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陈平: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陈平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111期)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陈平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陈平.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J].当代修辞学,2024,(03):1-23.


提要: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主语的辨识和定性。在汉语语法学界结构主义研究传统中,汉语基本句式里哪些成分是句子主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争议的。我们首先基于这些没有什么争议的例子,找出汉语语法主语有哪些有别于谓语或宾语的区别性特征。文中列出六点,分别是:1) 主语所指物体是谓语所指物体集合的真子集;2)主语语义施事性强;3)主语语用话题性强;4) 带数量词的主语作宽域解读,而宾语可作宽域或窄域两种解读;5) 主语可作关系小句化转换;6) 主语可作谓语转换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对象。我们接着使用这六项特征作为检测手段,检查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语身份有一定争议的句子成分,根据这些成分显示主语属性的多少或强弱,判断它们的主语性高低。文中所说的汉语主语是原型概念,不同句式甚至同一句式主位上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主语属性可以有所不同。本文同时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语法主语;话题;主语特征;原型主语;语法理论

感谢《当代修辞学》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导论

主语是句子中表现语法关系的句子成分。语法主语在世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形态标记(主要是主语成分的主格形式)、主语与动词形态的一致关系、语序、语法虚词、语法格式等。汉语主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序,如“小猫咬了小狗”与“小狗咬了小猫”意思完全相反,区别是通过语序表现的。英语主语的形式表现主要是相对于宾格的代词主格形态,以及支配谓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能力,例如 He does not like them. vs. Them he does not like. 有时主语宾语的区别也完全只是通过语序表现,例如 The cat is chasing the dog. vs. The dog is chasing the cat.同汉语一样,“猫追狗”还是“狗追猫”,全凭语序判定。
      主语研究有两项密切相连的主要内容:一是辨识,二是定性。辨识就是确认句子哪个成分是该句的主语,定性是主语有哪些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讨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语问题,考察主语的辨识和定性。所谓普通语言学理论,指的是它的概念、方法和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对具体语言研究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二.从普通语言学语法理论模式的角度看主语


主语和谓语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并非所有句子都能称作命题,只有具备真假值,句子才能有逻辑命题意义(Cook & Tredennick 1962:121)。他对语句真伪问题的判断标准简单明了,语句表述的内容符合物理世界的客观情况,该语句就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的。例如老王正在跑步由“老王”和“正在跑步”两个部分组成,如果当时语境中有个叫老王的物体,而此人正在跑步,语句内容与物理世界的实际情况相符,句子内容就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的。见图1: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语句主语谓语分别与物理世界的物体和属性同构(isomorphic),以此判断语句的真伪。亚里士多德当时分别为物理世界的物体、属性和句子后半部分制定了专门术语,即括号中的三个希腊语名称,流传下来的是它们的拉丁语译名。但是,他唯独没有为句子成分的前半部分,即后来称为主语的部分起名。学界认为,此后数千年间围绕主语概念的混乱局面,到底是指图1中物理世界的物体,还是指作为句子成分的主语,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当时的这个术语空缺。

将句子主语谓语的关系默认为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物理世界物体和属性关系,也就是现代语用学意义上的话题与议叙关系,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提出,应区分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语: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主语,即物理世界中由属性部分加以议叙的物体,称作逻辑主语;句子通过语法形式,即主格形式,表现的语言成分,称作语法主语。此外还有心理主语,指首先在发话人头脑中出现、发话人也要受话人首先想到的物体。三种主语可以同时由同一句子成分担任,也可以由不同句子成分担任。

从19世纪下半叶起,语法主语是句子的句法成分,属于语言形式范畴,这个问题学界没有很多异议。但是心理主语和逻辑主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其与语法主语的对应关系为何一直是语言学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争辩的话题。
      20世纪最常见的语法理论在主语辨识问题上可以分为三类:

偶尔会听到汉语有没有语法主语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是要明理论,下一步才轮到摆事实讲道理。如果用的是上面讨论的第一类或第二类理论模式,主语这个概念是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存在有和没有的问题;如果在角色与指称语法架构中研究自然语言,那就不会碰到主语这个概念,也不需问有和没有。一个多世纪以来,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专业人员不会想到汉语有没有语法主语这个问题,主谓宾概念的存在是语法研究的前提,有争议的是这些语法概念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

所有提出上面这些理论模式的语言学家都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基本思想,就是这些语法理论模式应该适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语言,而远不只是适用于某一个或是某一类具体语言。要证明某个理论模式有缺陷或是根本不可行,除了指出它内部的逻辑问题以外,普通做法就是找到该模式不适用或应用后得出错误结论的自然语言,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理论语言学界争辩种种理论模式优劣正误时采取的通则。


三. 从语言共性研究/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主语


格林伯格(Joseph Greenberg)1966 年出版 Language Uniersals《语言共性》一书,标志着当代语言学另一条研究主线的开始。这个研究领域一般称为语言共性和类型学研究(language universal and typological studies),以探究世界语言普遍现象为目的,包括将世界语言按形式和意义特点等分为数种类型的类型学研究。历史上可以上溯至19世纪波普(Franz Bopp)施莱切尔(August Schleicher)腊斯克(Rasmus Rask)等欧洲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后人熟知的成果是主要按形态特征将世界语言分为孤立型(isolating)(又称分析型analytic)、曲折型(inflectional)(又称综合型 synthetic)、粘着型(agglutinative)三大类。Chomsky从1980年代初提出GB 理论开始,以原则定义普遍语法(UG)的共同特征,以参数设置(parameter setting) 解释语言之间的差异,向类型学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总的来讲,语言共性/类型学领域里大部分研究工作,还是在Greenberg 传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所用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主要围绕对语言经验事实的描写、分析与比较。与前面列举的大多数抽象理论模式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与描写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非形式学派关系密切,甚至彼此难分。

基能(Keenan)1976年发表的Towards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subjecf”(《“主语”普适定义刍议》一文,就是这个研究领域中的一篇代表作。该文的目的是为主语这个语法概念确立世界语言中普遍适用的定义。Keenan 首先分析这些语言中基本句式的主语表现出哪些专门属性,语言之间在这方面有哪些共性和差异,然后再利用广泛调查分析得到的成果,将最常见的主语属性用作测试手段,审核有争议语言中是否存在主语范畴,检查是否有句子成分具备其他语言最常见的主语属性,符合到什么程度,能否在这些语言的基本句中辨识主语成分并加以定性。他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目前这个领域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主语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属性的结合。首先它是一个句法概念,用来辨识主语、确定其句法属性的方法除了本文开头说的形式表现以外,还有对某些句法过程的管控能力,这些句法过程包括反身化(reflexivization)、关系小句化(relativization)、分裂句化(名词化)、同指名词删除(Equi-NP deletion)、提升(raising)、量词漂移(quantifier float)等。同时,从语义和语用属性角度来看,主语是语义施事角色和语用话题角色的相交(intersection),或者是语法化的话题。

用上述研究方法考察世界语言中的主语问题,无法得出所有语言都有语法主语的明确结论。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正方反方彼此辩难,很难得到一致意见(参见 Andersen 1976;Foley &Van Valin 1977;Falk 2006等)。


四.汉语语法主语的辨识与定性

汉语基本语序是SVO,采用结构主义方式辨识主语宾语,不存在理论障碍,这也是多年来大多数汉语语法学家在主语辨识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汉语主语宾语的编码手段主要依靠语序,主语在谓语动词前,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除了动词短语作谓语之外,汉语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也可以直接作谓语。除了语序之外,还有一些所谓汉语主语/话题标记常常为人提起,如主语/话题后面的语气助词“啊、呐、嚜、吧”以及“是不是”等。这些语气助词实际上可以加在几乎任何语段后面,包括那些“望之不似”主语/话题的词语,也包括状语、动宾短语或其他独立成分、游离成分等。

我们根据汉语语法学界多年惯例,将汉语基本句式分为以下四大类。我们讨论动词谓语句时主要关注动词及其论元(argument),非必要时附属成分(adjunct) 暂不考虑,见表1:

我们参考结构主义理论原则,以名词性成分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主要是语序和层次)作为主语宾语的主要辨识标准。宾语无标记(即不依靠其他语法虚词或动词等)的位置是动词后面。主语无标记位置是动词前面。体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中主语位于谓语前面。就汉语主语问题来说,最复杂的情况就是主谓谓语句/双项名词句。双项名词句和主谓谓语句只是NP NP VP/NP/AdjP 形式相同,不能划等号,只有一部分双项名词句可以看作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句首名词,也是汉语主语的无标记位置。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536-538)中指出“凡是动词之前的名词都是主语,凡是动词之后的名词都是宾语。干脆倒是干脆,只是有一个缺点:‘主语’和‘宾语’成了两个毫无意义的名词,稍微给点意义就要出问题,比如说‘主语是一句话的主题’吧,有些句子的‘主语’就不像个主题。例如前天有人从太原来’,能说这句话的主题是‘天’吗?‘一会儿又下起雨’来,能说这句话的主题是‘一会儿’吗?”对于这些问题,吕先生的想法是:(1)主语得像个主题,那些‘望之不似’的最好不承认它是主语。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也许可以承认它是一种假主语’。(2)动词后头的名词性成分大致有表示事物,表示时间、处所,表示数量三类⋯⋯如果代表事物的 ‘宾语’跑到原来主语的前头,就得承认它是主语,原来的主语退居第二(这个句子变成主谓谓语句);不合乎这个条件的,原来是什么还是什么,位置的变动不改变它的身份。”

本文基本赞同吕先生上述观点,同时探讨吕先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初步想法。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汉语主语vs宾语(以及主语vs谓语)的定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汉语主语的辨识问题。

本文主要受 Keenan(1976)研究方法的启发,先考察汉语中主语身份无争议的情况,可以称之为汉语的原型主语,找出它们有别于宾语和谓语的主要属性,然后再用这些属性作为测试手段,检查文献中常见的争议情况,找出造成有关成分主语身份不明或“望之不似”的原因。
      我们的初步发现是:汉语主语vs宾语以及主语vs谓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六个方面:

1)汉语主语所指对象的范围小于谓语所指范围,是谓语所指物体组成的集合中的一个真子集(proper subset)。汉语主语可以不是语义施事,可以不是语用话题,但主语指称的物体是谓语指称物体的集合中的一个真子集这个属性,适用于所有汉语句子,也是体现两重性(主语+谓语vs主语+动词+宾语)的汉语主语都具备的共同属性。例如“老李写了一本书”老李是[写了一本书的] 人,“老李”所指物体是所有写了一本书的物体组成的集合中的一部分,“这些树叶子大”,“这些树”所指对象构成的集合是所有叶子大的物体构成的集合中的一部分;其他如“那套房子我租给老张了”“客厅摆放着整套明式家具等句子中的主语都可作同样解读。

2)及物动词谓语句中,主语倾向由施事性强的成分担任,宾语由受事性强的成分担任。句子动词论元的语义角色是区别动词前主语和动词后宾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的配位关系遵循图4 的优先序列(陈平 1994,2004):

图4的语义角色都是由多种更基本的特征组合而成。这些基本特征分属施事和受事两大类,具体语句中出现的语义角色应该理解为有关特征组成的特征束,根据所含特征数目和性质的不同,占据图4优先序列中的不同位置。原型施事性强的成分趋向优先序列左边,原型受事性强的成分趋向优先序列右边。句子动词所带论元中,施事性较强的倾向在动词前主语位置上出现,受事性较强的倾向在动词后宾语位置上出现。同时出现的两个施事性和受事性都不突出的成分,如工具、系事或处所,即接近序列中部的成分,往往可以互换动词前后位置而对句子的基本意义没有很大影响,如

(6) a. 竹签穿糖葫芦   b. 糖葫芦穿竹签

(7) a. 人参泡酒了       b. 酒泡人参了

(8) a. 窗子糊纸了       b. 纸糊窗子了

(9) a. 木杠顶门了       b. 门顶木杠了

3)主语具有相对较强的话题性(topicality)。语言成分话题性主要从词语内在语义、语言形式、语境三个方面反映出来。汉语主语和宾语在话题性强弱方面有显著差异。主语一般由话题性强的物体担任,话题性弱的一般在宾语位置上出现。除了有关词语分别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出现的频率高低,话题性强弱在汉语句子中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a)话题性最弱的表现形式“量词+名词”不能做主语,如:
             (11) a. 一个孩子匆忙跑了上来
                         b. * 个孩子匆忙跑了上来
      (b)语言形式本身对话题性没有明显倾向的成分,如光杆名词,数词+量词+名词,在主语位置上一般解读为话题性较强的定指成分,宾语位置上大都解读为话题性较弱的无定成分,参见陈平(1987)。
      (c)下面这类主谓谓语句的句首主语往往保留较强的语用话题属性,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一般不容许无定成分在这个位置上出现。
            (13) a. 那个孩子个子很高
                        b. * 一个孩子个子很高

4)主语和宾语数量词宽域和窄域(wide vs. narrow scope) 解读的差异。论元语义角色与主语宾语在配位问题上遵循图4优先序列的汉语基本句,如主语与宾语同时带数量词,主语位置上的数量词在逻辑上一般作宽域解读,宾语则可以有宽域和窄域两种解读(参见 Lee et al. 1998)。比较下面句子里的主语和宾语:
           (14)两个老师改了五份卷子

可以是两个老师一共改了五份考卷,也可以是各改了五份考卷,一共改了十份考卷。前一种情况宾语为宽域解读,后一种为窄域解读。主语数量成分作宽域解读。

5)关系小句化:主语可以成为谓语转变的关系小句的中心词,如

    (17)他的孩子昨天去了上海→[昨天去了上海的]他的孩子→[昨天去了上海的]是他的孩子

6)名词化:主语可以是谓语转变的“的”字结构的指代对象,如

    (18)邻居买了一辆电动车[买了一辆电动车的]邻居[买了一辆电动车的]是邻居

关系小句化和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主语行为属性(Keenan 1976)。朱德熙(1978)和寇鑫、袁毓林(2019)的分析对象限于动词谓语句,涉及的名词性成分都是谓语动词的论元。

Chen(1996)所做的是将研究对象转向汉语主谓谓语句/双向名词句。主语在双向名词句中的辨识历来充满争议。NP1常常被称为语用话题,整个句子称为话题句。这种做法有相当合理的一面,因为 NP1充当语用话题的概率较高。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类句子的信息结构并不单纯,语用话题不能同 NP1 划等号(参见陈平 2004);二是将语用概念与句法概念并列,有混淆层次的缺点。

Chen(1996)根据语用属性,将 NP1分为三类: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事例话题是句子其余部分对它作出断言并进行评估的一个事例,它通常是语境中一个定指的实体成分,一般是吕叔湘先生说的代表事物的宾语跑到原来主语前头的成分。例如“老李我们已经请出来了”。框架话题是提供时空和其他具体框架的话题,在这个框架里,由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命题对句子中另一个成分(一般为主语)作出断言,例如“这种西瓜籽大”,在“这种西瓜”的框架里,对“籽”作出“大”的判断。范围话题是划定作为断言对象的一个变项范围的话题,例如“水果小李买了香蕉”。三类话题的检测结果见表2:

根据上面测试结果,事例话题可以获得结构/句法话题的地位,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语用上来看同属框架和范围话题的成分,句法测验时可以有不同表现,一个重要因素是语用话题是否与句中某个成分有归属关系。当然,所谓归属关系都有程度高低的区别,反映在测试结果上,常常出现模糊地带。这方面的分析有待细化,需要结合其他语义语用和句法因素作进一步研究。

最后,我们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15个句子,多数是汉语主语研究中的“疑难杂症”,以上面讨论的汉语原型主语展现的典型特征为测试手段,检查下面划线的名词具有多少主语属性,是否可以称为主语或准主语(或者是结构/句法话题/大主语)。结果见表3:



五. 汉语主语就是语用话题吗?


汉语主语就是语用话题,这是Chao(1968)之后汉语语法学界非常熟悉的观点,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本文认为,这个观点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很有问题的。

 Chao(1968)主张的汉语句子中句首位置=主语=语用话题,既缺乏语言学理论依据,也缺乏汉语经验事实支持。相对而言,施事受事,即动作者一动作之间的关系,在描写句子命题意义方面要比话题一议叙重要得多。认为汉语基本句主要是动作者一动作关系,还是汉语式话题句的话题一议叙关系,对于描写与解释汉语句子特点意义重大,前者是语义关系,动作者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即Chao指出的被动句的主语),还可以是介于施事与受事语义链之间的其他中间环节,这就给研究者充足的研究空间,确定句子的命题意义,这也正是研究世界所有语言基本句的通常做法。主张汉语基本句主语谓语一般是话题一议叙关系,就如同主张主语宾语一般是施事受事一样,当然没有错,可以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同类语言的基本句主谓关系和主宾关系作同样描述。但是,如果将话题一议叙同动作者一动作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比动作一动作者更能说明汉语句子的属性,那就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许多实际困难。

由于话题一议叙是意义相当模糊的两个概念,仅靠话题一议叙语用关系是无法得出句子命题意义的。要确认句子的命题意义,只能主要根据动词所带论元的语义角色与句子语法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补语等的对应关系实现,话题焦点等语用概念到1980年代才普遍进入语法研究视野,作为对语义关系的补充,但也仅是补充而已。

从语言分析实践角度来看,世界上专业人员撰写的语法著作成千上万,有谁见过漠视句中动作者一动作关系、基本依靠话题一议叙概念全面描写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组织?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会轻视句子的动作者一动作语义属性,而以话题—议叙语用概念为基础处理句子。有关细节将另文讨论。


六.余论

基于1950年代之后语言学研究取得的进展,我们现在可以为汉语语法主语作初步定性:主语是句子中的一种语法关系,包含三方面的属性,即句法、语义和语用,是三种属性的集合体,其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句法属性很大程度上是语义和语用因素的语法化体现,是语义施事和语用话题的结合。如果汉语句首位置=主语=语用话题这个简单公式成立的话,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删除中间项,抛弃主语概念,愿意或者能够接受其后果的汉语语法研究者相信不会很多。

本文基本采取结构主义原则,以语序和层次(如大小主语)辨识汉语句子的语法主语,在某些句子的分析上异于一些很有影响的结构主义语法著作。本文得到的初步结果是肯定的,但也碰到一些问题。

本文揭示的汉语主语六项内在特征,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内容,是基于汉语基本句中的原型主语得出的。在用这些特征测试汉语主语辨识问题上的一些“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以下这些结论:

(a)不同句式中的主语,主语性可以有强弱的差别;

(b)同一句式中的主语,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语性也可以有强弱的差别;

(c)影响主语性强弱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语位置出现的周遍性成分等,含有周遍性成分的主语在关系小句化和名词化检测时会遇到一定困难;

(d)是否承认所谓的变式句,会影响主语的辨识和定性;

(e)主谓谓语句/双向名词句句首成分的定性,十分复杂,仍有许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汉语句子成分可以有主语性强弱的不同。主语性弱到什么程度,就不宜看成语法主语了,有时是个两难或两可的决定。现代汉语语法领域第一篇全面研究汉语主语宾语的论文是吕叔湘(1946)。该文在主语宾语辨识问题上并列四种分析方法,分别对14种不同类型的句式作出分析,指出各种方法的长处和短处,不作说一不二的论断,而是提出问题供读者进一步思考——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陈平

个人简介:陈平,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座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及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 语言学系,获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UCLA、美国俄勒岗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学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 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至今。陈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历史语言学。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好文荐读|邓丹、唐一然:汉语二语学习者韵律表达中的音高实现

2024-06-24

好文荐读|柳茜、李泉: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调查研究:内容、效果与对策

2024-06-20

好文荐读|冯硕、魏一璞:语用容忍度视角下一语和二语等级含义的加工

2024-06-14

好文荐读|冯志伟、张灯柯:计算语言学中语言知识生产范式的变迁

2024-06-13

好文荐读|崔 璨、王立非:语言国际传播力指数研制与中文传播力评价研究

2024-06-04

好文荐读|应学凤、陈昌来: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四十年

2024-06-02

好文荐读|王姗姗、周小兵:语言共性与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习得

2024-05-31

好文荐读|郑伟、刘婧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多维度的语言运用研究

2024-05-27

好文荐读|王海峰、韩晓明:国别化中文教育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2024-05-26


欢迎加入“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万   星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