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一代宗师 陆春龄

2017-02-13 笛箫先生 笛箫网

他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的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参考“周小燕艺术中心”的模式,

为他筹建“陆春龄艺术中心”。

他曾被毛主席接见8次

曾为英国女王演奏中国竹笛

——中国民乐经典大系第一季第一期——

跟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的采访

聆听“一代笛王”陆春龄口述他的传奇竹笛人生


中国魔笛

  陆春龄


        

个人简介

陆春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他演奏的作品,音色淳厚圆润 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 震音 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创作笛子曲目有《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颂》、《小放牛》、《中花六板》等,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不论在笛子演奏的领城或是在整个中国乐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形成其独特的流派典范。其演奏在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陆春龄十几岁就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生活的辛劳并没有压倒他。他除了借笛子来排遣胸中的积郁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1953年,陆春龄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便成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1976年调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陆春龄是笛子演奏家,又是音乐教育家。他所教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中青年笛子演奏家都受过他的指导,其中有些人在海内外乐坛,教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俞逊发等在笛坛界有一定威望的演奏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民族器乐曲作家,他改编和创作的众多笛曲,已成了笛子演奏家们常常选奏的曲目,深受听众喜爱。

  陆春龄的笛子演奏已有60个春秋,他在笛苑内辛勤耕耘,不断开拓,形成了他那浓郁的风格。“江南丝竹”是陆春龄竹笛演奏艺术成长的沃土,江南丝竹所具有的清新活泼、韵味隽永的特色,便成了他演奏风格的基调。而他又将江南丝竹乐曲改编成受人欢迎的笛子独奏曲。



上海里弄走出的艺术家


陆先生出生在上海南昌路的一户贫苦之家。在这条住户多为贫苦户的旧式里弄,却有一支“陋巷乐队”,弹琵琶的,吹笛子的,拉二胡的……江南丝竹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应有尽有,先生因此耳濡目染。儿时每个夏天的夜晚,先生都是在这美妙的江南丝竹声中度过的。六岁那年,在伯伯、堂叔叔的支持下,先生拜师学吹笛子。师傅,就是弄堂口摆摊修鞋的老皮匠。

从此,陆春龄一根笛子拿在手里不离口。老阿奶时常叹道:“一天到夜,拿了根‘竹管筒’,能当饭吃?长大了哪能办噢?”

老阿奶没想到,孙子的“竹管筒”,在解放后不仅让全家吃饱了饭,还名扬全中国,名扬全世界。


音乐文化使者之路


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先生阅历惊人,是周恩来口中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


自1955年起,8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毛主席一共接见了我8次,我为他演奏了6次。曲目包括《鹧鸪飞》、《中花六板》、《欢乐歌》等。我还记得毛主席对我说,‘吹得好,吹得好,要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谢谢,谢谢!’后来在合影时,毛主席让我站在他的左边。”





1954年起多次走出国门做艺术交流


自1954年起,先生多次出访东南亚、欧洲、亚洲、美洲以及香港、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及教学、赢得广泛称许。被誉为“神笛”、“魔笛”和“笛王”。





1981—1985年多次举办独奏会


1981年他应香港宏光光团邀请,在香港举行独 奏音乐会,大获好评,报界赞颂他的演奏“艺冠群伦”、“神韵兼备”。1985年在北京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邀请举办青少年大师班。





1986年为英国女王演奏


演出前,我把笛子放在一个架子上,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当我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眼睛一亮。于是,我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女王听了很高兴,戴着手套和我握了3次手。”





一介泰斗的晚年生活


今年97高龄的先生,仍然热情洋溢,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脉搏,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场合,时常能听到他嘹亮优美的竹笛声。

先生晚年开始唱歌了!唱“中国梦”,每次都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他唱的是当前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么庞大的题材,他用古诗吟诵、上海说唱和笛子演奏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演绎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先生还会挥笔题词,“艺海无涯”,字写得苍劲有力,一气呵成!写字时,手一点也不抖,对于一位96高龄的人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还想登台演出,还想教授学生,还想为传承民间艺术做些普及和宣传工作。那笛、那衣,还有那随身包,都在表明:随时随刻,只要有召唤,他即可出发,或演或讲,或吹或拉。



作品 
         陆春龄陆春龄是我国灌制唱片,录制音带最多的笛子演奏家。各个时期,他对乐曲的处理都有明显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质朴,但已充分显示出擅长以生动的音符塑造音乐形象、刻划意境和渲染气氛的功力。 这从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欢乐歌》和《鹧鸪飞》中就能领会到。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小放牛》
        原是戏曲中的“吹腔”。 乐曲可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引子,紧接着的旋律舒缓而稍自由。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人们不难想象出牧童横骑牛背,迎着阳春三月扑面而来的熏风,手执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乐曲前—部分为羽调式,乐句多用重复。重复的乐句通过力度对比,描绘了牧童和村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欢愉场面。乐曲的后一部分转入徵调式,同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调性对比。这一部分,由于音调移高了四度,音色更加明亮,再辅之以连音和顿音的相互交织、映衬,场面也就显得更为炽烈,充满活力。《小放牛》被陆春龄用笛声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图,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

竹笛《小放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63o219z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欢乐歌》
         原是江南丝竹乐曲。江南丝竹乐曲大都有它一定的演奏程式:慢板,中板和快板。快板是乐曲的原型,中板和慢板则是乐曲原型的放慢、加花。改编成独奏曲的《欢乐歌》,删去了中板,仅留华丽流畅的慢板和活跃欢乐的快板,显得更为紧凑。

《鹧鸪飞》
         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传入上海以后,于本世纪初即衍变为江南丝竹乐曲,并成了当时上海丝竹团体国乐研究社的保留节目。1924年6月14日晚的广播音乐会上,国乐研究社就以13人的阵容合奏此曲。1926年严筒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亦收有此曲。《鹧鸪飞》衍化成江南丝竹乐曲以后,也就同别的丝竹曲一样,有了慢、中、快三种板式。不过,合奏时为了避免冗长,常常删去中板。


竹笛《鹧鸪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41jmyl6j&width=500&height=375&auto=0


      《鹧鸪飞》是陆春龄录制音带和灌制唱片次数最多的一旨乐曲。每一版本的演奏尽管都不完全一样,但都同样保存着江南丝竹的基本风格:旋律华丽而流畅,多用赠音,注重南方曲笛的韵味,就连慢板同快板衔接处的节拍由慢而快的过渡,也是江南丝竹的转板形式。尽管如此,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同丝竹曲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着意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的创造,从而使每个版本都有新的发展。从《鹧鸪飞》每个版本的变化中,不难看出他对竹笛演奏艺术的探求。
         陆春龄演奏《鹧鸪飞》,刻意在“飞”上下功夫。因此,乐曲起始5小节4个长音的引子,全用颤音演奏。把实指颤音同虚指颤音(即手指在音孔上方快速扇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再配合娴熟的口风所奏出的旋律,使人产生鹧鸪奋翮高飞的联想。慢板部分节奏平稳,曲调悠扬,音色浑厚、圆润,时有直接表现鹧鸪振羽的穿插。最引人注意的是,慢板中段第二泛音“7”和“6”的运用,更是渲染了鹧鸪展翅飞舞时静谧空明的环境。快板部分的旋律委婉酣畅,亦是鹧鸪翱翔神态的生动描绘。末尾两小节的颤音,不仅同引子的颤音遥相呼应,人们也仿佛望见那鹧鸪远逝天际的景象。
         《鹧鸪飞》是陆春龄所改编的传统乐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聆听此曲,可以领会到他的吹笛风格和高超技巧:气口精妙,音色纯净,指法奥妙,风格浓郁。此曲不仅闻名于世,而由他灌制的唱片也荣获了中国首届(1949—1989)金唱片奖。

           陆春龄创作的笛曲,以《今昔》、《喜报》和《江南春》更为脍炙人口。

《今昔》
        作于1957年。乐曲分三段。首段以优美的山歌般的乐句为引子,以抒发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情绪欢欣、酣畅。中段乃是对痛苦往事的回忆,同首段形成强烈对比。前四个乐句的旋律为音色比较含蓄,暗淡的中低音区,加上滑奏技巧的运用,音调更显得深沉、凄婉。旋律的上行,速度的逐渐加快和力度的逐渐加强,表现了情绪的激奋和反抗的决心。陆春龄这一段奏得含蓄、厚实,充分显示了他吹奏南方曲笛的坚实功力。末段是首段的反复,由于音调提高了四度,因加花而使音符变得密集,气氛也显得更为热烈。

《喜报》
        作于1959年。当时陆春龄到山东、安徽深入生活,全国人民为建设祖国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神,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便创作了这首歌颂人们建设祖国的赞歌。乐曲受北方风格影响,技巧上较多地运用了历音、吐音和滑音,再辅之以充沛的力度,乐曲显得激越高亢、热情奔放。


竹笛《喜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23odrvs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江南春》
        1962年,陆春龄到上海郊区金山卫体验生活,与曾加庆合作创作了《江南春》。 这是陆春龄演奏曲目中篇幅最大的一首乐曲。乐曲的基本素材为《四大景》。前奏中两声杜鹃啼叫,加上笛子奏出的江南农村田歌音调的引子,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即已呈现眼前。乐曲中八度的跳奏,顿音的运用,充分呈现了水乡春耕繁忙的喜人景象。 上面的几首乐曲虽不足以囊括陆春龄笛子艺术的全貌,但也足可窥见他演奏风格的精髓。




艺术风格 
          陆春龄陆春龄笛子艺术的独特风格,首先体现在运气上。他受昆曲的影响很大,讲求“气沉丹田”。这种运气的方法是,呼吸借助腹肌和腰肌强劲的支持力,使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得以控制自如。除了运气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用上手拇指向内顶,下手拇指向外推,以保持笛身的平衡,并藉以协调风门的远近、口风的松紧和力度大小的对比。正因为这样,他吹出的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 不躁,弱而不虚。
         其次,陆春龄在他改编和创作的乐曲中,经常使用别人不大用的第二泛音(即十二度超吹)。因为在笛子上吹奏第二泛音,笛膜几乎是不振动的。此时笛子的音色不仅纯净,而且音量小,极容易表现静谧的气氛。 此外,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陆春龄除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赠音和打音;以增强乐的韵味外,十分注重小颤音和指震音的运用。 小颤音的运用,可以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使旋律更加流畅。但是小颤音所占的时值很短要求手指颤动得细密而又均匀,难度比较大。由此可见,陆春龄在指颤音上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美化、润饰音色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使用震音。震音有两种,一种是气震音,一种是指震音笛子弱奏时,为保证音色的纯净,是不宜用气震音的。为了避免单调,陆春龄常常借用指震音来美化音色。此外指震音既可以用单指,也可以用两三个,甚至五六个手指,加上手指扇动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远近的不等,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在欣赏陆春龄的演奏;或者学习他创作与改编的乐曲时,这一点是应该细加体味的。1999年12月又荣获上海市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对外交流 
        1954年起,陆春龄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出访过欧,亚、非30个国家和地区。在出访期间,陆春龄从未放过向外国同行讨教,学习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并将它们改编成笛曲。 这些外国民间音乐,经过他的表演,也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新的风貌,成为陆春龄笛子艺术的一部分。



个人专辑 
专辑简介

        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堪称民族吹管乐一代宗师。MarcoPol的一款《陆春龄笛子艺术荟萃》专辑(唱片号:8225939)可谓笛子演奏艺术一大珍贵藏品。
曲目
       此片所录,荟集陆春龄先生演奏或创作的经典名曲12首,曲曲皆为千锤百炼之作。曲目为:《鹧鸪飞》、《小放牛》、《梅花三弄》、《喜报》、《欢乐歌》、《节目舞曲》、《水乡新貌》、《今昔》、《中花六板》、《月夜思亲人》、《关山月》、《行街》。其中经典笛曲《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都经陆春龄先生精心编曲,演奏技法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创作曲《今昔》,产生于50年代,陆春龄先生以他切身的生活经历,用音乐抒发了他对新旧社会的爱憎之情。

相关采访珍贵视频


繁华是上海的标志,茂密的梧桐树掩映着一条隐居在闹市中小路,靠北端有一处名声显赫的小区,几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电梯的六层公房,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显得其貌不扬,这里居住着响彻南北的一代笛王——陆春龄。


说起墙上挂着的照片,数着似水流年,

三十载的风雨春秋油然。

江南丝竹奏出英国民间小调


那是在1986年的秋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三地。那次是英国在位君主的首次访华,也是这位女王迄今唯一一次到访中国。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资料图)


在上海的行程中,几位艺术家被安排为女王展示江南丝竹及曲艺的独特魅力,这其中,就有竹笛界的一代宗师陆春龄。当时的陆春龄与赵松庭被并举为南派竹笛两大宗师,时年66岁,正逢艺术造诣与体力的黄金比例时期。即使时光远去,陆春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陆春龄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演奏笛子,摄于上海


那次是在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开始她先听石文磊的评弹。


我被安排在一间茶室等候,屋子很考究,有不少红木家具。

演出前,我把笛子放在一个架子上,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


当我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眼睛一亮。于是,我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行街》。


女王听了很高兴,戴着手套和我握了3次手。

——陆春龄口述


一位竹笛大师得到外国元首的礼遇,与他在自己所属行业兢兢业业耕耘良久密不可分。能够像陆春龄那样一辈子专注于一个行当的人不多。即使有,能像他那样一干就是88年的也是凤毛麟角。

在陆春龄的心中,岁月的风霜是最好的沉积,“老了,但是,不能暮气沉沉,要有朝气,有一种努力向上的精神。”在他漫长的吹奏生涯中一直以“吹到老,学到老”自勉,这也成了他的长寿秘诀。

除了竹笛之外,他也善于使用世界各国的同类乐器演奏,甚至创作。比如他用法国三孔笛创作了一首《和平歌》。这种笛子是用单手演奏的,另一只手要打鼓。


与毛主席的8次会面


让陆春龄更为怀念的,是他与毛主席的8次会面。1955年,他刚参与上海民族乐团筹备工作不久,便得到机会进京,为毛主席演奏。


毛主席与陆春龄会面

他为毛主席演奏的曲目,诸如《鹧鸪飞》、《行街》、《欢乐歌》以及《小放牛》等作品,都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宽松的环境中创作和改编的招牌曲目。

“毛主席一共接见了我8次,我为他演奏了6次。曲目包括《鹧鸪飞》、《中花六板》、《欢乐歌》等。


我还记得毛主席对我说,‘吹得好,吹得好,要好好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谢谢,谢谢!’


后来在合影时,毛主席让我站在他的左边。” 

——陆春龄口述 



毛主席与陆春龄先生合影

这张大合影连同放大的合影局部,都挂在陆春龄上海寓所客厅墙上的正中央。另一边是1989年他获得中唱总公司主办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49—1989)的金唱盘。


陆老指着唱盘说:

“那真的是金的,还能用来在唱机上播放。”

在陆春龄富有传奇色彩的笛王故事里,同样少不了忆苦思甜。

“新中国成立前真的是万恶的旧社会。我那时在一家车行打工,连续工作48小时才有8小时的休息,又苦又累。


我开过出租车,也踏过三轮车,在江南造船厂当过工人,同时还参加了紫韵国乐社和中国国乐团,他们就是现今上海民乐团的前身。


那时,从事民乐的人大多有兼职补贴家用,因为光靠演奏还无法度日。我的职业生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

——陆春龄口述



陆春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最后一个音乐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万物始新。上世纪50年代也是竹笛界迎来迅猛发展的高峰期,南北派各有代表人物。

北派代表冯子存用《喜相逢》这类作品把民乐从合奏和小合奏中解放而出,推上了独奏的舞台。南派代表则在江南丝竹领域各有造化。陆春龄的创作生涯便始于那时。

为毛主席演奏过,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演奏过,这些故事对陆老而言是一种骄傲,也是音乐历程中的一个个旋律明快的插曲。在采访中陆老告诉赵聪,他还有最后一个音乐愿望:

他还有美国的林肯中心没有去,现在最想去林肯中心演出,不知道谁能帮他实现?



百岁笛王的长寿秘诀




走进淮海中路吴兴路十二弄,是吴老的家

有人说,一本恭王府家史就是半部清史。那陆春龄的客厅则可算半部竹笛当代史。

客厅花瓶中各具异域特色的笛子,是陆老到各地访问后买下用来研究的的笛子,是陆老几十年传播中国声音的见证。


陆老家中各具异域特色的笛子

比起被称为“魔笛”,因长寿被尊为“笛王”,却仿佛是给了陆老巨大压力。斗胆问一句,年至96高龄,陆老可有什么长寿秘诀?

“ 吹笛,运气!吹笛,健身!

我从七岁开始吹笛子,吹到95岁还能吹,我深深体会到了吹笛,与健身、养生有关系!”

——陆春龄口述

见证陆老这近百年竹笛人生的,还有窗台上摆放整齐的各种奖杯,有水晶的、铜质的、瓷质的,刻有中文的、英文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态各异,好像在迫不及待地述说自己的故事。


陆老家中的奖杯


而陆老的音乐故事,如他本人一般长寿,并将不断延续。

《陆春龄笛子独奏:鹧鸪飞》黑胶唱片,年轻时的陆老





赵聪与陆老交谈,陆老精神矍铄


庭中笑谈《江南春》



陆春龄从人民中发展而来的艺术生涯,也让他致力于为最广泛的群众演出,甚至分文不取。

“我的作品和演奏的风格与精华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而来,和他们接触、学习才有所收获,待在房间里是创作不出作品的。

我的知识也是来自于人民,比如最好的笛膜是取自于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10天的江南水乡的芦苇荡。”

——陆春龄口述



一代笛王 陆春龄


因为陆春龄的巨大贡献和高寿,人们习惯称他为“笛王”。陆春龄不以为然:

“凡是一旦称王了就到了无上的地步,也就很难再有长进。人民赋予了我‘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对此我很满意。我就是一介吹笛人。”
   

陆春龄在第四届海内外书画展联谊会上表演节目,2009年


童年的陆春龄跟随一位皮匠师傅学吹笛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汽车、踏三轮也没有阻挡他学习笛子的步伐,每日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练笛,处处体现着对艺术的一种执着追求与热爱,用笛声排解胸中的积郁,不断探求生活的希望,信念使他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音乐家。


陆春龄辅导“中华笛艺”培训班学员,2009年





《欢乐歌》入百姓家




 因为受过苦,了解劳动人民,这一介吹笛人最喜欢的是下矿演出。陆老的家中,安稳地摆放着矿工们送他的矿石。

“山东莱芜铁矿、山西大同煤矿等,我都下去过。


矿工在停工的时候满头大汗、满脸乌黑,听我的演奏,他们很感动。


因为也没有什么别的,就给我矿里的一块铁或一块石作为报答,这是我受到过的最高荣誉。”

——陆春龄口述

矿山与陆春龄有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都曾留有陆春龄的笑声和笛声。

去安源煤矿时,陆春龄已年届六旬了。演出原来只安排在萍乡市的大剧场,但是,他偏偏要先下矿井,谁劝都没有用。

“我们来是为一线矿工演出的,不是做做样子的。矿工们日日夜夜开采煤矿,为大家送来光明。我们有危险,他们就没有危险?”

他下到矿井底层。窄窄的巷道,只能匍匐而行,每到一个作业点,他就拿出笛子,为矿工吹唱。这天,他转了六个巷道,还不时与工人交谈,拿起沉重的风镐掘煤。

回到矿上,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他又不顾劳累,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个人,一气吹了七八首曲子。

大概对陆老而言,这根小小的竹笛,沉甸甸的握在手中,不仅有对生活的感激,更是饱含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份真情承载着老一辈艺人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寄予,更承载着心中的中国梦。

本文章整合自网络(中国民乐国际网等)

我们致力于笛箫文化传播发展,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笛箫爱好者的聚集地

 文化 | 音乐 | 交流 | 分享 | 学习 | 资讯

订 阅 笛 箫 网

长 按 二 维 码

识 别 图 中 二 维 码

 笛箫网ID:idixiaowang 

                                                  

笛箫先生有个梦想

  让民族音乐流行起来

  ♫  ♫  ♫

不要错过



  ◆  

很遗憾微信公众号目前最多只能添加三个视频

更多视频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陆老相关珍贵采访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