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 | 少儿哲学启蒙
前言
常州市朝阳新村二小四年级的少儿哲学课程,这是《哲学家如何对话和思考》的第一节课。这次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分为上、下两篇,此是上篇。
1
开篇:知识是力量吗?
一上课,我依然先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哲学课上是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发言也有了底气。
一个孩子笔直站起来,很郑重地说:“我记得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哲学家是善于提问的!”
还有一个孩子说得利落流畅:“知识就是力量!”我愣了一下,上节课的讨论里并没有出现过这句话。
这时另一同学连忙站起来反对,由于激动他的话说得断断续续。我于是温和地请他再次重复他的观点。
大家都看着他,他腼腆地笑了笑,然后说:“我说的是要有知识,还要懂得怎样运用它,少一样都不行。”这次他的语速明显慢下来,不慌乱了。
他已经被前面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把思路带跑了。这是在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某个人提出一个偏离原初问题的观点或问题,其他人就跟着他的思路跑掉了,思路像溜冰一样溜到哪里算哪里,最后忘了自己原来要讨论什么问题。
哲学家会牢牢把握自己的原始问题,以此为起点开始伸出思维的丝线,连结各种观点与问题,结成一张思维之网。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需要慢慢来。
2
什么样的知识是力量?
“好的。这样大家都听清楚了你要说的是什么了。”
这次,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这节课要讲什么,而是决定就从这个“跑题”的问题开始。
因为《哲学家的秘密武器》要讲的就是哲学家在对话和思考时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与其讲出来,不如直接实践,这样“讲哲学”就变为“做哲学”,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在思考和感受哲学的真义,并意识到哲学存在于我们思索的每一个问题当中,因此由我们思考或观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引入哲学的思考和求索。
我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力量?”
有人在底下小声回应了一句:“所有的知识。”
有人想了想,平和地回答:“我觉得应该是能运用的知识。”
3
“知道‘粉笔’”是不是力量?
我顺手从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继续问:“回答‘所有的知识’和‘能运用的知识’,还是没有说明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知识’。所以也就搞不清楚‘所有的知识’和‘能运用的知识’里包含哪些东西。比如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是粉笔,这算是知识吗?”
有人说“算”,有人说“不算”,说“算”的声音更大。
“好,那这个‘知识’有没有变成力量?”我追问。
“没有。”大家一致摇头,还有叹气。
我看着大家,大家望着我,我依然提问:“为什么?”
迟疑了一会,然后一位小姑娘站起来,一边说一边不自觉地点头,专注在自己的想法里:“因为这是平常人们都常见的,都认识的。”
“因为人们都认识粉笔,所以认识粉笔不是力量”,这个判断背后隐含着一种对”力量“的定义:只有超越一般水平的力量才算力量,就像我们把比一般人更有钱的人称做“有钱人”。这个定义把“力量”的定义和“更有力量”混到一起了。
另一位同学似乎思考得蛮久,流利地说:“是因为粉笔太渺小了,还没法形成力量。”
他是把“大的力量”和“力量”搞混了。
还有一位个子小小的男孩,笑眯眯地站起来:“你虽然知道它叫粉笔,但是不会写粉笔!”
“啊?!”有同学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表示没听明白。
我问他:“你的意思是说我虽然知道这个东西的名称叫什么,但是没有‘怎么使用粉笔’的知识,所以知道它叫粉笔不能算力量,对吗?”。
刚刚发言的那个小男孩觉得我把他的意思清晰的说出来了,愉快地点点头。
这是哲学课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我在听完小朋友的话之后,要用我的话再复核一遍,并向他确认我的理解是否准确。
这也是哲学对话里的基本方式之一:要意识到因为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想结构等的不同,可能会出现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所以要通过复述确认是否准确的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同时这也是了解对方的思想系统的过程。
这种方式的基础是反省、开放的对话态度。
孩子们在哲学课上比较专注在自己的想法里,很期待表达出来,所以往往不能关注到整个讨论的情景和思路,而作为老师,既需要专注倾听孩子,又需要清晰地从整体上把握课堂进程,这样也更能从整体讨论的情境中理解孩子具体表达了什么。而这样清晰的思路、解释及澄清,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孩子们渐渐去形成自己理性且清晰的思维方式。
这时另一个孩子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是:你知道这个叫粉笔,但是你没有深入了解它,也不能算力量。”
孩子们思考的范围越来越打开了,我追问:“了解它的什么呢?”
他想了想,说:“嗯,比如说它的成分。”
其他孩子又露出惊讶的神情:“成分?!”他们的疑惑是:了解粉笔的成分和力量也有关系吗?
正当我想继续追问为什么了解粉笔的成分就可以获得它的力量,其他孩子一直边举着手,边晃动着引起我注意,迫不及待地想发言。于是我先请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平衡,班里四五十个孩子,大家又处于初次上哲学课的阶段,激发和保护他们思索和表达的意愿是基础。
4
知道“粉笔”怎么成为力量
一个男孩“嗖”地站起来:“我觉得我们知道粉笔已经是个力量了。因为如果你连粉笔这个名字都不知道,它就不是个力量。你知道这个叫粉笔,它就是个力量了,你就知道它是一个力量了。”因为终于轮到他发言,他说话有些激动。
我说:“我被你绕晕了。”
其他同学跟着咯咯地笑。
我接着问:“你的意思是什么?”
他自己也笑,舒了一口气,利索回答:“意思是说:你知道这个是粉笔,就已经得到力量了。”
讨论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有同学立刻跳起来想反驳他。
我提醒他们先坐下:“稍等,先不要急着反对,我们先要让他说明白。我们现在就在进行哲学家式的对话。”
我再次向刚刚发言的那位同学确认:“我知道粉笔的名字了,就等于我拥有了力量了,是这个意思吗?”
那位同学意识到要表述地更详尽:“我觉得我知道粉笔的名字,我就可以得到一小份力量。”
我接着说:“现在我们暂且不论力量的大小。我想问你,这种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或许说清楚它是什么样的,也就说清楚它为什么大或者小了。”
有同学接连叹了几口气,觉得明摆着这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让他发言的话可以直接把这位同学给驳倒了。
这时,我再次强调了一下:“要先让他说清楚。还没有发言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听这个对话的过程,现在我们就在进行哲学家式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的过程里,我就在运用哲学家的秘密武器。” 然后又转向发言的那位同学,请他回答我的问题。
他想了会,诚恳地说:“看不见的力量。”
大家似乎觉得他在诡辩,把头转过去看向他,笑了几声。
他稍停顿了一下,表示确定:“看不见,却是蕴含着的力量。”
“那它能发挥出来吗,这个力量?”我继续问。
“能。因为如果别人问你这是什么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没有力量了。”
不断有同学对他的话发出笑声。
我按照我的理解复述他的话,向他确认,同时也让其它的同学更容易理解,这也是向他们展示在对话中如何理解别人的过程:
“你的意思是说:当你在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你可以用那个名字,可以知道你说出来的那个名字就代表这种东西,是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了它的名字之后,你就可以用那个名字来表达一个意思。它在交流里会产生力量,对不对?”
他连说“是的”,然后坐下了。
这时我面向大家:“很好!现在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一个男孩站起来,语气坚定:“我觉得认识这个叫‘粉笔’,不算是力量,你会用粉笔才叫做力量。”
我问他:“那怎么‘用’呢?”
见那男孩愣住了,我解释:“刚才我们说在交流里它会产生力量,也就是说在交流里,当别人问,‘那是什么东西?’我可以说‘那个东西叫粉笔’,是我在用‘粉笔’这个名字来代表那种东西,这也算是一种‘用’。那么你说的‘用’是什么意思呢?”
这时他反应过来,眼睛看向别处想了会,说:“我说的‘用’就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使用粉笔这种东西,而不是使用粉笔的名称。”我理清了他的意思,接着说:“各位,刚才我们的讨论中,我一直在问这两位同学问题。第一位同学说知道粉笔的名字就获得了力量。他所说的获得的力量是他可以在对话中使用这种东西的名字。第二位同学说那不算一种力量,真正的力量是使用它。当我问清楚之后,我们才知道第二位同学所说的使用是使用这个东西本身。”
孩子们沉静了一会,然后有人站起来,沉稳地说:
“我觉得应该把这两位同学说的结合起来,你既要知道它的名字,还要知道它如何运用,就获得了力量。”
“很好。还能不能结合其他的呢?”停顿了一会,我接着说:“还可以结合之前那位同学所说的,还需要知道它的成分,也就是说还可以知道它的内部结构,或者制造过程,由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
如果你知道这个名字代表什么东西,那你在交流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它的名字,这是一种力量;如果你知道了这种东西可以干什么用,那么你在使用这种东西的时候,就形成了力量;而如果你知道了它的构成成分和制造过程,那你在生产它的时候就构成力量了。”
5
哲学家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哲学家的秘密武器。
刚才我们展示的实际上就是运用哲学家的秘密武器来怎么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哲学家的秘密武器就是四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
讲到这我稍做停顿,语调也渐渐放慢,孩子们朝向我,凝神听着,有的若有所思。
在哲学课上,他们慢慢会意识到,任何问题没有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层面,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都帮助自己来更全面地更深入了解和探索,认识更多自己不知道的,发现更多惊奇,这让他们不仅专注在自己的独立思考里,同时自发地尊重他人,保持开放的意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
我接着说:“刚才我们只是用了两招。”
有孩子听到这,思考也跟到这,不禁接话:“怎么样!?”
我说:“还有‘是什么’。
我们一开始的问题是“知识就是力量”,然后我们为了搞明白这句话,先讨论了‘知识是力量吗’,然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开始讨论‘知识是什么’,之后我们又讨论‘知道粉笔怎么样才能成为力量’,经过这么绕大圈的讲座,最后才差不多搞明白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思。
而且我们用得最多的是‘是什么’,这个‘是什么’不仅能帮助我们讨论清楚问题,还能避免哲学家变成拳击手。比如说刚才那位同学说,我知道它的名字我就获得了力量,这时候有同学就着急着要反对,其实这时候没必要反对,因为你的观点和他的观点是可以结合起来的,而并不是不一样的,相对立的。我刚才就是通过对你们俩问“你的意思是什么”,才发现你们一个说的是使用名字获得力量,一个是使用那种东西本身获得力量,那么你们两个人如果一交流,互相一问,就明白了相互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且把这两个意思结合起来,‘用’的意思就扩大了,也就意味着你们想的更全面了,你俩也就更哲学了。如果你不问‘你的意思是什么’,那就很可能互相不理解的互相反对,然后两个人变成拳击手。”
这时他们都很开心的摆出拳击手的样子开始对练,于是我决定等一会儿再接着讲……
关于我
微信:zhanganren
现在在做的事:创办了安仁少儿哲学工作室,读书,锻炼,给小朋友们上哲学启蒙课,以及其它仁智并举、有趣有料的课程
也在寻找同道,一起做哲学
目前工作室在做的事情
哲学启蒙专题课程
1、系统性少儿哲学课程,为期一学年,针对3-6年级学生。分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两大专题。
2、短期哲学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
针对学校的融合课程设计与实践
1、融合哲学元素的阅读课程。
2、融合哲学元素的科学课程。
针对学校老师的项目
1、课程设计指导
2、哲学入门课程
3、通识读书会
4、种子教师培养
建了一个群,主要聊教育、哲学启蒙和阅读,加我微信,请你入群