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算过了,
——电影《你好,李焕英》
他俩最后并没有成为一对儿,根据名字也算不准人的命啊。
当然啦,电影只是设计了一个情节嘛,哪里会有算得准的命呢?仅凭名字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判断人生发展的,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呀。所以,一切和名字有关的说法,都是不科学、不靠谱的咯?
你又走极端了。虽然我们无法根据名字来准确预测一个人的具体发展轨迹(正如学了心理学并不能知道对方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但是从群体统计规律的角度,关于姓名的实证研究还是能够回答很多大众非常感兴趣但又不甚清楚的问题的(正如学了心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某些情况下大多数人更有可能想什么)。
我明白了,科学关注的是群体规律,而不是个体特例?
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啊。是的,其实姓名心理学和其他领域一样,回答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取某个名字的人注定会如何”,而是“取带有某些特征的名字是否会影响这个人的人际交往、行为决策、心理健康、毕生发展等方面”。当然这些影响不能理解成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科学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因果关系,更多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一定会有支持和不支持某个结论的特例存在,但不影响对总体下结论。具体都有哪些结论呢?
最近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人员对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姓名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际影响”这一主题的所有心理学实证研究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文献回顾和评论,文章近期发表在了权威期刊《心理科学进展》。原来已经有那么多实证研究了啊,他们的结论一致吗?
你问到点儿上了。首先,虽然“实际影响”只是姓名心理学的四个研究取向之一,但这些研究覆盖了很多不同主题,而且考察的姓名特征或维度也是各有侧重的。根据这篇综述文章,在“实际影响”取向的研究里,大约有四分之三为姓名效应提供了支持证据,另外四分之一则不支持或者批判、证伪了姓名效应。
图1 姓名心理学研究概况
别急,这就给你看一张“研究证据汇总表”。综合目前已有的证据,名字的效应比姓氏的效应更可靠(姓氏基本上对我们没什么影响);而在名字的不同维度里面,“独特性”是一个主要维度,有不少证据支持了名字独特性对人们的决策、成就、心理需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当然,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这里的“影响”只是一种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更不能简单认为名字必然会导致某些后果。
图2 姓名对个体实际影响的研究证据汇总
学习了!但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心理学的解释吗?
你的这个疑问特别好,刚好在这篇综述里也有详细解答。作者一共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背后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或实证研究支撑:个人自身因素(姓名是个体自我的符号性标志,因此姓名的心理效应可能一部分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来实现的,如心理需要或动机);个人之外的社会因素(姓名也是个体对外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因此还可能通过影响他人对个体的认知与评价,如刻板印象、偏见、歧视,进而影响姓名持有者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父母/家庭/遗传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名字都是由父母起的,无论是名字还是心理与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父母心理特质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好有趣!我都想把全文下载下来看看啦!
原文内容可比我这儿讲的要丰富多啦!其实啊,人们对姓名的探索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从玄学到科学”的思维转型和方法范式变革。近几十年, 心理学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 从多个维度和领域考察了姓名在个体实际生活中的心理与行为效应。但是, 我们必须注意到, 影响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姓名只是千百个因素中的一个。我们在看待姓名对心理与行为的潜在影响时, 切不可过分夸大姓名效应、过度解读某些研究结论。还需要认识到, 目前关于姓名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 也有不少尚未澄清的问题, 尤其是缺乏因果关系和心理机制的直接证据。未来需要继续秉持客观求真的态度, 使用科学实证的范式, 采集可信有效的数据, 不仅开展更深入、更稳健的研究, 而且构建更包容、更完善的理论。(本文图片均由 包寒吴霜原创,制图工具为XMind、微词云)
文献来源:
包寒吴霜, 蔡华俭. (2021). 姓名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际影响: 证据和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9(6), 1067–1085.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1.01067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获取全文)
拓展阅读:
1.包寒吴霜, 蔡华俭. (2021). 提高姓名心理学研究的可靠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 2118, 5.
2.中文姓名数据库R语言程序包ChineseNames
https://CRAN.R-project.org/package=Chinese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