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2018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音象”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二是由拟音词模仿、类比乐音形成的声音效果。

就前者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氛围,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这种整体性效果往往是音乐、声调、平仄、对仗等多维作用的结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最具代表性。

首先来看齐言歌诗。任半塘《唐声诗》考证出入乐的声诗涉及150余调,包括王维、李白等60多位诗人的1500余首齐言诗作,其中为后人熟悉的诗调有《渭城曲》《梅花落》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据任半塘考证,“王维当时乃作徒诗,非作歌辞”。又“辞借用王维诗,曲亦同时人作”王维之后,时人或将其配乐而歌,或仿其格律再造歌诗,音乐与文字总是同时出现,晚唐之后,学者们展开过对《阳关三叠》唱法的讨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今。但不论如何,《渭城曲》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因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以感伤基调为主,即便《渭城曲》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旋律而产生的 “三叠”唱法,对诗意升华无疑有重要作用,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友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唐代的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歌辞,王小盾对“歌辞”定义如下:“所有歌唱之辞的总称,……凡具有一定歌调、旋律特征较丰富的吟词,亦属歌辞。”唐代音乐文化异常繁荣,雅乐、胡乐、俗乐同时并存。与魏晋具有鲜明雅乐性质和江南风格的清商乐不同,甚至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文叙子》中言:“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意”相结合,从而使其意义获得彰显,概言之,因为唐代杂言歌辞本身就是入乐的,所以其音乐性比齐言歌诗更明显,这一过程中“音象”的体现更直接,作用也更显著。

由格律产生的“音象”是由音乐产生的“音象”的变体。中国诗歌格律化出现于南北朝之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试图在音乐与文学分论之后,重新实现文学的音乐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永明体的出现不是诗乐分离的产物,恰恰是诗乐结合的产物”,即是承认诗歌格律本身就带有音乐性,或者说,格律是对音乐韵律美的继承和改造。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类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新的“音象”存在形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乐与不入乐作品,其“音象”生成手段不同: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为手段,后者借助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

B. 与王维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其所配乐曲的“三叠”唱法,突出了诗意,渲染了别情。

C. 唐代的入乐性作品包括了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后者的音乐性较之前者更为鲜明,这是因为杂言歌诗本身是入乐的。

D. 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表明诗歌格律本身具备音乐性,它继承并改造了诗的音乐韵律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唐代“音象”有两种形态,并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歌辞为例具体阐述了构成前者的手段。

B. 文章先概说唐代“音象”类型,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最后说不同“音象”的关联。

C. 文章举任半塘《唐声诗》对入乐声诗涉及曲调的考证,证明唐代齐言歌诗具有配乐而歌的特点。

D. 文章引王小盾的观点诠释歌辞的音乐性质,引段安节的观点印证佛教俗讲借音乐促传播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音词模仿是建构“音象”的手段之一,例如《琵琶行》用“嘈嘈”“切切”模拟大弦、小弦发出的不同乐音。

B. 佛教俗讲,若无其音乐层意的“音象”与其文字层的“诗象”的结合,则可能不利于受众接受文意、领会经旨。

C. 对于永明体出现的历史价值,学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视之为诗乐给合的产物,有则以为是诗乐分离的结果。

D. 如果不是因为格律本身内涵的音乐性潜能,那么唐诗在吟诵过程中就不可能产生音乐效果,也不能构成“音象”。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前者以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为手段”这一表述不严密,依据原文所述,可知“曲调、节奏、旋律”只是实现“整体效果”的一部分手段。B项,“与王维的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相配的音乐主要是感伤基调”这一表述与原文意义不符。D项,“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一表述不当,限制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被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的是特指唐代的律诗、绝句类诗歌。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再分说各类‘音象’的产生机理”这一表述不当,就选文而言,分说部分只介绍第一种“音象”的产生机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推理不当,“格律”只是产生唐诗音乐效果、构成“音象”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非格律手段。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子。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 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 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 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5. 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

6. 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①语言简洁传神。如“奓着两手的泥巴,也嘿嘿笑”,勾勒出王达淳朴、憨厚的性格。②语言生活化。如王达与工友们之间的交谈,王达与彩仙之间的对话,都洋溢着普通人的生活气息。③语言诗化,富有张力。如小说中关于月光洒在王达身上的描写,还有彩仙与王达关于过日子的对话,含蓄有韵味。④文中多用短句,轻松、明快、活泼,富有节奏感。⑤人物语言个性化。如老赵、彩仙的语言,都符合人物形象各自的特征。   

6. 示例一:⑴不能删去。⑵理由:①这样结尾使情节结构更完整。这部分叙述王达床头多了新捏的彩仙泥像,并点出彩仙给王达好吃的使他很开心。这些内容是小说情节(为彩仙儿子捏泥人)的接续,点明王达重建家庭生活的美好心愿(或“对爱情新生活的美好心愿”)得以实现。②这样结尾突出了主题,张扬了人性美的力量。称颂了当代中国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与追求。③这样结尾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小说以美好结局收尾,体现了人情的和融与人性的醇美。

示例二:⑴可以删去。⑵理由:①删去后,小说故事情节结构仍是完整的。②删去后,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仍是明晰的,王达的朴实、憨厚、内敛、坚韧和彩仙的善良、温和、真诚、体贴,依然能清晰呈现在读者眼前。③删去后,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D项,“反映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这一理解不当。这篇小说写的是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际遇,但作者不从农民工艰辛无奈、以苦为乐的“底层角度”入手,而着眼于“底层光芒”这一聚焦点,表现了“王达”们身上体现着的真、善、美,对美的人际、美的爱情、美的生活的诗意追求。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1)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2)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3)语言简洁、传神;(4)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本题作答时可以先用一两个词概括特色,然后举例分析,用词、修辞、句式、语体色彩、风格角度,最后指出效果。如语言简洁传神,“奓着两手的泥巴,也嘿嘿笑”“王达嘿嘿笑,不吭声”,写出了王达淳朴、憨厚的性格。文中多用短句,如“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谁呢?”“彩仙啊。”“确实是彩仙。”使得文章读起来轻松、明快、活泼,富有节奏感。人物语言个性化,如“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体现人物个性特征。作答时从语言特色的各个角度去考虑,要细心去感受。

6.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一种个性化阅读,作答时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本题可以作两种回答,即“不能删去”或“可以删去”,不管选择哪个观点,都必须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进行证明。依据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现、读者的感受等方面考虑。如作答“不能删去”,从情节设置角度看,叙述王达床头多了新捏的彩仙的泥像,并点出彩仙给王达好吃的使他很开心,这些内容是王达为彩仙儿子捏泥人情节的接续,这样结尾使情节结构更完整。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看,点明了王达重建家庭生活的美好心愿。从主题表现角度看,作者张扬了人性美的力量,称颂了当代中国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与追求。另外,从读者的阅读感受看,这样结尾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可以发现: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快速增长。例如: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2015年阅读率为58.4%,较2014只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0~17周岁的未成来人2015年的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的76.6%增加了4.5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提升成年人的阅读率极难,因为成年人养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不易改意,由于工作繁忙,8小时之外很难有时间去阅读。所以,很难使没有阅读习惯的成年人挤出时间回到书桌和书本前。统计数据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因此,该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

(摘编自晃蓉 涂湘波《阅读立法必要性研究——基于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

材料二:

表1:国民综合阅读率及各媒介阅读率

                                             

表2:未成年人阅读率

[注]综合阅读率是指各媒介(传统纸质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等)阅读人数占调查样本总人数之比。其他电子媒介指光盘、PDA、手持阅读器。

(摘自周永红 陈邦《图书馆助力全民阅读的相关思考——基于2006-2016年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及报告的分析》)

材料三:

论及国民阅读状况,需要特别对其中的学生阅读生态进行关注和分析。国民阅读状况不好,往往归因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善国民阅读的状况,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特别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六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我国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进行专项调查,其中分列对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未成年人群展开调查,总体而言,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大致保持在80%左右。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未成年人整体阅读状况优于成年人,但作为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群体,其阅读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9-13岁年龄段,图书阅读率年度之间存在较大起伏,并在个别年度跌破90%(如2008年至2013年,其图书阅读率分别为93.50%、89.40%、92.10%、93.50%、96.50%、93.50%)。教育界、阅读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年龄段是养成个人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竟有10%左右的学生一年里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这是教育界应当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问题,也有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能真正到位的问题。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至今还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阅读课普遍未能列入课程设置。至于中小学语文课上的那种阅读理解,有阅读学的内涵,但过于僵硬,而为了应试需设置标准答案,又必然破坏阅读本身应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感,像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反,很可能使得很多孩子视阅读为畏途。

(摘编自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试想一个靠浮光掠影式片段阅读、没有建立起自我阅读情结和价值体系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又如何能够得到充盈。王文风认为,在普遍读网时代,应从加强读者引导、注重精品文献阅读保障、建立公信书评机制等方面培育国人的纸本阅读情结,使读者回归现实,回归书本,回归阅读。但从目前全民阅读大环境看来,尚未形成这种全民纸本情结热潮,阅读没有捷径可走,纸本阅读情结也并非朝夕之间形成,但拥有良好的习惯总是成功的一半。

(摘编自王德银《坚守与超越:从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透视国民阅读变迁》)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纸质媒介是国民阅读的重要媒介之一,虽然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纸质图书阅读率仍然保持逐渐上升趋势。

B. 随着新兴数字媒介接触率的提高与数字化阅读设备和平台不断更新,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异军突起,成为普遍现象。

C. 统计比较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阅读革与报低,期刊阅读率的升降情况,人们可以预见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D. 比较表1与表2可发现,未年人阅读率在早期远高于国民综合阅读率,而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两者数据现已基本接近。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被在于以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

B. 成年人阅读率增长缓慢,这是由于成年人生活模式固定。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之外难有充分余暇阅读。

C. 导致未成年人阅读率不高的因素较多,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得学生大都没有课余时间阅读。

D. 材料三强调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必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材料四则提出培育国人纸本阅读情结的策略。

E. 材料一、三、四分别从阅读调查数据、阅读状况与意义、阅读变迁等方面说明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9. 提高未成年人阅读率,学校方面应该怎么做?请结合上述相关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BD   

9. ①真正实施素质教育;②将阅读课普遍列入课程设置并加以落实;③改进中小学语文课阅读教学;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⑤提供充裕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材料二是两幅图表,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和图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作答时要认真地比对图表中的数据,C项,“人们可以预见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阅读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推断不成立。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息的能力。A项,“材料一引确凿的统计数据,阐述了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关键在于以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观点”这一表述不当,引统计数据是为了说明“阅读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阅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这一观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至关重要”则是由上述观点引申的推论。C项,“其主因是应试教育的桎梏”这一表述不当,原文只说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并未指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是主因。E项,本项概括貌似合理,实则与原文信息不吻合;例如材料四就不是讲阅读习惯培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材料中的观点、材料中的论据、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等。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B.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C.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D.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扈,随从:跸,指帝王车驾或行幸处。

C. 致仕,即辞官退休,又称为“致事、致政”等;文中“请老”亦同此意。

D. 受禅,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浩忠于职守,处事周密。他暂任建王府教授时,尽心献策;金军犯境,建王要代父出征,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并代草奏疏,获得皇帝赞许。

B. 史浩正直敢言,拨乱反正。他对张浚北伐恢复中原之策提出异议;他进言赵鼎、李光清白无罪,岳飞久蒙冤屈,应该为其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 史浩重视民心,维护民利。殿前司抓人充军,军人抢夺百姓财物,造成冲突,官司立案量刑时,他认为应区别对待不法军人与抗争市民,因此惹怒皇帝。

D. 史浩心胸宽广,宽厚待人。陈之茂曾经说过他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莫济为王十朋作行状,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

(2)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先前,史浩因为要在瓜州筑城,报告派遣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张浚辩论。王十朋也上奏史正志依附勾结,一并牵连到史浩,从此十三年不被召见。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往视之”的主语是史正志,故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C项;“朋比”是依附勾结,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二者意思不同。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该项曲解文意。“建王要代父出征”这一表述不符原文意思,原文是指“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意思是建王上书直言请求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并非代父出征。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备御”,准备防御;“是”,这;“傥”,通“倘”,假如;“兴”,发动;“教”,训练;“之”(第一二个),结构助词,的;“谓之恢复得乎”,反问句式;“之”(最后一个),指示代词,这。第二句得分点:“以为”,以之为,把这当作;“以”,介词,用;“有心”,存心;“是有心也”,判断句式。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及第。三十年,授任史浩为代理建王府教授。适逢金国完颜亮侵犯边境,(皇帝)下诏亲自出征。当时两淮失守,建王上书直言请求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史浩极力进言说:“太子不可以率兵。”建王大有所感而觉悟,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疏,请求随从帝王的车驾而尽到儿子的职责,文辞意气恳切周到。高宗看了奏疏,知道奏疏是史浩起草的,说:“真是王府的官员啊。”接着,殿中侍御史吴芾请求派皇太子为元帅,先去视察部队。高宗也想让建王普遍了解各位将领,于是(建王)随从帝王的车驾到建康。三十二年,孝宗接受禅位,(史浩)升任翰林学士。张浚将要谋求恢复中原,史浩和他意见不同。史浩上奏说:“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隆兴元年,(史浩)被授任为尚书右仆射,首先进言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应当恢复他们的官爵,授予他们的子孙俸禄。(皇帝)都听从了。先前,史浩因为要在瓜州筑城,报告派遣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张浚辩论。王十朋也上奏史正志依附勾结,一并牵连到史浩,从此十三年不被召见。(后来)(史浩)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为服母丧还乡,服丧期满后,担任福州知州。五年,(史浩)又担任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有许多空位为由,请求各招募三千人补充部队。不久殿前司就抓捕市民,被抓的人很多自己折断手指,表示不能当兵。军人依仗人多,就借机抢夺百姓财物。官司立案量刑时,想要拿军人、市民各一人杀头示众。史浩说:“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和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这难道是军人说的话吗?”皇上发怒说:“这是把我比作秦二世了。”不久,史浩请求离职,(却被)授任为太傅。十年,请求告老,授任太保退休,封为魏国公。绍熙五年逝世,享年八十九岁,封为会稽郡王。史浩喜欢推荐人才,曾经拟定陈之茂升官为郡守,皇上知道陈之茂曾经说过他坏话,说:“你难道是在用恩德报答怨恨吗?”史浩说“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莫济为王十朋作行状,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大致上他的宽厚就像这样。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裴晋公①

李郢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②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③。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注]①裴晋公:宪宗时,以中书侍郎讨平淮蔡,封晋国公,加中书令,以身系天下安危三十年,后因宦官擅权,力请罢职,治地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终日与友人诗酒相欢。②庾亮:东晋名士,颇受琅琊王司马睿器重。③羊昙:东晋名臣谢安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与谢玄围棋赌别墅获胜,将别墅赠予羊昙。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用“忧”“ 鬓如丝”写出裴晋公辅相四朝君主,无限苦心,尽显其鞠躬尽瘁的大节。

B. 龙马,古代传说象龙的骏马,用以形容裴晋公精神旺盛:“海鹤姿”用以形容裴公神态闲远。

C. 颔联写朝廷深夜下诏书,裴公便率军出征,降服敌将,显出裴公运筹帷幄的过人军事谋略。

D. 诗赞类裴晋公的气节、功勋、风度,用语庄重,而用典以映射诗情,也使结构避免了板滞。

15. 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D    15. 示例一:①以景结情(若答“借景抒情”,亦可)。②旧时的绿野堂紧闭,飞鸟在夕阳下缓缓而归,目光所触,清冷寂寥,余晖苍茫。③诗人先用“惆怅”一词点明感情,接着以凄清黯淡的景色来渲染怅惘心绪。

示例二:①讽刺(或“美中有刺”、“巧用讽刺”)。② 旧时绿野堂紧闭,飞鸟在夕阳下缓缓而归,目光所触,清冷寂寥,余晖苍茫。③诗人直抒惆怅之情,暗寄讽刺朝廷疏远老臣之意,也含有委婉劝裴公归隐、安享晚年的意味。语意含蓄曲折,韵味深远。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概括诗人在文中的情感思想和观点态度。C项,表达“裴公运筹帷幄的过人军事谋略”不合适,结合上下句来分析,颔联应该着重在表达赞美裴公建立勋业,同时也凸显君臣相遇之情。D项,“三秋月”喻裴公襟怀坦诚,“两路棋”实际是借典故来表达诗人自己受赏识被爱护的感佩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从思想感情的表达角度考虑表现手法,即情感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尾联“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意思是旧时绿野堂紧闭,飞鸟在夕阳下缓缓而归,目光所触,清冷寂寥,余晖苍茫。诗人以景结情,以凄清黯淡的景色来渲染怅惘心绪。另外,“惆怅”一词是诗人直抒胸臆。“旧堂扃绿野”,裴公晚年在东都洛阳午桥作别墅,号“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酒相欢。因裴后来出守河东节度,绿野堂空寂,故诗中称“旧堂”。“扃”指从里把门关上。“惆怅旧堂长扃”,是说裴公当归田自乐。“夕阳无限”言黄昏景象美好,“鸟飞迟”表面上写倦鸟归林,实则有委婉地讽刺朝廷排挤老臣之意。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以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为习惯的一句是“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刻苦求学、自得其乐,不以物质生活贫乏为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功在不舍    (3). 余独好修以为常    (4). 以中有足乐者    (5).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驽”“修”“中”“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在不少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养生秘诀”、形形色色的“经验之谈”,极易对人们的认知造成误导。

②若知识储备不够,教学必捉襟见肘,无法游刃有余;为上好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她查阅了大量图书音像资料。

③专家认为,美方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单方面升级贸易摩擦,将无法享受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最终将会“自毁长城”。

④电动自行车因方便短途出行而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电动车不文明行驶现象却习以为常,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

⑤目前计划建设的这1000个特色小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审慎而为,切不可鱼贯而入、一蹴而就,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⑥一个世纪以来,中朝一起经历了亚洲的许多苦难,不仅唇齿相依,休戚与共,而且曾经并肩作战,血肉相连,结成深厚友谊。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成分复杂。运用错误,应改为鱼目混珠 。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自毁长城: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对象不恰当,改为“作茧自缚”。

习以为常:意思是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语境不恰当,改为“屡见不鲜”。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运用错误。改为“一拥而上”。

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符合语境。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个国家人才的高度与厚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宽度和深度,而人才的激励、使用、培养机制又决定了人才的高度和厚度。

B. “八项规定”具体持久的落实,主要原因是在于以xizong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C.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首次的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

D.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从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激励、使用、培养”应是“培养、使用、激励”。B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就在于”杂糅。C项,表意不明,应把“首次的”改为“的首次”;成分残缺,在“实行……毕业证落户”后加“政策”。故选D项。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李经理举起酒杯对嘉宾说,今天是我家小女周岁华诞,感谢大家光临,请大家不要客气,吃好,喝好,玩好!

B. 本人因匆忙赶来上课忘了吃早餐,现在饥肠辘辘,无法坚持上课,特请假一节去吃早餐,请老师务必批准为盼!

C. 疗养院里,女婚对岳母说:“妈,您放心好了,泰山大人那边小婿会照顾好的,改天我再和爱人、孩子来看您。”

D. 因文艺晚会演出需要,特向贵处借汉服6套,音响1套(包括扩音器1个,话简3个,音箱2个),明天上午10点前归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华诞”是敬辞,称呼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用在小孩身上,对象不合。B项,“务必”使用不得体;另外,该请假条内容表述不简明。C项,“泰山大人”称谓不合语境。D项,“贵处”敬辞,使用得体。故选D项。

20. 在卡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日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①__ 。例如,美妙的音乐②__,但对于正在学习、体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噪音。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③__。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答案】    (1). ①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2). ②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    (3). ③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本语段主要谈“噪音”问题,①紧承前一句,内容主要从后面句子中推断,而后面的内容主要是谈“噪音”的断定,即凭借人的主观判断,所以①应该为“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等相关内容。②与其后面一句构成转折关系,与“噪音”相对的即“美妙的音乐”是“乐音”。③是其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乐音”。

21. 阅读下面文段,按照要求作答。

第一使时间,法国着名大作家雨果为了赶写一部作品,必须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频紧的社交需要又使得他难以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这样就可以不失礼节地谢绝一切亲友的聚会之类的活动,直到须发长齐为止。当然,等到须发长好后,他自然是将又一部辉煌巨著奉献给世界了。

人雨果想出这一方法的思维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一番推理。请补足以下的推理环节。

(1)如果把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那就可以不失礼貌地谢绝一切活动。

(2)______________

(3)所以,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如果谢绝一切亲友约会之类的社交活动,那就能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写完作品。    (2). (3)(如果)把半边头发和胡须剪去,就能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写完作品。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1岁技校生小聂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美发项目冠军,实现该项目我国金牌零的突破。她说她的梦想是让中国美发行业未来有国际发言权。

②80后外卖小哥阿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夺冠。他打工十四年,熟记上千首诗。他说:“不管做什么,我对诗词的热爱一如既往。”

③90后大学生小田,放弃都市工作,返乡当铁匠。他说:“我要发扬祖传打铁工艺,造出中国好铁锅。”他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④18岁盲青年小王凭着出色的中提琴演奏,收到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他说:“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的奋斗。.”

⑤当下有些青年讲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谈一切”的活法。生活随缘,有目标也行,无方向也罢;工作随意,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

置身于新时代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参与《时代青年)杂志社主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论坛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年,新时代在召唤你

xizong曾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 xizong再次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理想、本领、担当,在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性时刻,xizong用这三个词向广大青年发出了温情寄语和殷切期望,不仅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更是激励着青年一代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书写华章!

新时代的青年要有理想,志存高远。

理想就像是我们前进的航标,它指引着远行前方的路。习xizong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是xizong对于我们的真情关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给予的厚望和嘱托。作为青年后备警官,作为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我们更加有理由在这战鼓催征的新时代脚踏实地苦干,坚定理想信念,不负时代韶光,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奋发图强。

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本领,实干兴邦。

在十九大报告中,xizong还明确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的确,纵观历史,只有那些在不断拼搏的有本领之人才会不断进步,直至强大。作为青年后备军官,我们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而是要付诸行动,珍惜韶华固强补弱,干好每一件事,在步入军营后才能充分发挥骨干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指挥官。

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担当,重任在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我们是这个重任的执行者,我们一定要扛起这个重任向前进。进入新时代,前辈们把强军兴军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新一代革命军人手中。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努力完善自己,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建设现代化武警,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xizong的这番话,已为新时代的青年道出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拥有青春,我们最好的背景就是这个新时代,只要我们在新时代激荡的青春下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够成为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

【解析】试题分析:这道作文试题所供材料,前四则都是“暖闻”,充满新时代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共性,又有个性,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感;第五则呈现的是当下社会部分青年的另类生活态度。五则材料基本内涵分列如下:

第一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校生小聂刻苦磨砺技艺,勇夺美发行业桂冠。以“工匠精神”打底的青春,才有恒久价值。

第二则:青春直面人生风雨,心中拥有诗歌与远方,这样的青春才美。

第三则:年轻人要有志向,敢于担当。

第四则:身残而志坚,一样能成就梦想。让世界看见你的奋斗,这样的青春才美。

第五则: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缺乏积极进取与努力拼搏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上述五则材料间存在对立、同一或矛盾的关系,考生可任取其二三则,生发所写文章的主旨。材料一与二的组合,可生发立意:现实人生的奋斗离不开对艺术美的追求。材料一与三的组合,可生发立意:(1)路是人走出来的,理想是靠奋斗实现的,青年人要有闯劲。(2)秉持工匠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追求。(3)无论是弄潮时尚还是承续传统,都须有明确的志趣、坚定的信念、恒久的热爱。材料一与四的组合,可生发立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让世界见证我的奋斗。材料一与五的组合,可生发立意:青春的灿烂源自精益求精、勇于进取,而非“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态度。材料二与四的组合,可生发立意:面对人生的种种情形,年轻人都应该满怀诗意的乐观与憧憬。材料一、三与四的组合,可生发立意:壮丽的青春源于高远的理想和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材料三、四与五的组合,可生发立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于“消费”的;不可“一切随缘”,而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收看!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