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试题重庆市2018 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A 卷)答案和解析

投票入口>>>

2018年6月7日语文月刊公众平台(ID:yuwenyuekan)举办2018年教师高考下水作文网络大赛,通过文章阅读量、留言评论数量和网络投票综合评分,评出一二三等奖阅读、评论、投票单项奖,发放奖金。阅读量10万+的,自动当选特等奖。12日已截稿,开始投票,网络投票结束时统计各项目数据,综合排名打分。评论数量读者最多只能显示100条,以后台最终数据为准!

重庆市2018 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A 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31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 

 【答案】:C  

 【解析】:绰绰有余 (chuò)  

          ..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字词的识记,第1 题是对于字音的考察,难度较低。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答案】:D  

 【解析】:A.腐化堕落  B.赡养  C.心不在焉  满目疮痍    

               .     .            .     .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字词的识记,第2 题是对于字形的考察,难度较低。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 

 【答案】:C  

 【解析】:A.瞩目:注视;注目。  

B.青睐:用正眼看,表示喜爱或重视。  

C.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 

了一个道理。不用来形容性格,对象出错。  

D.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词语的字义,此处错误为搭配不当,难度较低。    

  

4.把下面这句话还原到文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答案】:A  

 【解析】:本题变相考察排序,根据做题逻辑,可知第①句是总起句,后面的句子是分说句, 

而“句子”是一句说理的句子,后面要跟的是事例证实。可得出答案为A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句子逻辑把握能力,难度一般。  

  

5.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4 分)    

 【答案】:意合即可。示例:(每句2 分)  

 【解析】:示例句子有限制,要按温馨是……时……的句式来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仿句能力,需注意限制条件,难度适中。  

  

6.下面是选自《骆驼祥子》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4 分)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 

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段的情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曹先生,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解析】:名著阅读考查考纲所给的《骆驼祥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平时要注意阅读积累,难度适中。  

 (1)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2 分)  

 【答案】:曹先生帮他出好主意(或答成“让祥子到他家拉车”“安排他与小福子的生活”也  

可);帮他重燃生活的信心。(答对1 点即可)  

 【解析】:名著情节的考察。  

 【点评】:难度适中。  


(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曹先生帮他出好主意(或答称“让祥子到他家拉车”“安排他与小福子的生活”也可); 

帮他重燃生活的信心。  

 【解析】:继续名著情节的考察。  

 【点评】:难度适中,平时要注意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7.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 

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 

对称,有感召力,20 字以内。)(3 分)  

 【答案】:示例:名家示范入耳        经典作品润心;学名家诵读        赏经典魅力。  

 【解析】:内容紧扣诵读名家进校园的活动 (1 分);句式对称(1 分);有感召力(1 分); 

超过20 字扣1 分。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 

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4 分)  

 【答案】:示例: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 

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 

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解析】:总结上一个节目 (1 分);引出下一个节目(1 分);衔接自然(1 分);有感染力 

 (1 分)。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  

  

 (3)  

 【答案】:示例:  诵读技巧分享会    诵读好处大家谈    古典诗词朗诵会  

 【解析】:内容紧扣诵读 (1 分);语言简洁(1 分)(每个活动2 分)。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  

  


二、古诗词积累与阅读 (25 分)  

 (一)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 (10 分,每空1 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积极向上、 

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8)德高望重的何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他们答疑解难,老师们称 

赞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窈窕淑女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瀚海阑干百丈冰 (4)折戟沉沙铁未销 (5) 

留取丹心照汗青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空1 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解析】:古诗文默写全部在考纲参考诗歌考查范围内,难度较小,没有难字和生僻字。需 

要注意易错字词,如“窈窕”“瀚”“销”等。  

 【点评】:诗词默写考查相对比较简单,在备考重点复习范围内,整体难度较低。第(7)题 

属理解性默写,考查的诗句较简单,第 (8)题除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外,还加入了现实意义 

的诗句运用考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9—12 题。(15 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名之者谁 (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                                      . 

 (3)觥筹交错 (        )                      (4)树林阴翳 (        )  

      .                                    . 

{考点定位——字词解释}  

 【答案】(1)命名 (或”取名“)           (2)寄托      (3)酒杯      (4)遮盖 (或“遮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定位——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1  分)。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 

 (1 分)。(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荫”)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 (1 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 分)。 

 (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  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    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     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考点定位——内容理解}  

 【答案】B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 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 分)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考点定位——文章中心思想理解}  

 【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2 分);链 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2 分)。  

  


三、现代文阅读 (3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 题。(21 分)  

13.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 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        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   求,决然离去→        ②        。  {考点定位——内容概括}  

 【答案】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内容理解概括题最重要的是分析题干和定位原文。 所以首先分析题干,根据已给信息,可知本题需要填写的是进行中的事件和事件的最后结果; 然后,在文章中定位相关信息,先把文章主体段落分为四个部分,①—③段为第一部分,④ —⑦段为第二部分,⑧—⑫段为第三部分,⑬段为第四部分,分段时也可找到一些标志词 句。  

  

14.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   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 分)  

{考点定位——心理活动}  

 【答案】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己有(1 分);批评儿子儿媳(1 分);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 楼(2 分)。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 

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心理层面的把握。第⑫段王婆婆形象与前文第④段 中的儿媳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王婆婆的“没有说话”与儿媳的“最后通牒”态度对比,更 是将两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第④段与第⑪段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婆婆儿媳前后 态度的转变,由此推导出王婆婆对儿媳话语的不屑一顾;通过文章第二部分的描写可知这部 分钱财来源于社会,而最后一段,则交代了王婆婆对这笔钱财的处理方式——建了学校,回 报社会。通过前后文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王婆婆的心理状态。  

  

15.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 分)  

                                        ......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 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考点定位——句子赏析}  

 【答案】  

示例一 :动作描写(1 分)。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 

 (1  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2 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1 分)。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 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1 分) 和对钱的珍视(1 分)。(也可答“动作细节”1 分;“咬”、“颤抖”1 分;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 不舍,2 分,每点1 分)。  

示例三:比喻(1 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 分), 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于句子赏析的作用。先分析题干从描写和修辞两个角度都可以来作答。  从描写的角度涉及动作和细节,“心一横牙一咬”、“撕开”等动作描写表现其不舍得使用这笔 钱。而小袋子层层包裹的细节突出对这笔钱的珍视。开袋的过程比作了“剥开自己的心”,整 个画面进度异常的缓慢,生动形象表明她的不舍。  

  

16. 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中仅用“一 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 分)  {考点定位——情节}  

 【答案】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1  分),更能够充 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1 分);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 象的塑造(1 分)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分析。题目分成两个小问题:一方面问“捡弃婴”情节大 篇幅布局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问“修建学校”情节一笔带过的合理性。解答此题,需 对文章情节和主旨有比较深刻的把握,难度较大。通过分析,可知“捡弃婴”是文章 主旨事件的起因,也正是因为王婆婆捡了弃婴,才有社会对王婆婆的关注和回馈, 才有儿媳对她的前后态度变化,通过社会的报道和儿媳的态度变化来隐射社会缺乏 关爱、注重名利和金钱的主旨。所以“捡弃婴”情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在 这个过程中,也揭示了文章主旨。而建学校这件事,只是王婆婆品质——回馈社会 的侧面反映,更好地塑造了王婆婆的人物形象,但无法反衬出主旨;同时一笔带过 的手法,也与王婆婆低调的品质相呼应。由此推导,可得答案。  

  

17.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 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 分)  {考点定位——主旨}  

 【答案】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 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 子,丢弃了责任。(每点2 分,答到3 点5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提取概括,首先通读文章分析有哪些人丢弃了东西, 包括弃婴的父母、王婆婆的儿子儿媳,从这两方面来答题。文中王婆婆捡到婴儿的 时候,她的儿子儿媳以离家相要挟逼迫王婆婆放弃收养弃婴,善良之心荡然无存; 当王婆婆收获捐款,儿子儿媳又来抢夺善款买房,丝毫没有廉耻之心。而弃婴的父 母丢掉自己的孩子,将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于不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 题。(18 分)  

18.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A.  真正的“理解”需要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B.  习题测验是用内部主动回忆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C.  有意识地分散学习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  

D.  交叉学习是利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问题。  

{考点定位-理解选择题}  

 【答案】D  

 【解析】A  选项原文第 2 段“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与 选项一致,正确。  

B 选项原文第4 段“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从内部进行主动 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与选项一致,正确。  

C  选项“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 好得多”与选项一致,正确。  

D  选项原文“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 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与选项 “利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问题”不一致,错误。  


19.  “链接材料 1”中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与选文中哪种学习方法类似?请指出其相同点和不 同点。(4 分)  

{考点定位-理解主观题}  

 【答案】(4 分)心理意象法 (1 分)。相同点:两者都是将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 系 (1 分)。不同点:心理意象法建立联系的事物范围很广 (1 分);而罗马房间记忆法建立 联系的事物仅限于房间中的事物 (1 分)。  

 【解析】链接材料1“罗马房间记忆法”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 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连结起来”。与原文“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 景联系起来”说法一致。判定出是“心理意象法”。相同点都是要“联系”,不同点:“心理意象法” 提到“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图画、一个动态的故事”,说明该方法建立 联系的事物范围很广。“罗马房间记忆法”提到“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  ‘档案柜’”。  

  

20 .阅读“链接材料2”,具体分析学霸何晓羽用到了选文中哪些学习方法。(5 分)  

 【答案】:(5 分)①分散学习法 (1 分),利用早餐、午餐、午休前后的3 个10 分钟和2 个 20 分钟的时间来分散学习语文、英语、数学 (1 分)  ;②交叉学习法 (1 分),利用早餐后的 20 分钟,交叉学习了英语和数学 (1 分)  ;③习题检测法 (1 分),挑战数学错题 (1 分)。 

 (意合即可,每点2 分,写出2 点即可,语意明确1 分。)  

 【解析】:何晓羽作息时间表上按时间段计划,与原文“分散学习法”当中“对于学习来说,有 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相对应,所以何晓羽用了“分散学习法”。由7 :30- 7 :50 时间段做了两件事和原文“交叉学习法”中的“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 技能,进行穿插练习……”相对应,所以何晓羽用了“交叉学习法”。从时间表里看到何晓羽“挑 战一道数学易错题”与原文“习题检测法里”的“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和记忆”相对应,所以何晓羽用了“习题检测法”。  

  

21 .老师要求背诵《桃花源记》,小峰大为苦恼,请你根据选文,推荐两种方法帮他背诵。 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作简要阐述。(6 分)  

 【答案】:(6 分)①详尽发问法 (1 分)。通过用“为什么”提问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结构、 思路、关键性语句的理解,背涌起来会记得更牢 (2 分)。②心理意向法 (1 分)。想象自己 是“桃花源”的游人,将游人的行踪变成一幅幅图画 (或变成一个游人探险的故事)  ,把内容 串联起来 (2 分)。③分散学习法 (1 分)。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分散时间 来背诵 (2 分)。  

 【解析】:{考点定位——拓展延伸题}  

该题是在文章内容下结合文言文《桃花源记》阐述,答题时,应严谨分析文中的几 种方法与文言文的结合,按照原文中的思路进行答题,理由要准确。字数在100 字 左右。  

  

四、作文 (55 分)  

2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 字 ;④凡涉及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 、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⑤不得抄袭。  

     (1)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 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  ________ 的你,________ 的我  

     (2)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学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虽有嘉肴》  

 【解析】  

    重庆中考的作文题目已基本形成了传统,有一定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题目又 很开放。今年的两个自选题目难度都不大。可以说有广度、有生活,并且今年的题目很文艺。 可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好地发挥,文采得以凸显;也可以让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有东 西可写,不至于跑题。 

    作文题仍坚持二选一,坚持除诗歌外不限文体,每年第一题为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逐年 交替出现,第二题一直是材料作文。我们来一起看看以下两个题目。  

      

 【第一题】  

 【半命题作文解析】  

    重庆卷近年来很喜欢出这种两个空的半命题作文,增加了考生的发挥空间。解答这个作 文题,需要完成以下的两个步骤:  

    第一:“我”在本文写作中,基本可以固定,就是考场上的考生自己。那么就需要确定“你” 到底是谁?可以是人,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师长、同学,朋友等等身边的人。当然也 可以是历史名人,我们在课堂上讲过的素材都可以用上,甘地、左思、曾国藩、陈寅恪、苏 轼……但是更广阔的,这个“你”可以是物,比如琴、棋、书、画、植物、动物,甚至于可以写 出我们的城市特色——重庆的夜景、梯坎、吊脚楼,这些都是可以在万千的作文中,让阅卷 老师眼前一亮。      要想让这个作文具有一些文学性,我们就可以把“你”定位为名家作品,一幅画,一本书, 一首诗,比如“你”就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你”就是《小王子》中的小狐狸, “你”就是《边城》中的翠翠。“你”就是子建笔下“弃身锋刃端”的金羁少年,“你”就是摩诘笔下 “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边庭少年。如果要具备更好的情怀,也可以把“你”当作传统文化,戏剧、 剪窗花、国画、茶道,均是很亮眼的选择。      可选范围为之广,当属历年最多。基本我们三年学的所有作文题材,文体,都可以在这 道作文题里,有极大的发挥。  

    第二,不管这个“你”是人还是物,都一定要与“我”有陪伴和交流,并且对“我”的成长有所 影响,所以下一步就需要考虑前后两个空填入的词语的关系。根据题目前面提供的提示语, 可以判断,着重写影响,所以第一空填入的词或是短语应该是“你”具备的某种特性,而对于 后面“我”的某种特性,产生了特定的影响。比如例文中《传灯的你,掌灯的我》,就是提到了 祖母坚持戏剧爱好的匠心影响了“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决心。再如《旧日时光的你,成长路 上的我》,就是与旧时光的一种告别和纪念,再如《侠骨柔情的你,痴迷的我》,即可写武侠 文化对我深刻的影响。  

    本作文题难点在于两空之间的关系,创新点在于“你”的内容,考生只需注意这两个点, 就可在这个限制性很小的考题中大放异彩!  

 【例文】  

                              传灯的你,掌灯的我  

    一盏莹莹的灯火,穿过幽暗的岁月,潜入浮沉的历史,经六百年艰难岁月,点亮在烟雨 江南的粉墙黛瓦下,挑起我那细细碎碎的心事……  

    夤夜,雨打芭蕉,祖母枯枝似的手指拨动着灯芯,雕花繁复的木桌上摊着一本泛黄的工 尺谱,祖母嘴唇哆嗦着,启口轻圆。刹那间,灯火窜起万丈,小小房间被点亮,昆山玉碎, 芙蓉泣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如苏州园林般 精致优雅的水磨腔,让人不觉心动神摇。祖母是传习旧道德的闺阁女子,有着骨子里的傲气, 对待孙辈总是淡淡的,常常让我觉得很难亲近。唯有谈到昆曲时,她才透出似水的柔情。我 

喜欢依偎在祖母身旁,望着灯火在墙壁上晃动的影子,听着祖母流丽悠远的声音,沉沉睡去。  

    在光阴的流转中,如水的月华凝为青铜之镜。我早已不是天真无邪的少女,再回水乡, 耳中是轰隆声声,眼前是灰尘滚滚。随着镇上唯一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戏台轰然倾下,我的心 也碎了,不禁怀念那灯火下祖母吟唱昆曲的时光。  

    夜幕下,水磨群墙依旧,我踏着西番莲花样白石台阶。满头风霜的祖母斜倚着木门,手 里依旧握着那盏照亮了无数过往岁月的灯。我眼里一热,快步向前扶住祖母,顺势接过祖母 手里的灯。昏黑的院子,石板小路上,我挽着祖母的手,尽力将灯放低,照亮前行的路。祖 母从衣襟里摸出那本蓑衣谱,郑重其事地交到我手上,用坚定的眼神望着我。  

    六百年前,细腻软糯、柔情万种的水磨腔从这里起源,历经辉煌与荣耀,亦难免经历悲 怆与失意。祖母生于斯,长于斯,昆曲陪她走过一生坎壈。在昆曲最后的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她深深知晓一个与时俱新的时代与一种古老艺术的纠缠,幽暗岁月里的低吟浅唱,是她 作为传灯人最后的执着。  

    想到此,我用更加坚毅的眼神注视着祖母,学着祖母当年的样子,将手里的灯挑得更亮。 

传灯的你,掌灯的我,两个高高低低的身影在孤独的天地间渐行渐远……  

  

 【第二题】  

 【材料作文】  

    第一则是对自我的要求。  

    这句话意思很好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选取“贤”与“不贤”的标准。每个人心中对“贤”都有 自己的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自己的榜样,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比如可以从思想上、精神 上、行动上等方面分类来写。“见贤思齐”首先要有谦虚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 以此来反省自己,而这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所以学生可以从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寻 求进步的角度来写。  

        第二则,在更广的层面上对为人处世提出了要求。  

        体现在为人、为友、为学三个层面。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强调为人处世要做到 “忠”,即竭尽全力,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与人、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做到心中 有他人、替他人着想;其次,第二个层面强调与朋友交往时“信”的重要性,“诚信”是当今社 会一直被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最后,第三个层面在于怎样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中应该不 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第三则,强调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了学业上的困惑,才能够 自我勉励。所以本句强调的是,不断学习才能够超越自我、强大自我。反过来讲,如何“知不 足”与“知困”就成了自我进步的关键,因此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果。学生 可以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方法,以及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进行延展。  

  

22.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4)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5)不得抄袭。

(1)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 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       的你,       的我

解析:

要求填两个空,这是重庆市近几年来最喜欢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不同于只填一个空:既增加了灵活性,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又进一步避免了被套作的可能性。估计在今后还会被沿用。

首先需要确定“你”是谁?是人?是物?如果是人,此人是谁?是父母、师长、同学、朋友?建议不选这个方向,绝对堵车、撞车,难以突围。如果是物,那是什么?是植物?还是动物?是枝繁叶茂的黄桷还是挺立的青松?亦或是枯枝、败草?是小猫小狗抑或鸟兽虫鱼?不管是他还是她亦或是它,一定要有“陪伴”与“交流”,要对我的成长有所影响才好。还有一个大门类:就是名家名作,无限广阔啊!

“       的你,       的我”,前后两个空填入的词语的关系是必须考虑的。相反?相对?还是相关?就这个题目而言,分析提供的引言,可以判断应该是相关的。可以因果、条件关系,也可以相反、相对转折关系,甚至相因、传承关系。所以,填入的词或短语甚至是短句应该是“你”具备的某种属性或散发或施放出的某种特性,而且对后面的“我”的属性或特性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比如:“高贵的你,低贱的我”,你是一名高富帅或白富美,而我只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死忠,如果这样写就要注意如何拔升立意的高度了。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当思如何改变。

再如:“虚无的你,现实的我”,这个“你”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甚至虚拟人物,“洛天伊”就粉丝无限嘛。

又如:“冷若冰霜的你,苦苦追寻的我”,这个“你”可不可以就是你最不擅长的语文或数、理、化,当然可以。

又如:“静默的你,喧嚣的我”,大自然行不行?当然可以。陶冶性情,磨砺情操。

总之,这是个限制较小的题目,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注意阐明前后两个空的关系即可。创新点在“你”的选择上。

 

(2)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虽有嘉肴》

解析:

此中考作文与高考作文相比较难度明显层级差异:任选一则。不用考虑求同求异寻找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只需参透它本身能联想即可。这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的。

联想之前,必须吃透材料。

第一则讲的是人的自我修养,也讲的如何待人接物。

由此,你能想到什么?“见贤思齐”,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想,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行动。在看齐之前还必须鉴别一下什么是“贤”才好。“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做到吗?见到别人高风亮节却一身清贫处处受挫,你能处之泰然吗?看到别人违背却暂时获了利,你能洁身自好着重长远吗?英雄,习大心中的英雄,你我心中的英雄均可效仿。

第二则讲的是人的自我反省。讲的是如何为人、如何为友、如何当学生。

由此,你能想到什么人?什么事?“三省吾身”最好的事例就《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妻子、小妾、客人处于各种原因都说自己美于徐公的情况下,他还能清醒地认识自我,不容易啊!同时,此文还教了我们如何为臣,是像比干、海瑞一样仗义执言,还是巧妙地委婉劝谏呢?我们必须反省。同样是忠臣范仲淹与欧阳修,”一“正”一“忠”又给了我们另一种诠释。当然,还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听说,吴孟达与周润发关系非常好,但吴因赌而破败时却被周婉言谢绝了,吴当时非常不理解。事实上,周是以赠送工作机会的方式来帮助他的。这是不是又给了我们如何为友上了一课呢?

至于,如何做好学生,我估计你不会选。其实很有反思的必要。

第三则讲的是学和教的作用。

思考前一定要补充它们的前提:“学”与“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更说明教的好处。能否举出合适的事例是关键。其实,这个话题替换一下就廓大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事例也好找了。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更是必须的。

(兰勇)


【语文A卷及标准答案】2018重庆中考真题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谢谢收看!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