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大师风范——记王之卓院士二三事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王之卓院士
有教无类 大师风范
——记王之卓院士二三事(测绘名家故事之27)
1973年春天,武汉珞珈山鲜花盛开。王任享在武汉测绘学院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打听王之卓(1909-2002,河北丰润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的下落。王任享得知,武汉测绘学院撤销后,留学英、德的王之卓教授因外语水平好,而到武汉水利学院教英语。王之卓教授是中国摄影测量界的泰斗级人物,不教摄影测量学而去教英文,王任享十分惋惜。
王任享不是王之卓教授的学生,在解放军测绘学院学习时听过王之卓教授的讲课后,就十分仰慕学术造诣深厚的王教授。来到武汉工作,王任享决定拜访王教授,去聆听测绘先辈的教诲。
王任享与王教授素不相识,心情忐忑地来到武汉水利学院拜见王教授。王任享自我介绍后,把自己研究的立体测图仪器设计思想方案呈王教授指教。王教授接过资料翻了翻,说:“很难得啊!三天后,你来学院的阶梯教室,咱们一起研究。”三天后,王任享如约而来。王教授说 :“让我讲一讲你的设计思路,看理解得是否正确。”王教授简要说明了对方案的理解,肯定了这一设计思想,鼓励王任享要将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王任享后来对作者说:“没有想到,王先生学问这么高的人,如此谦和,对一个资历平平学生的事情如此用心,使我对先生的品质之高尚终身难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次拜访求教,竟成为两位学者、专家的莫逆之交。
1980年,王之卓教授(前左二)出访欧洲,来到荷兰国际航空航天测量与地球科学学院,看望在该学院进修的中国测绘留学生。
1988年,王任享与王之卓教授同时赴日本京都,参加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术会议。在会间,王之卓教授告诉王任享:“学校要给我祝寿,并出专刊,希望你将粗差定位问题写个论文。”王任享非常感谢,但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专刊的计划只通知本校的毕业生,王任享觉得投稿可能不妥。王之卓说:此事由他回去协调。8月,王之卓写信告诉王任享:“学校拟在今年底前编印一册学报专集,说是纪念我的寿辰,我的那篇《近期我国摄影测量科学研究进展》也是其中之一,咱们在京都会间谈过,我很希望你也参加一篇学术论文(例如粗差定位),学校将会去函你处邀稿,届时希勿谦辞,可惜集稿的日期太紧迫了”。从那以后,王任享常常被邀参加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学术活动。
王之卓院士(中)与王任享(左)、钱曾波(右)在学术会议上合影(1988)
1987年,中国第一代返回型摄影定位卫星发射成功。1989年,王之卓院士、李德仁教授受邀到测绘研究所讲学,观摩卫星摄影测量成果,并指导工作。两位教授观看了中国人摄取的第一批卫星像片及其测量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王之卓教授高兴地说:“从航空摄影测量到航天摄影测量是中国测量界的大事件,是测绘人的骄傲。”李德仁教授则提出:1990年,国际摄影测量学会第三委员会将在武汉召开学术会议,希望测绘研究所能在会议上作卫星摄影测量报告。
王之卓(左二)、李德仁(右二)教授在测绘研究所观看摄影卫星成果(1989)
1939年,王之卓教授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空摄影测量专家。回国后,致力发展中国的航空摄影测量事业,在中国摄影测量学科发展的各个阶段,引领着学科发展,成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80年,王之卓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龄之际,王之卓教授依然念念不忘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并寄希望后来的摄影测量学科的带头人,因此常与王任享探讨学科的发展问题。1994年,王之卓教授在给王任享的信中谈到:“现在我们从事摄测(摄影测量)的人,很少作摄测的经典性工作了,言必遥感或GIS (地理信息系统)或计算机视觉。今后应该怎样安排咱们的专业或学科值得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与发展中国的摄影测量专业或学科,如何继承学科的“经典”成为王之卓院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王之卓院士与王任享的通信(1994)
1996年11月,王之卓教授为《王任享学术论文选集》作序中,进一步阐述了摄影测量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出:摄影测量“概括地说:在1960年以前,称之为‘摄影测量’学科,而在1960年以后,应该与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综合到一起,改称为通过图像获取(广意的获取)地学信息的一门学科,实际上遥感技术就是摄影测量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化摄影测量的必然成果。按照这种意义起一名字叫做‘影像信息工程’(Iconic Informatics)也可以考虑,有的单位已经正式改用类似的名称了。但总的来说,对这种名称方面的问题到现在还缺乏统一的共识。从事摄影测量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注意前沿发展,也就是所谓‘影像信息工程’方面发展的新课题,另一方面也要保存摄影测量学数百年的遗产,加以充分利用和作出有益的补充。”这里,王之卓教授又提出“保存摄影测量学数百年的遗产,加以充分利用和作出有益的补充”的学科发展的战略问题。
王之卓教授为《王任享论文选集》写的序言(1996)
王任享院士对作者说:当代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摄影测量专业或学科的发展促进很大,冲击也很大,专业新名词、洋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在新时期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大家都在探索。我认为,王之卓院士的看法非常正确,就是要扎扎实实作学问,在继承中求发展,把摄影测量的优良遗产继承下来,发展下去,决不能玩新概念,玩花架子。
2001年,已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任享整理了自己长期以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研究“三线阵CCD影像空中三角测量”的阶段成果,并将手稿寄给了王之卓教授,请求指点。此时,王教授只能用一个眼睛借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论文的粗体题目,并吃力地写下“成就极多,可喜可贺”寄给王任享。王任享看到来信,心里非常难受,后悔不该去打扰自己崇拜的年事已高的导师。
王之卓院士在读书
2008年7月,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ISPRS)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出席这个大会。大会向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古德教授颁发了王之卓奖。这是ISPRS大会首次颁发王之卓奖。该奖项是为了纪念王之卓院士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由中国测绘学会出资设立,计划每4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国际空间信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学家。王任享院士对作者说:“在北京举办的这次会议是我国摄影测量界期盼已久的盛事,我想王先生若知此喜讯,定含笑九泉。”
在庆祝王之卓90寿辰时,邀请了多名海内外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学者到场。一名台湾的学者问王任享:“你是不是王教授的学生?”王任享自豪而肯定地回答:“是!”
许多事实证明,王之卓院士从来没有门户之见,他把好学上进的测绘后辈都视为自己的学生,他把发展中国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李德仁院士主编的《资深院士王之卓》对王之卓院士的高风亮节与科学贡献进行了全面介绍,本文仅根据《王任享传》编写《王之卓院士二三事》。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