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插上创造力的翅膀?——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简介

张亚坤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 2022-04-24

2015年9月份笔者有幸见到创造力研究领域的一位大师Lubert,并有机会与他们一家共进晚餐,在与他的孩子们一起交流时,发现这些法国的孩子非常善于引导和提示,有一个细节印象非常深刻,14岁的小女儿给我们出了一个问题,她先用15跟棉签摆出了一头牛,问:“有什么办法只移动两根棉签而让一头牛变成两头牛?”(如图1所示)


图1  如何只移动两根棉签使得一头牛变成两头牛?

 

当时我想了很久没有任何思路,怎么摆也摆不成两头牛!看我比较懊丧,于是她便开始提示:“中间的牛眼睛不能动!”仍然没有思路,于是又提示:“两只牛耳朵也不能动!”还是想不出,于是又进一步提示:“尾巴也不能动!”仍旧破解不开这个谜,于是她仍不罢休,似乎相信我一定能行,又提示:“牛角、牛嘴、牛眼、牛尾、牛脚都不能动!”我想那就只能动身子了,但怎么移动才能变成两头牛呢?还是没有思路……

“我来帮你移动一根棉签!”她一边说,一边将牛肚子那里的棉签向下移动了一点(如图2所示)。


图2  (提示)移动一根棉签之后,如何移动另一根来变一头牛为两头牛?

 

这时候我突然顿悟,将肚子下方的另一根牙签亦向下移动了一点,说了一声“Pregnant”(怀孕的牛,就变成两只了,如图3所示。)

图3  最后的一种结果,怀孕的牛

 

然后,Lubert的儿子连忙举起手与我单掌相拍,鼓励我做得很棒,小女儿也连声为我称赞……旁边没有想到答案的人说:“那也可以是三胞胎四胞胎呀?”,Lubert的孩子们为我撑腰说:“是啊,但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突破那个定式,能不能想到这个角度。”其实我知道人家只差一步没告诉我,根本算不上什么,但他们的鼓励与赞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感觉无比清爽……这个细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就是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环节碎成一个个提示,然后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然后给予鼓励,当答案是他们自己找到的,并得到肯定与认可,肯定要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更能达到创造力培养的效果,当然这个问题也并非只有这一个答案,有学生说“一头牛把另一头牛吃到了肚子里”,另一头牛在这头牛的肚子里,也符合要求,也应当给予积极的反馈。其实这里面不仅仅是鼓励对方自己说出创意想法,也夹杂了情感、动机方面的考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你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心理感受肯定不同,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得到老师的欣赏,会影响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看法,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从而变得更加自信,面对问题而不畏惧,从而逐渐形成一遇到问题就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种“知情合一”的创造力培养观,同样强调爱的教育,而不是就创造的具体方法来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培养的基本假设是创造性是人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好像一株豌豆种子,它本身就具备了成长为一株豌豆的潜力,只要有适当地养料、阳光雨露就可以蓄势待发,我们需要做的乃是呵护这些幼苗,保护他(她)们的创造力天性,而不是用不恰当的方式使其夭折。怎样保护创造力的潜力才是合适的方式呢?应该让创意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孩子自己的口中说出来,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创造的乐趣。创造力的培养重要的不是把所谓的具体创造性方法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想办法引导孩子们自己多多体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快乐,只有通过体验创造性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发挥他(她)们自身的创造力。当人们经常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就容易养成创造性思考的倾向,一遇到问题就喜欢用独特的方法思考、言说或者行动,有人觉得“习惯”与“突破定式的创造性思考”有悖,但习惯于一成不变是习惯,习惯于求新求变也是习惯。

举一个例子:如何用有创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思考,引起孩子的创意共鸣?例如:平时我们用撑子来进行绣花,但是如果在中间夹住一张透明的塑料袋,就可以变成一个透明画板,孩子可以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画在“透明画板”上,然后老师拿着撑子在远处将孩子套入画框中,这时,想象的画与实际中的人就融合在了一起(如图4所示),既有创想又增添幽默,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更愿意参与其中,更愿意绞尽脑汁去想象、去发散思考,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就很有创意,很让人出乎意料。


图4  绷子作画创意思考活动

 

让孩子体验创造力发挥的瞬间虽然很重要,但还不足以作为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因为核心的东西应该能带动全盘。《让智慧插上创造的翅膀:创造动力系统的激活及其条件》一文试图在创造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的创造观点,提出和建构系统的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作者首先从多个角度科学地分析了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将动力系统的激活作为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如图5所示),指出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社会文化中的个体或团体在创造心理动力的基础上来完成,而创造性心理动力有效的激活则需要认知、非智力因素作为基本条件。创造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培养具体的方法,而是通过有趣、有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让他(她)们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愿意从创意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向于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导入量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图5  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

 

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在于“动力系统”的激发,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兴趣着手。作者在理论整合的基础上,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让活动变得有趣,要想弄明白乐趣的实质,了解有关幽默(或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将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当我们说一个人很幽默,就在说这个人很有趣,幽默心理学的研究就是乐趣的心理学研究,因此可以借用幽默的理论来寻找乐趣的实质。如图6所示:此模型为作者根据幽默心理学相关研究及理论的整合,幽默过程有两个关键的成分:出乎意料之外(失谐);合乎情理之中(解困)。用通俗的话讲:要有惊喜、无惊吓,同时惊喜又在可理解的范围之内。所以如何在课堂上不断提供有创意的惊喜环节是兴趣激发的关键。要想方设法让活动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同时又能在学生能力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

图6  幽默的产生过程。图画取自(Carter,2014)

 

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幽默(乐趣)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创造力培养从有趣开始,但是这里的有趣不等于低级的趣味,而是有深度的、积极良善的乐趣。这时,Rod A. Martin提出的四向度幽默风格模型(如图7)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在课堂上适合用积极良善的乐趣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心理动力,而不合时宜的方式应引起警觉。

图7  Martin等提出的四向度的幽默风格架构

(Martin,2007; Martin & Ford, 2018; Martin et al., 2003)

 

更多精彩内容及参考文献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看这篇新出炉的新作: 
张亚坤, 陈宁, 陈龙安, 施建农. (2021). 让智慧插上创造的翅膀:创造动力系统的激活及其条件. 心理科学进展, 29(4), 707-7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