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不仅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也很难把“晚节渐于诗律细”的道理讲得明白。事实上,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他的诗兴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换句话说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老杜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我们在老杜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在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而是作为诗得以发生的情境,参与了诗歌意蕴的内在构成,探究杜诗中的历史,就是将诗带回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这种“历史关联”并不只是说一个作品中正面描写了什么,而是说它依托于什么,显示出什么。打个比方,山上一个亭子,本身不是山水,但它立在群峰之间,所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世界;而文学作品也总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发生,它明确展示的东西不是其全部,而是我们在想象中重建那个历史时空的线索。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
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要从文学中读出历史,就要有一种“通透”的智慧,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样才有意思。比方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能看出赵庄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动荡。虽然作品虚虚实实,很多地方只是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大体拼凑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
(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
材料二:
不管怎么说,可能因为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在伯罗奔尼撒留下古老的印迹,所以,在此处定居的多利安人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延续下去,主动且急于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打着让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大旗才能最终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神话在这一点上造就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随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步伐的加快,神话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由此,一些优异的家庭和部落,包括斯巴达的历属国王、罗马贵族,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祖籍追溯到赫拉克勒斯身上。
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林拉克勒斯显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形象。换句话说,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文学共同建构的箭垛式人物[注],在他身上汇聚着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文学传说等各种因素,被塑造成为一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神话始于人类亘古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讲述。在史前时代,神话思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古老思考方式。人类通过神话故事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不管是族裔的或任何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地中海文明神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标本。这样的重新认识和定性,预示着神话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对接与打通。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
没有神话,历史无从开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又将遮蔽多少历史信息?
(摘编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
[注]某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如果完全无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那么将会很难充分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B.杜诗不是简单地伤春悲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统一了起来。
C.文学中的历史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美联”的“外在世界”。
D.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赫拉古勒斯是箭垛式人物,成为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在杜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杜诗中找到历史,历史为杜诗的创作提供了情境,在杜诗意蕴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B.能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C.多利安人中的一些优异家庭和部落将神话与历史等同起来,将赫拉克勒斯认作祖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
D.“神话历史”由真实加虚构构成,这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因此即便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影响较大。
B.南朝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C.在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八路军团部设在豪华别墅,八路军战士用发胶,八路军女护士妆容精致,观众直呼“雷人”。
D张爱玲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作品歪曲了“新生活”,给人强烈的妖魔化印象,这些作品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4.材料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评书《赵匡胤演绎》中,历史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他因觊觎宋朝的大好河山向宋朝宣战,这样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请结合材料简要评论此现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照亮回村和路。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可不是,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画着青天白日旗的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男人不在的夜晚,辗转反侧的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莲藕肥得像小儿粉嫩的手臂,握在手里,煞是可爱。秋荷就走了神,该给男人怀个崽了呢。一想到这,秋荷双颊便飞起两抹红霞。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秋荷回过神,见男人怔怔地看她,欲言又止。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烟,飘飘拂拂的,像女人长长的头发。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秋荷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秋荷无力地靠在枫树上,枫叶红得出奇,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秋雨打在秋荷的脸上,冰凉,秋荷已分不清是雨还是自己的泪。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愈行愈远,愈行愈远。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
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军从前线撤回,老百姓把自家的门板借给红军当床板。这正是军民团结的生动写照。
B.“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详的感觉”,这句话表明秋荷已经料想到丈夫将要北上抗敌。
C.夜晚枫树上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声,也是秋荷希望自己丈夫能够平安归来的心声。
D.红军北上,送行的乡亲泪流满面,秋荷和她丈夫的经历是革命年代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秋荷丈夫因事忙碌好些日子都没有回家,小说通过小通讯员之口交代了秋荷丈夫的身份。
B.小说没有对战斗画面进行正面描写,但红军源源不断地到来,这从侧面反映出战争激烈。
C.“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秋荷对丈夫的不舍与担忧。
D.小说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使文章叙事脉络清晰,作者的议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8.小说开头和结尾对枫叶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段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祎不听,引兵深入,急攻拔之,仍分兵据守要害,令虏不得前。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秋九月,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对曰:“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①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上悦,命皇甫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赞普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②,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张玄表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遇。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傥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十九年春正月辛来,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有删改)
[注]①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②论名悉猎,唐朝时吐蕃大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B.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C.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D.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其君长被称为赞普。
B.敕书,帝王的诏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
C.《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D.诸子,指先秦的各学派。文中是指各学派的著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李祎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他率军深入敌境,成功拿下石堡城,并让士兵据守战略要地,使吐蕃军队无法前进。
B.唐玄宗让皇甫惟明和张元方出使吐蕃,赞普十分高兴,赞普把贞观以来的皇帝敕令拿出来给皇甫惟明看以表忠心。
C.吐蕃赞普在给唐玄宗的书表中,以谦虚的姿态,极力表示想与大唐重修于好的决心,最终吐蕃重新归附于唐朝。
D.于休烈担心吐蕃得到《史记》等经典史籍后.会学习这些书籍里面的用兵策略,变得更加诡诈,这对唐朝不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4分)
(2)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张玄表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4分)
14.请简要概括裴光庭等人认为可以把古籍赐给吐蕃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古倾怀·冻水消痕[注]
柳永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楼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注]此词乃柳永游历江南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冻水消痕,晓风生暖”两句运用骈偶句式写出早春景象,也交代了此词写作于冬春之交。
B.词人依靠着高楼的桅杆远眺,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词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C.下阕中词人追思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时光,那时的词人连日饮酒听歌,纵情享乐,很是畅快。
D.“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两句写帝都繁华热烈之象,与词人漂泊异乡的现状形成了对比。
1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表达词人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屈原因美好的品德遭到小人的嫉妒、诽谤。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写出蜀道开通不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__________。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__________,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__________……灌灌山坡披上了锦裳,__________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样。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脱贫攻坚精神赓续弘扬,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目了然焕然一新 络绎不绝 不毛之地
B.一览无余改头换面 络绎不绝 穷山恶水
C.一目了然改头换面 川流不息 不毛之地
D.一览无余焕然一新 川流不息 穷山恶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
B.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C.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
D.新的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守底线、促振兴,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一棵由焰火组成的“迎客松”出现在空中。它姿态优美奇特,一侧的枝杈伸出,像一个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迎客松”的这种形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根据“树干”和“树杈”的比例、造型高度,安排弹药发射和炸开时间点,他们对传统焰火产品加以改造,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烟花炸开时本来呈立体四散喷射状,但“迎客松”造型要求焰火只能向上喷射形成松针状
B.“迎客松”造型要求焰火只能向上喷射形成松针状,但烟花炸开时本来呈立体四散喷射状
C.烟花炸开时不是呈立体四散喷射状,而是呈焰火向上喷射形成松针状的“迎客松”形状
D.烟花炸开时不仅可以呈现出焰火向上喷射形成松针状的“迎客松”形状,还可以呈立体四散喷射状
22.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的解说员,请你以北京国家体育场上空出现的“迎客松”为话题,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冬奥健儿写一段欢迎词。要求:语言简洁顺畅,整散句相结合,不超过1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
——全球抗疫公益短片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表述有误,原文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
2.A[B项,“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错,原文是“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另外“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于文无据。C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错,原文是“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他们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是为了“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D项“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错,原文的疑问句是说如果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将会遮蔽历史信息]
3.B(A项是说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受到屈原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影响。C项说的不是文学,且在歪曲历史。D项是说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在歪曲历史,臆造历史。这三项都不能够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
4.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事例,论证了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文学与历史相关联的分界线比作帘子,论证了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文学与历史可以相互沟通.我们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历史的信息可以在文学中探寻到,(2分)但二者毕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文学要尊重历史,创作者不能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更不能够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这样很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2分)《赵匡胤演绎》中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这是在臆造历史,不尊重历史,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
6.B(“这句话表明秋荷已经料想到丈夫将要北上抗敌”错,“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这是秋荷预感到要打仗,秋荷这时并没有料想到丈夫将要北上抗敌)
7.D(“小说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作者的议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错,小说通过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并没有发表议论)
8.小说开头将火红的枫叶比作照亮回村的路的火把,以此表现出秋荷望夫心切,渴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家。(2分)小说末尾写红叶落满秋荷一身,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衬托出秋荷送别丈夫时悲伤的心情;同时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小说最后一段补充说明秋荷丈夫踏上的征途是长征以及秋荷丈夫的结局,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②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以点写面,小说通过对秋荷丈夫的描写,讴歌了长征途中无数革命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③这样的结局安排独具匠心,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
11.C(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并不是《春秋》)
12.D(“吐蕃得到《史记》等经典史籍”错,吐蕃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东平王请求的是《史记》、诸子)
13.(1)赞普曾经在送给我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悖逆傲慢,这次怎么能放弃(对他的打击呢)!(得分点:“遗”“悖慢”“舍”各1分,大意1分)
(2)外甥世代娶公主为妻,(两国)情义如同一家人,张玄表兴兵入侵抢掠,于是使两国关系恶化。(得分点:“尚”“寇钞”“交恶”各1分,大意1分)
14.《诗经》等儒家经典包含忠信礼义思想,(1分)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这些儒家经典可以起到教化作用。(2分)
[参考译文]
当初,吐蕃攻陷石堡城,留兵据守,侵扰河右地区,玄宗命令李祎与河西、陇右二道共同商议如何攻取。将领们都认为石堡城地形险要道路遥远,如果攻不下,将无法返回,应当暂且按兵不动观察时机。李祎不听,率军深入敌境,迅速攻下石堡城,同时分兵据守战略要地,致使吐蕃军队无法前进。自此河西、陇右各军四处巡逻,开拓了一千多里疆域。秋九月,吐蕃军队因多次失败而害怕,于是请求和亲。忠王的朋友皇甫惟明借上奏机会从容地说明和亲的好处。玄宗说:“赞普曾经在送给我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悖逆傲慢,这次怎么能放弃(对他的打击呢)!”皇甫惟明回答说:“赞普在开元初年,年纪幼小,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书信呢?恐怕是边疆将领假托赞普的名义写的,想以此来激怒陛下。战争连年不息,每天耗费千金,河西、陇右因此贫困凋敝。陛下假如能够任命一位使者前往吐蕃看望公主,借此和赞普当面约定和约,让他们俯首称臣,永息边患,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长久之策吗?”玄宗很高兴,命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赞普大喜,把唐太宗贞观以来的皇帝敕令全部拿出来让皇甫惟明看。冬十月,赞普派他的大臣论名悉猎,跟随皇甫惟明入朝进贡,上表称:“外甥世代娶公主为妻,(两国)情义如同一家人,张玄表兴兵入侵抢掠,于是使两国关系恶化。外甥深知尊卑之理,怎么敢失礼,正是因为边境将领挑拨离间,才使我得罪了舅父。我屡次派使者入朝,都被边疆将领阻挡。现在承蒙您远派使者,前来看望公主,外甥不胜欢喜。倘使两国能够重修旧好,我就死而无憾。”自此吐蕃又归附。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春正月辛未,吐蕃使者称公主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书,认为:“东平王是汉室宗亲,他请求《史记》、诸子,汉朝都不给。何况吐蕃是国家的仇敌,如今给他们这些书,使他们知道了用兵的权谋,会变得更加诡诈,这对我们不是好事。”玄宗命令中书省和门下省讨论此事,裴光庭等人上奏:“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应该趁着他们请求的机会,赐给《诗》《书》,或许他们会受到教化的陶冶,教化本来就没有内外之分。于休烈只知道书中有权谋诡诈的语言,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出自书中。”玄宗说:“对。”就把书赐给吐蕃。
15.B(“词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错,应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16.本词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2分)春水消融,阳光和暖,春风徐徐,芳草染绿,春景如此秀美诱人,词人却因漂泊异乡无赏景之乐。(2分)词人由眼前美景联想到昔日年少的美好时光,嗟叹岁月流逝,充满羁旅愁情。(2分)
17.(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
18.A(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形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也形容视野开阔。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一目了然”。焕然一新:一改旧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改头换面:比喻只改换形式,不改变内容。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焕然一新”。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川流不息: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络绎不绝”。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指贫瘠的地方。穷山恶水:比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不毛之地”)
19.B(A项,“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固脱贫攻坚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C、D两项的错误参考A项)
20.①上下两句“人”对“船”,“半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紧密相连。(2分)②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具有节奏感的语言极富感染力,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3分)
21.A(B、D两项与后文衔接不紧密,C项与文章所表达内容不符,故选A项)
22.今夜,花火照亮璀璨星河,世界同庆奥林匹克。看!北京国家体育场上空出现了一棵“迎客松”,迎客松在我国已经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冬奥健儿齐聚北京,希望你们能够在冬奥赛场上突破自我,勇创佳绩。(6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本题属于关系型哲思题,这种题目一般由两个对立或相关概念构成论题,或直接呈现一对概念,或材料隐含一对概念,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写作的常规方法是揭示、寻找对立面,确定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与矛盾转化的条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本题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呵护他人生命与谋求个人利益的冲突。材料中“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这句话是在说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不能把矛盾完全对立起来,要认识到这种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也是可以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二)参考立意
(1)懂得生命的意义,做有智慧的选择;
(2)守护他人的生命,就是在守护自己;
(3)与生命相比,利益一文不值;等等。
(三)题意评分解说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