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玉振社科专著《巨人的背影》前言

2017-09-09 董玉振 南洋智库


《巨人的背影——为毛泽东辩护及当代中国问题省思》前言

董玉振著,378页,新加坡南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该书已经断货,请留意第二版上市消息。该消息将在本公众号公布)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带您重新认识毛泽东时代,及中国未来的出路。

要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能不了解毛泽东。无论是客观把握毛泽东领导下的历史,或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的遗产,还是探询中国未来的出路,毛泽东始终令人无法回避。然而,今人是否真正了解毛泽东及其时代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五十多年。作为新中国创建人的毛泽东至今受到各种议论、批评、甚至指责谩骂,当今日的中国面临什么困难时,人们还象八十年代那样将毛泽东作为代罪羊(如就业压力在于毛泽东没搞计划生育等)。至于这些指责的合理性已没有人深究了,因这些指责一般都不会遇到强有力的辩护;甚至中共中央也不会正式出面为毛辩护,因担心这可能导致外界对改革开放方向的误解;他们同样抱有其它的诸多顾虑。中共中央本身对毛泽东声誉的损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么因个人过去的遭遇而不能客观看待毛泽东时代的全貌,要么带着文过饰非的心态,或因对毛泽东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国情的不够全面了解,而在维护毛泽东形象时捉襟见肘。而大多数人批判毛泽东的人则是人云亦云而不假思索。

今天,我们继续享受着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而我们很多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反而以不负责任的语调对毛泽东继续进行攻击和批判。他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这期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风雨历程,应能使今日的人们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毛泽东及其时代,但很遗憾,对毛泽东无理的攻击、批判甚至污辱至今广泛存在,什么“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乏善可陈”、“毛泽东不抓计划生育导致今日人口负担”、“‘文革’十年中国一团糟”“毛泽东搞独裁”、“乱搞女人”等。而“博学多识”、理应负起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更是批判队伍的中坚力量。每念及此,作者内心总感强烈刺痛,再也按捺不住积蓄多年要还毛泽东本来形象的冲动,挺身而出,为毛泽东在天之灵,也为自己和千百万人的感受和尊严辩护,为本来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荣耀辩护;也为了纠正已被扭曲二十多年的一段历史。

对毛泽东时代进行全方位认识和反思,超越了个人的能力。但如果只集中于个别方面进行探讨,那么,反毛人士将会立即从其它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攻击。因此,笔者只好做此自不量力之事,在多个方面对毛泽东及其时代进行全面的再认识。笔者长期以来对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注和思考,知识积累的广种博收,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为完成这本涉及广泛领域的著作,作了长期而必要的知识准备,才不至于将一本漏洞百出的书放在读者的面前。

为辩护而辩护,或仅仅满足于对过去的回顾,其意义是有限的。正确对待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今日和将来。毛泽东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代,有经验的积累,也有含带血泪的教训。如果对经验不予总结和继承,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但如果对教训不予汲取,中国势必白交了这笔学费。笔者对毛泽东时代的兴趣,部分是因为对当今中国问题的困惑,不得不从海外的横向和历史的纵向中寻找线索。面对中国泛滥的贪污腐化,中共高层和知识界总能找到推脱的借口,但如果和毛泽东一代曾遭遇的困难比起来,当今中国的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能说明当今中共领导队伍德能的欠缺。本书结合各主题进行反思的同时,联系当前的实际,和国家将要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甚至中国决策阶层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人灵归何处?”、“中国女性站起来了!但却迷了路”等章节,则就当今中国人的心态、信仰重建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当然,面对这些庞大的题目,本书很难做到完美无缺,如果能带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已超额完成了这些章节的使命。

毛泽东高大的背影,既确立了高不可攀的政治标尺,同时,也留下了斜长的倒影。本书无意也不可能全面评价毛泽东及其时代,这实际上远超一人,甚至一个时代之力。但本书如果能启动对毛泽东时代历史研究,及中国复兴命题探索的新思维,无疑将是笔者最大的满足。

对于那些由于毛泽东领导的失误而承受个人和家庭痛苦的政治运动受害者,笔者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完全理解他们对毛泽东及其时代的愤恨。但这本书的目标并非全面评价毛泽东,因此对他的过失谈得很少,而且也无须多谈,因这类话题已被谈的太多了。

作者也希望该书能为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客观了解毛泽东时代及当代大陆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由于大陆在毛后时代极力否定毛泽东,使得港台和海外读者对毛泽东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希望本书将为他们提供了解大陆和毛泽东时代全方位真相的参考。

 

本书中有几章的部分内容最初写作于19989月。但直到199999日毛泽东祭日,才将其以《为毛泽东辩护——兼谈xxx的历史责任和本来面目》为题目(笔名:古董)贴在网络的论坛上。出乎意料的是,网友们的反应异常热烈,并被转贴到很多网站。不少网友来电邮,希望能将其成书出版,以便于学术参考。多位网友,包括解放军军官、大陆公务员、海外中国留学生,甚至声称含泪读完几章的内容,更令在下受宠若惊。直到四年后,还有网友来电邮,谈他们阅读该文的看法。笔者对网友们的鼓励和抬举非常地感谢,不敢以带太多瑕疵之文予以亵渎,笔者怎敢以两周写就的拙作,贸然出版呢?该文自此存在计算机里,几被忘却。直到2002年中,笔者得空回顾过去几年不平坦的人生历程,如同梦中,更似天意;为今日个人思想的成熟,上了最好的一堂实践课。在感慨少立兴邦之志,青年发奋攻读,胸怀天下;读书不下万卷,行路不下万里;而今天却浪迹天涯,壮志难酬,不禁感触良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成书,以为社会留下些许的思考线索,多少实现一些人生的价值,也算有些意义吧。网友们昔日的鼓励再次唤醒笔者,该书的初稿才从计算机里复活过来。伴随近三个多月的晚霞和晨露,赶在200299日毛泽东逝世26周年前初步完成对这些庞大题目的探讨。但由于多种原因,直到几个月后2003年,该书才得以正式付印。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不时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徘徊,但最终渴求能二者兼顾,结识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在确保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事实引证的同时,避免烦琐的数据和图表;同时引入了散文的写作手法,甚至难免嬉笑怒骂的成份;如果某些写作手法令您不快,敬请谅解。见缝插针地插入100多幅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画等,可能图不对题,希望能引领读者进入时间隧道,感受那火红的时代。对于港台、海外读者及大陆年轻一代来说,这些图画应是比较新鲜的。

这本书能一字不改地在中国大陆出版,是笔者的最大心愿,虽然这一天还非常的遥远。这一天到来之日,也必将是中国全面复兴之时。

 

笔者的电子信邮为gudongz@yahoo.com,可否劳驾传来您的斧正建议或思考?毫无疑问,您的智慧和热情,必将令笔者受益匪浅,也会为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助益。谢谢!

 

作者 20033月于新加坡

——————

2004年,马来西亚华文大报《南洋商报》在邀请作者在其吉隆坡总部发表演讲后对作者进行了访谈,并在“名人专访”栏目全版报道:


 2006年,《南洋商报》再次邀请作者前往吉隆坡总部演讲。演讲由该报在线CEO洪松坚拿督主持。该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连续多日的广告宣传:

 

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接受新加坡电视台新传媒第8波道的采访:(采访录像可以上Youtube观看)


推荐阅读:

又见郝老——写在毛泽东诞辰123周年之际(2016.12)

理工科博士的人文坚持(新加坡《联合早报》对董玉振博士人文贡献的人物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