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江苏卷)
语文I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金黄色的葫芦上有灵动的仕女、威武的罗汉、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可爱的生肖,画面_______,线条洗练流畅,看起来_______;54岁的民间艺人栾清明有一手绝活——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如今,栾清明不忍传统技艺流失,_________,把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他们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上阵父子兵”一时间也被传为佳话。
A. 惟妙惟肖 别有风味 口传心授
B. 有声有色 别有洞天 口口相传
C. 有声有色 别有风味 口口相传
D. 惟妙惟肖 别有洞天 口传心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画面”,应选“惟妙惟肖”。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别有洞天:指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或艺术创作,引人入胜,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线条”,应选“别有风味”。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此处的陈述对象为“手工技艺传承”,应选“口传心授”。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正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发展方向阔步挺进。
B. “钢铁企业职工的精气神又回来了!”随着供求关系改善,今年钢铁行业价格恢复上涨,吃了多年苦头的钢铁企业终于尝到了甜头。
C. 曾经,一个电饭煲居然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而今,通过创新补齐质量短板,国货当自强,正努力成为世界精品的代名词。
D. 从“扫一扫”支付到“刷刷脸”买单,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让外国人羡慕的新业态在大城小镇风起云涌,延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辨析。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D项,“风起云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出让外国人羡慕的新业态发展的迅速状态。
3. 下列对联中,对仗不工整的一组是
A. 一生愁绪锁念国念乡念亲 后世美名颂颂词颂画颂人
B. 载酒江湖人比黄花更瘦 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
C.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D. 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 漱玉词集满是国恨离愁
【答案】D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文艺评论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立的视角、深厚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现在起,文艺评论应进一步加强与网络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为创造健康的文化生态助力。
①并以其评价机制和引导力量建构社会价值观
②进而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启迪艺术家,引导受众
③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④挖掘作品中适宜传播的重要元素
⑤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会公众的审美品位
⑥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不明显
A. ④①②⑥⑤③ B. ④⑤①②③⑥ C. ⑤①②④⑥③ D. ⑤②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语段先阐述文艺评论的特点和作用,然后阐述现在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文艺评论提出要求。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填写前面四空,考生需理清前面四空内容的逻辑关系,④涉及作品,填入第一空恰当;⑤涉及审美品位,应排在①的前面,且紧承④,填入第二空恰当;①涉及社会价值观,应填入第三空;②紧承①谈社会教育功能,应填入第四空。根据时间词的提示,③应排在①前面,填入第五空。故答案选B项。
5. 下列公益广告词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且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就业尤需多实践。
B. 愿得此身长报国,不挤高考独木桥。
C.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偏爱做工匠。
D. 肩扛扳手开口笑,平凡人生亦自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且表达得体,漫画的寓意是技工缺口大,建议年轻人就业选择技工。A项,漫画没有强调“实践”。B项,漫画中没有与“高考”相关的语境。D项,“平凡人生”与漫画语境不符。若由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人生并不平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大夫传
【明】焦竑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童稚入乡塾,雅知自重,不与群儿嬉。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弱冠游胶庠①,每试辄出其曹。嘉靖甲午,举乡试。一再上礼闱,不第,叹曰:“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束休问馈却不纳。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情窳②颓废为之一新。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逋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上嘉之,赐金币,加四品俸。寻晋郡丞。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③,今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廉干之声最畿辅。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人皆谓为寿征,乃仪仅六十而卒,惜哉!
(选自《澹园集》,有删改)
【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②窳(yǔ);懒。惰窳:懒情。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雅知自重 雅:高尚
B. 束休问馈却不纳 纳:接受
C. 大夫力也 力:功劳
D. 逋赋日完 逋:拖欠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 礼闱:文中指科举考试之会试。会试由礼部主办,故称“礼闱”。礼闱还可指尚书省。
C. 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等级,从一品到七品,一品级别最高,七品最低,如“七品芝麻官”。
D. 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2)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9. 根据第三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
【答案】6. A 7. C
8. (1)从此,电留考中进士的人,接连不断,非以前能比。
(2)只是因为办事冒犯了元宰,御史迎合元宰的心意,进言中伤他。
9. ①待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②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雅”,结合语境内容“童稚入乡塾……不与群儿嬉”分析可知,应该译为向来。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七品”改为“九品”。九品中正制是魏朝的陈群提出来,每品分为正从两级,这个制度主要是为了笼络世家门阀而设立的。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是”译为此、这,“登”译为考中,“曩”译为以前。(2)“忤”译为冒犯,“希”译为迎合,“中以萋菲之言”(状语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立足文本第三节内容,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减轻刑罚;待民以宽;减少赋税。“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参考译文: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是长安人,官做到了奉政大夫。他小时候进到乡塾学习,向来知道自重,不和其他孩子嬉闹。家中贫穷买不起书,他抄下来诵读,夜以继日,不稍作休息,二十岁时进入学校学习,每次考试总能超过同辈人,嘉靖甲午年,通过了乡试。后来多次参加会试,考不中,他叹息说:“母亲老了,与其等母亲去世后杀牛祭奠,不如趁她尚健在杀鸡孝敬她,怎么能说委层我自己呢!”于是担任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们不知道学习,大夫每天为学生讲授经义和写文幸的方法,对馈赠的礼物拒不接受。一时间,学生们俯首听命,没有敢喧哗的人。大夫一向赞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的文拿。庚子年,大夫前往浙江主持考试,走前留下钱币表示庆祝,不久,这三个人都考中了进士。从此,屯留考中进士的人,接连不断,非以前能比。
壬寅年,晋升为岢岚州知州。岢岚州遭受外族之苦,多次被侵袭,当年将要闹饥荒。大夫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一切事都用宽容的政策处理,百姓感谢他。又考虑城墙壕沟是遏制外族的重要设施,他想尽办法,边修筑城墙边深挖壕沟。奇及州财政收入稳定,没有役夫贫病交加,境内事务井井有条,树立了百世典范,这是大夫的功劳啊。适逢忻州凋敝,一年内三次更换知州。朝中众臣商议要治理好忻州非靠大夫不可,于是调任折州,岢岚州百姓想留他却留不住,争相画像祭拜他。
到了忻州,大夫制定严苛的法规,严禁不按规定的时同举行婚事,丧事,严禁赌博和巫术,各种懒情、颓废的现象因此得以改变,当地的风气是人们喜欢打官司,不按时交纳税粮,又加上藩王侵夺民因,每年上交朝廷的赋税减少,到现在,诉讼案件减少,拖欠的赋税一天内就交完了,百姓被夺去的因此得以归还,皇帝赞许他,赐给他金币。加四品体。不久升任郡丞。管理军队事务,施行保甲制,增设报警台,让想来劫掠的外族不能恣意妄为;治理郡中事务,接手后很快办理好。邻郡有不能决断的案件,最终都由大夫处理。大夫的廉洁干练在京城附近地区是最有名的。只是因为办事冒犯了元宰,御史迎合元宰的心意,进谗言中伤他。
此前大夫考虑母亲年老,多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不能实现,到这时候,他欣喜地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在山上盖了别墅,学习农耕,教育孩子。有时坐在茂密的树间,有时登上他建造的望山楼,随性饮酒,放歌长啸,时常写出新曲自娱自乐,晚年非常喜欢结交朋友,设宴谈笑,意气昂扬。人们都说这是长寿的征兆,他却仅仅活到六十岁就去世了,可惜呀!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楮公②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②褚公:初唐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0.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1. 请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这首诗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10. ①羁旅愁思,飘泊无定(辗转流徙、沦落天)②怀才不遇、孤寂寥落:③忧国忧民、沉郁悲愤。
11. ①第二联运用拟人、情景交融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作者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借写“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颔联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拟人)、渲染(烘托)。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
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来骐横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兼听则明,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 (1). 枯松倒挂倚绝壁 (2). 来吾道夫先路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 雕玉砌应犹在 (5). 会当凌绝顶 (6). 一尊还酹江月 (7). 古道西风瘦马 (8). 偏信则暗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倚”“道”“尊”“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3. 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14.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15. 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16. 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 ①“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温和了许多,②“母亲”在“父亲”耳聋后“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③“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关照和体贴。
14. 小说第二段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耳聋程度之产重,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营造了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15. 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③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什么都说不出。(答对两点即可)
16. ①结构方面:“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父亲的电话”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完整,②人物形象方面:三次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者理,我也好着哩,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①主旨方面: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我们对父亲的照顾等。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的作用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以前”“可现在”,鲜明的对比。“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写出了“父亲”耳聋程度的严重。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的深层意蕴分析。“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对父母的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的悖论
唐科
当代中国,“创新”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作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认为:“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与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选自《读书》,有删改)
17. 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
18. 从本文看,应该如何创新?
19. 有学者视创新为一种“软实力”,你如何理解“软实力”的含义?
【答案】17. 神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政府的集中控制压制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国家强制干预创新,扼杀创新的机会圆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创新的异化:创新目标过于确定化导致创新活动简单功利化。
18. ①尊重创新的规律,个人自由地开展创新活动,发挥自主创新能力,②依靠组织、团队合作创新。③不仅模仿还要超越,国家要提供灵活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
19. ①创新能力是一种“软实力”,体现在创新者通过有创意的思想、方法、技能等创新成果来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显示一种独特的实力;②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依靠“硬”性措施,而要依靠利于创新的“软”环境。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神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创新的异化。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应该如何创新,“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尊重创新的规律,个人自由地开展创新活动;“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不仅模仿还要超越,国家要提供灵活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软实力”的含义,“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依靠“硬”性措施,而要依靠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创新者通过有创意的创新成果来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显示一种独特的实力。
七、作文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摆脱羁绊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成功摆脱羁绊,心灵会得纯净,思想会变得成熟。
【答案】磨难与人生
在人们的心目中,磨难就像一头猛虎,随时面临着被它吞噬的危险;磨难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的结局......没有人愿意放弃安逸的生活去面对这危险而又令人痛苦的磨难。因此,很多人开始害怕,开始退缩,尽管此时他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一味的逃避是有用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终会发现:磨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
没有磨难的人生就像是缺少了调味剂,显得那样平淡无奇;没有磨难的人生就像是一只没有沙砾的贝壳,虽然柔软舒适,却永远没有机会孕育出璀璨的珍珠;没有磨难的人生就像是雏鹰没有了被推下悬崖时面临的绝境,缺少了求生的勇气,也就失去了搏击长空的机会......只有在绝境中才能激发出身体的潜能,雏鹰如此,人亦如此。磨难虽然让人痛苦,但却最能磨练人的意志。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的磨练,那么究其一生,他也不会有多么大的成就,一辈子就这样的碌碌无为,平庸度日。
而磨难在人生路上有很多,端看你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
海伦·凯勒自小失聪失明,但她并没有被这些磨难所打败,没有放弃希望,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海伦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克服了这一磨难,成为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刘伟小时候,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双臂,但最终他还是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无臂钢琴家。这其中的故事与艰辛我们无法想象,或许他也曾彷徨过,也曾无措过,但从始至终,他没有向磨难低头,他成为了人生的赢家--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
司马迁历经磨难,著成《史记》绝唱;贝多芬战胜病魔,留下传世名曲......这一切,足以说明磨难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磨难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日的巨大成功永远少不了昨日生活给予的痛苦磨难。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能不断地磨练自己,不断地成长进步!
朋友们,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直面磨难的勇气。生活处处有磨难,不要让今日的磨难成为我们明日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让我们勇敢地跨过去,共同攀上成功之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材料指出了摆脱羁绊需要哪些条件和成功摆脱羁绊的积极影响。“人生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羁绊”,人生路上的羁绊有很多,如名利、过去、他人的看法等。“摆脱羁绊需要勇气,需要智慧”,考生可以选择一种羁绊,围绕这种羁绊写作,阐明怎样摆脱这种羁绊和摆脱这种羁绊的积极影响。“成功摆脱羁绊,心灵会得纯净,思想会变得成熟”,考生可以结合具体事例,笼统地谈摆脱羁绊需要哪些条件和成功摆脱羁纬的积极影响。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选自清刘大櫆《论文偶记》,有删改)
21.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
22. 曹子桓是_________。他关于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23. 根据本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大櫆的创作观点。
【答案】21. 盖人不穷理读书 / 则出词鄙倍空疏 / 人无经济 / 则言虽累牍 / 不适于用
22. 曹丕 《典论•论文》
23. 写文章应以精神(思想)为主,以气韵为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需要注意连词“则”,两个“人”分别作为主语,“经济”是组织文字的才能(古今异义词),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需要平时注意识记。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刘大櫆的创作观点,结合语句内容“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分析可知,“神”指的是文章的精神;“气”指的是文章的气韵。综合来说,创作观点为: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
参考译文:
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正是这样的。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至于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
二、名著阅读题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上方谷造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而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司马懿被烧伤。
B. 《家》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高老太爷专横冷酷;觉新逆来顺受,委曲求;觉明温和稳健;觉慧幼稚叛逆;梅芬悒郁,瑞珏贤慧,鸣风善良却柔中有刚。
C. 《茶馆》通过反映北京的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的黑暗现实。
D.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是著名的吝啬鬼之一,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当然,他也有人性复苏的一面,比如对妻子的感情也有真挚的一面。
E. 《老人与海》中,老人所用的钓索有大铅笔那么粗,一端给缠在一根青皮钓竿上,每根钓索有两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正是靠这样的钓索才能捕到大马林鱼。
【答案】D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D项,“他也有人性复苏的一面,比如对妻子的感情也有真挚的一面”错误。葛朗台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他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除了占有金子,他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幸福,他的灵魂被金钱所迷惑。E项,“正是靠这样的钓索才能捕到大马林鱼”表述错误。
简答题
25. 在世人眼中,贾宝玉是个“废物”,请说说这一看法在《红楼梦》中有何根据。
【答案】贾政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宝玉却无意于此,因而常被骂作“逆子”;他读《西厢记》之类的禁书读得津津有味,一沾到科举程文就头痛不已;他整天和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如胶似漆,却不乐见正经宾客;他是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听到别人劝他讲究“仕途经济”,便直斥为“混账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考查的是《红楼梦》,抓住“废物”的意思分析。通过贾宝玉的行为举止、思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如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贾宝玉整天和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如胶似漆,却不乐见正经宾客,是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听到别人劝他讲究“仕途经济”,便直斥为“混账话”,结合《西江月》二首词内容“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分析也可。贾政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宝玉却无意于此,因而常被骂作“逆子”;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读得津津有味,一沾到科举程文就头痛不已。
26. 《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文中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考查的是《故乡》,“拣香炉”的情节作用,中年闰土的灵魂已被封建思想深深的束缚,由于生活的苦难,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所以把希望寄托于神灵。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经常须写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中描写的齐人,在外乞讨,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妻安。读者从对其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可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心一笑。
古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贯,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
27. 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中“自我享受”的内涵。
28. 为什么要阅读与鉴赏古文?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29. 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27. 在赏玩文字中引发某种人生思考并带来一定愉悦的过程。
28. 体会文字蕴涵的精神内容;验证作为主体的人的多种可能性;获得特定时代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情景、人生向往和思想感情。
29. 前例从反面论证不能带来愉悦的东西没有鉴赏价值;后例从正面说明鉴赏应引人思考,给人愉悦;正反对比,突出鉴赏的特点。
【解析】
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的内涵。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自我享受”的内涵,抓住“享受”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分析,鉴赏中引发某种人生思考并带来一定愉悦的过程。
2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要阅读与鉴赏古文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体会文字蕴涵的精神内容;验证作为主体的人的多种可能性。“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获得特定时代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情景、人生向往和思想感情。
2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从反面论证不能带来愉悦的东西没有鉴赏价值;结合文本内容“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分析,“齐人有一妻一妾”从正面说明鉴赏应引人思考,给人愉悦。正反对比。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收看! |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
最新语文试题仓库(每日更新)
预测卷|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仿真模拟卷·语文(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仿真卷(三)
押题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月)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二)
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