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起来看看盘龙城的前世今生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
12月2日,国家文物局在浙江慈溪组织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正式宣布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共12个)。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成为继荆州熊家冢之后,湖北省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代表武汉市政府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盘龙城遗址位于长江、汉江交汇之处,是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武汉城市之根。它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青铜文化遗址,也是长江流域已知的布局最清晰、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城址。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后,它一直处在考古发掘和保护过程中,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盘龙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正在建设中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6.55平方公里,将分三期实施。其建设将遵循寻访古迹、亲近自然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场所。目前,公园核心区对社会开放团体预约参观,暂不接受个人参观。观众可以在遗址、丛林、湖塘之间访古探幽,体验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碎石路、木栈道、仿木桥梁、汀步石将宫城城墙、宫殿区、北城壕、李家嘴贵族墓葬区、考古工作站、考古发掘现场、观众互动体验区等串联一体,缓步其间,可以近距离领略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12月2日,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宏斌一行,考察了盘龙城遗址。雷文洁表示,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省又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既有遗址区展示,又有博物馆,能比较完整地展示盘龙城3500年前文明的原貌。通过遗址公园的打造,要把这块名片擦得更亮。
数十年来,盘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由不同博物馆收藏。雷文洁说,盘龙城博物馆未来的布展,可合理调动全国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该复制的复制,该借展的借展,真正发挥文物的作用。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昔日旧村落 今朝图画新
要不是1954年的那场洪水,盘龙城遗址也许还在地下沉睡。
说起往事,64岁的邓三炎抑制不住激动。作为土生土长的盘龙城人,他见证了盘龙城遗址的发掘过程,并有幸参与其中。
邓三炎回忆,他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盘龙城曾是一座古城,但到底属于哪朝哪代,没人说得清。这里可谓形胜之地,三面环水,一面立着7米来高的城垛,地势宽敞平坦,村庄分布其间。村民们耕作时,经常在地里翻出石器、土罐等,但大家都没当回事,随意搁在墙角或当成垒墙之物。
1954年,一场洪水来袭。为了抗洪,村民们掘土夯堤,挖出青铜器物等,上交给了政府。之后,此事没有下文,村民们也渐渐淡忘。
1974年,盘龙城来了一群陌生人。原来,1954年村民们上交的青铜器,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此前,学术界认为,殷商文明不过黄河流域。但盘龙城发现的青铜器,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为验证长江流域也有殷商文明,北京大学考古工作队前来盘龙城勘察。读过书、脑子活的邓三炎,被聘为向导,跟着考古队工作了一年多。
那时条件很苦,考古队员们风餐露宿。由于河水里有血吸虫,不能直接饮用,队员们还专门打了一口水井。至今,那口井仍然保留着。
之后,越来越多的考古队来到盘龙城。1988年,盘龙城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那时起,村民们有了文物保护的概念。邓三炎回忆,一位村民在整理自家排水沟时,挖到金属器物的一角,觉得不对劲,立即上报。考古专家赶来,挖出一尊很大的青铜鼎,后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2004年前后,武汉市政府开始着手盘龙城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先后从遗址核心区内动员迁走2个村湾130多户人家。这些村民都住在附近不远的小区,如今还时常回盘龙城看一看。
邓三炎记得,他为北大考古队当向导期间,常听专家们说,要在盘龙城建设一座很大的遗址公园。当时年轻的他觉得不可想像,没想到如今已经成了现实。
历经十余年筹备建设
“武汉之根”展翅腾飞
被誉为“武汉之根”的盘龙城遗址,一直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自2000年成立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开始,十多年来,武汉市和黄陂区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如今终于开花结果。
2004年启动村湾搬迁
12月2日,记者前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访时,遇上许多中学生参观。午后阳光明媚,园林工人正在修整草坪。放眼望去,遗址公园内一派辽阔的田园风光。“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防汛取土时被发现,是“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2000年,武汉市政府成立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2004年,为更好地保护文物,黄陂区启动遗址内村湾搬迁工作。由于许多村民世代居住于此,搬迁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至今仍在推进之中。据介绍,遗址核心区内的两个村湾130余户,已经搬迁至附近小区;随着遗址公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接下来还将有9个村湾需要搬迁。
建设分三个圈层打造
2012年,武汉市公布盘龙城遗址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以“中国最好”“国际一流”为标准,力争早日建成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3年8月,总投资31亿元的盘龙城遗址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公园规划占地6.55平方公里,分为三个“圈层”:1.39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为第一层,遵循“严格保护”原则,进行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和考古发掘;2.56平方公里的一般保护区为第二圈层,主要修建遗址博物馆和保护展示工程;2.6平方公里的建设控制带为第三圈层,进行主题公园和服务功能项目开发。
2014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与此同时,黄陂区积极优化遗址周边环境,先后投入10余亿元修建了盘龙大桥、盘龙大道、巨龙大道、给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刚来盘龙城时,这里非常荒芜,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一下雨全是烂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说,而现在的盘龙城遗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底前全面建成
目前,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1.39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绿化、步道等收尾工程的建设,预计明年5月即可对外开放。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新馆于2016年8月开建,主体土建安装施工已经完成,计划本月底基本完工,明年5月对外开放。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带的配套建设也在快速推进,所有工程计划于2019年完工。公园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配套工程有盘龙古肆、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园、文博会展、休闲演艺等。届时,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和生态休闲旅游区。
游客在盘龙城遗址公园内休憩
→“盘龙印象”夜景效果图
3500年前的盘龙城
也有1米9的大高个
12月2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一发布,记者立即前往盘龙城遗址采访。在林立的高楼包围之中,正在建设中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显得沉静而古朴。
从公园大门顺着一路点缀着雏菊与芦花的小径,步行1公里左右,就是盘龙城遗址文物陈列馆。一群中学生刚好在此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一段3500年前的城市文明史,徐徐铺陈开来。
曾经辉煌一时又神秘消失
或为商王朝的一个“方国”
据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介绍,盘龙城是我国商代遗址中发现较早、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址。它有着3500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长江文明之源,其发现改写了过去“殷商文明不过黄河流域”的认知。盘龙城遗址既有城,又有墓葬,反映贵族生活和平民生活的实物资料兼具。著名考古学家、北大教授邹衡曾经评价,盘龙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态的“一只麻雀”,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数十年来,国内外研究商史和商文化的知名学者,鲜有未到盘龙城的,专门论述盘龙城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盘龙城在商王朝持续发挥作用近300年,辉煌一时后又神秘消失,它在当时扮演了何种角色?
学术界的倾向性观点为,盘龙城曾是商朝的一个“方国”。最先提出该说法的是历史学家李学勤,他和北大教授孙淼等大批学者认为,在长江中游,够得上“方国”等级的商代遗址,非盘龙城莫属。
而西北大学教授高大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等,认为盘龙城同时也是商王朝在我国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扼守着江、汉、湘、赣等与商王朝有联系的广大地域,土肥水美,战略资源丰富,是必须控制的交通中枢和军事重镇。在远古,筑城首先用于军事防御。盘龙城三面环水,墙高壕深,已发掘出众多青铜兵器,内有象征军事统帅权力的大铜钺,表明它是典型的古代军事城邑。
1954年洪水让它露出真容
数十年间有两次重大发现
盘龙城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武汉市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在抢险防汛中,临近长江的盘龙城土墙,成为取土之所,抗洪人员因此发现了青铜器。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在盘龙城楼子湾一带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玉器、陶器等文物。
数十年来,对盘龙城的保护和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而最重要的两次发掘,一次是由北京大学和湖北省博物馆组队,于1974年、1976年先后发现盘龙城1号、2号宫殿基址;第二次是新世纪之后,武汉大学考古系组队发掘,有了重大收获。
记者在盘龙城文物陈列馆看到这批新世纪后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一件青铜器正面看是带鋬(pan,四声)觚(gu,一声)形,侧面看为“丫”字形。这样的器形全国仅此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一件商代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含金量高达89%。3500年前能炼出如此高纯度的黄金,可谓十分罕见,说明出土器物的墓葬主人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等级贵族或首领。
数十年来,盘龙城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青铜器500余件,是研究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比如:1号、2号宫殿基址,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前朝后寝”式建筑格局的实物资料;李家嘴2号墓葬,面积达12平方米,出土文物近百件,是商代早期规模最大的高等级贵族墓;李家嘴3号墓葬出土的长达94厘米的大玉戈,被称为“玉戈之王”,是我国首批64件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既有反映贵族生活的墓葬
又有反映平民生活的实物
盘龙城遗址中,既有反映贵族生活的墓葬,又有反映平民生活的实物资料,不少可以还原商代盘龙城居民的生活特征。
今年,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发掘出土了5000年前身高1.9米的人体骨架,“山东大汉有史可查”引发新闻热点。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介绍,其实在3500年前的盘龙城,也有1.9米的大高个,只是鲜为人知。
1986年,文物考古部门配合盘龙城村民兴修鱼池时,发掘出一座平民墓葬,其中有一具保存完好、头北足南的人体骨架,长1.9米。这副人体骨架的足部没有保存下来,如果算上全长,此人身高更高。另外,盘龙城遗址中还发现,一些墓主人的腰下部位,有狗的骨架。用狗殉葬,可能是古人为了给墓主人排遣寂寞,或者保卫墓主人。
小贴士: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面向社会开通团队参观预约服务。公众可通过登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官方网站,关注微信、微博平台或拨打咨询热线进行预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会在保证遗址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增进公众对遗址的理解,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魅力。
网站:www.plcsmuseum.com
邮箱:panlongchengyizhi@163.com
咨询热线:13871385608、13016450321
地铁:乘坐2号线至盘龙城站,由D出口前行500米即可。
公交:乘坐299、296、286、291、289路在肖陈湾站下。
(来源: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