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发展态势概览

2017-03-04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编者按

生态环境领域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气候变化、灾害研究、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学科和研究方向,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与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息息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的交叉性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生态与环境团队多年来持续跟踪该领域的发展态势,在及时推送最新相关信息的同时,还推出年度领域发展态势。与历年类似,本文主要基于对2016年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科学战略规划、重要研究进展信息(参见《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资源环境科学专辑》和《气候变化科学专辑》2016年1-24期),遴选并总结了2016年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以供读者参阅。


气候变化
1)《巴黎协定》生效

《巴黎协定》于2016114日正式生效,成为历史上批约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之一。国际社会陆续开始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行动方案,以实现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翻一番的目标;美国20169月发布海上风电战略,并资助研究减少天然气基础设施的甲烷排放;英国于20161月宣布资助7500万英镑用于汽车行业的低碳、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在相关政策布局方面,20164月,世界银行发布全球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提出将围绕政策和制度改革、资源利用、扩大气候行动、调整机构合作的内部流程4个优先领域开展工作;欧盟于20164月资助开展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气候适应项目;5月,世界资源研究所分析了减缓、适应、减灾、资金关键要素对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的作用。在国家或地区层面,美国8月制定了中大型发动机和车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标准,并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气候变化与能源合作备忘录,加拿大安大略省6月制定五年气候行动计划,从交通、建筑和房屋、土地规划、工业与商业、农业和林业等行业领域进行规划。


2)全球增温停滞现象及其原因研究

1998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趋势出现明显减缓以来,关于全球增温停滞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与关注焦点,争论主要围绕全球增温停滞是否确实发生、引起全球增温停滞的原因、全球增温停滞的持续时间展开。

关于增温停滞是否确实发生,仍存在争议。20162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根据最近修正和更新的地球表面温度数据支持全球变暖出现减缓的结论。而20163月美国遥感领域研究人员认为卫星轨道漂移引发了温度测量误差,对卫星数据进行修正后增温停滞现象会减弱。

海洋对全球增温停滞有重要影响。20167月,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是影响全球变暖速率的关键因子,决定增温速率的加速与减缓,并影响增温停滞期的起始与终止;20168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表明太平洋能够解释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增温减缓达0.16

除以上两个原因之外,20169月,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揭示了非CO2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增温减缓具有显著贡献,达28%25%

关于增温停滞的持续时间,英国气象局指出气候变暖暂停期再持续5年的概率高达25%;爱丁堡大学研究预测不会超过10年;加拿大研究预测在2020年之前结束。20167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指出随着温度升高,到2100年全球变暖停滞现象将消失。


 环境科学

1)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研究

1)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研究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研究取得进一步认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绘制了世界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微粒地图,指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是最大的塑料垃圾输出地区,中国沿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是最佳的塑料垃圾清除位置。美国特拉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海浪、洋流产生的湍流能携带塑料进入深海,因而海洋中的实际塑料数量可能远高于之前研究测量的数量。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防治政策和行动也受到重视。2016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发布《新的塑料经济:重新思考塑料的未来》报告,为全球有效利用塑料提供了行动策略。2016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海洋垃圾立法》报告建议,各个洲与各区域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全面、系统的方法来管理海洋垃圾,并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来减少海洋垃圾。20161024日,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IEEP)发布报告,为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提供建议,以促进欧盟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并将海洋垃圾纳入循环经济议程中。2016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报告,呼吁各国尽快制定措施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2)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评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2014年全球92%的人口呼吸的空气质量水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南》的限值。一项中美联合研究首次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对中国燃煤和其他主要空气污染源所致的疾病负担进行了综合评估,指出燃煤是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的单一最大来源。20161月,OECD发布报告,对空气污染发病率成本进行了评估,指出全球空气环境污染是导致众多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在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评估方面。2010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社会成本达1.7万亿美元。20169月,世界银行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联合发布报告,估算了因空气污染导致过早死亡的经济成本,指出空气污染导致全球福祉损失达5.11万亿美元。


灾害研究

1)极端事件归因科学

过去10年内,科研人员对极端事件归因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活动急剧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是诱发极端事件的重要原因。

201631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天气变化影响了某些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据统计,在过去4年中,《美国气象学会公报》(BAMS)特刊已经发表的79篇有关极端事件归因的文章中,约1/2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气候变化明显影响了许多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另外,比利时灾难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联合研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和亚洲开发银行(ADB)报告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等,也支持了人为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事件的观点,并指出未来超级飓风的破坏力会大幅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暴雨的剧烈程度并且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湿润地区的降水将继续增加。


2)《仙台减灾框架》后续行动

2015年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上通过的《仙台减灾框架》为未来15年全球减灾行动提供了指导,2016年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陆续依据《仙台减灾框架》制定相关减灾计划。

201662日,联合国发布减少灾害风险提高恢复力的行动计划,提出3条承诺及10个预期结果,确保顺利实施《仙台减灾框架》,以风险指引和综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20166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仙台减灾框架》行动计划,对应《仙台减灾框架》的4个优先行动领域,提出4个关键领域和相应的实施重点。201661日,印度发布该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灾害管理计划》,依据《仙台减灾框架》4大重点主题,规定了各级政府灾害管理活动的角色和职责。


水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不断加剧。2016年2月,荷兰特温特大学研究人员绘制了基于月尺度的全球水短缺地图,指出严重供水不足每年影响全球约2/3的人口(约40亿),其中有一半(约20亿)分布在中国和印度,造成全球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快速的人口增长、消费习惯和农业灌溉需求等。2016年8月29日,Nature Geoscience文章指出,由于盐化度高和砷污染等原因,印度恒河流域6成地下水无法使用。


生态科学

全球生物多样性已降于安全阈值以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然而受粗放的农业耕作模式、道路和城市扩张、非法野生动物贸易、过度捕鱼、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压力。


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取得新的认识。城市发展一直就是可持续研究的热门话题。首先,德国全球变化科学咨询委员提出要正视城市转型的需求和挑战;其次,欧洲环境署对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提出,通过改变和重新设计城市,从而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促进社会认识和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利用更少的资源和减少浪费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这不仅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还能推动城市向绿色和持续的经济态势发展;第三,为采取连贯性的务实举措解决城市化问题,《新城市议程》取得重要进展,达成应遵循的原则和涵盖的主要内容;同时,欧盟也认为城市将在实现面向智慧、绿色和包容性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推动城市参与欧盟政策设计、动员城市实施欧盟政策、加强这些政策在城市层面的实施的新城市议程目标;第四,一些城市为应对全球挑战提前开始布局,取得良好实践。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联合多家科学研究理事会启动一项总费用超过4千万英镑的项目,用于应对全球挑战的跨学科联合研究,这也反映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实现国际性发展目标。此外,伦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通过清洁技术集群建立体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低碳产业商务区模式,以确保城市能够率先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起因及其影响。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北环境生态资源研究院

曲建升 王金平 曾静静 熊永兰 裴惠娟 董利苹 廖琴 吴秀平 王宝  李恒吉 刘燕飞 宋晓谕

供稿

来源: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版权归作者及原刊媒体所有。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加赵楠(微信号zn846546896)为好友。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用学科交叉办测绘学科

高端访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关道明:依法管海治海 保护海洋生态

徐冠华院士: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小慧带你“走近”龙卷风,学习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编辑:胡方霞

审核:付    航 曹真毓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