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6月高一清北周测考试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就可以。

‍‍‍2019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高考二套题AB卷模拟题出版,数量有限,卖完即止!

高一清北周测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当之无愧的。昆虫不仅是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地球上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人们在距今3.5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有翅昆虫的化石,这表明昆虫掌握飞行这项技术,仅仅发生于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7000万年后。

②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而翅的起源在科学界已经有了比较公认的理论——它源于水生昆虫幼虫的羽状鳃,这种生在体壁两侧的鳃在蜉蝣的水中生活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推测得到了分子生物学的佐证。

③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是构成昆虫外壳的多糖分子,说起来与淀粉、植物纤维同属一家。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在这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不过如果你要以为昆虫的飞行不过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④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的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想想看,把一辆汽车的油门踩到底,怒吼的引擎也只有每分钟数千转而已。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它们翅膀的“攻角”(也就是翅膀平面与气流的角度)处于时时变化中,而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划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现代航空界中对可控涡流的研究和应用只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这还多亏了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重力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⑤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当然,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航行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1)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推断,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时间大约是(          ) 

A.距今3.5亿年前

B.距今2.8亿年前            

C.距今4.2亿年前            

D.距今10.7亿年前

(2)根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

 A.昆虫翅膀由淀粉等纤维物质构成,没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B.构成昆虫翅膀的几丁质柔韧性极强,远胜碳纤维复合材料。

 C.翅脉增强了翅膀的刚性,可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D.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使其飞行产生升力。

(3)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述“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的原因。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为礼部试官。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今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时北周始设。隋唐时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C.《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D.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窜、拔等表示升官,而谪、黜、陟、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为弓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很看好他。

 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惇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②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游侠列传》片段,回答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姊子)强必灌之

B.拔刀刺杀解姊子,(解姊子)亡去

C.(解)弃(姊子)尸于道

D.(箕踞者)居邑屋至不见敬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孝文时诛死——孝文帝时被杀死

B.具以实告解——把实情详细地告诉了郭解

C.皆多解之义——都认为郭解懂得很多道义

D.乃阴属尉史——便暗中嘱咐尉史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解年轻时,稍有不快,便会愤然杀掉惹怒他的人。

B.郭解年长后,转变操行,厌恶为侠,努力以德报怨,而不图回报。

C.郭解令人可敬处有很多,如虽多行善举,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D.郭解即使遇到别人的不敬,也不发怒,而是以恩德感化对方,此尤为难能可贵。

 

三、诗歌鉴赏(11分)

5.(11分)阅读《客至》,完成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翻译《客至》颔联和颈联。

四、默写(5分)

6.(5分)完成下列填空。

(1)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王羲之《兰亭集序》)

(4)苏轼《赤壁赋》中“      ,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五、单选题(9分)

7.(3分)下面一句台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

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A.感慨万端,愤愤不平     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

C.骨肉相离,难舍难分     D.痛苦不堪,追悔莫及

8.(3分)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好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

——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钟声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有声音的,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B.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

C.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D.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的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9.(3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六、语言表达(6分)

10.(6分)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七、名著导读(6分)

11.(6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梁惠王下》第三章)

文段二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三章)

【注】①葛,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②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从文段一看,孟子认为与邻国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2)结合上面两个文段,请简要分析小国如何保存自己。

八、作文(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中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②记叙文体;③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清北周测考试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1)C

(2)A

(3)昆虫的翅膀在扇动时速度惊人,同时能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同时这些升力和推力都可以是体重的数倍。

【解析】(1)文中画线句子说“人们在距今3.5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有翅昆虫的化石,这表明昆虫掌握飞行这项技术,仅仅发生于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7000万年后”,也就是说在距今3.5亿年前发现了最早的有翅昆虫的化石,再往前推7000万年就是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时间,3.5亿年再加7000万年,就是距今4.2亿年前。故选C。

(2)A项,无中生有,“昆虫翅膀由淀粉等纤维物质构成”错,原文是说“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并没有说“昆虫翅膀由淀粉等纤维物质构成”,故选A。

2.    【答案】(1)C

(2)D

(3)A

【解析】(1)C项,见于第二段“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选项中“因此”所代表的因果关系属于无中生有,句意与文意不符,故C项不正确。

(2)D项,见于第四段“‘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选项中没有体现文中的“之一”,导致句意改变,句意与文意不符,故D项不正确。

(3)A项,见于第一段“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句意与文意相符,故A项符合原文意思。

 

3.    【答案】(1)C

(2)D

(3)C

(4)①于是(袁枢)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之人的话,造成祸乱。

②皇帝很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

【解析】(1) “归陈”就是回去后陈述,其宾语是“两淮形势”,中间不可以断开,排除AC。“徒知”和“不知”两句对比,中间应断开,排除B。故选C。

(2)D项,“窜”表示降职贬官,“陟”则表示升职。故选D。

(3)C项,“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应是宰相赵熊知道了这件事后赞赏他。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4. 【答案】(1)A

(2)C

(3)B

【解析】(1)B项,应为“(人)亡去”;C项,应为“(解姊)弃(姊子)尸于道”;D项,应为“(我)居邑屋至不见敬”。故选A。

(2)C项,解说有误,“多”是称赞的意思。故选C。

(3)B项,“郭解年长后,转变操行,厌恶为侠,努力以德报怨,而不图回报”不正确。原文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选项中的“厌恶为侠”无中生有。故选B。

三、诗歌鉴赏

5.    【答案】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集市太远,盘中的饭菜实在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招待。

【解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缘”,因为;“蓬门”,草门;“始”,首次;“君”,你。“盘飧”,盘中的饭菜;“兼味”,两种以上的食物;“樽酒”,杯酒;“旧醅”,陈酒,旧酿。颈联是互文,也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翻译时需要注意 

四、默写

6.    【答案】(1)青青子衿

(2)暧暧远人村

(3)未尝不临文嗟悼

(4)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解析】正确书写“衿”“暧”“酾”“槊”等字。

 

五、单选题

7.    【答案】B

【解析】鲁侍萍是不想让周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欲说不能。

故选B。

8.    【答案】B

【解析】B项,“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不是比喻,而是拟人,“告白”一词就赋予了头发人的情态,因此是拟人而非比喻。

故选B。

9.    【答案】C

【解析】A.的确,媒人;B.辞别,告诉;C.赠送;D.刚才,适合。

 

六、语言表达

10.   【答案】(1)我虽然非常愚笨,也知道那是不行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2)邻国的土地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大王若是真的没有人选,我愿意捧着这块壁前往出使秦国。

【解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虽”解释为虽然,表转折,“其”为代词,解释为那,“而”此处表递进,“明哲”代指的是陛下;第二句时注意“邻”与“君”的后面都要补上土地;第三句注意“必”表假设,“往使”解释为前往出使。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七、名著导读

11.   【答案】(1)大国要仁,以大事小;小国要智,以小事大。

(2)小国要敬畏天命,对外不与大国为敌,与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对内推行仁政,团结人民,以维护国家生存。(意思对即可)

【解析】注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八、作文

12.   【答案】略。

【解析】从选材来看,“给予”贴近生活实际,范围非常广泛。考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写父母长辈、老师同学对他的情意;可以关注自然,描写花草树木、山川风物带给他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可以放眼社会,写城市风貌、名胜古迹、文化艺术等。从立意角度来看,小到家庭、学校、书本、名人、诗词,大到悠远历史、和谐社会,都是表情达意的突破口。“给予”不仅可以写别人对“我”,“我”对别人的“给予”,如欣赏大自然馈赠的瑰丽景观,体验诗意的人生旅途,品味名胜古迹散发的厚重气息,体现浓厚的历史积淀。还可以提升为传承和发扬,与时俱进,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徜徉经典文学的绚烂花园,领悟璀璨的文化魅力,置身社会营造的和谐氛围,抒发强烈的自豪之感…

文章转载自: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