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 您身边的垃圾河沟、臭水坑塘也将有河湖长啦!
今后湖北的小微水体也将有人来管了!为了进一步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近日,省河湖长制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要在2019年底前基本实现河湖长制延伸覆盖所有小微水体。
小微水体作为地表水的最小单元,犹如“毛细血管”,与江河湖库等大的载体地表水横向相连,发挥着重要的地表径流纽带作用;与雨水、地下水、蒸腾水纵向连通,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微水体在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命共同体中是最基本的生态细胞,作为重要的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载体,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城市、乡村、草原、森林等生态环境中,为适水性、喜水性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为提高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功能和作用。
小微水体往往具有以下特性:
1
面积较小,数量众多
江河湖库、主溪主沟主渠外的无名溪沟、坑塘均可列入小微水体。
2
成因多样、形态各异
平原地区多为人工开挖而成,往往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山丘地区多为冲沟汇集或台地开挖而成,点状分布,相对独立。
3
功能多样、权属多元
在农村主要是作为农田灌排、水产养殖和村民生活用水水源,多为集体所有或村民所用;在城市主要用于游玩赏憩、景观配置,多为市政设施。
4
相对封闭,自净力差
小微水体相对封闭,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长,自我修复能力差,水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后治理修复难度大。
5
势单力微,易遭忽略
单个小微水体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功能不明显,遭受破坏后短期内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易遭受忽略,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
小微水体的河湖长设置原则
鉴于小微水体的特性,《意见》提出小微水体的河湖长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党政领责,社会担责。
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要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党政负责是核心、部门联动是关键”制度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压实“官方(党政领导)”河湖长统领、“民间(管理使用单位和个人)”河湖长自领、“名誉(有志于河湖治理管护的社会人士)”河湖长认领的责任体系,使社会力量成为小微水体推行河湖长制的主力军。
2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对不同区域、不同权属、不同类型的小微水体,因地制宜确定河湖长制实施方式。
3
点面结合,广泛覆盖。
小微水体能归并到流域的,实行流域、区域乡级、村级河湖长“打包”统领;独立于流域之外的,或者流域、区域内重点小微水体,也可以单独明确河湖长。
小微水体在管护责任上以乡镇(街道)、村级(社区)河湖长为责任主体,原则上由小微水体所在区域乡镇(街道)第一总河湖长、总河湖长分别担任本区域小微水体第一总河湖长、总河湖长,对本区域小微水体治理管护负总责。
4
量力而行,有序治理。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量本地水情实际及轻重缓急情况,有序推进小微水体治理等工作。
小微水体范围和治理目标
1
范围
有汇水、输水、排水、蓄水功能,有一定水面面积,有持续存在状态的堰塘、山塘、支沟、偏河等小微水体。具体范围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2
目标
2019年9月底前,摸清全省小微水体情况,建立基础档案。
2019年底前,建成小微水体河湖长制体系。
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区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完成60%以上农村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建立以河湖长制为核心的长效管护机制。
2021年底前,小微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小微水体“三无”(污水无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目标。
全面落实小微水体治理管护主要任务
1
完善基础工作
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村(居)为基本单元进行全面摸排,掌握小微水体数量、分类、分布等具体情况,建立小微水体问题清单,形成“一村(居)一台账”。完善小微水体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小微水体数据信息共享。
2
建立河湖长制体系
小微水体官方河湖长可以按区域、流域设置,由乡镇(街道)、村(社区)负责同志“打包”统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鱼池、沟渠等小微水体产权人或使用人明确为该点位民间河湖长。科学设置小微水体“一长两员”(河湖长、保洁员、监督员),并采取适当形式对小微水体“一长两员”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各级河湖长应将小微水体治理管护纳入履职范畴,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
3
全面推进问题整治
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是小微水体整治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小微水体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4
加强日常管理和保护
小微水体管护以属地为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农村小微水体由乡镇牵头,以村为单位,落实小微水体日常管护人员,将小微水体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城镇小微水体由所在街道、社区统一管理和保护。
记者:何习文
通讯员:贺俊、李亮
编辑:刘卫
热文推荐
· 1-5月湖北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2个 世界500强投资数量保持中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