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再现“丝路”全景

2017-04-17 张清俐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丝绸之路尘封了多少瑰丽的传奇,动人的故事。在只言片语的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歌谣中,人们难以了解,丝绸之路到底经过哪些山口、河谷?数千年来,这一地理景观又经过了几许变迁?但是,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丝绸之路的时空图景不仅有望得以全面、直观再现,相关的研究也将得以深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基于自身研究专长搭建了各有特色的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复原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和经济带,首先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动的地理景观。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成一农所说,以往以文本形式出版的文献资料无法直观地体现这一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以及地理景观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几张示意地图、几篇论文、几部书,人们即便知道沿线的城市、重要的遗址点等,却无法了解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完整经过这条路线的。”看到当前传统丝绸之路研究的局限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侯杨方想到,在解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直观复原古代丝绸之路地理全景。

从2013年开始,侯杨方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解读,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路径,实现对丝绸之路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直观展现。“用户只需点击进入系统,就可以精准导航显示路线、地标、地球的经纬度。”侯杨方介绍说。

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这一工程中陕甘段、整个帕米尔高原段以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环罗布泊段的地理定位。他们计划,从广度上继续向西扩展到境外的中亚、西亚、南亚,一直到欧洲;在深度上则计划将更多史料,如汉语、波斯文、德语、英语等相关文献,以及大量视频、图片都围绕相关地标放入地理信息系统。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3D建模技术已经成熟。成一农预测,未来条件成熟时可以将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景观进行建模,由此可以复原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周边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沿线重要城市、山口的风貌。这不仅对于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和规划具有借鉴意义,还可以借此宣传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新技术带来研究方式改变

除了复原时空景观,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不断深化的分析工具。成一农解释说,构建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道路数据、城址数据、民族数据、物产数据、文化数据结合在一起进行空间分析,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在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地理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萍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她介绍说,这个项目将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以空间展现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过程镶嵌于具体的空间范围之内,以点、线、面为核心,把历史记录与遗址遗迹落实到具体的地貌环境当中,使2000年来活动于丝绸之路这一区域的民族、部落与人群能够定位于这一空间走廊。预期2017年将完成数据库建设,初步搭建起基础平台。

在历史地理学者看来,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同时带来了研究方式的改变。成一农认为,建立包括丝绸之路土地覆被、生态环境、文物遗址分布、道路变迁、民族宗教、商贸体系、城镇聚落等多项基础历史地理环境平台,不仅为地理信息技术与古丝绸之路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套可行、有效的方案,也为学术研究上利用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历史时期丝绸之路沿线气候变化、民族迁移、民族结构演变、商贸联系变动等方面提供借鉴。

 

文本挖掘与史料解读仍是关键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古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应用,弥补了历史中的空间维度。张萍认为,这需要将地理学与历史学进行融合。要求研究者既有地理背景、地图知识,掌握影像数据,还要擅于利用图像史料、考古文物以及文献资料,实现资料上的多元运用、方法上的交叉共享。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文本挖掘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张萍告诉记者,文本挖掘需要史料解读,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少,但是这些工作要具体落实到地图之上,且建立一整套连续数据并不容易,任何一个空白点都会破坏它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这就对研究者的史学功底要求很高。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所需数据完全是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成一农在资料数据化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同于现代数据,现存的中国古代信息数据通常缺乏量化、具体位置的记载,难以直接转化为地理坐标数据。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献对于同一地理要素的记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错综复杂的文献情况意味着,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订和辨伪工作。

一方面是数据考订、分析之难,另一方面还要克服技术难关。对于当前科研的瓶颈,成一农表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4日/第001版,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版权归作者和期刊社所有。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对《慧天地》的支持!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学术论文|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等: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

精品论文|中国实景地图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学术论文|中国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

学术论文|辽宁师范大学校长韩增林教授等:中国海洋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学术论文|龚健雅院士:智慧城市中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学术论文|张祖勋院士:摄影测量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学术论文|李德仁院士:关于地理国情监测若干问题的思考

精品论文|“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全域发展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高度重视版 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 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 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 慧天地 ❤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加赵楠(微信号zn846546896)为好友。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V☆)



编辑:闫长宁  郭晓非

审核:李茂永 朱林烨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