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6期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刊发9篇文章。文章涉及“探究式教学法”、全球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英美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别字书写研究、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不对称、准使役介词“由”的语义性质及句法地位、讲述行为与“对”的序列结束功能等。
往期推荐:
目 录
简讯
12 施春宏等著《汉语教学理论探索》出版
44 施春宏著《语言规范理论探索》出版
1-12 “探究式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模式构建与应用/姜晓
13-23 全球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基于2018年HSKK大数据的分析/丁安琪、程海婷、于艳、丁涵、陈文景
24-34 英美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别字书写研究及其理论蕴含/张瑞朋、雷琦媛
35-44 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崔希亮
45-59 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谭学纯
60-74 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唐正大
75-87 “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不对称/潘婷婷
88-99 准使役介词“由”的语义性质及句法地位/王恩旭、郭智辉
100-112 讲述行为与“对”的序列结束功能/田婷
提 要
“探究式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模式构建与应用
姜 晓 苏州大学文学院
提 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促使学习者自我探究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本文将美国"探究式学习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四段九步"的汉语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与教学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点的理解和运用,锻炼学习者的语篇表述能力,构建师生多维合作的课堂关系。此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调整再融入到不同教学环节中,以更适用于汉语综合课与文化课。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 应用实践全球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基于2018年HSKK大数据的分析
丁安琪 程海婷 于 艳 丁 涵 陈文景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汉考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提 要:本文基于2018年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数据对全球HSKK考生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2018年HSKK总人数明显少于同年HSK考生总人数,考生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外,其整体口语能力处于中低级水平;初中级水平来华考生的口语表现优于境外学习者;HSKK考试方式对考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建议通过将成绩纳入到人才选拔以及在留学标准制定中扩大HSKK的影响;鼓励学习者通过参加HSKK考试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多方努力共同培养全球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为他们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营造空间。关键词: 口语能力 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 考生结构 成绩表现 考试组织方式
英美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别字书写研究及其理论蕴含
张瑞朋 雷琦媛
中山大学文学系
提 要:文章选取中介字字库中的英美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别字材料,参照中国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别字书写材料,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在汉字习得中字音策略使用最多,字义策略使用较少。英美学习者别字类型广,只有一个汉字要素相关的别字比例高。本文重点讨论了英美学生双字词内部汉字混用、音同音近别字、似别字三种别字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发生条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双字词内部汉字混用情况跟双字词熟悉度、结构关系、学习者语素意识、首字效应、汉字熟悉度和汉字构词能力等密切相关。音同音近别字的发生和英美学生母语发音系统有关。似别字和别字不同,它因错而别,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同时,本研究辅以认知心理学阐释,以期为汉字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别字 双字词 汉字混用 似别字 音近别字
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提 要:转喻构词是汉语庄雅语体最常用的构词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正式语体当中,人们喜欢使用庄雅语体的表达方式以调整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转喻构词是在两个相似或者相邻概念之间建立起心理通道,这种心理通道在认知机制上是可以解释的。汉语庄雅语体中的敬称、美称、委婉表达、雅称、谦称大多是通过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它们构成了汉语庄雅语体的表达系统。关键词: 庄雅语体 转喻 认知机制
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
——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本文旨在观察与解释成语形义变异及生成的目标语变体,描述成语形义变异路径依赖: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析基于不同路径依赖的"表达—接受"互动及成语—目标语加工与识解难度:自设义位<空义位;解释自设义位/空义位→义位可逆转化的机制条件和障碍;探索偏离成语形义约束的目标语与成语规范的矛盾解决方案和逻辑理据,给出看似不可控的"任性"语用实例背后可控的解释规则。关键词:义位 自设义位 空义位 成语形义变异 路径依赖 身份识别
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
唐正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 要:前人都注意到了"貌似"的多义特征:相似、表面上像(而实质不是)、可能是,本文分别称为"似"类、"非"类、"或"类貌似句,并试图作统一描写和解释。首先从现象-本体二分思想出发,认为"似-非"之间解读游移,是因为言者意图分别聚焦于"现象相似"和"本体不同",而决定意图聚焦的因素可归结为信息领地状态,即言者(和其他认知主体)对目标和参照"本体不同"信息的知晓程度。K+(熟知)则意图聚焦于现象相似,貌似句取"似"类解读;若言者K+,且认为他者K-(少知或不知),取"非"类解读。若言者自己K-,取"或"类解读,此时"貌似"提升为认识情态标记。文章将本体-现象、信息领地等理论与句法语义限制条件、关联和例外统一起来进行描写和论证。关键词:本体-现象 信息领地 意图聚焦 类指/属性NP 认识情态
“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不对称
潘婷婷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提 要:"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不对称现象都是语言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语料库统计为基础,探讨了"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位置的关系,认为"的"与宾语位置更和谐,或者说"的"更易于后置,而"的"语义平面的描写性与语用平面的指别性之间的强弱对立是造成"的"字隐现在主宾语位置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尝试将情态范畴的现实性、非现实性概念引入"的"字隐现的分析,认为"的"与非现实性语义更和谐。关键词:"的" 主宾语不对称 描写性 指别性 非现实性
准使役介词“由”的语义性质及句法地位
王恩旭 济南大学文学院
郭智辉 曲阜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
提 要: 引出施事的"由"是介词吗?它所构成的句子是被动句吗?文章通过分析"由"的句法语义结构来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分析"由"字被动句的问题以及"功能范畴"解决方案的不足。随后,构建了"由"的句法语义结构,即"(使役力量)……由+必有论元施事+谓词",并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语料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了该结构,回答了为什么"由"具有准使役性的问题。最后,讨论了将"由"处理为准使役介词的优势:有利于解决"由"字句的句法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多义词"由"内部的语义联系问题。关键词:由 准使役介词 句法语义结构
讲述行为与“对”的序列结束功能
田 婷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提 要:非应答"对"在汉语日常会话中具有序列结束的功能,此功能的表达及演变可由其序列分布推知。非应答的"对"常见于扩展性讲述序列及序列的第三位置。在扩展性讲述中,"对"或处在扩展性讲述话轮的结尾,提示序列和话轮的结束;或处在长话轮中,标示互动僵局的终止。而在扩展性有限的序列中,"对"总是附在相邻对后件之后,作为序列第三位置对听话人的亲附行为表示认可,同时是序列结束标志。"对"的非应答特征及其"序列结束"功能的凸显,是后件语音形式交叠或脱落并规约化的结果。关键词:非应答性"对" 讲述 序列结束 位置敏感 规约化 互动语言学
期刊简介
《语言教学与研究》由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已经发展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语言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
本刊发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稿件。欢迎来稿。
本刊联系方式
投稿网址:http://yyjx.chinajournal.net.cn
咨询邮箱:yyjxyyj@blcu.edu.cn
联 系 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86-010-82303573
本文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往期推荐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世界汉语教学》(2021)
刊讯|《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年第3期(留言赠刊)
创 刊|《汉语语言学》发刊词、稿约及目录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社会互动》2021年第3期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秋 实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