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韵律语法研究》2019年第2期
《韵律语法研究》
2019年第2期
《韵律语法研究》2019年第2期刊发8篇文章。文章涉及东亚语言 声调起源、音韵修辞、汉语重音、韵律构词、复合趋向补语、絸斋论文、汉语塞音的产出与感知等。
目 录
材料与观点
188-208 基于语体语法的科学术语韵律构词分析 / 张倩倩1-17 东亚语言声调起源的内因与外因 / 潘悟云
18-63 早期中国散文中作为文本构建工具的音韵修辞和音韵模式 / 康森杰;黄天荟;李谦诺
64-105 玻璃杯半满抑或半空?汉语重音的另类观(英文) / 廖敏
106-123 汉语中词的音节数限制研究 / 裴雨来;邱金萍
124-140 从韵律角度谈VC1C2带宾语形成的句式 / 宋璟瑶
141-171 纸上寻声:《絸斋论文》与明清古文“调法”说 / 胡琦
172-187 金守拙古汉语研究中的韵律现象探索 / 赵璞嵩
提 要
基于语体语法的科学术语韵律构词分析
张倩倩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正 文:本文对7个领域科学术语的韵律构词规则进行了分析,发现科学术语与口语体词汇在构词中采用了不同的韵律组配模式。口语体词汇遵循自然音步的节奏模式,右向组构音步,而科学术语的音步组构需依据术语内部的词法结构进行。
东亚语言声调起源的内因与外因
潘悟云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
提 要:东亚语言声调起源的外因是语素简化的语言环境。内因是语素结构简化,导致表义的语音手段的缺失,于是声调作为补偿机制出现。造成声调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发声态,韵尾-■、-h以及声母辅音的清浊、送气等发声态,使四声八调系统成为东亚语言声调的主要格局。
关键词: 东亚语言 声调起源 外因 内因 韵尾 声母辅音 发声态
早期中国散文中作为文本构建工具的音韵修辞和音韵模式
康森杰 黄天荟 李谦诺 芝加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提 要: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传统的汉语语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和语境中特定段落的意义等方面,而针对修辞结构的探讨则经常被忽略或仅仅被粗略带过。本文认为,我们可以高效探讨音韵模式和音韵修辞结构,通过它们深入了解早期汉语文本,更强调学者应该在任何早期汉语的细致研究中都经常使用这些方法,以帮助现代读者理解这些文本。此项工作的一个关键元素是新兴电子及计算机工具的诞生,例如《古汉语词源字典》(可于edoc.uchicago.edu在线获得),它聚合了大量二手信息(如各种语音转写、训诂和古代汉语拟音,或是学者对语境中特定汉字的诠释以及对它们传统、非传统用法的评估),大大减少了查询和汇编各种已有证据的时间,有助于判断特定汉字在修辞语境中的功能、角色和作用。这项研究集中于一系列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中的早期叙事性散文,学者们举例证明其中体现的音韵修辞方法,并初步总结了传统方法中应用现代工具的优势。本文也指出了目前知识和技术的局限之处,并讨论了一些新兴的研究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我们有望进一步加深对早期中国(特别是在语文学、修辞学、音韵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解。
关键词:音韵修辞 押韵 电子词典 古汉语音韵学 修辞
玻璃杯半满抑或半空?汉语重音的另类观(英文)
廖敏 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
提 要:本文是以另一种视角来看普通话的轻重音问题。重点在语音弱化(轻音、轻读)而非语音增强(重音、重读)。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如下:在汉语里,尤其在普通话日常口语中,语音弱化的作用比语音增强的作用更为关键。语音弱化表现出相当的规则性。许多案例已经被语法化、规律化。语音弱化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语言层面发生的语义弱化、虚化。假如我们对语音弱化的各种语境和功能了解加深,认识语音弱化和语法结构及信息结构的关系,那么可以促进我们对普通话言语节奏的研究取得进步。
关键词: 汉语 普通话 音系学 语音学 韵律 重轻音 词重音 语音 弱化
汉语中词的音节数限制研究
裴雨来 邱金萍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提 要:现代汉语中,与词的音节数限制相关的现象很多,比如单纯词最小单音节,合成词最小双音节、最大三音节,称呼语"老张/欧阳"与"*张/*老欧阳"的对立,专名"普陀山/普陀、泰山/*泰"的对立,等等。前人对这些现象有所研究,但相关分析仍待完善。本文认为,汉语韵律模板需满足"语素音节对应""自然话语的最小节律组成单位是两个音节的音步""词不大于韵律词"3项要求,该韵律模板是汉语中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源
关键词:韵律构词 韵律模板 音节数限制
从韵律角度谈VC1C2带宾语形成的句式
宋璟瑶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 要:复合趋向补语结构VC1C2带宾语能够形成4种句式,每种句式对不同性质的宾语成分具有选择上的倾向性,各句式彼此之间也有标记性的差异。本文从韵律角度出发,立足语料统计,考察了4种句式的分布情况及其各自宾语的韵律特点,并进一步将此类句式中出现的宾语按韵律特征分为轻、中、重3度,总结出了各句式所优先选择的韵律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韵律句法理论为依据,进一步分析了各句式的标记性及对宾语的选择倾向性的成因。
关键词:复合趋向补语 VC1C2 韵律句法
纸上寻声:《絸斋论文》与明清古文“调法”说
胡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提 要: 明清时期文章家好以"调法"论文,其中包含了对古典散文韵律特征的细部批评和理论建构,对今人的研究颇有启发。本文以清代张谦宜《絸斋论文》之"调法"说为中心,阐释传统文学批评中关于古文声调的论述。张谦宜整合了前人关于文章音节声调的分析,建立了"字—逗—句—段—篇"的结构层级,在各层分别用声响、节奏、错落、点缀等术语阐释"调法"的不同方面,其中既有侧重字句形式的"诵读韵律",也有兼及思想情感的"阅读韵律",为探讨古文的音节声气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古文 调法 絸斋论文 句调
金守拙古汉语研究中的韵律现象探索
赵璞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提 要: 作为西方汉语韵律论的创始人,金守拙基于上古汉语的现象,对轻重音的现象做了考察,将第一人称代词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轻重音的不同。其研究发现了古汉语中宝贵的韵律对立现象,亦触及了韵律语法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括金守拙文章中涉及与上古汉语韵律有关的主要观点,揭示其开创性的贡献,包括探讨停顿与重音之间的关系;指出句末位置与重音的关联;发现声调与重音之间的联系;讨论韵文中非重读位置的特点。与此同时,本文也尝试分析其著述的时代局限。本文认为:金守拙的论述虽未从语音机制等角度说明韵律实现的根本原则,但其提出的研究方向、对立现象仍为今天上古汉语的韵律研究开辟了先路。
关键词:金守拙 韵律语法 “吾”和“我” 重读 非重读
西班牙学习者对汉语塞音的产出与感知研究
邓 丹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邓亚玲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提 要:本文从感知和产出两方面考察了西班牙学习者对汉语塞音的习得。研究发现,初级学习者在感知上已经能够区分汉语送气、不送气两类范畴,但在产出上的准确性却比较低。高级学习者无论是在感知还是产出汉语塞音时均与汉语母语者差别不大。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西班牙学习者习得汉语塞音的因素主要有汉语与西班牙语的语音相似性、字母干扰以及发音特征的标记性;(2)第二语言学习者感知能力与产出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感知能力比产出能力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汉语塞音 不送气/ 送气 二语习得 产出与感知
期刊简介
本文来源:《韵律语法研究》
欢迎加入
“语言学考博交流群”
往期推荐
今日小编:小王爱学习
审 核:心得小蔓
"心得小助手"
微信:yuyanxuex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