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德炉院士:海洋遥感事业就是我的孩子

慧天地 2021-09-20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海洋遥感被誉为认知海洋环境的千里眼、海洋资源开发的活地图、拓展海洋空间的红绿灯。你可能不知道,如此重要学科的发展史绕不开一位古稀老人——潘德炉院士。

潘德炉,1945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领域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

潘院士曾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技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更获得了2015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个重大奖项,为建立和发展中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潘院士说:“我把海洋卫星遥感事业当成自己的娃娃,抱着它走到了70岁。”

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院士,谈到自己的人生,潘院士却多次摆摆手说:“我这一辈子,其实没值得多少好讲的。一辈子没改过行,就干了这一件事。”

晕船“晕”出院士 “另辟蹊径”献身海洋事业

潘院士是如何走上研究海洋遥感技术道路呢?他打趣地说:“我是晕船晕的。有记者还说我是晕船‘晕’出来的院士。”

有些身体敏感的人特别容易晕船,潘院士“不幸”就是这种体质:“有人出海回来白白胖胖,我经常出去半路要送回来的。”潘院士为了工作,经常出海,一次次吐也不放弃,有时候上岸后一个月看房间都还在晃。

潘院士热爱海洋探测事业,他说:“我那时候就想,为什么人一定要到船上一个点一个点去测那么大的海洋,有没有其他渠道。所以我就跑图书馆,后来发现美国已经有专门的卫星,一下子就可以测一大片。”

从此潘院士开始研究海洋遥感技术,后来被国家选中送出国学习,为我国海洋遥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扁担“挑”出开端 困难之中开展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潘院士到加拿大等国家学习海洋遥感技术。在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海洋遥感技术,甚至连基础资料都没有。

潘院士学成归国,带回来最多也最宝贵的就是几十个磁盘的遥感资料。

那时候资料还只能用大的磁盘来装,一个磁盘有两、三斤重,一带就是几十个的磁盘,十分沉重。出国回来,过了海关,那时候还年轻的潘院士,自己一个人靠扁担挑了回来。他说:“我应该是第一个带那么多海洋遥感资料的人。”

有了资料是第一步,但中国那时候的海洋遥感领域还是大片空白。实时的更新遥感数据还需要美国卫星提供。潘院士创建了水色卫星资料的地面接收站。

但潘院士说:“接收资料和使用美国卫星资料,给我们设了很多条件。”

“比如你接收他的资料,会给一个黑匣子装到地面站,通过传真每两个礼拜给我们一个24位的密码,黑匣子才能够吐出我们的资料。”

“吐出来的资料要先归档给美国,这些资料只能用美国提供的软件来处理资料。最后,这些资料还只能用美国人认为可以科研的领域,不能用生产经营等其他海洋活动。”

虽然有了卫星数据,但潘院士说:“这是‘掐’着我们脖子在用,很闷气。”潘院士深感:“哪个国家掌握了高科技,哪个国家就会在海洋竞争博弈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国家也得有海洋卫星。我极力推这件事。”

助力卫星上天 打开海洋遥感新天地

发展海洋卫星也得一步步来。从最初装在风云气象卫星上的遥感器,再到装在航天飞船的,最后发展到专门的海洋卫星,潘院士参与了多次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攻关。

如今,潘院士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了自家孩子——海洋卫星们:

“海洋1A号,2002年发射。第二个, 07年发射海洋1B号,2011年又发射了海洋2A号卫星……现在有两个系列的卫星一个是测海洋水色卫星监测生态水质;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海上的风浪流的;第三系列计划发射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用于监视海上目标和海洋环境。”

潘院士还说:“将来发展的第四个系列卫星,就是3万两千公里的高轨道卫星,可以像灯笼一样挂在上面。只要天上挂个3颗,每过半小时就会覆盖全球获取一次资料,盯住全球的海洋”。

但装了卫星不是说就大功告成了,并不意味数据下来就能用了。

云层就会严重影响卫星采集的数据。潘院士说:“卫星透过云啊雾,测到整个数据90%是这些‘噪声’,要把这些噪声去掉。而且我们国家近海的雾霾也比较严重。”

除了云层,潘院士还说:“我国近海比较浑浊,含沙量高。这种浊度一般是世界其他地方的10倍左右。卫星这样看下来,看水里的成分难度就很大。”

于是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放得了卫星,能看海但测不准海。

面对种种难题,潘院士并没有望之却步。经过奋斗攻关,潘院士及其团队开发出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和遥感模拟仿真技术,以上遥感难题都已克服。

潘院士介绍,现在用美国的标准软件来处理中国近海,55%资料失效,测不到的,但用了咱们的技术是可以99%测到的,而且精度也高。目前潘院士的这套科学方法模型,在国际上已作为对近海大气校正标准模型推广使用。

我国海洋遥感技术从无到有,现在已进入到世界上的先进行列。潘院士现在回想,不无感慨地说:“要让我们国家真正科技发展,只有靠自己独立自强,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

智能服务 海洋遥感技术要造福百姓

潘院士认为,海洋遥感技术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百姓,为百姓造福。在这方面,海洋遥感早已为浙江,特别是舟山渔业,“保驾护航”。

目前,舟山渔场就利用海洋遥感为渔业导航。原来渔民都是凭“听其音、观其色”传统判断哪里有鱼群,现在有了遥感可以准确迅速知道渔场位置。潘院士说:“这大大减少了寻找渔场的时间,提高捕捞效率”。

潘院士团队与兄弟单位合作还开发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环境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海洋环境要素产品制作系统,渔场速报准确率高达80%。

当然,海洋遥感还有灾害防治的作用。例如浙江赤潮情况严重,海洋遥感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发生赤潮的水质异常,通知养殖场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重大损失。

“现在建立了舟山经济示范区,我们遥感技术也想做贡献。”潘院士说:“海洋遥感会在建设智慧海洋工程中发挥作用,让每个老百姓享受智能服务,享受海洋。”

来源:浙江科技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欢迎大家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微博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美卫星创GPS导航高度纪录
GoogleEarth VR
国际简讯| Maxar将为Esri提供图像镶嵌和城市变化指标产品
院士专家谈商业遥感

编辑 /张艺洪  审核 / 张艺洪 郭梅

指导:万剑华教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