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雍历 | 十月纪:字以抒情,心怀诚朴
十月纪
10月3日
1958年 郭影秋任南大党委书记
1984年 吴健雄袁家骝夫妇访校
10月10日
1923年 中共上海地委决定成立南京党小组,谢远定为组长。
10月12日
1934年 金陵大学同学举行第一次关于建筑旗杆的大会,决定在校园内竖立旗杆,意在与高悬在鼓楼百步坡的日本公使馆的太阳旗相抗衡,以示中国人民不可侮。
10月15日
2023年 中国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10月21日
1923年 谢远定当选南京团地委委员长。
10月31日
2008年 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老师作有关“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报告。
前言
“国有长忧,励学以濡穷不怠;用须重道,敦行以身教不尤。”从救亡图存、建设祖国,到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百廿南大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南大人,一颗颗爱国心,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在南大人心中熠熠生辉。本期南雍历,让我们透过南大人的文字作品,近距离感悟那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南大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
1
砥柱中流
1923年,国内军阀混战,各路势力盘踞于华夏。烽鼓不息,人民唯有在夹缝中苦苦求生。
但在此时,仍存有志之士在危难前敢于斗争,带来了新的思想与希望的火种。
01
★
谢远定
★
图为谢远定同志
1923年,谢远定当选南京团地委组长。在学校里,为启发人民革命的觉悟,他与同在南京求学的积极青年们成立“襄郡旅宁学友会”;在社会上,以谋“桑梓社会事业之进步”,他自费创办季刊《襄军》;在暗中,他同时秘密推出报刊《东南》,吸引城内高校的积极文艺分子参与革命事业。笔耕不辍是他的常态——他曾先后在《向导》周报、《学生杂志》《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通讯、杂文、诗歌共计54篇,宣传先锋思想,抨击时弊,唤醒群众,勇于揭露彼时封建军阀与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暴行。
图为谢远定《东南平(评)论社简则》原稿
革命之路始于金陵,对于谢远定来说,这里是他初心之地。农家子弟的出身,使他更深切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疾苦;不断学习先进思想理论,使他于风雨飘摇的旧时代中顺应社会主义的新风。南京团地委委员的工作经验则使他更敢于在红色建设上作为——在这条道路上,谢先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1928年,汉口大智门车站的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位革命烈士仅29岁的生命。从南京到汉口,短短五年,谢远定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的革命之种在南京早已生根发芽,在多年后战火褪去的如今,开花结果,生长出了最灿烂的模样。
2
历劫为嶂
02
★
郭影秋
★
“东南学府,赤骥飞驰;名奕留两江情采、四壁弦歌、八十年代、千秋事业。欣栖霞日暖,郁茫天堑变通途;浦口新潮,百万雄师传夜渡。本世纪末,定赢来人才济济,科教芃芃。”
这是被誉为“苏北第一才子”的郭影秋先生为纪念南大八十周年(1982)校庆所撰的长联。其中“人才济济、科教芃芃”之愿早已实现,但回溯历史,南大取得当今之成就与郭先生于南大之所为密不可分。
1958年10月3日,郭影秋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此时高等教育领域正遭受着冲击。郭校长一上任,便坚持以教学为主,亲自拟定“三条防线”,最大程度上维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积极抢救南大“遗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事业,为南大科研“五朵金花”的形成打下基础;倡导发扬“欀木精神”,以身作则,激励全体师生共渡难关、有所作为……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马列灵前应无憾;三寸丹心,百磨筋骨,众人眼底自成碑。”
如今,先生已然作古,留有雕塑屹立于鼓楼校区北园,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还在诉说着南大的过往、现在与未来……
左图为郭影秋先生
右图为南京大学郭影秋雕像
03
★
匡亚明与程千帆
★
“八年细雨和风里,几度披肝沥胆人。”
此句系1963年匡亚明南下任南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时,其友人所吟,“披肝沥胆”四字也正是匡亚明校长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乱云飞渡、战火纷飞之际,匡先生长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领导宜兴秋收起义等重要军事斗争;虽遭四次囹圄之刑、羁押之苦,但其信念犹存,斗志弥坚。
1963年,匡先生出任南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在南大,匡先生同样对工作披肝沥胆,对师生推心置腹。一句“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再写好文章”给予身处众人批判中的茅家琦莫大的宽慰,一声“写得很好嘛”传达了自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高度认同……
匡亚明先生在南大流传的又一佳话便是其三下武汉、礼贤圣士,延聘国学大师程千帆执教南大的故事。
图为匡亚明与程千帆一同参会
程千帆先生是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等诸多领域皆有不斐成就。程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任职。后由于特殊时期,所业几废,幸得匡校长赏识,于1978年转教南大。
乘改革之春风,著流芳之伟业。程千帆先生来到南大后,竭其毕生所学,为南大“两古”学科建设尽心尽力;其培养的莫砺锋、张宏生等博士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依旧大放光彩……正是程千帆先生孜孜不倦之精神与作为,南大乃至全国的文学研究才得以更上一层!
2023年10月15日,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莫砺锋先生在会上用“千古文章未尽才”来形容程先生之成就,用“不服”之精神来激励当代南大学子。
“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左图为匡亚明先生
右图为程千帆先生
3
但继前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旧的时代缓缓落下帷幕,一个新的未来畅然展露于华夏人民的眼中。时至今日,仍有无数南大人接过前人火炬,光耀祖国前路……
04
★
吴健雄
★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物理学研究,尤其是核物理研究仍显薄弱。而此时在海外的“原子弹之母”,深度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与其夫袁家骝也同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乡———中美建交第二年,没有了海外的层层障碍,夫妻终于得以申请回国。
左图为吴健雄院士
右图为袁家骝院士
踏上阔别四十年的土地,此时的二人早已两鬓斑白,可自己却仍然保有对祖国物理学建设的一片赤子之心。海外漂泊几度,仍念寻根溯源——二人将自己所有的积蓄与精力都投注于为国育才。他们积极推进两国的学术交流,同时引荐不少青年学子前往美国交换留学。新中国的物理学在他们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得到了极快的进步。
1984年10月3日,两位院士重返南大,再望那时校园。此时的吴院士早已成为后学的典范与世人的楷模,却仍心系南大———这一切的“根”。这一见,既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敬重,也是对自己母校深沉的温情。
1977年,吴健雄在海外病逝。她的骨灰被安葬在苏州太仓,黑色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一段文字———“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05
★
胡福明
★
与此同时,除了科学领域,在思想领域,同样有南大人“接连前人”,做出了革新性的创举。
图左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刊登页面
图右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分手稿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发了国内强烈的反响。以这篇文章为引,改革开放的“第一枝”在围绕真理的讨论中终于绽开,百姓得以挣脱思想的牢笼———而这样的“东风第一枝”,恰恰绽放在南大校园中。时任南大哲学系副主任及讲师的胡福明,正是吹来“东风”的第一人。
图为胡福明先生
“中国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要“改弦更辙”,“所谓‘改弦’,就是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根弦去掉;所谓‘更辙’,就是要另辟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2008年10月31日,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与盟务发展。受邀民盟南京大学委员会与民盟南京市鼓楼区总支,胡教授再作有关“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报告。字字入心,声声入耳,当初胡教授送来的一缕东风,今日已令中华春色如许、前路长明——思想的变革之后,不再受制于往日的桎梏,无数青年有志者奋发有为,接续前人的累累成果,在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继前任。
结语
拳拳赤子心,燃燃爱国情。南大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回眸已却风云路,望眼长明日月光。”今日之中国繁荣富强,今日之南大风华正茂。作为新一代南大人的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但继前程同作力,信知来者立为梁!”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学展览馆、南京大学校友网、 〈谢远定:从农家子弟到革命先锋〉)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
文编 | 高柯 刘琛 张荞乔
美编 | 张荞乔
监制 | 郑海龙 陈思 林彤璇
出品 |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