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3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就可以。
2019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高考二套题AB卷模拟题出版,数量有限,卖完即止!
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3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共4题;共12分)
1. ( 3分 )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是重要内容。一方面,注重发展的整体 ,补足短板,避免“木桶效应”;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70年 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聚精会神走好脚下的路, 谋划未来的路。既能仰望星空看长远,又能脚踏实地抓当前,让中国的发展不断延伸到未来。
A. 效应 日夜兼程 运筹帷幄 B. 效应 日夜兼程 未雨绸缪
C. 效能 风雨兼程 运筹帷幄 D. 效能 风雨兼程 未雨绸缪
【答案】 D
【解析】【分析】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效能: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第一空所在句强调的是要发挥整体作用,故选“效能”。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地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根据后面的语意,第二空强调的应是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故选“风雨兼程”。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运筹帷幄:策划于军营之中,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第三所在句强调预先规划,故选“未雨绸缪”。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使用。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词语的解释来判断。
2. ( 3分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同样是雾霾,“海派霾”与“京派霾”有很大差异。北京的空气受西北沙尘影响大,
, 。 , , , ,其所占的比值较之京津冀地区更高。长三角相对湿度一直较高,在同等污染条件下,长三角比京津冀地区更容易形成雾霾。
①尤其是铵盐等吸水性很强的人为污染物
②其主要成分是吸水性较差的铝硅酸盐
③长三角地区则不同
④产生雾霾的细颗粒物中天然尘埃所占比重约30%
⑤其中主要成分是吸水性较强的有机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等
⑥一般天然尘埃不足10%
A. ④②③⑥⑤① B. ④⑤③⑥②①
C. ⑥②①③④⑤ D. ⑥⑤①④②③
【答案】 A
【解析】【分析】语段开头说“海派霾”和“京派霾”有很大差异,接着说北京的空气,故后面应是按照“海派霾”“京派霾”的顺序,就产生雾霾的细颗粒物的吸水情况,进行具体说明。横线后面说长三角比京津冀更容易形成雾霾,故②④言吸水性较差,说的北京地区的雾霾,①⑤⑥言吸水性较强,说的是长三角地区。由横线前的内容“北京的空气受西北沙尘影响大”可知,④②句应放在前两空,④句“产生雾霾的……”与横线前的句子“北京的空气受西北沙尘影响大”衔接自然,②句的“其”指的是“产生雾霾的细颗粒物”,故④在②前;③句“长三角地区则不同”领起,根据介绍“京派霾”时先讲到天然尘埃的比重,然后是主要成分的介绍的顺序,⑥在⑤前,根据①中的“尤其”可知,①应在⑤后,故⑥⑤①相连。故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⑥⑤①。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3. ( 3分 ) 下列各项中的诗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和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勤奋的结晶,勤奋为你打造稳固的基石,助你跨过困难的鸿沟,带你走进成功的殿堂。
B.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有些人目光短浅,双眼紧紧盯着自身那么一点私利,须臾不敢离开,竟将身外之物当着终生追求的目标,难免有些可怜。
C.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的成功所陶醉,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必然一事无成。
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岁月无情,总是催人老去。然而,如若我们能时常保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远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那么岁月能老去的不过是年华。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出柳永的《蝶恋花》,意思是: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语境借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言勤奋的道理。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B项,“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语出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寻求?前一句启示我们对待身边的人或事物,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最熟悉的东西也会是最陌生的、最不易理解的。后一句是说禅道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求索,而不能在自身之外寻找。进一步说,真正的才学在自身,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不能因为别人的某种观点而轻视了自己。B项从目光短浅、淡泊名利的角度引用该诗,与诗意不合。
C项,“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语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意思是当你不觉走进群山设下的圈套里,一座山刚刚把你放过,另一座山又把你拦挡。强调不要被一时的成绩所迷惑,用于吃处符合语境。
D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语出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意思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叹衰老。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基本意思以及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4. ( 3分 ) 下列各项最能揭示漫画含义的一项的是( )
A. 车祸猛于虎 B. 拥有即负担
C. 重压出英才 D. 负重显担当
【答案】 B
【解析】【分析】漫画是有小汽车和人物构成,小汽车压在人物的背上,此人的一只手臂护着背上的小汽车,眼前是汗珠飞落。手臂主动护车,表明此人视车为财富,而汗珠飞落则表明负担太重,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画意与“拥有即负担”吻合。
手臂主动护车,与“车祸”意相去甚远,“猛于虎”之意在图中未有落实,故A当排除。
背上的小汽车对此人来说是“重压”,在这重压下只见“他”大汗淋漓,这等情景未能显示“英才”之意,故排除C项。
D项中“担当”在图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领会,确定图画的内容,这是解答的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20分)(共1题;共20分)
5. ( 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
袁枚
雍正间,西林鄂文端公作苏州布政使,设春风亭,招致四方贤俊,皆以耆旧见重,而以十四岁童子与会者,唯杨君一人。君名潮观,字宏度,号笠湖,常州无锡人,生而沉默寡言,秩秩见于面目。以乾隆元年举人,历宰晋豫滇南三省,迁知四川简邛二州,再调泸州。
在文水五年编审之期,值历年徭役不均,君亲加区别,除鳏寡孤独者千余人,过杞县有羸男惫妇百余焚香跪道旁,乡保指曰:“此公所活氓也。”君愕然,乡保曰:“公不记某年闻赈归来一案乎?大府不准报销,此辈皆公捐俸所活氓也。”亡何,长子掄举进士,而公奉调泸州,年逾七十,初志不欲往。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即到官碾谷,检交一切在官闲款,分设三粥厂。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笑曰:“吾事毕矣!”即以老乞归。
河南布政使苏崇阿查赈,问有滥否。曰有。有遗否,曰有。苏怒,厉声曰:“又遗又滥,何以为赈?”君曰:“口称无遗滥,而心不自信,故不敢欺公。”苏曰:“然则,汝有可信者乎?”曰:“官无侵吏无蚀,是可信也。”苏嘉君言之诚,慰劳而去。君以古贤自期,与今之从政者格格不入。
河南灾,奉檄办河料二百万,君频蹙曰:“野无青草,何能办料?”即牒民疾苦求免。俄而有省会来者曰:“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亦卒不问其作何解也。君常自言,居官信心而行,投艰不辞,理繁不乱,然往往有恨者。在杞县回署,求赈者麻集,有一人裸而攀车,隶人逐去,次日早出已死深雪中。泸州营兵借谷所送,册漏造防汛者姓名续请,而君病竟忘补给。以此二事时时抱憾。呜呼,今士大夫乘坚策肥,知有己而已,视民若秦越,人之不相关,君能仁其民,而过后犹痛然,其行事居心岂凡所及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历年徭役不均 值:适逢
B.君以古贤自期 期:要求
C.即牒民疾苦求免 牒:发文
D.然往往有恨者 恨:怨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潮观是乾隆元年的举人,沉默寡言,面呈智慧,十四岁时受苏州布政使的邀情,与年高望重的人在春风亭相聚。
B.杨潮观听闻赈灾情况后回府,但上司不肯动用公款救济灾民,他就捐出自己的俸禄,使这些灾民得以活下来。
C.杨潮观不知赈灾工作的进展如何,缺乏自信,面对苏崇阿“赈灾有无遗滥”的提问,他便都以“有”回答苏崇阿。
D.杨潮观从杞县回府衙时,途中有一个人裸身攀车请求救济,被衙役赶走,第二天发现其死在深雪中,杨潮观对此事时时抱憾。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②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
(4)杨潮观为官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D
(2)C
(3)①随即听到泸州发生大饥荒,道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他情绪激昂地说:“见义不为不是勇士!”
②这是上级知道你在杞县有家庭负担,所以特地加大了数量,这是为你生财着想,你不懂,才要坚决地不肯接受。
(4)①关心民生疾苦;②勇于承担重任;③信守诚信之道;④保持廉洁之身。
【解析】【分析】(1)恨:遗憾。
(2)C项,“不知赈灾工作的进展如何,缺乏自信”理解有误。原文中说杨观潮“心不自信”,是说心中不能确信赈灾工作没有遗滥,也就是说,心中怕有疏漏,而不是“不知赈灾工作的进展如何,缺乏自信”。
(3)本题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句的翻译,如“闻”“慨”“勇”“累”“计”“固”。
(4)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为官方面”的限制范围和“简要概括”的要求,从原文中认真筛选信息再加以概括。由“大府不准报销,此辈皆公捐俸所活氓也”可知,杨观潮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年逾七十,初志不欲往。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可知,杨观潮勇于承担重任;由“口称无遗滥,而心不自信,故不敢欺公”可知,他信守诚信之道,不作虚假之言;由“君笑曰:‘吾诚不解!’”可知,他拒绝以权谋私,保持廉洁之身。
故答案为:(1)D;(2)C;
(3)①随即听到泸州发生大饥荒,道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他情绪激昂地说:“见义不为不是勇士!”
②这是上级知道你在杞县有家庭负担,所以特地加大了数量,这是为你生财着想,你不懂,才要坚决地不肯接受。
(4)①关心民生疾苦;②勇于承担重任;③信守诚信之道;④保持廉洁之身。
【点评】(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关键信息,对人物进行细致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参考译文】
雍正年间,西林鄂文端公担任苏州布政使,设立春风亭,招来四方贤俊人才,年高望重者受到重视,而以十四岁童子的身份与会的,只有杨君一人。君名潮观,字宏度,号笠湖,常州无锡人,生来沉默寡言,从面貌中可见其智慧。是乾隆元年举人,历任晋豫滇南三省官员,后调任到四川担任简邛二州知州,后来有调到泸州。
在文水五年编审,其间正逢多年徭役不均,杨君亲自加以区别对待,免除了鳏寡孤独者一千多人的徭役。他经过杞县,有一百多瘦弱疲惫的男女跪在道旁焚香,乡保指者这些人说:“这些人是您救活的民众。”杨君感到惊讶,乡保说:“你不记那年了解赈情回府的事情吗?上级不肯动用公款救济灾民,这些人都是您捐出的俸禄救活的人啊!”不久,长子杨掄举进士,而杨公奉调泸州,年过七十,开始不想前往。随即听到泸州发生大饥荒,道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他情绪激昂地说:“见义不为不是勇士!”随即到官署上任,检查筹集所有官府的闲款,分别开设了三个粥厂。在泸州不满一百天,共救活五十九万七千人。他笑着说:“我事情完成了!”即以年老乞求退休。
河南布政使苏崇阿检查赈灾情况,问有没有滥用赈灾款项。他回答有。苏崇阿问有没有遗漏需要救助的对象,他回答有。苏崇阿发怒,厉声说:“又有遗漏对象,又是滥发赈灾款项,怎么能够赈灾呢?”杨君说:“嘴上想说没有遗滥,但心中不能确幸工作中没有遗滥问题,所以不敢欺骗您。”苏崇阿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有可以确信的吗?”杨君说:“官和吏没有侵占(赈灾的财物),这是可以确信的。”苏崇阿称道杨君言谈诚实,安慰问候一番离开了。杨君以古代先贤自我要求,与现在的从政者格格不入。
河南发生水灾,遵令置办二百万河料,杨君频频皱眉,说:“田地里连青草都没有,怎么能够办这么多河料?”随即行文述说百姓疾苦,请求免办河料。不久,有省会来的人说:“你痴啊!这是上级知道你在杞县有家庭负担,所以特地加大了数量,这是为你生财着想,你不懂,才要坚决地不肯接受。”杨君笑这说:“我确实不懂!”最终也没有问究竟怎样借此生财。杨君常常对自己说,做官要凭心而行,赋予重任而不推崇,处理复杂的事情而不黄乱,但也常常有遗憾。在杞县回府署,求赈的人很多,有一人裸身攀车,衙役将他赶走,第二天早上发现死在深雪中。泸州营兵借谷发送,造册登记漏造防汛人员姓名,请求续发,但杨君病竟忘补给。因为这两件事,杨君时时抱憾。呜呼,今天的士大夫乘坚策肥,只知道有己而已,视民就像秦越那样疏远,在他人看来不相关,杨君能仁爱百姓,事情过后还会感到痛心,其行事居心哪里是普通人所赶上的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共1题;共11分)
6. ( 11.0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解析】【分析】(1)首联两句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之地。“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颔联两句用了“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朝廷已派大军出征,说明“北虏”强大。“征北虏”“会南河”则表现了军威之壮。
(2)颈联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尾联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相信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
故答案为:(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首先,根据描述景物和场面以及人物活动等特点进行分层;接着,提取几个概括性词语分点概括几幅画面;最后,结合诗句分析各个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共1题;共8分)
7. ( 8分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4)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6)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1)辩乎荣辱之境
(2)集芙蓉以为裳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舞幽壑之潜蛟
(5)赢得生前身后名
(6)雪上空留马行处
(7)切问而近思
(8)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析】【分析】本题在默写的时候,要关键以下汉字的正确书写:(1)辩;(4)壑;(5)赢;(7)切;(8)溢。
故答案为:(1)辩乎荣辱之境;(2)集芙蓉以为裳;(3)吾尝终日而思矣;(4)舞幽壑之潜蛟;(5)赢得生前身后名;(6)雪上空留马行处;(7)切问而近思;(8)观海则意溢于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的基本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共1题;共15分)
8. ( 15.0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氛。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北天之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妇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栅栅未出。
明月终于在云崖中间升起,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他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晒,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
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棂里,望得见屋里的内容:一张小桌上放着半块面包和几条冷肉,晚餐的剩余,窗前几上开着一本家用的圣经,炉架上两座点着的烛台,不住地在流泪,旁边坐着一个皱面驼腰的老妇人,两眼半闭不闭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个少妇,她的长裙散在地板上像一只大花蝶。老妇人掉头向窗外望,只见远远海涛起伏,和慈祥的月光在拥抱蜜吻,她叹了声气向着斜照在圣经上的月彩嗫道:
“真绝望了!真绝望了!”
她独自在她精雅的书室里,把灯火一齐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从东墙肩上斜泻下去,笼住她的全身,在花砖上幻出一个窈窕的倩影,她两根垂辫的发梢,她微澹的媚唇,和庭前几茎高峙的玉兰花,都在静谧的月色中微颤,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股幽香,不但邻近的花草,连月儿闻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边天然的妙涡,已有好几日不圆满:她瘦损了。但她在想什么呢?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
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1)请就语言特色,对第三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2)秋在旷野,秋在山岗,秋是树的凋零,是虫的悲鸣,而文章是怎样写出“印度洋上的秋思”的?
(3)作者表示要借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在自己的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请结合其后的五幅画面分析“高洁情绪”包括哪些内容?
(4)文章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作者为什么不盼望秋月团圆?试作探究。
【答案】(1)语言新奇贴切,先以“天幕”比喻云,以“喜孜孜”“问探消息”来写明星,再以侍婢比喻明星,新娘比喻月亮,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及想象手法的运用,将无生命事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雨后月亮将现未现时景象,表达了作者盼望月亮升起的急切之情。
(2)先写大洋之行中遇雨,通过雨写出零落萧疏的况味,展现“秋思”;再写大洋上空的月亮,由月光联想到月光下的“人间恩怨”,写地面上秋思的痕迹;最后面对大洋上的月色,表达自己的忧伤和对美的执着的追寻之情。
(3)对爱情的祝福之情;对新生命的赞美之情;对人间不幸的同情和抚慰之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4)①月圆,象征人世间的美好,但人世间缺憾常在,并不完美,唯有不“团圆”的月亮才代表人间的真实面貌;②月光抚摸,容易引发人的情思,不“团圆”的月亮更容易触发人对人间不幸和苦难的同情和思考;③不盼望秋月团圆,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表现了作者正视现实的清醒,以及博爱之心。
【解析】【分析】(1)就本题来说,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表现技巧主要为想象。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既要考虑表现手法所带来的效果,又要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表现手法看,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及想象手法的运用,具有将无生命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等作用,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看,既写出了雨后月亮将现未现时景象,有写出了作者盼望月亮升起的急切之情。
(2)作答时可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雨后大洋所见,写出零落萧疏的况味,突出“愁”,展现“秋思”;第二部分由月光引发回忆,记述月光下的“人间恩怨”,写地面上秋思的痕迹;第三部分重回现实,面对大洋上的月光直抒胸臆。明确三部分的内容,抓住“秋”、“愁”、“月”月组织答案即可。
(3)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一语所在段具有过渡作用,“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高洁情绪的菁华”即是对以下五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五段内容逐一归纳情感即可。
(4)从表层含义来说,月亮“团圆”代表美好,不“团圆”代表有缺憾;从深层含义上说,人们固然要追求美好,但人类无法摆脱苦难和不幸。研究作者的深层动机,既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向往之情,又表现了作者有正视现实的清醒,又有同情不幸和苦难的博爱之心。
故答案为:(1)语言新奇贴切,先以“天幕”比喻云,以“喜孜孜”“问探消息”来写明星,再以侍婢比喻明星,新娘比喻月亮,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及想象手法的运用,将无生命事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雨后月亮将现未现时景象,表达了作者盼望月亮升起的急切之情。
(2)先写大洋之行中遇雨,通过雨写出零落萧疏的况味,展现“秋思”;再写大洋上空的月亮,由月光联想到月光下的“人间恩怨”,写地面上秋思的痕迹;最后面对大洋上的月色,表达自己的忧伤和对美的执着的追寻之情。
(3)对爱情的祝福之情;对新生命的赞美之情;对人间不幸的同情和抚慰之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4)①月圆,象征人世间的美好,但人世间缺憾常在,并不完美,唯有不“团圆”的月亮才代表人间的真实面貌;②月光抚摸,容易引发人的情思,不“团圆”的月亮更容易触发人对人间不幸和苦难的同情和思考;③不盼望秋月团圆,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表现了作者正视现实的清醒,以及博爱之心。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从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考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既要考虑修辞手法,又要表现技巧。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结构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含义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领会。
(4)本题考查理解和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感情倾向,探明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明确作者的情感实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共1题;共12分)
9. ( 12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孟鸿声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2019年05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演变过程的起点。
B.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吸收了楚简的特点,它是对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
C.隶变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发生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过程中。
D.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追寻隶变的过程可以体会汉字的人文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相对来说不容易辨识,其向点画顿挫、渐趋平直的隶书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B.秦王朝颁布“书同文”的政令,只是统一了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却无法统一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
C.楚简文字具备多种书法艺术元素,已经包含了篆、草、隶、楷、行等点画,这些点画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
D.各诸侯国史官在隶变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是他们各具人文特质的书写,导致了多种新形体出现。
(3)说隶变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从全文看有哪些理由?试作归纳。
【答案】(1)B
(2)D
(3)①隶变使汉字形态逐渐变得更容易辨识,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②汉字普遍存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趋势;③各诸侯国史官秉持各自的人文特质,自觉追求新形体;
【解析】【分析】(1)B项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然而,……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原文有“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只是说楚文具有融合、转化、演进的可能,而并没有说隶书“是对楚简的融合、转化、演进”。
(2)D项,“汉字形体演化始于各诸侯国史官”说法错误。原文为“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意思是说,各诸侯国史官各自的“人文特质”的书写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是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而不是说这就是汉字演化的正常途径。
(3)解答是要注意“从全文看”的提示,抓住全文主要段落隶书与人文关系有关的语句,组织答案。如第1段的“变得更容易辨识”可以从历史必然要求的角度加以概括;第4段的“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势……”等句可以从文向今文转化的趋势的角度加以概括;第5段各诸侯国史官的做法可以从文化人的自觉追求的角度加以概括。
故答案为:(1)B;(2)D;(3)①隶变使汉字形态逐渐变得更容易辨识,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②汉字普遍存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趋势;③各诸侯国史官秉持各自的人文特质,自觉追求新形体。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共1题;共12分)
10. ( 12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治疗药物在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时,大多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控制疾病继续恶化,而且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另外,对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正常组织的修复与重建问题,更不能逆转原来组织器官的进一步被破坏的进程。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基因治疗不仅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而且还可以针对其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进行治疗。因此,基因治疗在未来的医学疾病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治疗即向靶细胞导入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调控缺陷基因表达或以正常基因矫正替代缺陷基因,以治疗相关的遗传病或基因疾病,它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治疗范围也已从常见的单基因疾病扩大至多基因疾病,从遗传性病扩展至获得性疾病。
——(摘自《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的认识与感悟》)
材料二:
迄今为止,大多数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许多不同的癌症都已成为基因治疗攻克的目标,从插入肿瘤抑制基因,免疫治疗到溶瘤病毒治疗等一系列的策略已被应用于治疗癌症。p53基因是迄今为止最常被转移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有一些临床试验结合了p53的基因转移与化疗或放疗。癌症的免疫治疗旨在增强肿瘤宿主体内肿瘤抗原的细胞反应,不同的策略都在临床中使用,包括用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肿瘤细胞接种,用编码肿瘤抗原的重组病毒载体接种疫苗,用宿主细胞接种疫苗,工程细胞表达肿瘤抗原或肿瘤衍生的RNA,裸DNA疫苗和肿瘤内注射编码细胞因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的载体。溶瘤病毒治疗利用特异性病毒肿瘤细胞中的靶向和复制,导致细胞裂解,从而杀死感染的肿瘤。
——(摘自《2018全球基因治疗研究报告》)
材料三:
艾滋病之所以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是因为HIV病毒会识别并摧毁人体T细胞,而病毒能够“认出”T细胞,由于T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存在。1996年,HIV病毒入侵T细胞的主要共受体CCR5被发现,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会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CCR5的帮助下,实现对免疫系统的破坏。随后的研究发现,CCR5-Δ32纯合突变的CD4阳性T细胞具有抵御HIV感染的能力。这一基因突变后,免疫细胞表面的CCR5受体就会发生变化,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就无法照常进行了。因此, 敲除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就成基因治疗艾滋病的关键。病毒在攻击目标细胞时,会把自身DNA整合到宿主细胞中。面对此等“不速之客”,细菌会利用各种方法“清理门户”,CRISPR/Cas9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存在于细菌当中的后天免疫机制,它能识认出外来DNA并加以记录,以后如果有相同的病毒再次“来犯”,这种机制就能立刻将其识别,并摧毁其DNA,防止自身沦为“病毒工厂”。2017年,邓宏魁课题组建立了利用CRISPR/Cas9进行人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的技术体系,利用这种比传统的基因编辑组技术更易用、成本更低的技术,他们完成了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的敲除。邓宏魁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案例由我国科学家完成!
——(摘自《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
(1)下列各项,不属于基因治疗的作用的一项是( )
A.缓解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症状,控制疾病的继续恶化。
B.修复与重建正常组织,逆转原来组织器官被破坏的进程。
C.可以针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治疗。
D.能够将遗传物质导入靶细胞,以正常基因矫正替代缺陷基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药物治疗有诸多不足,基因治疗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B.针对癌症的基因治疗已经开始临床试验,威胁人类的癌症不久会被基因治疗所攻克。
C.用编码肿瘤抗原的重组病毒载体接种疫苗,可以增强患者体内肿瘤抗原的细胞反应。
D.利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治疗艾滋病,比传统的基因编辑组技术更易用,成本更低。
(3)从艾滋病病理的角度简述邓宏魁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过程。
【答案】(1)D
(2)C
(3)①利用CRISPR/Cas9对人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②敲除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的CCR5基因,③从而使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无法进行。
【解析】【分析】(1)D项是基因治疗的原理而非作用。
(2)B项,偷换概念。说艾滋病“已被中国人用基因治疗攻克”不当,文中说的是“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案例”,而不是“艾滋病”。
(3)作答本题,要从理解艾滋病的机理和邓宏魁所做的工作入手。艾滋病是因为其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会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CCR5的帮助下,实现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如果能够在敲除基因中的CCR5,就能阻止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邓宏魁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故答案为:(1)D;(2)C;
(3)①利用CRISPR/Cas9对人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②敲除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的CCR5基因,③从而使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无法进行。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八、作文(70分)(共1题;共70分)
11. ( 70分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为有梦想,所以我存在。你在你的领域里不惜青春,我在我的道路上不知疲倦。
青春总是和奋斗与梦想联系在一起的,你认为当代青年应当有怎样的青春?请你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分析】材料只有两句话,言简意赅。第一句话“因为有梦想,所以我存在”是一个因果复句,阐释了“梦想”和“存在”的关系,“梦想”是“存在”的前提条件,“存在”是梦想的结果。这里的“存在”就是指人生的意义,考生可以从梦想对于人生的意义的角度进行立意。第二句话的内涵更为丰富,“不惜青春”要和其后的“不知疲倦”参互理解,就是指在青春时期要“不知疲倦”,勇于奋斗。据此,考生可以围绕青春与奋斗的关系进行立意。“在你的领域里”“在我的道路上”这两个状语强调的是专业和职业的不同,人们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身份地位也会有差别,这是筑梦路上的自然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当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创造辉煌。据此,考生可以从社会分工、工匠精神等角度立意。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共1题;共10分)
12. ( 10.0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诗家前称七子,后称杜陵,后世无其伦比。使七子不当建安之多难,杜陵不遭天宝以后之乱,盗贼群起,攘窃割据,宗社臲卼,民生涂炭,即有慨于中,未必其能寄托深远,感动人心,使读者流连不已如此也。
(清•归庄《吴余常诗稿序》)
(1)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________》,“杜陵”是指________。
(3)作者在材料中揭示了什么文学规律?(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
(2)典论·论文;杜甫
(3)人遭逢乱世,寄托遥深,作品方能感动人心。
【解析】【分析】(1)“自古”是一个表示时间的从句,“……者”固定短语,要与后者断开。“骚客”是专有名词,与后者断开。“士”与前者的作用和意义趋同,此处与后文也要断开,“ 遭逢 ”突出的是个人的遭遇和具体险境,此处与后者要断开。“者也”判断句的特点,要断开。故本句的断句为: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
(2)“七子”始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杜陵”说的是杜甫。
(3)结合“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杜陵不遭天宝以后之乱,盗贼群起,攘窃割据,宗社臲卼,民生涂炭,即有慨于中,未必其能寄托深远,感动人心 ”可以很好地归纳出答题要点。
故答案为:(1)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
(2)典论·论文;杜甫
(3)人遭逢乱世,寄托遥深,作品方能感动人心。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考点的理解能力。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自古自古以来传名于世的诗人,大多是被朝廷放逐的官吏,失意的文人,在世上不得志的人士。我认为一个人自身的遭际,是小事,但也反映了国家的遭遇。诗人们前面称道建安七子,后面称道杜少陵,后世无人可比。假如建安七子不生在多难的建安时代,杜甫不遭遇天宝以后社会动乱,盗贼群起,群雄割据,国家危难,民生涂炭,即心中有激愤之情,未必其能有深远的寄托,从而感动人心,使读者这样流连不已。
十、名著阅读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3. ( 15.0分 ) 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B.《边城》中,老船夫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老船夫死后,杨马兵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与翠翠作伴。
C.《三国演义》中,黄盖和周瑜密谋诈降,两人故意在曹操的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最后黄盖诈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一直等待查理的归来,结果最终等来的是查理与侯爵女儿订婚的消息,她一气之下,嫁给了德·蓬风,从此再也不管查理的事情了。
E.《老人与海》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小男孩曼诺林,他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作者借这一形象表明老人事业后继有人。
(2)简答题
①根据《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分析晴雯的性格特点。
②《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
【答案】(1)B,D
(2)①具有反抗精神,面对宝玉无端的发脾气,敢于直言顶撞;②心地纯良高洁,鄙视讨好宝玉,一心向上爬的奴婢;③说话言辞犀利,不留情面;④懂得适可而止,以“撕扇子”终结与宝玉的争吵。|觉慧看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尤其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决定出走。但是他想要出走的想法,遭到了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但他不愿屈服,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的人,告别了觉新、觉慧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了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解析】【分析】(1)B项,老船夫并没有预知自己何时去世,因此并没有当面将翠翠托付给杨马兵。D项,欧也妮在得知查理订婚的消息后,还是帮查理还清了他父亲的债务。
(2)①《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展现出的是晴雯敢于直言顶撞的精神气质,突出的是她内心的高洁美好品质,这是美好的情怀的体现。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说话犀利,会适可而止等角度阐释。②“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展现出的是一种不屈服的态度,呈现出的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的体现,可以从不同角度细致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BD;
(2)①具有反抗精神,面对宝玉无端的发脾气,敢于直言顶撞;心地纯良高洁,鄙视讨好宝玉,一心向上爬的奴婢;说话言辞犀利,不留情面;懂得适可而止,以“撕扇子”终结与宝玉的争吵。
② 觉慧看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尤其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决定出走。但是他想要出走的想法,遭到了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但他不愿屈服,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的人,告别了觉新、觉慧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了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①本题考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十一、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4. ( 15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泰坦尼克号”船难常常被当作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喻。在人生与历史交织的这艘邮轮上,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的种种制度安排,就是社会结构。“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就是由于与舱位、性别、年龄相关的制度安排影响了不同乘客的生存机会。在“泰坦尼克号”上,票价越高,其舱位距离逃生甲板就越近,乘客到达甲板的时间也越早,登上救生艇的可能也就越大。针对舱位差异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乘客的幸存率总体而言逐级递减。另一方面,“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撤离原则,使得船上女性和儿童的幸存率比男性更高。这些制度安排才是影响个人生存机会的结构力量。
然而,“结构的力量”之所在,也隐藏了“结构失效”的可能。在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会影响结构的效力。“泰坦尼克号” 二等舱男性乘客幸存率最低的原因便在于此。“泰坦尼克号”在乘客撤离时,采用了“女士和儿童优先”这一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制度安排,但这一安排在两舷的具体实践是不同的。二副对聚集在左舷甲板上的二等舱男性乘客一律不许登上救生艇,而一副对聚集在右舷甲板上的三等舱男性乘客,在甲板上没有女士和儿童的情况下是允许他们登艇的,结果三等舱里男性乘客逃生率反而高于二等舱。任何制度安排,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才能发挥效力;无论是结构的力量,还是结构失效,都是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的结果。每个行动都会影响到许多其他人,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而承担“行动的力量”。
(节选自何江穗《行动的重量:“泰坦尼克号”生与死的另一面》)
(1)简要回答什么是结构的力量。
(2)举一副和二副的事例旨在说明什么?
(3)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因取消了“旗人”的特权,游手好闲,不自食其力,最终饿死,试用本材料所阐述的社会学观点分析其如此结局的原因。
【答案】(1)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存在差异,针对这种差异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对个人生存机会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结构的力量。
(2)说明结构的力量(或制度安排)不是个人生存机会唯一的决定因素,结构的力量(或制度安排)可能失效,个人行动选择对生存机会也有一定的作用。
(3)松二爷作为“旗人”,享有“旗人”的特权,这是“结构的力量”。 “旗人”的特权被取消,又因自己的游手好闲,松二爷最终被饿死,既是辛亥革命的制度所致,也是他自己行动选择所造成的,是“结构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分析】(1)文段对社会结构作了直接解释,并未对“结构的力量”作直接解释,但有对“‘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的说明。从“由于与舱位、性别、年龄相关的制度安排影响了不同乘客的生存机会”可知,“结构的力量”就是社会结构(或制度安排)对个人生存机会产生影响力。结合对“结构的力量”的解释和对“‘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的说明,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一副和二副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在叙述论据前有“‘结构的力量’之所在,也隐藏了‘结构失效’的可能”“在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会影响结构的效力”二句;在论据叙述之后有“任何制度安排,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才能发挥效力;无论是结构的力量,还是结构失效,都是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的结果”一句。参考论据叙述前后的内容,综合分析,然后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文讨论的是社会学的一个问题,主要涉及“结构的力量”“结构失效”和“行动的力量”三个术语。作答时,应该仔细分析所给题干,并将材料中所给术语与题干中的人物的经历相结合,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结局的原因。首先要抓住松二爷曾经享有的“特权”,指明这是“结构的力量”;然后抓住“特权被取消”和“游手好闲”,指出这是“结构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1)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存在差异,针对这种差异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对个人生存机会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结构的力量。
(2)说明结构的力量(或制度安排)不是个人生存机会唯一的决定因素,结构的力量(或制度安排)可能失效,个人行动选择对生存机会也有一定的作用。
(3)松二爷作为“旗人”,享有“旗人”的特权,这是“结构的力量”。 “旗人”的特权被取消,又因自己的游手好闲,松二爷最终被饿死,既是辛亥革命的制度所致,也是他自己行动选择所造成的,是“结构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试卷分析部分
1. 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200分 | ||
分值分布 | 客观题(占比) | 12(6.0%) |
主观题(占比) | 188(94.0%) | |
题量分布 | 客观题(占比) | 4(28.6%) |
主观题(占比) | 10(71.4%) |
2. 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 题目量(占比) | 分值(占比) |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4(28.6%) | 12(6.0%) |
文言文阅读(20分) | 1(7.1%) | 20(10.0%) |
古诗词鉴赏(11分) | 1(7.1%) | 11(5.5%) |
名句名篇默写(8分) | 1(7.1%) | 8(4.0%) |
现代文阅读(一)(15分) | 1(7.1%) | 15(7.5%) |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 1(7.1%) | 12(6.0%) |
现代文阅读(三)(12分) | 1(7.1%) | 12(6.0%) |
作文(70分) | 1(7.1%) | 70(35.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 1(7.1%) | 10(5.0%) |
名著阅读题(15分) | 1(7.1%) | 15(7.5%)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1(7.1%) | 15(7.5%) |
3. 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 难易度 | 占比 |
1 | 容易 | 7.1% |
2 | 普通 | 64.3% |
3 | 困难 | 28.6% |
4. 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 知识点(认知水平) | 分值(占比) | 对应题号 |
1 | 近义实词辨析 | 3(0.6%) | 1 |
2 | 成语的使用 | 3(0.6%) | 1 |
3 | 语句连贯(排序) | 3(0.6%) | 2 |
4 | 语言得体 | 3(0.6%) | 3 |
5 | 图文转换 | 3(0.6%) | 4 |
6 | 翻译 | 20(4.1%) | 5 |
7 |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0(4.1%) | 5 |
8 | 概括分析 | 30(6.1%) | 5,12 |
9 | 筛选信息 | 30(6.1%) | 5,12 |
10 | 表达技巧类题目 | 11(2.3%) | 6 |
11 | 炼字、关键字类题目 | 11(2.3%) | 6 |
12 |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 | 11(2.3%) | 6 |
13 |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 11(2.3%) | 6 |
14 | 名句 | 8(1.6%) | 7 |
15 | 名篇 | 8(1.6%) | 7 |
16 | 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54(11.1%) | 8,9,10,14 |
17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15(3.1%) | 8 |
18 |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 15(3.1%) | 8 |
19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15(3.1%) | 8 |
20 |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 15(3.1%) | 8 |
21 |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 30(6.1%) | 8,13 |
22 | 社会科学类 | 27(5.5%) | 9,14 |
23 | 报告 | 12(2.5%) | 10 |
24 | 材料作文 | 70(14.3%) | 11 |
25 | 文学常识 | 10(2.0%) | 12 |
26 | 断句 | 10(2.0%) | 12 |
27 |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 10(2.0%) | 12 |
28 | 小说 | 15(3.1%) | 13 |
29 | 赏析作品的内涵 | 15(3.1%) | 13 |
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3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共4题;共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是重要内容。一方面,注重发展的整体 ,补足短板,避免“木桶效应”;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70年 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聚精会神走好脚下的路, 谋划未来的路。既能仰望星空看长远,又能脚踏实地抓当前,让中国的发展不断延伸到未来。
A. 效应 日夜兼程 运筹帷幄 B. 效应 日夜兼程 未雨绸缪
C. 效能 风雨兼程 运筹帷幄 D. 效能 风雨兼程 未雨绸缪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同样是雾霾,“海派霾”与“京派霾”有很大差异。北京的空气受西北沙尘影响大,
, 。 , , , ,其所占的比值较之京津冀地区更高。长三角相对湿度一直较高,在同等污染条件下,长三角比京津冀地区更容易形成雾霾。
①尤其是铵盐等吸水性很强的人为污染物
②其主要成分是吸水性较差的铝硅酸盐
③长三角地区则不同
④产生雾霾的细颗粒物中天然尘埃所占比重约30%
⑤其中主要成分是吸水性较强的有机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等
⑥一般天然尘埃不足10%
A. ④②③⑥⑤① B. ④⑤③⑥②① C. ⑥②①③④⑤ D. ⑥⑤①④②③
3.下列各项中的诗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和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勤奋的结晶,勤奋为你打造稳固的基石,助你跨过困难的鸿沟,带你走进成功的殿堂。
B.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有些人目光短浅,双眼紧紧盯着自身那么一点私利,须臾不敢离开,竟将身外之物当着终生追求的目标,难免有些可怜。
C.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的成功所陶醉,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必然一事无成。
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岁月无情,总是催人老去。然而,如若我们能时常保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远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那么岁月能老去的不过是年华。
4.下列各项最能揭示漫画含义的一项的是( )
A. 车祸猛于虎 B. 拥有即负担 C. 重压出英才 D. 负重显担当
二、文言文阅读(20分)(共1题;共20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
袁枚
雍正间,西林鄂文端公作苏州布政使,设春风亭,招致四方贤俊,皆以耆旧见重,而以十四岁童子与会者,唯杨君一人。君名潮观,字宏度,号笠湖,常州无锡人,生而沉默寡言,秩秩见于面目。以乾隆元年举人,历宰晋豫滇南三省,迁知四川简邛二州,再调泸州。
在文水五年编审之期,值历年徭役不均,君亲加区别,除鳏寡孤独者千余人,过杞县有羸男惫妇百余焚香跪道旁,乡保指曰:“此公所活氓也。”君愕然,乡保曰:“公不记某年闻赈归来一案乎?大府不准报销,此辈皆公捐俸所活氓也。”亡何,长子掄举进士,而公奉调泸州,年逾七十,初志不欲往。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即到官碾谷,检交一切在官闲款,分设三粥厂。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笑曰:“吾事毕矣!”即以老乞归。
河南布政使苏崇阿查赈,问有滥否。曰有。有遗否,曰有。苏怒,厉声曰:“又遗又滥,何以为赈?”君曰:“口称无遗滥,而心不自信,故不敢欺公。”苏曰:“然则,汝有可信者乎?”曰:“官无侵吏无蚀,是可信也。”苏嘉君言之诚,慰劳而去。君以古贤自期,与今之从政者格格不入。
河南灾,奉檄办河料二百万,君频蹙曰:“野无青草,何能办料?”即牒民疾苦求免。俄而有省会来者曰:“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亦卒不问其作何解也。君常自言,居官信心而行,投艰不辞,理繁不乱,然往往有恨者。在杞县回署,求赈者麻集,有一人裸而攀车,隶人逐去,次日早出已死深雪中。泸州营兵借谷所送,册漏造防汛者姓名续请,而君病竟忘补给。以此二事时时抱憾。呜呼,今士大夫乘坚策肥,知有己而已,视民若秦越,人之不相关,君能仁其民,而过后犹痛然,其行事居心岂凡所及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历年徭役不均 值:适逢
B.君以古贤自期 期:要求
C.即牒民疾苦求免 牒:发文
D.然往往有恨者 恨:怨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潮观是乾隆元年的举人,沉默寡言,面呈智慧,十四岁时受苏州布政使的邀情,与年高望重的人在春风亭相聚。
B.杨潮观听闻赈灾情况后回府,但上司不肯动用公款救济灾民,他就捐出自己的俸禄,使这些灾民得以活下来。
C.杨潮观不知赈灾工作的进展如何,缺乏自信,面对苏崇阿“赈灾有无遗滥”的提问,他便都以“有”回答苏崇阿。
D.杨潮观从杞县回府衙时,途中有一个人裸身攀车请求救济,被衙役赶走,第二天发现其死在深雪中,杨潮观对此事时时抱憾。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②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
(4)杨潮观为官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30个字)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共1题;共1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共1题;共8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4)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6)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共1题;共15分)
8.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氛。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北天之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妇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栅栅未出。
明月终于在云崖中间升起,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他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晒,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
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棂里,望得见屋里的内容:一张小桌上放着半块面包和几条冷肉,晚餐的剩余,窗前几上开着一本家用的圣经,炉架上两座点着的烛台,不住地在流泪,旁边坐着一个皱面驼腰的老妇人,两眼半闭不闭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个少妇,她的长裙散在地板上像一只大花蝶。老妇人掉头向窗外望,只见远远海涛起伏,和慈祥的月光在拥抱蜜吻,她叹了声气向着斜照在圣经上的月彩嗫道:
“真绝望了!真绝望了!”
她独自在她精雅的书室里,把灯火一齐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从东墙肩上斜泻下去,笼住她的全身,在花砖上幻出一个窈窕的倩影,她两根垂辫的发梢,她微澹的媚唇,和庭前几茎高峙的玉兰花,都在静谧的月色中微颤,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股幽香,不但邻近的花草,连月儿闻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边天然的妙涡,已有好几日不圆满:她瘦损了。但她在想什么呢?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
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1)请就语言特色,对第三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2)秋在旷野,秋在山岗,秋是树的凋零,是虫的悲鸣,而文章是怎样写出“印度洋上的秋思”的?
(3)作者表示要借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在自己的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请结合其后的五幅画面分析“高洁情绪”包括哪些内容?
(4)文章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作者为什么不盼望秋月团圆?试作探究。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共1题;共12分)
9.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孟鸿声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2019年05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演变过程的起点。
B.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吸收了楚简的特点,它是对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
C.隶变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发生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过程中。
D.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追寻隶变的过程可以体会汉字的人文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相对来说不容易辨识,其向点画顿挫、渐趋平直的隶书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B.秦王朝颁布“书同文”的政令,只是统一了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却无法统一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
C.楚简文字具备多种书法艺术元素,已经包含了篆、草、隶、楷、行等点画,这些点画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
D.各诸侯国史官在隶变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是他们各具人文特质的书写,导致了多种新形体出现。
(3)说隶变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从全文看有哪些理由?试作归纳。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共1题;共12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治疗药物在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时,大多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控制疾病继续恶化,而且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另外,对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正常组织的修复与重建问题,更不能逆转原来组织器官的进一步被破坏的进程。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基因治疗不仅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而且还可以针对其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进行治疗。因此,基因治疗在未来的医学疾病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治疗即向靶细胞导入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调控缺陷基因表达或以正常基因矫正替代缺陷基因,以治疗相关的遗传病或基因疾病,它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治疗范围也已从常见的单基因疾病扩大至多基因疾病,从遗传性病扩展至获得性疾病。
——(摘自《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的认识与感悟》)
材料二:
迄今为止,大多数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许多不同的癌症都已成为基因治疗攻克的目标,从插入肿瘤抑制基因,免疫治疗到溶瘤病毒治疗等一系列的策略已被应用于治疗癌症。p53基因是迄今为止最常被转移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有一些临床试验结合了p53的基因转移与化疗或放疗。癌症的免疫治疗旨在增强肿瘤宿主体内肿瘤抗原的细胞反应,不同的策略都在临床中使用,包括用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肿瘤细胞接种,用编码肿瘤抗原的重组病毒载体接种疫苗,用宿主细胞接种疫苗,工程细胞表达肿瘤抗原或肿瘤衍生的RNA,裸DNA疫苗和肿瘤内注射编码细胞因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的载体。溶瘤病毒治疗利用特异性病毒肿瘤细胞中的靶向和复制,导致细胞裂解,从而杀死感染的肿瘤。
——(摘自《2018全球基因治疗研究报告》)
材料三:
艾滋病之所以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是因为HIV病毒会识别并摧毁人体T细胞,而病毒能够“认出”T细胞,由于T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存在。1996年,HIV病毒入侵T细胞的主要共受体CCR5被发现,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会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CCR5的帮助下,实现对免疫系统的破坏。随后的研究发现,CCR5-Δ32纯合突变的CD4阳性T细胞具有抵御HIV感染的能力。这一基因突变后,免疫细胞表面的CCR5受体就会发生变化,艾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种蛋白与CD4阳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就无法照常进行了。因此, 敲除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就成基因治疗艾滋病的关键。病毒在攻击目标细胞时,会把自身DNA整合到宿主细胞中。面对此等“不速之客”,细菌会利用各种方法“清理门户”,CRISPR/Cas9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存在于细菌当中的后天免疫机制,它能识认出外来DNA并加以记录,以后如果有相同的病毒再次“来犯”,这种机制就能立刻将其识别,并摧毁其DNA,防止自身沦为“病毒工厂”。2017年,邓宏魁课题组建立了利用CRISPR/Cas9进行人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的技术体系,利用这种比传统的基因编辑组技术更易用、成本更低的技术,他们完成了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的敲除。邓宏魁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案例由我国科学家完成!
——(摘自《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
(1)下列各项,不属于基因治疗的作用的一项是( )
A.缓解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症状,控制疾病的继续恶化。
B.修复与重建正常组织,逆转原来组织器官被破坏的进程。
C.可以针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治疗。
D.能够将遗传物质导入靶细胞,以正常基因矫正替代缺陷基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药物治疗有诸多不足,基因治疗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B.针对癌症的基因治疗已经开始临床试验,威胁人类的癌症不久会被基因治疗所攻克。
C.用编码肿瘤抗原的重组病毒载体接种疫苗,可以增强患者体内肿瘤抗原的细胞反应。
D.利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治疗艾滋病,比传统的基因编辑组技术更易用,成本更低。
(3)从艾滋病病理的角度简述邓宏魁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过程。
八、作文(70分)(共1题;共70分)
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为有梦想,所以我存在。你在你的领域里不惜青春,我在我的道路上不知疲倦。
青春总是和奋斗与梦想联系在一起的,你认为当代青年应当有怎样的青春?请你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共1题;共10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诗家前称七子,后称杜陵,后世无其伦比。使七子不当建安之多难,杜陵不遭天宝以后之乱,盗贼群起,攘窃割据,宗社臲卼,民生涂炭,即有慨于中,未必其能寄托深远,感动人心,使读者流连不已如此也。
(清•归庄《吴余常诗稿序》)
(1)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________》,“杜陵”是指________。
(3)作者在材料中揭示了什么文学规律?(不超过20个字)
十、名著阅读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3.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B.《边城》中,老船夫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老船夫死后,杨马兵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与翠翠作伴。
C.《三国演义》中,黄盖和周瑜密谋诈降,两人故意在曹操的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最后黄盖诈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一直等待查理的归来,结果最终等来的是查理与侯爵女儿订婚的消息,她一气之下,嫁给了德·蓬风,从此再也不管查理的事情了。
E.《老人与海》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小男孩曼诺林,他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作者借这一形象表明老人事业后继有人。
(2)简答题
①根据《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分析晴雯的性格特点。
②《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
十一、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泰坦尼克号”船难常常被当作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喻。在人生与历史交织的这艘邮轮上,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的种种制度安排,就是社会结构。“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就是由于与舱位、性别、年龄相关的制度安排影响了不同乘客的生存机会。在“泰坦尼克号”上,票价越高,其舱位距离逃生甲板就越近,乘客到达甲板的时间也越早,登上救生艇的可能也就越大。针对舱位差异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乘客的幸存率总体而言逐级递减。另一方面,“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撤离原则,使得船上女性和儿童的幸存率比男性更高。这些制度安排才是影响个人生存机会的结构力量。
然而,“结构的力量”之所在,也隐藏了“结构失效”的可能。在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会影响结构的效力。“泰坦尼克号” 二等舱男性乘客幸存率最低的原因便在于此。“泰坦尼克号”在乘客撤离时,采用了“女士和儿童优先”这一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制度安排,但这一安排在两舷的具体实践是不同的。二副对聚集在左舷甲板上的二等舱男性乘客一律不许登上救生艇,而一副对聚集在右舷甲板上的三等舱男性乘客,在甲板上没有女士和儿童的情况下是允许他们登艇的,结果三等舱里男性乘客逃生率反而高于二等舱。任何制度安排,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才能发挥效力;无论是结构的力量,还是结构失效,都是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的结果。每个行动都会影响到许多其他人,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而承担“行动的力量”。
(节选自何江穗《行动的重量:“泰坦尼克号”生与死的另一面》)
(1)简要回答什么是结构的力量。
(2)举一副和二副的事例旨在说明什么?
(3)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因取消了“旗人”的特权,游手好闲,不自食其力,最终饿死,试用本材料所阐述的社会学观点分析其如此结局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八、作文(70分)
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十、名著阅读题(15分)
十一、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