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好文荐读|李宝贵、刘家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内涵、进展与优化策略

李宝贵、刘家宁 语言学心得 2022-12-05



好文荐读(第四十二期)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内涵、进展与优化策略。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内涵、进展与优化策略
李宝贵 1、2,刘家宁 1


1.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研究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李宝贵,刘家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内涵、进展与优化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22(01):44-55.


摘要:加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有助于深化中文国际传播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区域国别研究范式,服务海外多元中文学习需求,切实增强中文国际传播的实效性。文章阐释了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并对国内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实践进展进行了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建议加强区域国别理论研究,构建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合力;借鉴其他语种的海外传播经验,夯实区域国别数据库建设;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中文国际传播; 区域国别研究; 优化策略;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非洲百年汉语传播研究”(21&ZD311);2021年度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新时代国际中文传播体系研究”(21YH03A);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1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计划”(SH21Y3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励性补助”(20STC016)的资助;

感谢《语言文字应用》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习近平,202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彰显出区域与国别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与桥梁。加强中文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效能,需要建立在对不同国家和区域中文传播生态谱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上。因此,开展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梳理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中文国际传播实践进展,有助于构建本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新时代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实践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加强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研究,也有助于增强国际中文教育服务能力,从海外中文需求出发,在师资、教材、课程、产品、服务等方面为各国民众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支持。开展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可以系统了解相关国家的中文教育现状和中文服务需求,总结语言传播规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炼“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中文国际传播模式,为海外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李宝贵、刘家宁,20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教育政策为中文纳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提供契机(李宝贵、吴晓文,2022)。面对中文国际传播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对于服务各国多元化中文需求、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实现本土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内涵及特征


构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首先,应厘清“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尚未对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从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基于学界以往对“区域国别研究”和“中文国际传播”的科学内涵的探索,尝试对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诠释。

(一) 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溯源

       区域国别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之欧洲。英国于1915年建立了斯拉夫学院(School of Slavonic Studies),1916年建立了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并于1920年建立了英国国际事务研究院(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李强,2020),对一战后出现的一批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开展系统研究。二战之后,随着美国跃升为超级大国,出于对外政策的需要,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对世界各国的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在美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李强,2020)。        新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4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高校设立国际政治系,培养国际关系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多个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致力于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研究(陈平,2021)。此后,国内一些高校也因应时代发展需要成立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区域国别研究逐步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区域国别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0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00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杜飞,2020)。       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末,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周边国家的中文传播史。21世纪以来,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先以亚洲、欧洲与北美洲为研究对象,逐步扩大到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化、国别化、本土化和差异化等问题。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目前严格意义上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并不多,系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也相对薄弱,有待深入展开。

(二) 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内涵

        为构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应先对“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做出清晰、准确的界定。要定义“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需要先分别阐释“区域国别研究”和“中文国际传播”的内涵。

“区域国别研究”,学界也称之为地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国别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国际区域学等等(李晨阳,2019)。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义,学界曾展开广泛讨论。概括而言,区域国别研究指的是对特定区域或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等领域展开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构筑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为世界整体和自己的国家服务(王周谊,2014;郭树勇,2016;张清俐、宋瑞娟,2019;宁琦,2020等)。随着不同学科领域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内涵和外延逐渐厘清,为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一步界定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概念,还应明确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王向远(2021)将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别研究”是以具体的国家为研究单位的,具有实体性。而“区域研究”则意味着超越国别,把若干相关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予以把握。区域研究的特点在于其建构性,具有宏观性、整体性等特征。所谓“国别和区域”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会理解为递进关系,即“由国别到区域”或者“国别乃至区域”;有时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即“国别和区域”或“区域与国别”。宁琦(2020)提出应当“以国别研究为点,问题研究为线,区域研究为面,以线连点,以点线带面,通过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导,构筑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的内在架构与逻辑,最终形成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的支撑与互补”。可见,在区域国别研究中,二者双向互动,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基于上述分析,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区域国别研究成果,结合中文国际传播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是为调研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状况及需求,解决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的中文学习需求而开展的跨学科、综合性、宏观研究,其成果服务于中文国际传播,为各国民众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支持,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的实践提供学术支撑。通常是基于多学科协同、历时共时结合、宏观研究等视角,采用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家的中文国际教育与传播发展状况、需求、特征、动因、趋势以及发展策略等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

(三)区域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与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关系

从区域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与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关系来看,既具有关联性,又具有差异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区域与国家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中文传播的事实、案例的考察分析,凝练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服务各国中文学习需求。

其一,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关注个性特征。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在深入研究各国具体中文传播过程中的个性问题时,可以提炼具有理论阐释力的共性规律,服务全球中文需求。可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要以“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为基础。区域范围内的中文国际传播的特征或共性问题,也必须依靠国别比较才能得以提炼和归纳。

其二,区域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提炼共性特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作为新兴热点领域,强调超越国别研究的局限,把若干国家的中文传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需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在共性基础上把握个性特征,在个性问题中探寻共性问题与特点规律。可以说,区域研究是国别研究的整合与提升。

其三,区域的选择具有一定建构性。所谓建构性,指的是区域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更多情况下,“区域研究”的所谓“区域”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是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国家对外部关心的取向性所决定的(王向远,2021)。选择的“区域”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区域,也可以是出于不同的需要、或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为划分出来的跨行政、跨国区域。因此,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研究,对某区域的建构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与立场性。好的、可靠的区域研究,应该是立场性与学术性的矛盾统一(王向远,2021)。

本文认为,关于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所涉及的“区域”,主要可从以下维度进行建构:一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区域(如亚洲、欧洲、非洲等)或次地理区域(如东南亚、中亚、北欧等);二是经济区域,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新钻国家等;三是文化区域,如汉字文化圈等;四是语言区域,如俄语区域、阿拉伯语区域、法语区域、西班牙语区域等;五是按其他标准划分的区域,例如,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等作为人为建构的跨国区域进行研究时,也属于“区域研究”。

(四)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特征

与中文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开展的其他类型研究相比,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具有一些自身的显著特征:

第一,从研究视角上看,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立足多学科协同研究视角。研究特定区域或国家的中文国际教育与传播问题,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与中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互动情况,探寻中文国际传播发展的动因。中文国际传播置于多学科视角之下,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影响传播的各种变量,把握传播的交互性和动态性。因此,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需要涉及区域国别学、国际中文教育、教育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构建其独特的研究分析框架。

二是侧重宏观视角开展研究。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虽然是在一些中观、微观问题(如“三教”问题、语言传播渠道等)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但其侧重点是基于对中微观问题的分析,在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某一区域或国家的中文传播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而提炼出区域化、国别化的发展对策。因此,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的本质,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依据,以全球视野关注中文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对接全球范围内多样化中文需求,以期解决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关于中文国际传播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中观研究的关系,如图1所示。宏观、中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中文国际传播的微观研究主要包括中文教学理论与模式、汉语习得、面向中文学习者的语言本体问题、中文师资培养与教材研发等内容的研究;中观研究涉及本领域、行业及相关机构,研究对象主要有:中文国际传播的传播渠道、资源、模式的发展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与应用平台建设等问题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宏观研究则侧重中文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传播体系、标准体系、资源统筹体系、评估保障体系建设等,是从中文国际传播的整体出发的综合研究。可见,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是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不同维度,三者有机统一,互为补充。


三是采用历时共时结合视角。中文国际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视角出发,可以更系统、准确地观察特定区域或国家中文传播的具体状况。历时视角以时间为轴线,可纵观某一区域或国家中文传播的阶段性特征、需求类型、动因机制等要素;共时视角以现实问题为轴线,从“国别(点)─区域(面)─全球(体)”三个层面逐步扩大观察视野,可系统呈现全球不同区域国家的中文传播现状、需求、发展特征等情况。总之,立足历时与共时结合视角也是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特征之一,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区域化、国别化中文传播发展的主线、主流和本质。

第二,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围绕中文国际传播在宏观层面上的发展现状、关键问题、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例如,梁宇和王太炎(2021)开展的中东六国中文教育比较研究,就是典型的宏观区域研究。该研究通过多维比较,发现中国与中东六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密切经贸往来能够促进中文教育发展,而六国华侨华人比例偏低、地域文化独特是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该地区更适宜采取“多点支撑”的中文教育区域发展策略。可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非常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观照的有机结合,不仅聚焦语言教学“本体”研究或文化传播表象,更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出发点来研究具体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因此,在研究内容上,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常选择服务全球多样化中文需求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及访谈等方法,收集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把握不同区域国家中文国际传播的历时演进和发展趋势。“比较研究法”通过多层级、多维度的比较,对区域之间、国家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中文传播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比较研究,揭示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发展现状,探究其不同特征及发展规律。“系统分析法”将中文国际传播看成由若干处于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全面系统研究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中文传播的基本问题和规律。“案例分析法”选择有代表性国家或特色区域的中文传播典型案例,基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分析来总结经验,为其他区域国家的中文传播提供借鉴参考。

第四,从研究者自身角度来看,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还对研究者的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研究者除了需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还应该掌握研究对象的官方语言或其他非通用外语,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实地,获得真实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三. 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展和积极支持海内外中文教学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李泉、孙莹,2021)。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也逐步展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对现有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提炼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指导区域国别化的中文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学术支撑。

(一)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特征

一是宏观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某一区域或国家的中文传播发展现状及特征,服务全球多样化中文需求,提炼区域化、国别化发展对策。

二是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不断拓展深化。相关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其中的115个国家或地区,研究成果的国别覆盖率已超60%。研究视角从单一到多元,不仅关注不同地区或国家中文传播的特性问题,更关注其共性问题。

三是区域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不再局限于关注单一国家的国别研究,开始出现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全面把握某一区域中文国际传播发展态势的区域化研究。这一类研究对有效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意义深远,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实践进展

目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著作类、科研项目类和政策咨询类等三大类型。

1.论文著作类

近年来,中文国际传播区域研究的相关论著主要集中在针对东南亚、中亚、中东与非洲等地区的研究,相关研究从区域化中文传播发展现状、传播动因、孔子学院建设、区域中文教育国别比较等角度展开,对如何支持区域中文传播本土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代表成果有:《中亚地区汉语国际传播现状与研究》《阿拉伯及周边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非洲孔子学院建设与汉语文化传播》《东南亚国家汉语传播途径类型研究》《中文纳入东南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动因机制与推进策略》《中东六国中文教育比较研究》等。

国别研究相关论著主要集中在针对美国、法国、俄罗斯以及我国周边的韩国、泰国、缅甸等国的研究,重点关注不同国家的中文国际传播实践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特征、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国别化发展对策等问题。代表成果有:《缅甸汉语传播研究》《韩国汉语传播研究》《美国汉语传播研究》《法国汉语传播研究》《中文纳入法国国民教育体系现状、动因、挑战与对策》《中文纳入意大利国民教育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启示》等。其他区域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有待系统展开。

2.科研项目型

梳理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学科立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学学科立项课题、国家语委科研立项课题,可以发现与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相关的立项课题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学科的科研立项为例,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相关立项共计7项,选题涉及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中文传播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国别比较、当地化传播模式及汉语传播历史等问题。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5年的语言学学科科研立项中,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相关立项共计6项,选题侧重中文教育发展的区域国别比较、华文教育现状等内容。在国家语委近5年的科研立项中,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相关项目共计7项。从获批项目的研究区域及国家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中文传播发展较好或中文教学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中亚、美国、东盟等,关注当地中文传播历史及发展现状、语言教育政策、区域国别中文传播实践等内容。

3.政策咨询类

除论文著作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之外,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成果还是语言政策咨询的重要来源。国内学者和智库专家通过关注和深入研究中文国际教育与传播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支持各国中文传播与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例如,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形成区域国别调研报告22篇,研究报告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现状、当地中文教育发展历史、外语教育政策、师资培养、教材研发等重要问题,部分对策建议对制定有关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国别研究是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新领域,目前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成果远不能满足实践需要。

一是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目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虽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尚未真正形成。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传播路径、传播内容等方面,如孔院教学、文化传播等,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相对不足。此外,基于不同区域国别的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其研究范式差异较大,研究框架不够统一,难以有效针对不同区域国别中文传播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分析。今后亟须提炼区域化、国别化研究范式,以提高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发展不均衡、中外交流合作少。现有的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多是国内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或学科专业所开展的研究,抑或是智库机构根据当前的关注点开展的研究,缺乏对所关注的区域或国家的长期深入、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所研究的国家或区域也分布不均,长期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如美、英、法等国)以及中文教育基础较好的亚洲国家,其他区域或国家的研究相对不足。以区域研究为例,通过检索分析知网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亚洲的区域研究文献较为丰富,达到40余篇,针对欧洲有9篇,针对美洲和非洲各有4篇,而针对大洋洲的区域研究较为稀缺,现有研究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尤其缺少中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国际合作生态尚未形成。

三是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专门人才短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属于宏观系统性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往往相对复杂,研究者需要既熟悉所研究地区或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又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如笔者团队开展的中文纳入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研究,需要查阅俄文原版资料,这就要求研究人员既具备一定的俄语能力,又要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可见,只有掌握专业知识并通晓所研究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其他非通用外语,才能更好地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丰富区域国别研究案例,提炼“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精准化模式,为推进其他国家的中文教育与传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刘家宁、李宝贵,2022)。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本硕博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区域国别研究专门人才的需求。

四是缺少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资源库的有力支撑。当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现象描述或概况介绍性研究上,不少研究主要靠第二手资料或翻译资料开展研究,难以掌握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和最新发展趋势,研究结论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同时,因缺少数据库分析、大数据等量化研究方法支撑,现有研究深度和效度明显不足,专业化的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有待完善。

四.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优化策略

2019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时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中国在扩大开放中深度融入世界,也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机遇,各国对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新时期深入开展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学界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加强学理研究,对接全球多样化中文需求,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培养专业化研究人才队伍,形成研究合力,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体系。

(一)加强区域国别学理研究,构建区域国别研究范式

当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已开展不少有益的探索,为相关研究的学术理论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加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有助于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为各国民众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支持。

一是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开展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有利于提升研究站位,以服务全球多样化中文需求为导向,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二是要深化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基础理论研究。当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应通过对近20年来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把握基本规律,为中文国际传播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要构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范式。今后应以为各国民众提供优质中文教学和服务为导向,以国别研究为基点,以现实问题为基线,以区域研究为切面,以全球中文传播趋势研究为整体,遵循“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历时共时结合视角,以多学科透视、多因素分析、跨文化比较的综合路径系统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中文传播的现状、特征、动因及规律等,形成可借鉴的区域化、国别化的中文传播研究范式,提升我国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合力

应积极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拓展中外语言文字交流合作,促进中文国际应用。

一是推动形成国际科研合作良好生态。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全球众多的国家和地区,语言生态和中文传播环境较为复杂。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为例,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各国国情不同,中文教育发展各异,中文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李宝贵、庄瑶瑶,2020)。国内相关部门、机构应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合作,推动语言文字交流合作纳入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国际化、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支持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合作。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专业特长,成立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推动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发展。实体化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在经费和人员等方面将更有保障,有利于对所研究的区域或国家开展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同时,还应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立体化的区域国别研究网络。

三是研究者要不断地增强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素养。当前,深入开展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研究者应从服务全球多样化中文需求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全局高度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同时,应加强科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研究者不仅要与其他高校的团队相互协调合作,还应与所研究国家或地区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研究合力。

(三)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合力

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的宏观研究,需要翔实、可靠、准确的资料与数据支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重视田野调查的开展,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强化数据库分析等多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倡大数据挖掘和开展多维比较(梁宇,2022)。然而,现有中文国际传播相关数据库建设一般是以课题的形式由高校或学者承担,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合作研究机制,仅依靠学者个人力量很难深入调查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中文教育与传播情况。

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也可以借鉴日语等语种的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经验,通过建立中文国际传播数据库,对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的中文传播发展现状进行多维比较,借助大数据量化分析国别与区域之间中文传播的异同点或趋同趋异的影响因素,为各国民众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化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应把人才培养放在中文国际传播的优先位置(李宝贵、李辉,2021)。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要想深化理论研究,推动中文国际传播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建设和专业化人才培养。

一是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提升中文国际传播领域区域国别研究的科研水平与质量,应把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智库、科研机构、高校的集聚效应,形成一批优秀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同时,应建设常态化区域性交流机制,通过合作建立中文教育研究“区域+国别”体系(吴应辉、王睿昕,2021),鼓励不同机构间研究团队加强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

二是应加强研究人才培养。一方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提升研究人才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配套教材编写、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本硕博课程设置等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中开设区域国别问题研究方法、区域国别中文传播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中文传播研究等课程,提高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再如,国际中文教育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增设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方向,为未来研究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此外,应强化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人才的语言能力培养。除了要熟练掌握英语、法语等国际通用语言之外,相关人才还应该掌握所研究区域或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其他非通用外语,为获得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一手资料奠定所需的语言能力基础。



五. 结语


本文基于对区域国别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阐释了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意义,并对国内近年来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分析了当前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今后加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的优化路径。

新时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入开展,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文国际传播不应局限于原有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功能,还应充分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服务全球多样化中文学习需求,拓展中外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构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体系,切实提升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中文传播能力,积极推动中文在国际活动和中外交往中的应用,为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推动区域国家间合作深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宝贵

    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博士生导师。历任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国家汉办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受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办委派先后赴日本、加拿大、白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国讲学和培训本土教师。兼任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一带一路”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国际汉语修辞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终身会员、《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主面试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侨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专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专家。


    刘家宁,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国际中文教育。

本文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往期推荐

学术会议|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8届年会(IACL-28)

讲座六则|潘文国 & 陈保亚 & 刘玉屏 & 郭  熙 & 毛眺源 & 邓盾

讲座预告|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好文荐读|徐彩华等:汉语二语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整体/成分加工倾向研究

学术会议|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双边会议

好文荐读|鲍贵:二语词汇习得任务有效性准实验设计质量调查

讲座预告|王巍:如何实现少儿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好文荐读|郝暾、施春宏:构式语法的应用空间探析

重  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语言学)

好文荐读|突发事件下公共标语的语言特征及与接受度的关系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秋    实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