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应该定在哪里?目前学术界默认的是1998年。这个年份碰巧可以把两个事件聚合在一起,一个是台湾大学生痞子蔡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个是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建《榕树下》主页。《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榕树下》无疑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其影响力显然在传统文学圈更大。

然而,讨论网络文学起始点的问题,光看影响力够吗?显然是不够的。对于网络文学这样一种借媒介革命乘势而起的超大规模文学来说,其起始点应该是新动力机制的发生地。只有新动力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力,才能推动这一新媒介文学高速成长20余年,形成自成一体的生产机制、社区文化、文学样态、评价标准。因此,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最早发生极大影响力的作品。

那么,该如何确定这个新动力机制的核心要素呢?笔者认为,应该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以今日目光回看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中国网络文学的主导形态是商业化类型小说,其生产机制是起点中文网于2003年10月成功运行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这一制度将消费经济的基因和互联网的基因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文学模式,即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粉丝经济模式和“以爽为本”的“爽文”模式。如果这一判断可以得到基本认可的话,我们要做的就是考察网络文学发展早期的文学原创社区的运行模式,看看是否有哪一种模式具备了以上核心要素,可以作为后来模式的基础。答案是金庸客栈代表的论坛模式。

金庸客栈成立于1996年8月,是中国最早的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萌发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原创和评论平台。它是堪称中国互联网前驱的利方在线下设的垂直论坛,聚集了当时活跃在互联网的才子型写手,名帖频传,领一时之风骚。诞生于这样一个互联网环境中的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同好聚集的趣缘社区,被许多“住客”视为网上的精神家园。

与金庸客栈开启的“论坛模式”相比,《榕树下》实行的编审制度就明显带有纸媒逻辑。《榕树下》素有“网上《收获》”之称,“线上投稿—编审刊发—择优出版”的运营机制,亦可视为商业出版机制的网络延伸。在一个没有“把关系统”的互联网空间,论坛模式是最自然、普遍的模式,榕树下的编辑统摄模式才是例外。

金庸客栈本身是非盈利性的,论坛时代的文学社区基本都是非商业性的,大都寄居于互联网免费空间。但论坛模式却含有商业因子,与类型小说也有亲缘性。原因是,它们是同好聚集的趣缘社区。中国的草根读者中本来就有着大量的“故事群众”,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又被海量涌入的各种盗版通俗小说喂养成类型小说的消费者,数以亿计的人嗷嗷待哺。这就意味着,只要网络空间是不被精英文化所主导,网络文学就一定以类型文学为主导。金庸客栈的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其母体本是利方在线的技术论坛,客观上为网友提供了当时罕见的网上交流平台;必然是,有华人处就有金庸。

天马行空的论坛文化也必然焕发出巨大的创作活力。作为以评论金庸小说和原创武侠小说起家的论坛,金庸客栈上承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传统,下开“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的创作潮流,曾是“大陆新武侠”的代表人物凤歌、沧月、小椴、杨叛等的聚集地,东方奇幻的代表作“九州”系列即孕育于此,其发起者和核心创作者水泡、江南、今何在都曾长期活跃于金庸客栈。今何在的《悟空传》更一度被誉为“网络第一书”,是网络文学早期重要的代表作。

回到本文论题,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相对而言,标志性的文学成果倒是锦上添花。如果《悟空传》没有诞生在金庸客栈,而是像“九州系列”一样,诞生在今何在等人出走清韵书院之后,金庸客栈还可以被认作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吗?应该还是可以的。当然,有了《悟空传》就圆满了,这是研究者的幸运。

(摘编自邵燕君、吉云飞《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了起始点只能是网络原创社区。

B.类型小说、消费经济基因、互联网基因等,是中国网络文学新动力机制的核心要素。

C.《榕树下》采用的编辑统摄模式明显带有纸媒逻辑,因此被网民同好们称为“网上《收获》”。

D.金庸客栈诞生的必然性在于该平台把评论金庸小说和原创武侠小说作为了论坛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讨论网络文学起始点的问题,需要考虑其影响力,但应该是在网络文学圈的影响力而不是在传统文学圈的影响力。

B.采用事实回溯的办法可以发现,金庸客栈代表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早期的文学原创社区的运行模式。

C.大众偏好故事阅读的传统,以及海量盗版通俗小说培养出来的阅读依赖,使类型文学在网络空间有着庞大的需求。

D.产生《悟空传》这样的标志性的文学成果是锚定中国网络文学起始点的参考依据,但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用来反驳文章“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91年,伯纳斯·李研发的万维网实现商用,消除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平权架构中信息共享、多点互动的技术障碍,文学话语权下移,让“人人皆可创作”得以实现。

B.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创刊,虽然它还不是纯文学网刊,但却是世界上中文网络文学写作的第一个园地。

C.“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只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充分而不是必要条件,缺少它们,网络文学可能不成熟、不完满,但并不会影响网络文学的诞生。

D.作为网络论坛的先驱,金庸客栈比较偏于小众精英,与后来构成网络文学主体的人群在文学渊源隔了一层,他们更喜欢的小说类型是更本土化的玄幻。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网络文学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请你根据材料谈谈可能存在哪些弊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  湖

蒋冬梅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文本二:

《大湖》描写了一个继承了蒙古族渔猎文化的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渔猎文化的颂扬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读者也从“鱼把头”这个人物形象看到了古朴的渔猎文化的可贵和自然的伟大。

鱼把头冬捕时的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日常习惯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后续学习,在渔猎文化中,对于冬捕,即便是不断更换的鱼把头,也始终保持着原始的个性。

从今年的鱼把头的冬捕行为习惯,足以看到历年来鱼把头共同存在的个性心理,这正是“鱼把头”这个形象在时间和自然的流传下形成的集体个性。这种个性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对自然的向往和自然大湖里大鱼的翘首。

鱼把头回忆里的故事和言语体现了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便是整个渔猎文化的精神实质。由此可见,在作者所穿插的回忆里,读者清晰明了的是流传在时间和自然里的渔猎文化是古朴的,是可贵的,是一种以鱼把头为人物核心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

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展现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作者将渔猎文化的自然本性十分鲜明生动地展现在了小说中鱼把头冬捕时的所见事物之中。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于自然间体现。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淳朴可以看出整个渔猎文化的古朴和真实。《大湖》所呈现的渔猎文化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被列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渔猎文化》)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索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文本一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深夜捕鱼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文本一中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的动作写得细致,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7.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小说结尾含蓄暗示人们捕到传说中的大鱼,点明鱼把头捕鱼技术高超,而情节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师傅的话语充满哲理。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8.评论者认为《大湖》是对“渔猎文化的颂扬”。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渔猎文化的特点。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来、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徒,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间,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4

(2)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4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3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幽 居[1]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2],谁谓薄世荣。

【注】(1)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2)蹇劣笨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歌开头两句是说世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独无两句,写出了诗人已经辞官归来,实现了自己幽居的愿望。

C.微雨”两句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

D.诗人将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之中,读来清新自然。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受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

(3)《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的行业,伴随着各个外卖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其在整个产业链上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亟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亟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览无余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览无余

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A.伴随着各个外卖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着各个外卖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各个外卖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着各个外卖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大唐是最具有民族团结恢宏气象的朝代,也是最具有开放大国胸怀的朝代。唐太宗作为开国皇帝,   ①   ,他的名言是:“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原不殊。”基于这种观念,唐朝一直坚持尊重、学习少数民族特长的政策。汉族服饰甚至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胡化现象。玄奘途经西域和青藏高原去天竺学取佛经,一路上他信任并且得到了少数民族的帮助,使“西天”取经得以成功。刘禹锡学习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融合巴、汉文学,加工整理又创新,   ②   ,使之登上大雅诗坛。唐朝还首创在少数民族地区笼络藩属,信任、保留甚至提拔、重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以实现因俗而治的宽松的羁縻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开启的宽松、和谐的民族氛围和尊重、学习少数民族的良好世风,后继君王如唐玄宗、武则天等   ③   。唐朝历代君王的民族团结思想和政策,也促进了边疆各民族与内地汉族的交流与融合。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材料一

抗战时期,许多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他们自愿脱下西装皮鞋,扔掉高跟鞋,穿上了八路军军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刻苦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深入到各条战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者的踊跃参与,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涌入城市勇敢追梦,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材料三

20186月,习近平在济南三涧溪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时代青年的身份,针对“青年人应该到哪里去”这时代课题写一篇发言稿,在主题班会中跟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B(A项,由“新动力机制”决定。C项,没有因果关系,被称作“网上《收获》”是因为它的影响力大。D项,必然性在于金庸在华人中的巨大影响。)(3分)

2.B(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早期的文学原创社区的运行模式不止论坛模式,比如榕树下的编辑统摄模式,但只有金庸客栈代表的论坛模式才具有核心要素。)(3分)

3.A(与文章“诞生于这样一个互联网环境中的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论述一致,技术条件成熟与哪一个是起始点没有直接关联。)(3分)

4.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反驳了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榕树下》作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观点,再提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是金庸客栈的观点并展开论证。②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分别从论坛模式、趣缘社区、论坛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原因进行总结。③分的部分从论坛模式、趣缘社区、论坛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5.①去中心化、缺少“把关系统”,可能忽视作品质量,难出精品;②粉丝经济模式,有可能导致作品媚俗倾向甚至价值观异化;③趣缘社区形成的类型小说发展方向,有可能造成文学形式的单调失衡。(若有其他答案,理由充足、观点明确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D.“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说法错误。鱼把头的手第一次颤抖是在选定冰层、凿出冰洞之前,这时候的颤抖是因为第一次独自完成任务,没有师父指导陪伴,内心有所慌乱、紧张、担心。第二次颤抖是“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是凿开冰洞捕到鱼之后的兴奋、激动。因此,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只有一次能看出他在捕鱼前的担忧、紧张,另一次是鱼把头捕鱼后的兴奋和激动。(3分)

7.B.“小说结尾含蓄暗示人们捕到传说中的大鱼”说法错误。根据小说结尾处把头的话“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和师傅的回答“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可见人们从来没有捕到过大鱼,这次也没有捕到传说中的大鱼。(3分)

8.①渔猎文化具有原始的个性,或者说有蒙古族的集体个性。②渔猎文化中蕴含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③渔猎文化具有自然的本性。(共6分,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9.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而且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共6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B(3分)

11.C(3分)“徙”,是流放的意思,与“贬”不同。

12.D(3分)“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由原文“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并没有说嫉妒黄庭坚。

13.(1)(苏轼)认为他的诗文超凡脱俗,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以为”,认为;“表”,上;“由是”,因此;“震”,威震四方;各1分,共4分。)

(2)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慕”,仰慕;“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各1分,共4分。)

14.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共3分,答出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C.“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分析有误。“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这两句是写“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春草不知不觉中萌生是因为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而不是因为诗人久不外出未察觉春草萌生。(3分)

16.①诗歌开篇写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

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共6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6分,每句1分,错一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C本段内容谈论的主体是“外卖”,因此句子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品安全“守门员”,排除A、B、D。(3分)

19.D第一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强调无法替代或缺少)。“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语境中修饰“行业”,应用“不可或缺”。第二组,“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根据语境“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可知,政府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应填“责无旁贷”。第三组,“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语境指外卖行业已经急需被管理整治,应用“迫在眉睫”。第四组,“一目了然”指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意指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可用于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语境指商家的条件被看得清清楚楚,用“一目了然”。(3分)

20.B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伴随”与“使得”两个介词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其一,排除A、C;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应在“关注”之前加上“受到”,排除D。(3分)

21.①开一代民族平等新风(此句内容开放性大,可酌情给分)②创立了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③都在沿用并且予以发展(共6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接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

22.唐朝还首创了宽松的羁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笼络藩属,信任、保留甚至提拔、重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旨在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共5分,句式方面为长句变短句,至少满足三个短句,即可给5分;语句不通顺扣2分;如果未将复杂单句改写为多个独立句子,不给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1年高考评分标准。

试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抗战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指出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要勇于担当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第二材料是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人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改革大潮。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讲话中强调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能统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是“青年的追求顺应时代要求,能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

本次作文围绕“青年人应该到哪里去”,来谈“提升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时代需求、国家命运前途相统一”等皆可。

建议:

1.以4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要体现出班会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如开篇称呼语(问候语),结尾礼貌用语等要素要全,否则扣5分。

3.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50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4.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2分;完全空白,评0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