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党课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砥砺前行

人文能建 2022-11-06

微党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956年到1966年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小故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哪里呢?1956年9月15日,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在讲话中谈到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时,强调要善于学习,绝不应当由于革命的胜利和在建设上有了一些成绩而自高自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提出这一句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清醒认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核心课程


党的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准备召开党的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此前后,党还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和国家建设新任务,在其他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方针。《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党的八大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大会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为全国人民描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同时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历经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工业建设,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在钢铁工业方面,除了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以外,还建设起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交通运输业长足发展。从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0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火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大型枢纽骨干工程和各类水库,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成绩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科学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教育卫生事业成就可观。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约211万人,分别为1950年至1956年的4.9倍和2.4倍。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如小说《青春之歌》《创业史》,电影和舞台剧《红色娘子军》《霓虹灯下的哨兵》,歌剧《江姐》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迈出较大步伐,结束了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一批高等学校在民族地区建立起来,当地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得到培养。


十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全国党员人数从1956年的1073万人发展到1965年的1895万人。


值得自豪的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力量上也获得了巨大丰收。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思考题


1

党的八大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2

“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

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主讲人:王仁军,中国能建职培中心



课   程

回   顾










微党课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献的第一份公共产品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