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教案之家 2023-02-27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问题归纳

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发生“敬意”作铺垫。

3. 作者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作者“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5.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6.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8.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 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念。

10.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妈妈”?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应,“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标题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亲切之感。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余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二、1.语句略。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

2.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

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三、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第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认为她很了不起。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儿时的一种感觉。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四、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时对阿长害死隐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作者之前对长妈妈没什么好印象,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样的敬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山海经》而取得的“敬意”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

3.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这样写,特别有童趣。


五、略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9阿长与《山海经》

夯基达标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茉莉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福橘     烦锁    竹竿  晴天霹雳

C.渴慕     书斋    投掷  豪不相干

D.粗拙     胸脯    和蔼  深不可侧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张开 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 摊成)一个字,(挤 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烘 烤)得那么热。 

(2)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 淡薄 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 消灭 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 责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3.根据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后面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非常思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2)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的。(    )

4.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5.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入文段横线处。(只填序号)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一泓沙漠中的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阳光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6.根据提示概括的心理变化。

轻视                          

7.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8.阿长称《山海经》为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9.“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作最为心爱的宝书?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母  亲

莫 言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几个女人连续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坊、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0.文章第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做赏析。

 

11.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2.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几个女人连续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13.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补写出第段中父亲严厉批评的话。(不超过80字)

 

14.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表达交流

15.《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像一位母亲。请你仿照画线部分写句子,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爱的呵护似摇篮般舒适;,,。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 

 

体验中考

16.(2016福建福州中考)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答案:

夯基达标

1.A 解析B项, 应为;C项,应为;D项,应为

2.(1)伸开 摆成 挤 烤 (2)淡薄 消失 诘问

3.(1)渴慕 (2)疏懒

4.(1)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5.D B A C

课内品读

6.震悚 产生新的敬意

7.因为她发现非常喜爱这套书,而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突出了她朴实、善良,关爱孩子的特点。

8.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一字不识的阿长为买书的艰难程度,想象她操了多少心,从而表现了阿长对是多么关爱;同时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那种敬佩而激动的心情。

9.《山海经》是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的关爱和对阿长的敬意。

课外拓展

10.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个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画面。

11.(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12.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生命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3.示例 孩子,咱人穷志不短!穷不可怕,饥饿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人,要堂堂正正地活着,不能因为一块豆饼就放弃做人的尊严,丧失男儿的骨气!

14.(1)从内容上,更好、更全面地揭示了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的母亲教育,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两者互为补充,使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认识到了做人的最低标准,也使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15.一句句安慰 一遍遍嘱咐 母爱的牵挂像岁月般绵长

16.示例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长妈妈的怀念。长妈妈虽然粗俗,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七语下册微课目录

第1课《邓稼先》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2课《说和做》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写作一《写出人物的精神》图文解读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6课《老山界》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8课《木兰诗》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