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难点: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与两负数相加和的符号为负号容易混淆.
3.关键: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正有理数有零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五、新授
课本第28页图1.4-1,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分析:以上4个问题涉及2组相反意义的量:向右和向左爬行,3分钟后与3分钟前,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那么(1)中“2cm”记作“+2cm”,“3分后”记作“+3分”.
(1)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如课本图1.4-2)
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①
(2)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左边6cm处.(如课本图1.4-3)
这可以表示为
(-2)×(+3)=-6 ②
(3)3分前蜗牛应在L上点O左边6cm处.(如课本图1.4-4)
[讲问题(3)时可采用提问式:已知现在蜗牛在点O处,而蜗牛是一直向右爬行的,那么3分前蜗牛应在什么位置?]
这可以表示为(+2)×(-3)=-6 ③
(4)蜗牛是向左爬行的,现在在O点,所以3分前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如课本图1.4-5).
这可以表示为(-2)×(-3)=+6 ④
观察①~④,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完成课本第39页填空.
归纳: 两个有理数相乘,积仍然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①、④式都是同号两数相乘,积为正,②、③式是异号两数相乘,积为负,①~④式中的积的绝对值都是这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也就是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此外,我们知道2×0=0,那么(-2)×0=?
显然(-2)×0=0.
这就是说: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综上所述,得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关键是积的符号的确定,计算时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确定积的符号,在确定积的符号时要准确运用法则;第二步是求绝对值的积.
如:(-5)×(-3),……(同号两数相乘)
(-5)×(-3)=+( ),……得正
5×3=15,……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3)=15
又如:(-7)×4……________
(-7)×4=-( ),……_________
7×4=28,……__________
所以 (-7)×4=-28
例1:计算:
(1)(-3)×9; (2)(-)×(-2);
(3)0×(-53)×(+25.3); (4)1×(-1).
例1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时,按判定类型、确定积的符号,求积的绝对值.(3)题直接得0.(4)题化带分数为假分数,以便约分.
小学里,两数乘积为1,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
例如:-与-2是互为倒数,-与-是互为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两数互为倒数,积为1,它们一定同号;两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它们是异号(0除外),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为0.
数a(a≠0)的倒数是什么?
1除以一个数(0除外)得这个数的倒数,所以a(a≠0)的倒数为.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本题是关于有理数的乘法问题,根据题意,
(-6)×3=-18
由于规定下降为负,所以气温下降18℃.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练习.
1.第2题:降5元记为-5元,那么-5×60=-300(元)
与按原价销售的60件商品相比,销售额减少了300元.
2.第3题:1和-1的倒数分别是它们的本身;,-的倒数分别为3,-3;5,-5的倒数分别为,-;,-的倒数分别是,-;此外,1与-1,与-,5与-5,与-是互为相反数.
七、课堂小结
1.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2.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38页习题1.4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第一课时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9);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 (2)2×3×4×(-4)×(-5);
(3)2×(-3)×(-4)×(-5);(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例3:计算:
(1)(-3)××(-)×(-);
(2)(-5)×6×(-)×.
解:(1)(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3,因此积为负)
原式=-3×××
=-
(2)(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2,所以积为正)
原式=5×6××=6
观察下式,你能看出它的结果吗?如果能,说明理由?
7.8×(-5.1)×0×(-19.6)
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这是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六、课堂练习
课本第32页练习.
思路点拨:先观察题目是什么类型,然后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1)、(2)题都是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积的绝对值,(3)题是几个数相乘,且其中有一个因数为0,所以直接得结果0.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数的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就为零.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38页习题1.4第7题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第二课时
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乘法的三个运算律来进行乘法的简化运算.
(2)能进行乘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思想,体会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3.关键:掌握乘法运算律以及运算法则.
四、教学过程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2.在小学里学过正有理数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五、新授
在小学里,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例如8×3=3×8.
还满足结合律,例如(4×6)×3=4×(6×3).
引入负数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是否还成立?
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显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
例如:5×(-6)=-30,(-6)×5=-30
即 5×(-6)=(-6)×5
[3×(-4)]×(-5)=(-12)×(-5)=60
3×[(-4)×(-5)]=3×(+20)=60
即 [3×(-4)]×(-5)=3×[(-4)×(-5)]
大家可以再任意取一些数,试一试.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说明:a×b可以写成a·b或ab.当用字母表示乘法时“×”号可写成“·”或省略.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ab)c=a(bc).
在小学里,乘法还满足分配律,例如6×(+)=6×+6×.
任意选取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所以:-5×[+(-2)]=-5×+(-5)×(-2)
这就是说,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分配律.
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分配律:a(b+c)=ab+ac.
以上表示乘法运算律的式子中,a、b、c表示任意有理数.
乘法的运算律与加法运算律类似,也可以推广到多个数的情况.
在代数学的研究中,运算律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计算时运用运算律,往往能使计算简便.
例4:用两种方法计算(+-)×12.
解法1:按运算顺序,先计算小括号内的数.
(+-)×12
=()×12
=-×12=-1
解法2:运用分配律.
(+-)×12
=×12+×12-×12
=3+2-6=-1
思考: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解法运算量小?
显然解法2运算量小,它不需要通分.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33页练习.
(1)-8500,运用结合律,先算(-25)×(-4).
(2)15,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25,运用分配律.
七、课堂小结
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运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观察题目特点,寻找最佳解题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减少计算量.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39页,习题1.4第7题第(1)、(2)、(3)小题.
九、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第三课时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随堂练习。
4、小结。
5、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4.2 有理数的除法(1)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以及分数的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思想,会将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应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除法的两种法则.
3.关键:会将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小学里,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已知两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0.125; (3)-1.
五、新授
引入负数后,如何计算有理数的除法呢?
例如8÷(-4).
根据除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得8.
因为 (-2)×(-4)=8
所以 8÷(-4)=-2 ①
另外,我们知道,8×(-)=-2 ②
由①、②得 8÷(-4)=8×(-) ③
③式表明,一个数除以-4可以转化为乘以-来进行,即一个数除以-4,等于乘以-4的倒数-.
探索:换其他数的除法进行类似讨论,是否仍有除以a(a≠0)可以转化为乘以呢?[例如(-10)÷(-4)]
从而得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这个法则也可以表示成:
a÷b=a·(b≠0),
其中a、b表示任意有理数(b≠0)
例如:
两数相除的商仍有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由于除法可转化为乘法,因此商的符号确定与有理数乘法类似,你能否得到与有理数乘法法则类似的除法法则吗?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这是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另一种说法,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灵活选用.
例5:计算:(1)(-36)÷9;(2)(-)÷(-).
分析:(1)题,36能被9整除,可以用方法二,直接除;(2)题是分数除法,可转化为乘法.
解:(1)(-36)÷9=-(36÷9)=-4(先确定符号,再求绝对值);
(2)(-)÷(-)=(-)×(-)=.
例6:化简下列分数:
(1); (2).
分析:分数可以理解为除法,所以要按除法法则进行,可以直接除,也可以转化为乘法,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分数.
解:(1)=(-12)÷3=-4;
(2)=(-45)÷(-12)=(-45)×(-)=.
例7:计算:
(1)(-125)÷(-5);(2)-2.5÷×(-).
分析:(1)题是分数除法,应转化为乘法,由于125化为假分数,计算量大,可以把125写成125+后用分配律.(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应将它统一为乘法以便约分.
解:(1)(-125)÷(-5)
=125÷5 (先确定符号)
=(125+)× (除转化为乘,同时将125写成125+)
=125×+× (运用分配律)
=25+=25
(2)-2.5÷×(-)=××=1
遇到乘除混合运算时,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将它统一为乘法,另外,既有小数,也有分数时,通常把小数化为分数,以便约分.
六、随堂练习
课本第36页练习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有理数的除法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转化为乘法,按乘法法则进行.二是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一般能整除时用第二种方法.乘除混合运算,先统一为乘法,再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的法则计算.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38页习题1.4第4、6、7(4)~(8).
九、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1)
第四课时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4.2 有理数的除法(2)
第五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计算器计算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难点:符号的确定.
3.关键:掌握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法则.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1、在小学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应用运算律.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与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五、新授
例8.计算:(1)-8+4÷(-2);
(2)(-7)×(-5)-90÷(-15).
分析:(1)按运算顺序,先做除法,再做加法.(2)先算乘、除法,然后做减法.
解:(1)-8+4÷(-2)
=-8+(-2) =-10
(2)(-7)×(-5)-90÷(-15)
=35-(-6)=35+6=41
例9: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利情况如何?
分析:盈利与亏损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盈利额记为正数,亏损额记为负数,那么公司去年全年亏盈额就是去年1~12月的所亏损额和盈利额的和.
解:(-1.5)×3+2×3+1.7×4+(-2.3)×2
=-4.5+6+6.8-4.6=3.7(万元).
答: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元.
例10:计算36÷3×-[(+)-(-)-(+)]÷(-).
解:原式=36××-(+-)×(-105)
=4+(+-)×105
=4+×105+×105-×105
=4+15+35-21=33
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例9中的:
(-1.5)×3+2×3+1.7×4+(-2.3)×2
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有关内容,按课本介绍的方法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六、随堂练习
1.计算. (1)11+(-22)-3×(-11); (2)(-0.1)÷×(-100);
(3)0÷(-)×(--); (4)(-)÷(-);
七、课堂小结
对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首先确定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谁在前先算谁,一般情况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减法转化为加法,灵活应用运算律,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计算时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注意检查,使结果正确无误.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39页至第40页习题1.4第8、11、12、13、14、15题.
九、板书设计:
1.4.2 有理数的除法(2)
第五课时
1、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应用运算律.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与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5.1 有理数的乘方(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四、课堂引入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五、新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
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2与呢?
(-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结果是-8.
(-2)3与-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
(-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
(-2)×(-2)×(-2)×(-2),
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2),其结果为-16.
(-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2的底数是,指数是2,读作的二次幂,表示×,结果是;表示32与5的商,即,结果是.
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1:计算:
(1)(-4)3; (2)(-2)4; (3)(-)5;
(4)33; (5)24;(6)(-)2.
解:(1)(-4)3=(-4)×(-4)×(-4)=-64
(2)(-2)4=(-2)×(-2)×(-2)×(-2)=16
(3)(-)5=(-)×(-)×(-)×(-)×(-)=-
(4)33=3×3×3=27
(5)24=2×2×2×2=16
(6)(-)2=(-)×(-)=
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
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
开启计算器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 (-) 8 ) ∧ 5 =
显示:(-8)^ 5
-32768 即(-8)5=-32768
( (-) 3 ) ∧ 6 =
显示:(-3)^ 6
729 即(-3)6=729
用带符号转换键 +/- 的计算器:
8 +/- ∧ 5 =
显示:-32768
3 +/- ∧ 6 =
显示:729
所以(-8)5=-32768 (-3)6=729
因此,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52页练习1、2.
七、课堂小结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a n表示n个a相乘的积.注意(-a)n与-a n 两者的区别及相互关系:(-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a n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的相反数.当n为偶数时,(-a)n与-a n互为相反数,当n为奇数时,(-a)n与-an相等.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1题,第48页第11、12题.
九、板书设计:
1.5.1 有理数的乘方(1)
第一课时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5.1 有理数的乘方(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学习,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准确.
3.关键:明确题目中各个符号的意义,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四、课堂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
2.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五、新授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2×(-)-1 ①
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运算顺序进行: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如上面①式
3+50÷22×(-)-1
=3+50÷4×(-)-1
=3+50××(-)-1
=3--1
=-
例3:计算:(1)2×(-3)3-4×(-3)+15;
(2)(-2)3+(-3)×[(-4)2+2]-(-3)2÷(-2).
分析:分清运算顺序,先乘方,再做中括号内的运算,接着做乘除,最后做加减.计算时,特别注意符号问题.
解:(1)原式=2×(-27)-(-12)+15
=-54+12+15
=-27
(2)原式=-8+(-3)×(16+2)-9÷(-2)
=-8+(-3)×18-(-4.5)
=-8-54+4.5=-57.5
例4: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 ②
-1,2,-4,8,-16,32,… 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分析:(1)第行数,从符号看负、正相隔,奇数项为负数,偶数项为正数,从绝对值看,它们都是2的乘方.
解:(1)第①行数是
-2,(-2)2,(-2)3,(-2)4,(-2)5,(-2)6,…
(2)对比①②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第②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加2.
即 -2+2,(-2)2+2,(-2)3+2,(-2)4+2,…
对比①③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第③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的一半,即
-2×0.5,(-2)2×0.5,(-2)3×0.5,(-2)4×0.5,…
(3)根据第①行数的规律,得第10个数为(-2)10,那么第②行的第10个数为(-2)10+2,第③行中的第10个数是(-2)10×0.5.
所以每行数中的第10个数的和是:
(-2)10+[(-2)10+2]+[(-2)10×0.5]
=1024+(1024+2)+1024×0.5
=1024+1026+512=2562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
七、课堂小结
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般按运算顺序进行,但有时根据运算律会使运算更简便,因此要在遵守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快捷、准确.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47页至第48页习题1.5第3、8题.
九、板书设计:
1.5.1 有理数的乘方(2)
第二课时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4、随堂练习。
5、小结。
6、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