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教案之家 2023-02-27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三、课文翻译

注释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四、问题归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课文主题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三、课文翻译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四、问题归纳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课文主题

《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游山西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

儿》《诉衷情》。


二、故事背景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五、课文主题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己亥杂诗(其五)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二、故事背景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三、课文翻译

注释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译文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己亥杂诗》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课后思考探究

一、略。

二、略。

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站在山巅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现在常用的意思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育百花成长。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略。

五、略。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20 古代诗歌五首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悠(yōu) 怆然(zhuàng)

下(tì)      岱宗(dài)

B.未了(liǎo)  曾云(céng)

决眦(zì)      伫立(zhù)

C.鼓(xiāo)  衣冠(guān)

门(kòu)     吟鞭(yín)

D.萋(qī)    涉足(shè)

郁(yōu)     鸡豚(tún)

2.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独怆然而涕下(  )

A.眼泪    B.鼻涕

(2)齐鲁青未了(  )

A.结束        B.不尽

(3)阴阳割昏晓(  )

A.黑色    B.昏迷    C.昏暗

(4)会当凌绝顶(  )

A.恰逢    B.应该会   C.终当,终要

3.下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按原文内容默写。

(1)《望岳》中表现杜甫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2)《登飞来峰》中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3)《游山西村》中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4)《己亥杂诗(其五)》中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7题。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诗人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岳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杜甫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7.古人写山的诗句很多,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关于的诗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10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0.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过  湖

[宋]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1.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12.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3.这首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14.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表达交流

1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副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的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的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些福州的伬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保存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齐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遥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体验中考

16.(2018四川广安中考)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演员,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2)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设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答案:

夯基达标

1.A 解析A项,应读chuàng

2.(1)A (2)B (3)C (4)C

3.C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内品读

5.C 解析C项,归隐山林的志趣有误。

6.B 解析B项,诗歌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7.示例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9.D 解析这首诗借景抒怀明理,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10.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抒写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课外拓展

11.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12.表达了诗人愉悦、快乐的感情。

13.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14.“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15.D

16.(1)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2)示例 a.走进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b.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c.品文化大餐 展民族精神 尊敬的郝校长,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谢谢!



七语下册微课目录

第1课《邓稼先》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2课《说和做》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写作一《写出人物的精神》图文解读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6课《老山界》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8课《木兰诗》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图文解读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图文解读

第三单元

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0课《老王》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2课《卖油翁》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图文解读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图文解读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6课《短文两篇》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写作《怎样选材》图文解读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图文解读

第五单元

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8课《一棵小桃树》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