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吴应辉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论文介绍
题目: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作者:吴应辉 梁宇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不仅关系到学科发展,更关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学科定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着力夯实基础,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遵循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注重继承、转型与重构等基本策略。在内容和框架上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应突出特色,遵循本、硕、博分层构建、层次衔接,突出主干学科并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普适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知识体系
引用格式:
吴应辉,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20,41(12):121-128.
论文全文来源:中国知网
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学科发展,更关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从1978年有学者首先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学科开始,多位学者从学理出发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1]、学科定位[2]、学科体系[3]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涉及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2019年年末,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2020年,国家增设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这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在这一新的交叉学科门类之下设置“国际中文教育”一级学科,如何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以更科学、更完善的学科体系支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服务我国国家战略,满足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需求,是摆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界学者面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尝试就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有所裨益。一、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方向定位
当前,学术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尚不明确,在学科归属上也存在较大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理论建构、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为此,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迫切需要从学科定位方面进行思考。
(一)国际中文教育是由多个一级学科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国际中文教育到底属于中国语言文学还是教育学,这是一个令很多业内人士困惑而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并非纯粹属于某个一级学科,而是由多个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它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此外还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等其他一级学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国际中文教育交叉学科是一级学科层次上的交叉,而不能理解为这些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层次上的交叉,否则将出现明显的局限性。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为例,如交叉学科只列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与国际中文教育关系紧密的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这样一些虽然关系不是很紧密但确实应该纳入知识体系的二级学科可能被排除在外。而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既应包含语言学也应包含文学,既应包含中国文学也应包含世界文学。毕竟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的文学作品。[4]在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养中,中外文学知识不可或缺,本科层次尤为如此。
(二)将国际中文教育提升到一级学科的高度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涵盖较多的知识领域,因而知识体系较为复杂。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首先要厘清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交叉层次。此前,有学者将其定位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二级学科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或将某些二级学科与某些一级学科相提并论,以解释其交叉性的说法均有失偏颇,难免顾此失彼。只有将交叉学科中的“学科”提升到一级学科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科学、完整、客观地反映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交叉学科的全貌。这一认识是科学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前提。此外,明确该交叉学科中各学科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国际中文教育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他学科均处于辅助地位,因而在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中也应该充分体现“两主多辅”的特点,即突出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主干一级学科,兼顾多个辅助性一级学科。相关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既符合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实际,也有利于在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分清主次,科学构建。学科名称中的“国际”、“中文”和“教育”三个关键词,既突出了交叉的主干学科,又凸显了国际特色,高度概括了学科内涵,因此,“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恰切的学科名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科性质。
二、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构建
理论是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抽象化的结果。理论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升华,同时又对知识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泉,构建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夯实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5]这对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构建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
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囊括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各学位层次,还涉及许多该学科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国家战略、国际关系、语言生态、经济贸易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系统论和发展观,正确认识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静态与动态、历时与共时、现状与趋势等多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理论体系中应形成若干重点分支领域,通过分支领域的理论建设推动理论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完善。理论体系构建应既能充分体现学科理论全貌又能突出重点研究方向,既能全面呈现基础理论又能凸显学科发展主流及主要分支领域,既能反映学科建设又能兼顾事业发展,这将是一个既具有较强系统性和整体性又体现专业性和独特性的理论体系,既能看到理论体系这片“森林”的全景,又能细看林中不同“树木”的特点。
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但我们不能“饥不择食”,应倡导积极构建原创性理论。所谓原创性主要指,积极开拓尚无人涉足或虽有研究但尚不深入的学科基础理论,开展不同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相关研究,推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国际中文教育创新理论应扎根本土,倡导面向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的调查研究,构建与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有益于特定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发展的应用型理论或解决方案,使理论研究与各国中文教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时代性和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两个特点。时代性主要指理论体系构建应站在“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学科和事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出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支撑和引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国际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应学习和借鉴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中业已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努力探索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与中文特色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借鉴中要力戒迷信,不能把西方理论当成金科玉律盲目照搬到国际中文教育中来。二是学科理论要体现中国特色,能够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对话。
(二)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策略
增强学术自信,力创世界一流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文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和中国通用语言,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师资队伍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团队,中国学者应该增强学术自信,应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努力创建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文特色、世界领先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引领全球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应顺势而为,在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力争迈上一个新台阶,构建出世界一流的理论体系,为全球中文教育学科发展指引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五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中主动作为,发挥中文母语国的学科优势,推出两者兼顾的理论成果。达成该目标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以现实问题为研究起点开展学术研究,以创新理论回应国家语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课题,逐步形成“实践先行、问题引领、摸石过河、探索规律、理论构建”的学科理论探索路径。为此,应努力筛选当前和今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攻关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在线测试等带来的挑战,探讨教学模式优化、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测试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理论和策略;从如何促进中文教育进入更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中文融入外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方略与途径;基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中文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开展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专题研究,提供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面对美国为主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孔子学院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与实践途径等。
顶层设计先行,分工协作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围绕构建世界一流学科理论体系这一长远目标做好长期规划。然而,由什么机构牵头进行学科顶层设计却是一个问题,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还是高等学校?也许由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础较好且积极性较高的院校牵头、多所学术力量较强的院校分工协作较为合适。此外,我们还应该围绕长期目标做好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长期规划确立目标和理论体系框架;中期规划确定未来五到十年拟重点建设的理论体系构建项目;近期计划关注未来五年内拟开展的理论体系构建项目。
“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国际中文教育是建立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基础之上的一个学科,同时具有“学科”与“事业”的双重属性。当我们从学术的视角考察时,可将其看作一个学科,但当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察时,它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此前有“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6]、“学科”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的提法[8]。此处所说的“学科”应理解为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国际中文教育内部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语言要素教学等基础理论,以及教学设计、师资培养、教学流派与方法、课堂组织与管理、教材编写、现代教育技术、语言测试等应用理论。而“事业”研究可归纳为国际中文教育外部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不直接影响教学,但间接对“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我国国家战略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各国法律法规、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国别中文教育典型个案研究,国际中文教育骨干项目研究,等等。这样看来,把“学科”研究与“事业”研究作为一组相对概念来讨论本身就有不妥之处,具有暗示“事业”研究不属于“学科”研究之嫌。因此,我们必须为“事业”研究正名,即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经济学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学研究各行各业的管理一样。原“学科”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的提法似有不妥,应将其表述为“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我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的中文教育发展需要,为中文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智力支持。
继承、转型与重构并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应选择“继承—转型—重构”的建设路径。所谓继承,是指充分挖掘、吸收、借鉴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积淀和优秀传统。[6]国际中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一脉相承,其理论体系应建立在充分吸收并借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而今天,传统的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向海外中文教学拓展,形成二者并进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教育遇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进行阐释。原有的面向来华留学生教学相关问题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框架已经不完全适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情况,因此“转型”甚至“重构”势在必行。“重构”并非“颠覆”,而是既要充分继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论基础,更要开拓创新,填补海外中文教学领域中的学术空白,洞悉并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动态、新问题,借鉴并创新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表达,努力构建全新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重视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与应用,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针对性。国际中文教育需面向不同国别、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学习者,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对象国语言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海外中文教学实践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构建其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应用体系,可以破解不同国别/语别中文学习者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可为国别/语别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提供精准服务,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理论体系的框架内容
理论体系对于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论述不多。有学者提出,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即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语言学体系、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文化教学体系、教师教育体系、汉语国际教育评估体系、留学生教育与多语多文化教育政策体系、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认知与习得体系。[10]这几大体系虽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研究任务而提出的,但对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交叉性决定其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其框架和内容可从不同视角进行设计。笔者认为,理论体系可从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四方面加强建设。
学科基本理论应主要包括国际中文教育概论、国际中文教育史、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学科应用理论应主要包括第二语言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师资与教学资源、中文教学标准、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测试、中外语言比较、跨文化交际等理论。区域/国别/语别中文教育特色理论应主要包括世界各国重要区域和国家中文教育的相关理论,如东南亚华文教育,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中亚国家中文教育,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别中文教育,西班牙语国家中文教育等。四是国际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如国际中文教育与国家软实力,国际政治与中文教育,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中文教育,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管理等相关理论。需要强调的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动态发展性。为满足甚至引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中文教育理论研究应加速创新,理论体系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面向未来事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这样才能让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保持活力。
三、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019年,《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组织了一个小型专家研讨会,受邀专家就“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进行了深入讨论,多位专家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要考虑“教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三方面内容。[11]有学者提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汉语言文字学知识、传播学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中国社会知识、世界文化知识、网络与智能技术知识、百科知识十个方面。[12]有学者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对象体系、内容体系、教法体系、资源体系、评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八大系统。[13]受上述观点的启发,笔者提出以下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分层构建与本、硕、博培养层次相衔接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其知识体系构建亦应与人才培养层次相衔接,以便支撑相应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本科层次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如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世界中文教育概况、国际中文教育概论等,另一主干学科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辅助性学科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与硕士层次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应主要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言对比、语言测试与评估、跨文化交际、国外中小学教育概况、国际中文教育概论、新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科学伦理与学术规范等。与博士层次相衔接的应该是国际中文教育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动态、科研方法论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国际中文教育及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等理论性、前沿性知识。
(二)加速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理论知识转化
知识包含理论,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理论。今天的知识可能是历史上崭新的理论,然而一旦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后,这些曾经的创新理论便转化为后人学习的知识。从这一点上看,理论具有历史性,理论和知识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同一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崭新而又快速发展的学科,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刚刚开始,新理论、新方法必然不断涌现,我们应该加速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新兴理论的知识转化,使之快速成为新的知识,供各培养层次上的学生学习了解,并促进其再次成为理论创新和知识转化的基础。让理论与知识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加速理论创新和知识更新,以便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日趋完善。
(三)充分反映事业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包括教育和事业两部分,因此,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时,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纳入,如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世界各国中文教育概况、国别中文教育政策及中文教育体系、孔子学院转型发展、公派中文教师及志愿者、新汉学计划、“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等国际中文教育骨干项目等,以便在不同层次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传统的书本知识,也能学到鲜活的事业发展相关知识,未来更好地为事业发展服务。此外,事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构建,也有助于理论研究植根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土壤,使研究成果更接地气,更具有生命力。
(四)突出主干学科并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应充分吸收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的已有知识,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吸收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需要特别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交叉并非简单的拼凑,而应该是其他学科知识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如教育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知识应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形成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国外中小学教育概况既要包括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基础知识,更应与海外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着重介绍对象国中小学中文教育的相关政策、体制、教学资源、师资、学生等情况;中外语言对比则应该突出中文与对象国语言之间的对比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汉西对比及其在西班牙语国家中文教学中的应用、汉阿对比及其在阿拉伯语国家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跨文化交际除了介绍一般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原则之外,更应该重点介绍中国人与对象国或异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以及在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如美国中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五)兼顾语言与文化知识,注重普适性与针对性
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没有离开文化的语言,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承载着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任。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外语言对比等语言知识,也要重视将相关的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知识纳入学科知识体系。文化知识体系构建还应兼顾中国特色与国别特色,既要充分体现中文和中华文化特色,也要适当融入国别文化元素,为培养学兼中外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构建好相应的知识体系。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涵盖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其知识体系首先必须体现全球普适性,其基本理论、方法、知识对各国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来说都应该普遍适用。然而,全球国家众多,每个国家国情、语情、教情不同,中文教育发展程度和特色各异。因此,其知识体系在确保普适性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对象国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化、国别化、语别化的中文教育相关知识。
(六)体现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及时反映新兴应用技术
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应该站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应将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的不同文明积累的知识财富和精华纳入知识体系,避免任何形式的文化偏见甚至文化歧视,为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构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明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形态主要是课堂面授教学,然而,新媒体、网络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快速普及,正在加速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形态。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吸收与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识,为培养技术素养良好的教学和研究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以问题为导向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李泉.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7,(3);李泉.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9,(3);李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0,(2);陆俭明.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3]刘珣.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4] 吴应辉.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9,(2).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7][9]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8]宁继鸣.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学科”双重属性的反思[J].语言战略研究,2018,(6).
[10] 刘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科学化水平[J].世界汉语教学,2019,(2).
[11] 赵金铭.注重汉语特点,创新汉语教学体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9,(2);陆俭明.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和一些基本理念上取得一致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9,(2).
[12]崔希亮.略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9,(2).
[13] 贾益民.关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9,(2).
作者简介 /Profile/
吴应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梁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编审
本文来源:应用语言学研习
课程推荐
必备课程|“统计女王”和你讲: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成为SPSS操作能手!往期回顾
学术会议|第五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招 聘|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招聘2021届毕业生启事
招 聘|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2021)
趣 谈|韩国又开始争论,教科书该不该用“汉字”?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