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教案之家 2023-02-27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 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6.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

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7.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五、理解性默写

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图文解读


鱼我所欲也思考探究参考答案

一、

二、“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是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三、1. 前一个于:介词,比后一个于:介词,对

2. 前一个为:动词,用后一个为: 介词,为了

3. 前一个与: 给,动词后一个与: 同“欤”,语气词


四、示例:1.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苏武在北海牧羊,“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 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朝。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英雄。

示例:“舍生取义”原本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日俱新。在现代现实生活中“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如: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

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五、示例: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磨脑子”的书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课堂练习

9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二者不可得兼(        )

(4)呼尔而与之(         )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

知能演练·活用

1.(1)讨厌,憎恨 (2)有什么益处 (3)同时得到 (4)用作后缀

2.D D项为助词,“的”;其他三项为代词。

3.B A项,舍弃/房屋;B项,都是副词,也;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D项,对,对于/从。

4.A 作者主要阐述了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A项错误。

5.(1)孟子·告子上 轲 子舆 思想 教育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1)祸患,灾难 (2)同“辨”,辨别 (3)侍奉

7.(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8.解析 从“嗟来之食”传达出的给予者的轻蔑之态可把握。

参考答案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示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10.(1)同“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不如,比不上 (4)给

11.B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比;C项,连词,所以/名词,原因;D项,语气词,同“欤”/动词,给。

12.(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3.解析 本题应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分析论据论证的观点。甲文的观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的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答案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14.(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①孟子 大学 ②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15.(1)种类 作用 从上到下(空间顺序)(意对即可)

(2)三足 两柱(意对即可)


九年级下册微课

第一单元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2课《梅岭三章》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4课《海燕》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图文解读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6课《变色龙》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7课《溜索》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8课《蒲柳人家》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图文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图文解读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