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项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科技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慧天地 2020-09-16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习近平等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包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8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人。


其中有八项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科技成果获奖,名单如下: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

武汉大学施闯教授(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瞄准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自主创新,建立了精准、快速的北斗定位服务技术体系,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和系列装备,构建了稳健、可信的中国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核心技术跻身国际前列。项目团队开拓了北斗精准定位在公路、水路、设施建设和大众出行等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应用,并辐射军民其它领域,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武汉大学姜卫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处理、海洋地理信息精细反演、陆海垂直基准无缝转换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海洋测绘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方法体系。研制了我国首个国际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优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反演了全球1′×1′分辨率的海洋重力异常和海底地形模型;率先构建了中国近海大范围无缝深度基准模型,实现了与国家陆地高程基准的无缝转换;并拓展用于内陆水域,实现了对我国主要湖泊水位和长江流域水储量等的变化监测。成果广泛用于我国沿海区域数字高程基准构建等工程,也被德国、韩国等科研机构用于深度基准转换等工作,并为海洋二号卫星系统、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武汉大学朱欣焰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复杂大电网双空间一体化时空信息模型,提出了复杂大电网时空拓扑秒级实时重构方法,构建了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信息可信高效更新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统一时空基准CGCS2000的国家电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络。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电网总部、27个省级电力公司及地市单位,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推广。


“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增元等完成的“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国家林业局提名,是为支撑高分专项(民用部分)应用系统建设而立项实施的行业应用示范项目。

项目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全国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灾害等方面的调查和监测业务,促进了国产高分遥感数据在林业行业上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林业调查的科技含量及行业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

项目提供的数据和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林业资源利用、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政策制定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信息支撑。


“大规模街景系统及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等完成,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针对城市街景数据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资源,项目组提出了街景处理与位置服务的一系列创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大规模街景及位置服务系统,填补了国内在大规模街景采集技术与在线网络服务方面的空白。

项目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大规模街景数据采集,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资质并正式运营的街景系统,总里程超过100万公里,覆盖296座城市。该系统于2012年底正式上线,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朱建军教授、李志伟教授、丁晓利教授、胡俊教授等牵头完成,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nSAR毫米级形变监测及工程化应用的成套技术和软件体系,支撑了矿区、沿海区和滑坡区等复杂环境下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发展,极大提升了我国防灾减灾等空间信息支撑保障服务能力。应用于“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和世界锑都冷水江等,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安全实施和矿区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应用于珠三角、重庆、安徽等地的国土、矿山、电力等多个行业,解决了传统手段无法施测的难题


“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与多学科应用”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完成,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团队瞄准国际前沿,历经20余年持之以恒艰苦努力,开创了我国高光谱遥感研究,创新发展了20多个机理模型,实现了成像光谱地面测量技术与高光谱图像模拟技术的重大突破;创建了高光谱图像分类、混合像元分解、目标探测等方向30多个模型方法,研制了国内首套高光谱图像处理通用软件和星上实时处理硬件系统;创建了面向植被、岩矿、水体等地表参数反演的高光谱遥感应用模型30多个,引领了高光谱遥感在精准农业、岩矿探测、环境监测、文物保护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243篇、EI论文191篇,授权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25项,出版高光谱遥感类学术专著7部。

项目团队构筑起了我国高光谱遥感科技进步的众多标志性历史事件,在推动我国高光谱遥感科技创新发展和开拓行业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实现了中国遥感高技术向美日澳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引领了国际高光谱遥感研究方向,获得了国际同行高度赞誉,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持续性科技进步和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王庆教授领衔完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攻克了轻小型无人机航测、动态景象匹配与定位、嵌入式大容量调查数据组织、海量影像现场处理等难题,开发出遥感大范围感知、重点区域无人机监测、用地变化CCD智能发现、手持设备精准调查的空地一体化土地调查技术系统及系列装备。

项目开展了以基于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模型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更新、融合高性能计算技术与数字摄影测量处理技术的遥感超算及云服务、空地一体化土地外业调查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空地一体的土地调查监测硬件装备,形成了大范围感知、快速发现、智能更新的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系统。

项目成果应用面广、应用量大,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以项目成果为核心技术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化示范基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完整获奖名单)


来源:整合自科技日报、武汉大学、空天信息、GIS圈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情况
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附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进展情况(2011-2018年)

编辑 / 杨长龙     审核 / 肖紫寒  孟博文

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