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省三亚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就可以。

‍‍‍2019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高考二套题AB卷模拟题出版,数量有限,卖完即止!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管好,试卷讲评时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10)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晓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晓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8.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理解。(6分)
9.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 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 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 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 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 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D. 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5分)

⑵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①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旅之恨。“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四、五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苦。“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15.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苏轼《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

(2)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柳永《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          、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从硝烟弥漫、          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          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         、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同声相应    艰难竭蹶    筚路蓝缕    众擎易举

B. 同日而论    艰苦卓绝    栉风沐雨    集腋成裘

C. 同声相应    艰苦卓绝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D. 同日而论    艰难竭蹶    栉风沐雨    众擎易举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①  ,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③   。

21.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发言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代表贵校同学,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人类智慧的营养,希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故宫官方咖啡馆“角落咖啡”在故宫博物院西排房正式开业。咖啡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主要装修元素,咖啡上的印花是“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馆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摆放《千里江山图》扇子、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咖啡馆一开张就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也引发网友们的议论,诸如,“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 ”“不伦不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为什么不是茶馆而是咖啡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私信”通道,向故宫博物院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A“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错,原文二段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前期”就需要有所准备,“就不会”表述过于绝对化。B“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D“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原文最后一段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而不是“使之成为配套设施”。故D错误。)
2.C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
3.B  (“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无中生有。)

4【答案】D“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理解有误。原文表达的是“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5【答案】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说法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不仅仅指财富,还指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等方面。

6.【参考答案】①我国社会制度的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每点2分)

7.C(文本此处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浪漫性,但作品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3分)
8.因为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更是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还有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写出1点得1分,写出2点得3分,写出3点得5分)(5分)
9.①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
②舍己为人,品格高尚。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
③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每点2分)

10.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这段话是说“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元昊”“羌”“仲淹”“其”“诸羌”“人马”“条约”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文言虚词等进行排除,如“阴”意思是“暗中”,修饰“诱”,故“阴”应断在后一句中,排除CD两项;“犒赏”的宾语是“诸羌”,故“诸羌”与“阅”之间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1. A “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错误,“折役茶”,是指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可以免去应服的劳役。故选A项。

12. C “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错误,从文中来看,“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此处“反复无常”指的是羌人,而不是李元昊;文中说的是“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由此可知,李元昊只是“请和”,而不是“归顺大宋王朝”。故选C项。

13. ⑴求学的人大多跟从他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学者、质问、亡各1分,句意2分)

⑵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以、方、重肉各1分,句意2分)

本题中,第一句中,“学者”,古今异义,求学的人;“从质问”省略代词“之”,应为“从之质问”,“质问”,古今异义,请教;“为执经讲解”省略主语“他”,且“为”后省略代词“之”,“为”,替;“亡”同“无”。第二句中,“以”,因为;“方”,正;“虽”,虽然;“贵”,显贵;“重肉”,吃两种以上的肉。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少时就有志向节操,长大后,前往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学习,冬天很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食物无法供给,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以为苦。他考中进士,博通《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以至于自己的儿子们要换穿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在闲暇时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正值郭皇后被废,范仲淹带领谏官、御史在阁门跪伏力争,没有成功。朝廷下达诏书,命范仲淹出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国子监判监事,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代理主持开封府政务。范仲淹调任庆州知州,后又升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自此以后他们开始为宋朝效力。范仲淹担任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坦诚接纳毫不怀疑,因此西夏贼寇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极为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能够自足。范仲淹乐于施恩,在里巷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对人博爱乐做善事,士人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里巷之人,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为之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到之处多有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14.【答案】 C   “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充满了伤感。天边淡云,云边孤雁,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15.【答案】同意。(1分。回答“不同意”不给分)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1分),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描述景物1分),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1分)。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1分),融情于景(1分),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16.默写: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7、C  同声相应:同类事物相互感应。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日而论:相提并论。语境是“小家同大国”互相感应,第一处选填“同声相应”,排除BD项。艰难竭蹶:“竭蹶”是赶路跌跌撞撞的样子,引申为资财匮乏。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语境是修饰革命战争年代,应选“艰苦卓绝”。排除A项。筚路蓝缕: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栉风沐雨: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常作谓语、状语。语境是“建设岁月”,故选“筚路蓝缕”。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语境中有“聚沙成塔”,故选“集腋成裘”。故选C。

18、 A   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故选A。

19、B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无论”……“还有”无法搭配,排除AD项;“倡导的”缺少中心语“价值理念”,排除C项,故选B。

20、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21、(1)“贵校”改为“我校”;(2)“尊敬的”改为“亲爱的”;(3)“励精图治”改为“刻苦学习”;(4)“搜寻”改为“汲取”;(5)“希望你们”改为“希望我们”或改“希望”为“相信”。

22.作文:

故宫博物院:

你好。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我想对您说,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千里江山图》 “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让传统庄严的故宫变得亲切而有趣了。我支持您的做法,创新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却又经久不衰,这其中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吗?  不,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

其实,创新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形式并非传统文化的天敌,反而能让传统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故宫咖啡馆再一次告诉我们,先人远香,而今仍酣。在多元的世界里,创新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让我们携手并进,做百般新曲,唱千年华章。


文章转载自: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