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作连载 | 武测的过去与现在(二)

黄仁涛教授 慧天地 2023-01-05

点击上方“慧天地”关注

武测的过去与现在

初建—发展—撤销—重建—起飞—合并
(中)

三  撤 销


测绘专业涉及到国家整个版图、领土上的地形数据、位置数据,在当时看来,这种涉密专业是不能民办的,所以1969年11月中央宣布撤销国家测绘总局及各分局,撤销武汉测绘学院及国家测绘研究所,与此雷同,气象、邮电专业的民办学校也一律撤销。1968年因文革影响,理应于1967、1968年毕业的62、63届的两届学生未能按时分配安置,1968年8月份62届学生被分配(推迟了整整一年),其时都到湖北沉湖农场劳动;1968年12月63届同学全部到广东潼湖农场劳动(都属军事化管理)。64、65届学生则因武测被撤销,于1969年11月与广大武测教职员工下到崇阳白霓桥搞“斗批改”,工测、大地师生在白霓桥镇的油市岭(60年代建立的武测实习基地),校本部及航、制、光仪、电仪等各系师生在白霓桥镇上。各系各自开伙,每天就是在军宣队领导下搞学习和批判(这时候的批判似乎不再以走资派为重点,而是以追究造反派的错误的或过激的行为为主,如深挖“五一六”分子)。   我因参加了校文娱宣传队,所以常常被抽出去演出或排练,到崇阳县城及各区镇宣传演出,1970年8月我又被抽回武测排练现代京剧“沙家浜”,因我爸妈是京剧票友,我懂一点京剧,又跟着父亲打过数年的场面(锣鼓),所以我的职责是司鼓(指挥)和效果。当时的导演是应润兰(郑昌时儿媳)、赵玉林,她两的记忆能力超群,舞台上每个角色的站位、动作都熟记于心(我们到武汉京剧团参加过有限的几次辅导)。选出来的阿庆嫂(沈晨光饰)、郭建光(周树全饰)、沙奶奶(张清华饰)、刁德一(孔庆忻饰)、胡传魁(吴业民饰)几位主要演员形象都非常好,嗓音清脆宏亮,京味也慢慢到位;京胡(杨长庚)、京二胡(董树梅)也相当出色;加上武测的一帮美工老师(如王涛、梁荫中、朱源葆等老师)的技艺,舞台布景也制作得非常逼真。在汉口车站路的人民舞台初演就一炮打响(过去这里是京剧名家演出之地,这是剧场服务人员的评价),超过了当时最好的业余演出队华师队。回到崇阳后就不断在县城、各区演出,整个队伍从主要演员、群众演员、音乐到舞台人员大概有近200人。70年下半年很多时间都花在这里。


1969年武测沙家浜剧组在崇阳合影,就我记得的(从左到右):一排,徐静娣、徐英、张清华、俞雅芬、沈晨光、冯媛媛、应润兰、XXX、XXX;二排,杨长庚、XXX、XXX、梁荫中、工宣队师傅、XXX、XXX、招广生、XXX、孔庆忻、张克值;三排:XXX、徐庆荣、董树梅、朱源葆、刘志德、周树全、XXX、段体学、王涛;四排:邹尚辉、XXX、王葆元、XXX、钱伟鑫、杨寿古、XXX、吴业民、唐务浩、大地实验室XXX;五排:XXX、XXX、XXX、张琰、郑保忠、黄仁涛、XXX、赵德秀、XXX、叶文辉、金标仁。


第四季度军宣队领导的工作首先是将64、65两届学生分配出去,64届真正上课大概接近2年,65届就只有不到1年,所以谈不上专业,分配也很随意,他们都是1970年年底前被分配的。据我一位64届的老学生说,他分到的某石油部门全国就有500多人,他们是以“新工人”名义报到的。对于我们,据传是将于1970年年底都要离开崇阳,武测已经撤消了,能回到哪里?大家都人心惶惶,不知所终!年底时分得到确切消息,我们的去向大概是三种:一是有配偶的,尽可能照顾夫妻团聚,这部分教职员工配偶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武汉,回到配偶所在地,夫妻是团圆了,但是他们有的当了中学教师,有的改行去搞技术工作(不再搞本专业了);二是被认为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历史问题、家庭问题及其他)到湖北洪湖县下乡插队(157人)或去湖北沙洋“五七干校”(12人—主要是干部),三是较多的教职员工被分配到武汉的各个大专院校。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我校军宣队负责人—武汉部队测绘大队杜政委,他是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军队干部,他深知建立一个全国唯一的测绘学院很不容易,所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将这些测绘人才尽可能地留在了武汉,这也为后来武测重建时测绘人才迅速集中创造了条件。就我所知,老院长夏坚白和崔希璋(教数学)、万遇贤、宋成骅、管泽霖、龚剑文、邓良炳、李橘云、邹尚辉等分在华师;王之卓(开始时刻蜡板,后教外语)、胡毓钜、张克权等分在水院;李庆海去武大教数学;纪增觉、邹海明等分在华工(纪增觉被任命为华工副院长);陈健、黄禧骈、高时浏、朱光世、吴其华等分在华农;毋河海、祝国瑞、张经家、尹贡白、招广生、徐伯铭、沈晨光等分在水运工程学院;梅继范、黄伟、赵国传、陈丽珍,应润兰、郑外欧夫妇、赵玉林等分在武汉工学院;董树梅在体育学院;付新民、齐雪昭、王涛、董玉惠和我等7人分在湖北中医学院(付新民当教务处副处长,王涛和我暂时去画中草药,准备出图册,董去化学教研组);有少部分教职工被解放军测绘学院或研究所看中的,分到了军测,如张祖勋夫妇、皮明才等10来人,共分去了27个单位。大概1~2年后,下放在洪湖和沙洋的干部、教师也分期分批地分配到武汉市的各单位。


夏坚白在华师外语系编写教材,他一直不忘记跟踪世界测绘动态,希望华师领导同意仍能订阅一些测绘外文杂志,获得同意,同时他也自费购买一些外文资料,常予翻译。在1972年冬湖北省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他与王之卓、纪增觉等谈了希望恢复武测的设想,1973年初他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周总理,请求恢复武测及国家测绘局系统,同时将此件抄录给郭沫若、周培源等;后来去北京时,又专门拜望竺可桢、吴有训、周培源等中科院领导。1973年3月6日周总理代表中央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批示,5月23日国务院发文宣布重建国家测绘局、国家测绘研究所及武汉测绘学院,夏坚白等老一辈科学家再一次为中国的测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等贡献。


四  重 建


1973年8月重建武测开始,这时候的武测校园被解放军测绘学院和总参测绘研究所所占用(他们在北京的原址已被江青“派”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占据),经过交涉,解放军测绘学院让出了一号教学楼和学生6栋一处宿舍,新建班子主要工作是接收和调回分散在武汉的原有教职员工,同时在教工西单人宿舍到一号楼的主干马路上搭建许多临时木板房作办公之地。这时解放军测绘学院也已在郑州开始建新校,总参测绘研究所则迁至西安,至1974年7月,武测收回原建筑的51%,测绘仪器的41%,图书杂志20余万册。1974年底回校教师712人,其中教师249人。1974年10月11日武测举行了重建武测成立大会,方俊夫为革委会主任,纪增觉为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10月任命为院长),方俊夫和纪增觉、张益堂为党委正副书记,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329人,终于结束了8年未招生的局面,从1974、1975年、1976年连续招收工农兵学员,三年共招收941人。(解放军的两测绘机构直至1975年年中才基本搬走)。


重建后,夏坚白、王之卓、李庆海、崔希璋、於宗俦、陶本藻、宁津生、毋河海、潘正风等在卫星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航测新理论及新技术、遥感技术发展、大地形变测量、电子计算机与概率统计、最小二乘法矩阵平差、地球形变与外部重力场、我国大地原点坐标确定及椭球定位、珠峰高程计算研究、机助制图与地图数据处理、激光准直系统研究、大坝形变观测研究等多个领域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7年恢复了6个系7个专业(工、大、航、制、光仪、电仪6系及计算机技术专业),这年重建后的武测第一届本科生439人通过全国高考进入武测,开启了正规的高教秩序。


1977年10月7日,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一代宗师、武测首任院长夏坚白院士因患皮肤癌在陆军医院治疗无效而去世,享年74岁。我们在街道口狭小的殡仪馆瞻仰了他的遗容。回校后在校图书馆一楼东大厅举行了追悼大会,中科院郭沫若、竺可桢、吴有训、周培源等领导,湖北省、武汉市、上海市、常熟市、上海同济大学及全国很多高校等100多个单位发来唁电,湖北省副省长,武汉中科院院士伍献文及中科院武汉分院领导等数十位领导参加,我们全校师生也参加了追悼大会。夏坚白为了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毅然放弃在上海同济大学的高位及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到武汉来建设武测,开始只是个副院长(主持学校工作);武测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发展,有那么多的教授、副教授放弃生活条件相对好于武汉的环境来到武测,很多是基于夏先生的高尚品格及学术影响,也基于对夏先生等人呼吁更好发展中国测绘学科的响应;武测被撤销后,夏先生又冒着极大风险与武测旧友商量武测重建之事,最后他以个人名义给周总理写信,促成了武测及整个国家测绘系统的恢复重建。可是武测重建后,他却再没有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可是,中国的测绘工作者没有一个人会忘记夏坚白先生,他在香港的学生为此专门捐款建立夏坚白奖学基金(后来由测绘界、科技节、高新产业界联合捐资建立),以激励后辈。1993年6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常熟市政府捐资的夏坚白半身铜像竖立在武测校园内,也是武测校园内的第一尊塑像。


1993年夏坚白诞辰90周年时,常熟市政府捐助的夏坚白铜像在武测安放,夏夫人(正中)与武测校领导宁津生(后排右二)张祖勋(后排右五)鄂栋臣(后排左三)江苏省测绘局芮副局长(后排左四)及江苏省测绘局、常熟市政府相关同志在纪念像前合影


五  起 飞


1978年2月武测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校,同年武测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月武测鄂栋臣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参与建立南极中山站,测绘了南极中山站首幅地形图,从此每一次南极考察武测(和后来的武大)都是主力参与单位。


1979王之卓教授历时4年的《摄影测量原理》(60万字,英文版90万字)中英文著作完成,成为指导中国航测的辉煌巨著,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特等奖(后来也被评价为世界航测界的最佳著作)。1984年由王之卓先生领衔,张祖勋、林宗坚等人参与的《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完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王之卓、陈永龄及他们的挚友方俊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80年代中期地图制图系开始大量编制高质量的区域地图集,成为中国专题地图编制的领头羊。


1979--1986年学校先后派出92人次年轻教师赴欧、美、日14个发达国家和地区4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公司学习和进修,其中有40余人学成回国,6人获得博士学位(陈俊勇-奥地利,周忠谟-德国,陈永奇-加拿大,李德仁-德国,张正禄-德国,黄幼才-澳大利亚)。陈俊勇于1982年调往国家测绘总局当总工,后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周忠谟于1984年任武测院长;陈永奇于94年元月受邀去香港理工大学任测量系系主任;李德仁于1997年任武测科大校长。


1980--1984年王之卓、李庆海、纪增觉、胡毓钜等多次赴欧、美、澳考察,并和60余人次分赴19个国家和香港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王之卓、李庆海、纪增觉、於宗俦、宁津生、张祖勋、潘正风等出访讲学,同时就当代测绘前沿科学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104人次来校讲学。在校举办过国际高级测绘学术讲座班3次,其中胡毓钜在担任国际制图协会副主席期间(1984--1992年)就举办过2次。


1984年武测新领导班子成立,周忠谟任校长,张世汶任党委书记,宁津生、甘宏度、仇肇悦任副校长。


1981--1986年来自7个国家的23位外籍教师来校工作。1979--1986年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人次来校参与学术交流;除本校师生外,全国4500人次来校参加国内外学者的讲座班听讲和交流。1982--86年香港理工大学学生265人6批赴武测进行测绘技术实习。


1982-至1985年武测教职员工148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60人,讲师290人,工程师43人,教员150人,学生3350人,研究生300人(82年开始每年以100人招收)。


这个时期学校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遥感技术、近景摄影、地图数据库软件系统、卫星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区域平差、模糊数学在地图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测绘软件工程,及激光准直系统研究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985年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名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许德珩书写),除了原有的7个专业外,增添了:印刷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装潢设计、土地管理、信息工程、外语、工商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等十几个新专业。              



到1986年武测已同联邦德国、法、英、奥、荷、瑞典、丹、瑞士、意、比、希、南斯拉夫、芬、美、加、墨、巴西、哥伦比亚、澳、新、民主德国、匈、波、捷、保、苏联、加纳、尼日利亚、尼伯尔、马、菲、泰、新加坡、印度、朝鲜、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蒙、伊朗、智利阿根廷、中国香港等44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联系,遍及亚、欧、北美、南美、非洲和大洋洲,全世界的测绘专业人士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武测科大。


1987年8月武测向国家申报成立遥感与测绘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500个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批准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这实验室成果丰硕,每次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1991年建立了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而武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因成果泛泛而被摘牌。



1988年周忠谟离任,宁津生任校长,王之卓为名誉校长。张世汶仍为党委书记。


1988年王之卓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全世界当时仅7人,名额数固定,去世一人才能增补一人),1989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授予王之卓“金博士证书”和专门出版的《王之卓金博士纪念册》以纪念他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


1996年10月纪念武测成立40周年,武测广场上竖立了一个由国家直属的一分局(西安)、二分局(哈尔滨)、三分局(四川)及海南分局送的3S纪念标志碑,代表了武测成为中国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3个S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的龙头,3个S的技术代表了世界在天文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学几个测绘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前沿发展。经过40年的发展,武测科大在全数字化摄影测量、遥感影像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3S集成的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和应用技术、精密工程测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有的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校40周年时,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1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测绘科大题词,400多位中外来宾与2700多位校友来校参加,5300多名在校学生和180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活动,几位外国友人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说中国的测绘科技水平毫不夸张地说已处于世界的前列,可见中国的测绘教育与测绘人员的数量无疑是世界最大的。


到1996年至,测绘学科教授14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及编审22人。1986-1998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潘正风、陈军、毋河海、李德仁、张祖勋、林宗坚、刘经南、张剑清、龚健雅、李建成)。


1997年2月李德仁院士任武测科大校长,刘经南任副校长,张世汶继续任党委书记。199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来武测视察,1998年3月国务委员兼教育部长陈至立来武测访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及湖北省的书记、省长则多次来过武测科大。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1世纪初中国要建设100所重点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武测科大于1996年9月通过国家评审成为“211”类大学,当时的武汉被评审通过进入“211”大学的有6所(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武测、武汉水院、中国地大)。同济医大、华农、中南财经政法、华师的部分学科达到了“211标准”。


作者简介

黄仁涛(1939.10 - ),男,江苏省常熟市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地图制图专业(本科),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馆长,是中国测绘学会的资深会员,湖北省土地学会第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两届荣誉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专题制图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写“专题地图编制”等书6部。发表“中国城市制图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及动态制图研究”等学术论文近6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及参与研究编制的省、市综合性地图集近40部。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国际大会最佳作品展示奖1项,国际大会杰出作品奖1项。



荐读

佳作连载 | 武测的过去与现在(一)

最美科学家:李德仁院士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专业说 |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闫利副院长:空天科技新测绘,时空信息新发展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时空信息类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慧天地》借鉴《读者》办刊理念,把时空信息领域的精华内容汇聚到平台上。我们高度重视版权,对于精选的每一篇推文,都会在文章开头显著注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投稿、转载、商务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编辑:刘欣然  审核:蔡丽华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