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历史最后的记录

杨浪 慧天地 2020-09-16


点击左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图 / 理池

这些年,北京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变化很快,时常走到曾经熟悉的地方,环顾左右却像是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明明知道目标就在附近,但视野里满是陌生感。许多给自己留下过温馨记忆的地物消失了,却也有一些新的发现。


曾经去参加一位新人的画展,展场就在北京的东四十条立交桥附近,结果驾车到了附近转了一圈后才弄明白展场就在路旁高楼大厦的底下—— 一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谷仓遗址。画展就在这样一处有着别样历史的地方举办。


几十年前,我工作的地方也在这附近,那条胡同叫作“海运仓”。海运仓胡同附近的许多地名也以“仓”命名,如“仓夹道”、“南新仓”、“禄米仓”、“北新仓”。这些地名证明,明清皇家的粮食仓库就曾设在这里。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粮食常需南方供给,因而南方的粮食或通过海运,或通过大运河被运至京师。到明英宗时期,在今东四十条附近兴建了粮仓,因这里的粮仓是存储海运而来的漕粮,故命名为“海运仓”。


几百年前的仓库是这样建的:仓以廒为储藏单位,每5间1廒,前后出檐,廒顶开气楼一座,可使粮食中的水汽由此蒸发。廒底砌砖,上铺木板,板下留出空隙,作为出气孔,以保持粮食干燥。廒的墙壁用城砖垒砌,厚度有1.5 米。这样的库房一溜排开,凛凛颇有古风。到晚清时,海运仓逐渐失去作用。进入民国以后,海运仓已无粮可储,终于改作它用,逐步变成居民区了。近一二十年,由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海运仓一带高楼林立,已成为楼房密集的社区。


如今走到这里,只有通过地名才能遥想到这里曾经的历史。真想请房地产开发商和其他城市建设者手下留情,多给城市留下几座谷仓、几条胡同、几座老宅…… 不要将城市的历史遗存都一一抹掉。这里举一个正面案例,20多年前,在建设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时,挖出了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与遗物,后来东方广场修改了建筑图纸,在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北京由此保留了一份历史遗迹,也增添了一层文化底蕴。


我家对面也有一处遗址,一座在高楼掩映下的岗楼,它是几十年前的功德林监狱留下的唯一建筑。功德林原是一座庙宇,清末改建成监狱,民国时期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最后关押的是国民党战犯。沈醉先生回忆录里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总担心这座岗楼会被拆掉,担心历史失去了地上遗物而只剩地名的记录和言说。

来源:《地图》2016年第四期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在地图上追寻历史的老人——访古地图文化学者刘家信

“不在服务区”成为历史!中国自主卫星电话正式放号

读城:考古、历史与地理

编辑 /杨志如  审核 /杨志如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