史连同书橱以及其它古籍与科学技术书籍赠送给图书馆。现在已经成为永久性纪念。1964年11月15日,因过度操劳建设武测繁杂事宜,金通尹因病逝世,年仅73岁。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有一小小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慧天地】有一浅浅的认识:我们要跳出本行业固有的思维局限,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才能做大做强!【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及时后台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

 【投稿邮箱】

 geomaticshtd@163.com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与赵楠@Zn联系。”

编辑:韩   鹏

审核:朱林烨  李茂永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928135614)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测绘学科福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喊你来读研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手”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手”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回顾与思考

六位院士畅谈测绘学科文化,解读学科发展之道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引领前沿,服务国家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 最好的教师上讲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武测-世界测绘教育的传奇

喜欢的话别忘记点击小手给小慧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