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6月考试高一语文
第I卷(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人尽皆知的,勿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1. 对文中“送去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行“送去主义”,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将汉语言文字送出去。
B. “送去主义”要送去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等有价值的文化精髓。
C. “送去主义”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送去汉语言文字,因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D. 全世界环保问题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如能切实实行中国的文化,必能济西方之穷。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汉语言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我们才提倡“送去主义”。
B.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早已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记载。
C. 作者在文中之所以提倡“送去主义”,原因之一是我们要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D. 虽然西方国家拿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我们仍愿意奉行“送去主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鲁迅的“拿来主义”相比,该文的“送去主义”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B. 因为西方不知道如何拿,拿什么,所以,发展起来的我们才提倡“送去”。
C. 早在古代,我们就有“送去”的先例,所以,今天,我们完全能够自信地提倡“送去”。
D. 真正的“送去”意义是重大的,不但可以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能解决他们许多问题。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D 项,原文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而非“中国文化”,扩大了范围。
2. 试题分析:A 项,把汉语言作为“送去主义”的唯一原因是错误的,夸大了汉语言的作用。
3. 试题分析:B 项,作为“送去”的原因,文中并未提到西方不知如何拿和拿什么的问题,所以是错误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 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 ,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8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 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 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 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5. 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7. 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4. AD 5.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生活处境艰难; ②揭示出人物的处境。将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与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形成对比,突出了妈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和丫蛋孤单寂寞的境遇;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寒冷的北风渲染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丫蛋的孤独无奈的悲凉心情;④为下文写丫蛋孤单无聊时去看魔术,结识中年汉子作铺垫,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6. 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7. 观点一:同意。丫蛋妈妈和中年汉子虽身有残疾,但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①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虽身有残疾,但都有可贵的怜悯同情关爱之心,他们关爱家人,也关爱陌生人。正是这份善良纯真让他们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生活。②从情节上看,作者采用明暗双线结构,精心塑造了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互相关爱的故事,正是这种爱与怜悯使他们由陌生到相知、相助,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③从主题上看,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着种种缺憾,但只要拥有善良、淳朴的心灵,也可以得到生活的精彩“传奇”,拥有完美的人生。
观点二:不同意。那些无聊的围观者虽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但他们缺少美丽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①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上看,作者塑造这些冷漠的看客,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他们虽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却精神残缺,多了几分冷漠,少了许多关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怀有善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社会更加和谐。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写中年汉子很快掌握了魔术技法错误,应该是中年汉子回去做了准备。B项,“都是通过神情描写”不恰当,还通过对比、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不只是神情描写。E项,“理解、信任”在文中无依据。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等。第一段,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与其他同学形成对比,揭示出人物的处境。第二段写天气寒冷,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作答时再具体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题目《传奇》的内涵,可以结合其表面意和深层意分析。表层意:中年汉子的魔术变出了丫蛋需要的东西;丫蛋,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因此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而相识,到结尾演变为爱情,这是传奇。更为深层的含义,三个苦难人走到一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上进行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具体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9.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8. AE 9.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10.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语言,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文中的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此项属于片面认识。C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D项,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可根据文中的“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等情节概括其“耿直刚烈”“坚持原则”“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从结构上看,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应;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从艺术效果上看,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在高潮处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结构的题目,要求分析结尾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荆轲已死”是双关句,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这样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深化,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完整。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敏闻之曰:“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赣围其城。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召赴阙,宋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主完颜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敏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时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宋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浚不听,令敏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居岁余,敏抗章曰:“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仍请更筑其城。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敏,敏曰:“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
(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B. 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C. 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D. 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1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男,爵位名,唐代开始设置,为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
B. 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任官者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C. 周庐,古代皇宫周围所设的警卫庐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值班室。
D. 除,在文中是“免除、罢免”之意,此外“除”还有“台阶”之意,如“洒扫庭除”。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敏为将坚决果断。当朝廷尚未发兵之时,他就率领部队奔驰七日,直接到赣州城围剿齐述并大破之。
B. 陈敏为国恪尽职守。他劝说成闵乘金兵不备之时进攻大梁来救江淮地区,但成闵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C. 李显忠北伐时,陈敏劝说张浚不要急于出兵,否则一定会失败,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 陈敏深得皇帝赏识,当金国人离间他时,皇帝不但知道不是陈敏的过错,反而征召他入朝担任高级武官。
1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2)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答案】11. D 12. D 13. A
14. (1)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2)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不听,陈敏于是称病回到姑孰。
【解析】
11.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 其中标志词应抓住。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除”在文中是“授予官职”之意。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 试题分析:A项“大破之”是在“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按、悉、扼、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2)说、邀、归师、移疾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陈敏字元功,是赣州石城人。父亲陈皓,有才能武力,建炎末年,因为击破赣州盗贼李仁的功劳,补授官职直到承信郎。陈敏身高六尺多,精通骑马射箭,累积做官到忠靖郎。因为杨存中的推荐,提升阁门祗候。当时闽地盗寇较多,殿司的士兵去防卫,都不服水土。从这时候开始,招募三千当地士兵安置在左翼军中,让陈敏任统制,驻扎在漳州。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赣州的齐述占据赣州城叛乱,响应聚集的有数万人,准备放弃赣州往南窜犯。陈敏听到消息后说:“赣州兵精悍强劲,善於奔走险地,如果朝廷发的兵没有到,万一奔突冲出,江、湖、闽、广等地就要受骚扰震动了。”不等命令,率领他的部队奔驰七天,直接抵达赣州并将城包围起来。过了一个月,朝廷命令李耕统率各路大军来到,击破了叛军。累积功劳任命为右武大夫,封为武功县男,兼任兴州刺史。征召到朝廷,宋高宗见他外形相貌魁武伟岸,授任破敌军统制。不久母亲去世,下诏命服丧未满重新起用,率领他的部队驻守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来进攻,成闵任京湖路招讨使,将陈敏的军队隶属他,升任马司统制,驻军在荆、汉之间。陈敏劝成闵说:“金人的精锐骑兵都在淮河一带,汴都一定没有守备,如果从陈、蔡两地直捣大梁,击溃它的心腹,这是救援江、淮地区的办法。”成闵不听。跟随成闵退到广陵驻守,此时金兵还没有渡过淮河,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不听,陈敏於是称病回到姑孰。
孝宗即位,张浚巡视安抚江、淮地区,上奏任命陈敏为神劲军统制。张浚检阅部队后,陈敏改任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派遣李显忠北伐,张浚想派陈敏同去,陈敏说:“盛夏发兵不合时宜,而且金国人的重兵都在大梁,我是客方他是主方,胜败的形势先已形成了。希望稍微等一等。”张浚不听,命令陈敏屯兵盱眙。李显忠到了符离,果然失利,陈敏於是进驻泗州防御。金人议和,皇帝下诏命陈敏退守滁阳。陈敏向朝廷请求,说滁阳不是迎击敌人的好地方,改守高邮,兼主管军事。与金人在射阳湖交战,打败他们,烧了他们的船,追到沛城,再次击败他们。
乾道元年(1165年),迁任宣州观察使,召入朝授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在任一年多,陈敏上书直言说:“长期担任皇宫警卫,没有机会效鹰犬之力,何况敌人性情多诈,和谈不足以依靠。如今两淮没有设防,臣请求率领旧部士兵,再次驻守高邮。”接着请求重新修筑高邮城。於是取消常任官阶,授任光州观察使。乾道四年(1168年),北国人侍旺在涟水军反叛,秘密联络本朝,声称联系约集山东十二个州的豪杰起义,要恢复中原。皇上就这事询问陈敏,陈敏说:“侍旺想藉我国的力量来做打劫的事罢了,一定不会成功,请不要听从。”正值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来往,侍旺失败后,金国有离间的话,皇上知道不是陈敏的罪过,於是召陈敏入朝任左骁卫上将军。
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 ,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两句是:___ ,___。
③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 ,___。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理解性的名句默写,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复习时,应针对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特点,结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从提示人生哲理、反映生活真谛、描摹人物情貌、表现事物真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唯、喧、豗、砯。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17.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6. BD 17. 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分析。“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
第II卷(选择题)
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盖茨在宴请中国慈善家时特别规定要保守秘密,以至今天也未见50位慈善家的完整名单。尽管晚宴是围绕慈善这样的公益主题,但其过程却是相当私密性的。
B. 年轻人对手机特殊功能的情有独钟推动着手机产品向着多功能、多特色、高赢利,而那些嗅觉灵敏的手机厂商也乘机推波助澜。
C. 近年来一股网络祭祀之风悄然兴起,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和接受。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
D.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高压严管的政策,而对其在生活方面又过分溺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向着”缺宾语中心词,在“高赢利”后加“的方向发展”。 C项,改为接受与追捧。 D项,重复赘余。“过分”与“溺爱”重复,删除“过分”。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B词残缺,选项D成分赘余。
1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香港政改酝酿已久,各界对某些敏感事件纷纷发表意见。表决结果出来之后,大众 基本满意,至此,政改这件牵动人心的大事件终于________。
②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发表讲话。公众期待耶伦_________,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③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句俗语,似乎廖化的能力如何已经_________,但廖化真是这样不堪吗?
A. 盖棺论定 一锤定音 尘埃落定
B. 尘埃落定 一锤定音 盖棺论定
C. 一锤定音 尘埃落定 盖棺论定
D. 尘埃落定 盖棺论定 一锤定音
【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
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
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
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 ①④③⑤②
B. ①③④②⑤
C. ④③①②⑤
D. ④①③⑤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从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太阳出来了”“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和表变化先后的句子“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以及对象的一致得到答案D。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___ , 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②___ , 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___。
【答案】 (1). 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 (2). 污染的成因 (3).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的中心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语段是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①是照应环境是全球问题,后面是“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所以此空应为“环境没有国界”; ②后面是污染的具体原因,此处应该是总说;③是文段的结尾,应该总结,照应前面的“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时,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和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请你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 拒绝急功近利
近读王选夫妇20世纪80年代初写给两个侄女的一封家书,其中谈到他们特别欣赏那种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的人。读过之后,我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拒绝急功近利的理念贯穿这封家书的始终。
由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他的精神生活;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决定了他的精神状态;因此拒绝急功近利,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那么,拒绝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从何而来呢?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所说:“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秉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滋润,不断净化,不断提升。我们向往的崇高境界当然不能靠上天的赐予,也不是一时灵感闪现所能带来的。从王选夫妇的这封家书中,我们顿悟:坦然拒绝急功近利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崇高境界的支撑,而崇高境界是在人生历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倦跋涉中去一点一点构筑的。一个人眼界宽阔,胸襟坦荡,百折不挠,心态开放,气定神闲,取决于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取决于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我反省,舍此,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无法抗拒庸俗化的功利诱惑,你也无法走出急躁、浮夸、肤浅的怪圈。
拒绝急功近利,对今天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下的我们,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忠告!学界常常感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之庸俗,精神状态之功利,精神境界之低下,以至荣辱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于是我们看到,望子成龙而剥夺孩子童年欢乐的家长,梦想一夜暴富而不愿工作的“啃老族”,期盼著作等身而论文作假的知名教授,不愿坐“冷板凳”而剽窃成瘾的年轻学子:一切曾经潜滋暗长上不了台面的蝇营狗苟在潜移默化中一下子变得风生水起,肆行无忌。
过于贪功求名便会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就会变得鼠目寸光,鼠目寸光就必然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最终就会身败名裂:这就是急功近利使然的内在逻辑。然而,人们要想超越急功近利,远离庸俗浅薄的困扰,保持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让我们记住王选夫妇在这封家书结尾处写下的那简短却更令我们怦然心动的话吧:“要力求掌握真才实学,不图虚名,要真正做到这点不太容易,特别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立意参考: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写作时,如果脱离“教育”这一话题,把重心放在“学习要拓宽渠道,开阔视野”“年轻一代要加强自身修养”或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可判为二等以下。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功利”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