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军事家与地理地图的故事二: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老村长 慧天地 2021-09-20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欧比特杯”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处理行业应用大赛已于2019年5月24日开始接受网上报名。报名请关注《慧天地》微信平台大赛通知

比赛通知|关于举办“欧比特杯” 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处理行业应用大赛的通知

或欧比特网站https://ohs.obtdata.com

红色军事家与地理地图的故事二

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作者:老村长

2019年6月21日于北京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至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军事地理的研究与运用。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以及关于历次战役作战方针的文电中,对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以及战争、战役行动与地理的关系等,都作了极其精辟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就是他对井冈山地理环境考察分析后作出的战略决策。题图为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来自互联网)。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肯定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强调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科学论断。8月9日,“八七”会议产生的临时政治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为革命军队的建设规定了总的方向。


根据“八七”会议的部署,各地党组织加紧了秋收起义的准备。从9月上旬开始,秋收起义相继爆发,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参加临时政治局的第一次会议后,被中央任命为特派员回到湖南,同湖南省委一起讨论了起义的各项问题,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省委决定集中力量领导湘潭、宁乡、岳阳、平江、浏阳、醴陵、安源七县、镇的农民起义,在长沙工人起义的配合下,夺取省城;同时,秋收起义应直接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以表明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决心。毛泽东特别指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要“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这时,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原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因未能赶上南昌起义军,转到江西修水休整;平江、浏阳两县工农义勇队和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也在修水、铜鼓地区;湘东、赣西几县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和安源矿工武装,则集结在安源待命。这几支武装力量都与湖南省委取得了联系。湖南省委决定,以这几支武装作为秋收起义的骨干;成立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组织武装起义。8月底至9月上旬,毛泽东先后到安源和铜鼓,向当地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负责人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的计划,将第二方军警卫团和湘东、赣西、卾南农军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辖3个团,共约5000人。另有一支邱国轩的军阀残余部队愿意与工农革命军一起行动,称为第4团。图为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人员合影(来自互联网)。



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1师各团按照省委“会攻长沙”的命令由修水、铜鼓、安源出发,分三路向平江、浏阳、醴陵发动进攻。由于第4军途中叛变和个别指挥员指挥失当,致使三路进攻均未能取得胜利,部队反而损失严重;同时,由于敌人对地方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的破坏,各县农民也未能按计划举行大规模起义。根据当时形势,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命令各部立即撤出战斗,转移到浏阳文家市集中。图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经过图(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


9月19日晚,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召开会议,讨论部队行动问题。毛泽东提出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以保存革命力量,现有部队应立即撤离敌人力量较强的湘东北,沿罗霄山脉南下,转进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湘南地区寻求发展。这一计划遭到师长余洒度的反对,但得到总指挥卢德铭等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20日,工农革命军开始南下。25日,在江西萍乡芦溪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工农革命军第1师已不足1000人,组织不健全,部军心涣散。


鉴于部队到达三湾后已远离中心城市,敌情压力减轻,毛泽东即在三湾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将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改编的关键是加强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连、营、团三级均建立党组织,设立党代表,支部建在连上,同时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后,毛泽东会见了井冈山地区党组织和农军负责人,率领部队一边行动,一边调查,发现井冈山地区有一定的党和群众工作基础,地方反动势力较弱,是湘赣两省军阀统治的薄弱地区;而且地势险峻,只有通过“五大哨口”才能上山,这里进可以向湘赣两省发展,退可以上山休养生息。这就是利于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地理环境。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今炎陵)、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月中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从湘南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4军改称红军第4军(称红4军)。从此,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即被称为“朱毛红军”,是当时全军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部队。图为井冈山(来自互联网)。



毛泽东十分重视测绘保障和地理地形的调查研究。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适应游击作战需要,他决定在红4军军部设立敌情地形侦察部门,并要求部队千方百计搜集地方志、挂图和缴获敌人的地图。6月16日,毛泽东在江西宁冈县茅坪写给中共湖南省委和江西省委转中共中央的信中,阐述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有利的地理条件,指出“以宁冈为大本营,其理由有三:A.此系罗霄山脉中段,地势较好,易守难攻。B.党在此间是由无组织进为民众有组织,民众比较有基础(赤卫队、赤色游击队组织了),弃之可惜。C.湘南、赣南只能影响一省并只及于上游,此间可影响两省并能及于下游。因此三个理由,我们只有用全部力量与敌人争斗,决无退却抛弃。”


10月5日,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一光辉著作,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进一步阐述了在井冈山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有利的地理环境,指出“永新、酃县、宁冈、遂川四县交界的大小五井山区,和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区,这两个地形优越的地方,特别是既有民众拥护、地形又极险要的大小五井,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毛泽东进而提出了“巩固此根据地的办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强调“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图为收录于《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部分)。



11月25日,毛泽东又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归纳起来讲,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条件。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图为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从斗争实际出发,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转向农村进军,利用井冈山地区有利的地理环境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使自己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基地,而且为弱小的起义武装力量开辟了一条立足农村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着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于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到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已在全国10多个省的100多个县创建了大少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苏区)。依托这些根据地,红军队伍得到了很大发展。图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创建与发展形势图(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

来源:本文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等相关资料编撰而成。(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

欢迎大家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微博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红色军测》全集——人民军队测绘事业的发展历程!红色军事家与地理地图的故事之一:刘伯承首先运用军事地理一词

编辑 / 李发东  审核 / 刘峰 王兆喆

指导:万剑华教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