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下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就可以。

‍‍‍2019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高考二套题AB卷模拟题出版,数量有限,卖完即止!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下开学质量检查语文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的规定区域内,注意书写工整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 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 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 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 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 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 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 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 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 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 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 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 牧民四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 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 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 程。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 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 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 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分地,步入新的 稳定。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 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 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 

B.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 

C.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形成了蒙古各旗。 

D.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其历史意义。 

B.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

D.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 途迁移。

B.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 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C.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 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D.《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 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

【小题1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于文无据,表述错误。原文说“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可见都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原文还有“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可见与风俗习惯和制度有关。


B项,“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可知,题干逻辑关系错误,并且根据文本内容可知: 越过界线放牧的现象只是“偶然”会有,并非屡见不鲜。

C项,“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可知,是“后两者依满洲八旗之制”而非题干中提到的全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小题2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AB项,比较容易确定,正确无误。

C项,“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错误。原文信息是先写“习惯性因素”,后写“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层次颠倒了顺序,不合文意。可见C项错。

D项,正确。“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表述无误。结尾两段的形象化语句有“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集中表现于“阴云”使用了比喻,“千里”“万里”是虚指,对称关系,结尾段最后一句“史诗”也是比喻,可见有形象化的语言穿插其间。

故选C。


【小题3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可见并非“受到影响”而是“相似”,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993 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但由于 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 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 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 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人民网”2019/7/1)

材料二:

【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

(摘编自《垃圾分类行业数据分析:2019 年 10 月上海市有害垃圾处置量为 1 吨/日》,“艾媒网”2019/12/24)

材料三:

截至 2019 年 11 月,上海市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一倍,达到约 8710 吨/日,远超指标量的 5520 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规划,“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共6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5000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 10 月 24 日实现试运行。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高,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前,上海湿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那么多湿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 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张,最后一定是后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 180 日》,《南方周末》2019/12/22)

材料四: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投放,实际运行中的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城市都按照要求对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 努力把中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的推进。目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但是,引入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 予以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推动,避免走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中国环境报》2019/7/12)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很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百姓面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应感。 

C.上海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不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的考量。 

D.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这种做法应立即纠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19年6月到10月,上海每月日均有害垃圾处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目前出现的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的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责任感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生活垃圾管理必须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4.D


5.C


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 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盒 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 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 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 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外国人这么看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 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

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

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可是我的家又在哪儿呢?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木佛从老板手上再到陈主任、黄老手上,再被转手好些地方,最终落到外国的艺术博物馆,身世 辗转,使小说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B. 黄老其实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却故意隐晦,很可能是想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作者借他之口 揭示了官员受贿、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

C. 外国人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很多高科技,耗时半年让木佛再现辉煌,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 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

D. 文末写木佛渐渐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 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

8.小说如何塑造陈主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木佛”为题,有何妙处?请从叙事与主题的角度简要分析。(6 分)


7.C


8.

9.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擢置甲科。昌言知天雄军,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仍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召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俾乘疾置以入,即赴中书。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未几,王小波、李顺构乱于蜀,议遣大臣抚慰。昌言独请发兵,无使滋蔓,廷论未决。会嘉、眉连陷,始命王继恩等分路进讨。昌言摄祭太.庙.,宿斋中,因召对滋福殿,复赞兵计,遂遣使督继恩战。真宗即位,迁兵部侍郎、知陕州。咸平三年,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言门资官不宜任亲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岂以寒隽世家为限,遂罢其议。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令左右巡使分领之。会知审刑院赵安仁、判大.理.寺.韩国华断狱失中解职,昌言因上言:“详断官宜加慎择,自今有议刑不当,严示惩罚,授以远官,若有罪被问不即引伏者,许令追摄。又天下大辟断讫,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从之。会孟州民常德方讼临津尉任懿以贿登第,事下御史,乃知举王钦若受之,昌言以闻。钦若自诉,诏刑昺覆按,坐昌言故入,夺官。

(节选自《宋史·赵昌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B.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C.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D.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疾置是古代为供紧急传递公文者中途换马或停宿的驿站,亦指驿站所备的车马。 

B.太庙是帝王祭祖的宗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

C.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宋朝的大理寺分左右寺,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

D.故入,指官吏故意将无罪断为有罪、或将轻罪断为重罪,是古代的一种罪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赵昌言文思敏捷,科场颇有声誉。他考取进士时,获得主持贡举部门的首荐;太宗也因为他的文 章言辞雄辩,提拔他录在甲科。

B.赵昌言临事果断,喜用严刑峻法。面对豪民毁堤自利,他命令取走豪民家贮藏的干草以供使用;面对佐役禁卒不肯听命担土固堤,他以斩首威逼,驱使他们服役。

C.赵昌言主张平乱,坚决而有远见。王小波、李顺在蜀地叛乱,他反对派大臣安抚,主张发兵控制;他认为不发兵平乱,叛乱将蔓延,事情果如其料,嘉州、眉州接连失陷。

D.赵昌言重视真才,要求详断官权责相连。针对门资官不宜担任地方官的说法,他上奏提出是否有 才取决于人;向真宗提出详断官议刑不当要严示惩罚,授任远地做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

(2)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10.B


11.B


12.C


1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拟古·辞家夙严驾

陶渊明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注释】(1)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2)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隐居于 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 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3)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15.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寒风中征战易水河,于苦寒之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       。”

(2)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处于华服繁饰的同学之间安贫乐道、处之泰然的句子是:“          ,           。”

(3) 在《离骚》中,屈原借冠帽及佩饰来烘托自己高洁的节操、伟岸的气质的诗句是:“         ,          。”


14.A


15.


1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     ,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道剪裁洗练,才可        。这是第一步。

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      ,    。      ,     。        。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           ,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必借特殊媒介,如图画用形色,文学用语言。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媒介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      ,并且在没有碰着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

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    )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触目惊心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毫厘千里 

B. 触目惊心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云泥之别 

C. 惊心夺目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云泥之别 

D. 惊心夺目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毫厘千里


18. 依次填入第二段文字虚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每部分的分量也有讲究

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各部分的先后位置有讲究

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

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

A.⑤③④①⑥②    B.④①⑥②③⑤    C.①②④⑥③⑤    D.④①⑤⑥②③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个人在艺术方面需要良心,在道德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艺术家因为良心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B.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C.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故而艺术家强调艺术方面的良心,当然道德方面的良心尤为重要。

D.艺术家因有良心而不甘落下乘,不苟且敷衍。艺术家强调道德方面需要良心,更强调艺术方面需要 良心。


17.D

18.D

19.D

20. 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 5 处并进行修改。(5 分)


第三届“中华赞”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推动诗歌散文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本社特举办第三届“中华赞”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日前,本社将向广大青年开展“中华赞”主题征文活动,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要求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诗歌、散文均可 。欢迎广大青年抛砖引玉,不吝赐稿。
征稿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 xxyyl@163.com,本社将查看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春天》杂志社

2019 年 10 月 1 日


20.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在寒冷的世界里,             。到了零下 200 摄氏度以下,橡胶和水果变得像玻璃一样脆;水银变成了固体,而且可以锤成薄片;鸡蛋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弹起来……人们把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构造的本质,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各种物质为人类服务。以目前的电线为例,铜和铝因其导电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电线材料中,可是部分电能在传送路上变成了热,消耗掉了。研究发现,在超低温状态下,         。利用金属的这个状态,将来也许可以没有一点损耗地把电传送到目的地。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