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2.3.1)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4分)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找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几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溶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溶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溶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潜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溶,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枯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泉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枯的不追讨之过。
D.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4分)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4分)
14. 羊祜“密表留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
[注] 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
16.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 , ”,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 音乐感。
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 下来的一副经典春联“( )”,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 ,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目繁多 突现 流传 无所不至
B.五花八门 突显 留传 无所不至
C.五花八门 突现 留传 无所不包
D.名目繁多 突显 流传 无所不包
19.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
A.猛虎啸山显威势,寒梅傲雪见精神
B.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C.山水秀美风光丽,虎跃龙腾日日新
D.双玉初谐琴瑟调,五花新授凤鸾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① ,并不奇怪。病毒在繁殖过程中缺乏“自我矫正”的能力,它一旦复制出错,就只能错下去,这就导致了病毒的变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变异是病毒的一种选择性进化,这是病毒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病毒的变异,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提及病毒变异都要“谈变色变”。那么, ② _?首先,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因为病毒本身变异速度较快,毕竟“适者生存”,变异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其次,病毒的繁殖和变异都需要在病毒感染者体内完成。 ③ ,病毒就无法生存、繁殖和变异,所以我们应积极接种疫苗,让身体产生抗体,从而减少感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名著阅读(4分)
22.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词曲《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句唱词,暗含了“木石前盟”所交代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份: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
B.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运用典故表现林黛玉的敏捷才思;“玉带林中挂”用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C.《红楼梦》中的灯谜大都隐括人物命运,如“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以断线风筝隐喻惜春远嫁不归。
D.刘姥姥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她受王熙风托付,后来在巧姐被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她救出,体现出她知恩图报的品质。
E.《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率真的湘云、怯懦的迎春、温顺世故的袭人、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晴雯等。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来源:一直在高三的小杨老师,全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扶正祛邪”,原意指邪正的发展、转化。疾病的发生、变化在于邪正的盛衰变化。正气充沛,则抵抗力强,疾病自然减少、消失;正气不足,则疾病就会发生、发展。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中医哲学观带给我们的自然不仅仅是祛除身体疾病的力量,更在于对于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
当今世界,正是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碰撞的时候,青少年成长成才之际,如果不擅长培育浩然正气,则容易在“精神”上出现疾病,误入歧途。
例文:
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
“扶正祛邪”乃是中医扶正固本、祛除邪祟的治病救人之法。治疗身体之疾如此,养护人生又何尝不是?面对红尘滚滚,世俗纷纷,当如何抵御邪气侵袭,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强基固本,不入“病”途。
“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少名利现在大行其道,张牙舞爪,一众网红热衷于赚流量、博眼球,一众少年贪享乐、重安逸。少男少女高呼“颜值即正义”,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只为在某些视频平台引流,粉丝数、点赞量成了他们心中最崇高的追求。金钱、名气,轻易攻陷这些少年的心。为何?只怪其正气不足,精神空虚,才会让社会的歪风邪气肆意侵袭。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世界总有人即使身处黑暗,也常心向光明。总遭人冷眼,雷海为却热爱诗歌,终于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常被人歧视,宋彪却苦练技能,终于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其处境有多少艰难困扰?其周围有多少歪风侵袭?其生平又有多少无眠长夜?面对人生之迷途,现实之枷锁,唯有一身正气者赢,唯有一生要强者胜。
个人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唯有一代代青年人,无数个个体,都养一身正气,方能让这土地上长满庄稼,而非滋生野草。
为何某知名女主播因偷税漏税被处罚后,网上会一片叫好?为何某公知罗某平发表侮辱英烈言论后被处罚时,群众们齐声点赞?又为何反映志愿军精神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票房会不断刷新纪录?天下苦流量久矣,厌邪气久矣。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宵小之辈一直跳脱下去的,正气终有压倒邪气的一天。
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俄乌冲突加剧,香港疫情爆发。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国家社会正本清源,扬社会正气,虚社会邪风,形成一股正能量的全社会的认知感。
其险也若此。人若正气不足,则脾胃虚弱,易遭邪气入侵,易有身体之疾;心若正气不足,则精神空虚,易受名利干扰,会有心理之疾;国若正气不足,则思想混乱,易受外部势力蛊惑,会有动荡之忧。
吾善养浩然正气,唯有养得了正气,才有了人生的底气,才有了面对未知的勇气,方可一往无前,无往不利。
后记:
潍坊一模考试着实有些难度,全程跟考盲做,最后作文写作时间仅有45分钟,难以进行精巧构思,只能沿着大概思路匆匆下笔。想必不少考生也是如此情况。
考后反思,着实需要在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才能在紧张的考场中有话可说。阅读有粗有精,而只有熟记在心中的才能熟练运用。
另外,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单纯阅读也不能完全保证写作的提升,还是要多动笔,多进行写作实践,才能提升写作能力。
与同行、同学们共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 B(张冠李戴)
2.C(A项,范围扩大;B项,强加因果;D项,曲解文意)
3. A
4. 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1分)
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1分)3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2分)
5. 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3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 (A.“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错。B.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完成形象描绘,这种说法不准确。D.“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错)
7. C(“‘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错)
8. 1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2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 1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2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3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原文标点为: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 B(“文中指第四年”“‘季’指第四”错)
12. D (“积劳成疾”“举荐杜预治理吴地”错)
13. (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4分。“与”“更事者”“恨”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4分。“以”“数”“就问”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 1伐吴要借助上流之势;2王溶在益州有威信,得民心;3王溶有大才,可重用。(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错)
16. 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沾。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
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
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
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6分。每点2分,答出三条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示例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书写不规范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18. D(名目繁多: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五花八门:比喻事物变幻莫测,也比喻事物花样繁多。突现:突然显现或突出地显现。突显:突出地显露。流传:传播、流行。留传:东西被保留,相传下来。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在内,形容包含的东西很多。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
19. B (A项未体现“新年祝福”;C项不符合“对仗”格式;D项是婚联)
20. 类型一:搭配不当,修改:将“担负”改为“负载”或“承载”;
类型二:成分残缺,修改:“应在”后面添加“继承”或“传承”。
(4分。错误类型、修改正确各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 ①病毒发生变异 ②该如何对待病毒变异呢 ③如果没有了感染者(只要没有人感染)(6分。每条2分)
四、名著阅读(4分)
22. CE(C项应是探春;E项应是敢于反抗的尤三姐)
五、作文(60分)
23. 建议参照2021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准分44分。
参考译文: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春季二月,晋武帝(司马炎)有灭吴的志向,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对荆州远近百姓都加以安抚,深得长江和汉水流域百姓的欢心,对待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投降的人想返回吴国,听任他们离开,减少戍守、巡逻军队,并让他们开垦八百多顷田地。他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粮食不够吃一百天,到了后期,积存的粮食能够吃十年。羊祜在军中,经常穿着轻便皮袍,衣带宽松,不披铠甲,在他居住的地方,侍卫也不过十多人。当初,广汉太守弘农人王溶担任羊祜的参军,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儿子羊暨说:“王溶这个人志气大,喜好奢侈,不能重用,应该限制他。”羊祜说:“王很有才能,如果满足他的要求,一定可以任用。”又升王溶为车骑从事中郎。王溶在益州,很有威信,当地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不久升任大司农,当时晋武帝与羊祜秘密商议征伐吴国,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应当利用长江上游益州的地势,秘密上表请求留王溶再任益州刺史,命令他训练水军。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冬季十二月,吴国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家后离去。晋武帝下诏派遣侍卫大臣责问羊祜为何不出兵追击,并想将他调离荆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使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但在平定吴国之后,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如果灭吴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时,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荐杜预代替他。羊祜病死,晋武帝哭得很悲伤。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参考答案暂缺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