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师大附中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山东师大附中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2)小说第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          ”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置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实施新政策不到三年时间。咱村就已改头换面;不仅重见青山绿水,而且家家都致富了。

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A.   B.   C.   D.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由袁和平执导的3D电影《奇门遁甲》的先导海报中,除巨大的罗盘为影片奠定了奇幻的基调外,还有由人、景、物组成为风格恍如壁画的“神秘图案”.

B.桃花是山东肥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境内10万亩桃花林,每年春天烂漫的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错落,隔而不断,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C.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D.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否则现在备受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9.(3分)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11.(5分)下面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山东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分析】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解答】(1)B项,“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从文中第三段的意思是一种及时学习;C项,因果不当,原文第六段是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从第五段来看,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故选A.

(2)D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五段来看,“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故选D.

(3)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表述为“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故推断错.故选C.

 

答案:

(1)A

(2)D

(3)C

 

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2)小说第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2)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爷的家人见 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2)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回答,长叹一声,表明其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表明他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答案:

(1)B 

(2)照应小说第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后院中的贺家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答出两条给4分,答出三条给5分)

(3)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 买下贺府的豪宅.(2分)

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2分)

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2分)

 

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CE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解答】(1)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监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2)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 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3)从“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A

(2)CE

(3)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提高地位.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每条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应关注课本,重视积累.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解答】(1)C  “内省嗜欲”“外罢游幸”结构相同,中间停顿,“外罢游幸”后停顿,排除ABD;译文: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2)B  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3)D  “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4)“假”,借;“鬻”,卖;“逋”,逃脱;“物故”,去世;译文: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省”,减省;“戮”,杀;“过”,超过;译文: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

 

答案:

(1)C 

(2)B

(3)D 

(4)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

 

文言文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

  “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儒,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伤春”错,词人笔下之春为“春意盎然”之春,开篇奠定的是忧愁的基调.C. “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主要结合颈联、颔联分析.《孤雁儿》通过“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表明自己怅然若失的感受,春天已经来临,我面对如此美好的春天,勾起我的却是一份惆怅,将内心的苦闷孤独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鹧鸪天•暮春》通过“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两句写出主人公面对自然的世间状态,内心一片孤独苦闷,将心中的一份哀愁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答案:

(1)BC

(2)《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

 

译文:

《孤雁儿》: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赏析: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 ”.然而着一“寒”字 ,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 ”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 ”,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鹧鸪天•暮春》:词的上片,写这位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起笔.“沉水香销”(沉水,即沉香,又名水沉,一种香料),炉香将要燃完,纷乱的烟丝渐渐稀淡,这句点明迟迟春日,白昼方长,午梦初醒,天还未暮.女主人公神思恍惚之时,正是斜阳映照庭院之时.大概是“梦短易添清昼倦”的关系吧,梦半醒,倦意重重,炉香渐消,永昼却难消.她于是团扇临书,瓶花供养,以此来打发这漫长的春日.“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这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春愁,别具特色.临,临摹字贴;戏,戏学草书.这种闲情偶寄,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与情愫.娟秀的字体,书写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是聊以自遣之举;而自拣残花,插入净瓶,则更属满腹春愁的寄托了.

女主人公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却是红颜将老、平华流逝的内心哀叹;对这残花,她不烦劳女伴,亲自去采来,加意怜惜的一片深情,完全体现在十分郑重、无比轻柔的动作上.以上是叙事,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下片接承意脉,进一步写景抒情,从时间上看,再次点染春日黄昏、清和景物.“晴波”、“晚山”,扣紧“斜阳恰照”.“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暮春三月之际,黄莺飞舞绿草生长,装点湖山,而这莺歌宛转、燕语呢喃,到底在呼唤着什么、寻求着什么呢?默然无语相对的只有不动的晴波与晚空空翠.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伤春心事无人领会,惜花情绪有上天可以窥知.她的心灵之窗悄悄地打开,又轻轻地闭上.只怨春归,却不说流年暗中偷换,槐阴覆地,又临初夏.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题干中的提示语进行解答.

【解答】(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啸)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重点字:智)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置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实施新政策不到三年时间。咱村就已改头换面;不仅重见青山绿水,而且家家都致富了。

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自己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长吟短叹,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A.   B.   C.   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解答】解析: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这里用来形容他熟练掌握四国语言,不合语境.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家家都致富”说明实质也变了,“改头换面”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或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如汤沃雪: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此处用在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不合语境.

综上,正确.

答案:A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由袁和平执导的3D电影《奇门遁甲》的先导海报中,除巨大的罗盘为影片奠定了奇幻的基调外,还有由人、景、物组成为风格恍如壁画的“神秘图案”.

B.桃花是山东肥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境内10万亩桃花林,每年春天烂漫的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错落,隔而不断,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C.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D.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否则现在备受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中常见的六种类型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学生平时要注意归纳这几种病句类型,同时还要多做题,熟悉各种病句的特点.

【解答】A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由﹣﹣﹣﹣﹣﹣中”;

B结构混乱,“境内10万亩桃花林”中途易辙,前面加上“山东肥城市”;

C正确;

D成分残缺,缺主语,在“人满为患”后面加上“的问题”;

故选:C

 

9.(3分)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得体,然后逐项进行辨析.

【解答】A.“忝列”是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在别人身上;

B.“笑纳”是请人接受馈赠时说的套语.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C.“芳龄”就是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用在“老奶奶”身上不合适;

D.正确,“老朽”就是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词.用在75岁高龄的前院长身上和得体;

故选:D.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 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解答】第一空根据前文“既然如此”,后就是应该接上给怎么做,应该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第二空则是根据“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那接下来的论述自然与“人性本恶”相对,应该填写“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第三空则是根据文末“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可以填写“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答案: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6分)

 

11.(5分)下面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应用能力.

【解答】解析:

练习成绩的变化,从曲线图看有三个特点,总体是不断提高的,曲线有波动,表明也会有起伏,从曲线图的末端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幅变慢,再根据题干要求提炼压缩即可;

 

 

答案:

总体不断提高 有起伏 增幅渐小(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材料所揭示的内容进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材料本身所蕴含的基础内涵.这则材料主要是揭露了成都市关于共享单车私自摆放,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不正当的社会现象,反映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被损坏的一种现象,从而揭露出国民素质的缺失,这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就可以体现政府的监管不力,社会道德观念淡化,群众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立意参考:

从赞美民间创造力的角度:共享单车是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在解决生活难题,它带来的是出行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最终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从批判国民素质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公德的检验.随意损毁单车,实则是从“共享”中谋“私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资源大共享”,国民狭隘短视的利己观念必须要改变.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企业有管理责任,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确定乱停乱放多发的路段地区,派出专人归置车辆,使其有序停放.企业产品设计应尽可能规避被轻易破坏的可能.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公共管理与执法要跟上,对盗窃、故意损毁、强行占用公私财物早有相关的处罚条例,要执行到位.用好行政处罚之外,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教育群众的工作,做到教管结合.

也可综合其中两至三个角度立意行文.

【解答】

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共享秒变私享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再有的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占道,方便潇洒了…还有推测为同行相煎的:比如共享单车一出来,开黑摩的饭碗没了,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话,可怜的共享单车,纵使三头六臂,似乎也难逃多舛的厄运.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一则,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了短途交通的不便问题.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APP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撰文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却成了谁都要咬一口的唐僧肉.

       这样的尴尬,当然要话分两头来说:一方面,单车运营方的防范技术亟待升级,指望市民自觉来扞卫共享单车的完好无虞,这显然有点过于单纯.GPS定位等技术,也许比抽象的人性考验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反映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弊.共享经济模式翻新,与技术文明和人文精神难舍彼此.如果各自为私,有缺乏公益与公共的边界,共享经济再好,恐怕都会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不能因为运营成本和硬件成本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单车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于此而言,花钱打补贴战、广告战,不如真金白银“武装”好每一辆共享单车.

       当然,就像旅 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样,泛道德的指责,有时可能不如黑名单更速效.

       私自改装或侵占共享单车,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文明问题呢?这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不爱护共享单车的,可以道德教化;将单车据为己有的,警察叔叔就该及时出手了.共享单车“风吹雨打”的命运,更多的,还是指向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如果没人问没人管,养眼的单车就成了福利洼地﹣﹣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比如深圳市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选取了一批轨道站点及常规公交站点,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上海市也将出台相关意见,试图及早解决车辆标准、区域分布、违停处理等问题;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起码《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要及时为共享单车的平安畅行兜底撑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单车,要骑稳骑好,看来还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共享单车“停好”才算挺好.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谢谢收看!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